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作文技法精讲二轮专题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让写作虚实相生(中考语文作文技法精讲) 其他 11 次下载
- 让形象出彩鲜明(中考语文作文技法精讲) 其他 12 次下载
- 让叙事一波三折(中考语文作文技法精讲) 其他 12 次下载
- 中考作文技法讲练之选材布局(中考语文作文技法精讲) 其他 16 次下载
- 语言表达(中考语文作文技法精讲) 其他 12 次下载
让选材扮靓文章(中考语文作文技法精讲)
展开
这是一份让选材扮靓文章(中考语文作文技法精讲),共8页。主要包含了真题回放,满分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关注现实,紧跟热点。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各种新鲜事物、热点事件层出不穷。我们要多加关注,并从中归纳、提炼出可供写作的话题或主题,将时事热点类素材运用到写作中,文章自然就显得新颖、鲜活了。
2.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新鲜材料。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有一双慧眼,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挖掘新鲜的材料,挖掘的角度越新颖,内涵越深刻,写出来的文章质量就会越高。
3.从经典素材中挖掘新意。
对一些经典素材,我们可以巧妙地挖掘出新的写作角度,让材料展示出新意。比如《鸿门宴》这篇经典文章,主旨在于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物之间的恩怨,而这个故事也是很多学生在作文中经常引用的素材,学生往往只是在这两个人物上动心思。其实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比如张良这个人,他在明知项羽有诈的情况下没有选择自保,而是选择将这件事告知刘邦,由此可见,这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选材时不要局限于表面的意义,可以选择换位思考,这样就可以挖掘出新的素材。
技法一:一材多用。
同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可以为不同的主题服务。比如“愚公移山”的故事,从愚公的角度思考,我们可以提炼出“坚持不懈”“目光长远”的立意;从孀妻弱子的角度我们可以提炼出“团结就是力量”的立意;从智叟的角度思考,我们可以提炼出“自以为是”的立意;从“帝感其诚”的角度,我们可以提炼出“付出就有回报”的立意。我们也可以反向思维,辩证地看待愚公,提炼出“呆板,不知变通”的立意;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思考,我们可以提炼出“发展经济,扶贫修路”的立意。总之,一则材料是多面性的,只要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善于捕捉,勤于思考,手头有限的素材就可以多次使用,写入不同的话题。
再比如,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兄弟俩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兄弟俩轮流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同样是这个故事,我们如果把眼光放在兄弟两人身上,能得出“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的观点,如果把目光放在两只行李箱上,就会得出“学会变通,往往能让问题迎刃而解”的观点。
技法二:旧材翻新。
当我们“无米下锅”之时,不妨对旧有素材进行改造利用,化腐朽为神奇,让作文充满新意。
1.化用、仿用诗文名句。在考场作文中善用名言名诗句,必定令人刮目,很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达到抢占语言艺术的制高点的目的。 例如:“当暮色四合时,一灯如豆,一书如帆,我站在文学的门口。那东临碣石的一代枭雄,面对大海,雄心不已,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依旧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之音,那一份豪情,常使我击节而赞。”再比如,“题不在多,三张就行,文不在少,三篇则灵。斯是学生,题少不行;成绩上不去,作业翻一番……老师云:何少之有”则仿写了《陋室铭》中的句子。
2.反向思维。对成语、俗语、寓言等蕴含的道理进行反向思维,将会有另一番天地。比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进行反向思维,将其改为“三十六计,走为下计”,以此论述“不要逃避,勇于面对”的观点;又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反向思维,将其改为“老人言未必可听”,以此论述“思想需要与时俱进”的观点。
3.多个角度,发散思维。同一则素材变换一个角度,就可能产生另一种意思。比如,海伦•凯勒的事例常被用于“坚强”“执着”“努力”等话题,换个角度,联系她成功背后的莎莉文老师,我们可以将其事例用于“爱”“教育方法”“沟通”等话题。
技法三:素材组合。
在写人或叙事时,倘若只用一个素材,会显得很单薄。此时不妨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人物或事件本质相同但类型不同的素材组合叠加在一起,求同去异,以形成集团效应。这样会显得材料充实,内容丰富。如《父爱是部连续剧》一文中,作者采取了同质素材叠加的方式,将自己对父亲的记忆,化作一部生动精彩的连续剧,让画面不断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组织材料,让父亲爱的事迹更多地闪亮登场,富有情趣,能吸引读者。
还可以把性质相反或相对的素材进行强化组合,并做纵向或横向的对照比较。在分析和阐明二者的差异之后,文章的观点就会赫然呈现,给读者极大的震撼力。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作者展现阿长的形象,就采用这种素材技法,作品开始选取了阿长种种让人“讨厌”甚至“憎恶”的素材,如她“喜欢切切察察”,她常向母亲告“我”的“状”,她睡相不好,她规矩太多,她谋死了“我”的隐鼠等等,正当读者认为长妈妈在“我”眼中一无是处之时,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又选取了她为“我”买回《山海经》的一事,正反组合,两相对照,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也能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
范例点评
【真题回放】 请以“越来越 ______的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 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满分作文】
越来越喜欢独处的我
偶尔翻书,看到一句话: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小心脏不禁震颤了一下。寥寥几字,威慑无穷,是它让我将内心的欲望隐藏,安放嫉妒与厌恶,停下零乱的脚步。或许,韶光易逝,但我却更加重视内心的充盈,越来越喜欢独处思索的时光。
曾经的我,屏幕上播放的是无聊的肥皂剧,手机上是八卦的娱乐新闻,无端地为主人公难过或欢喜,喜欢到人山人海的地方凑个热闹。和这句话相遇,起初并不在意,又或许已到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年龄,才有了这些怦然心动的感觉。
次日早晨,闲来无事,便去外婆家的院中看看。坐在台阶上,静静思索着这句话,心外无物,享受着这奢侈的独处时光,内心竟有一种奇怪的清流穿过,这种感觉从未有过。这时,光阴是清凉的、沁香的,似水中的薄荷液,气息盈盈地浮现在视线里。诚如胡因梦所言:“回到最乏味、最无聊、最没有精彩成分的、最无期的日常生活中……你能安往,那里面自然有一首歌会出现。”于过去的我而言,这种安静的环境是最枯燥乏味的,那时的我从未静下心来想想。眼前的菠菜白菜正是外婆种下的,外婆种菜,或许随之种下的还有一颗平常心吧,只有这颗心才懂得安静地欣赏天地大美和真爱。珠子一样的时光从菠菜叶上滚下,带走了我的浮躁,我也越来越痴恋这独处的安静岁月,懂得欣赏,懂得思索……
夜悄悄地来了,月华如水,稀释了白日的喧嚣与熙攘,好久没有散步了,便只身一人向月色中走走。没有纷繁琐事的缠身,没有八卦事情的纷扰,只觉身心轻盈,月色清凉。清风拂过脸庞,虫声越过月光传入耳畔,忽高忽低,一唱三叹,宛如诗人们的娴雅聚会, 这种独特感受,让我感到焕然一新。在这种环境中,静静思索着过往,沉稳地编织思想的筛网,过滤人间的美丽与丑恶,消释心中那些无意义的烦恼与苦涩。
月夜独自散步,使我从未这样亲切地感受到身心轻盈,岁月安好……独处的时光,让我学会观察,让我学会思考。越来越喜欢独处的我,听到了自己成长的声音。
【点评】 选材新颖,立意与众不同。在大多数学生写“自信”“勇敢”“孝心”的主题时,考生另辟蹊径,写出了内心的安宁才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也避开了写登山、游泳、考试等被大家写滥的材料。
点评:
选材新颖,立意与众不同。在大多数学生写“自信”“勇敢”“孝心”的主题时,考生另辟蹊径,写出了内心的安宁才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也避开了写登山、游泳、考试等被大家写滥的材料,而是选取了独处的两次经历:清晨在外婆家的院子里独坐、月夜独自散步,写出了内心的感悟,心灵的成长。
舌尖上的阅读
作为“舌尖”迷的我,每周五晚上都会坐在电视机前看《舌尖上的中国》,可是我也很爱“舌尖上的阅读”哦!接下来就请伴随着我这不是太标准的“舌尖体”,开始这场盛宴吧。
阅读有时就像一杯浓度极高的柠檬汁。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提出自己的疑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词人有些伤感,因为月圆而人不团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阅读这首词,我明白了世间的酸楚,认识的悲欢离合本是常事,如果将其写入作品,就会让人感动,甚至让人潸然泪下。
阅读有时就像一颗融化在心间的糖果。鲁滨逊靠着顽强的意志和求生的欲望最终回到了英国,尼摩船长也凭着坚持不懈和临危不惧的精神完成了环游世界的壮举。阅读他们的故事,我明白了,困境和磨难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潜能,让人们为了心中的那份甜蜜,不断地付出努力,最终收获胜利地果实。
阅读有时就像刚摘下来地黄连。从东汉末年地群雄并起到三国鼎立;从清朝末年地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压迫、苦难,永远是历史书中绕不开地话题。没有这般苦中苦,就不会有这类人上人。阅读历史,我明白了,苦就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拒绝太多,也不需要接受太多,在阅读或现实的世界中,只有两种人:打败困苦的人——成功者,被困苦打败的人——失败者。
其实,阅读不是山珍海味,玉盘珍馐。它是每年一度的年夜饭,千万不要小瞧它,它包含的不只有各色各样的味道,还有团圆的欢乐、奋斗的辛酸、生活的苦涩……而这些,也正是阅读的味道!所以阅读的终极味道是什么呢?那就是人生之味。
点评:
这篇文章,选取了三个素材:苏轼的人生遭际——酸楚味、鲁滨逊、尼摩船长的事——甜味、国家历史的变迁——苦味,组合起来,体现出诗词之味,并将其引向人生之味,引人深思。
1.关注现实,紧跟热点。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各种新鲜事物、热点事件层出不穷。我们要多加关注,并从中归纳、提炼出可供写作的话题或主题,将时事热点类素材运用到写作中,文章自然就显得新颖、鲜活了。
2.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新鲜材料。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有一双慧眼,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挖掘新鲜的材料,挖掘的角度越新颖,内涵越深刻,写出来的文章质量就会越高。
3.从经典素材中挖掘新意。
对一些经典素材,我们可以巧妙地挖掘出新的写作角度,让材料展示出新意。比如《鸿门宴》这篇经典文章,主旨在于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物之间的恩怨,而这个故事也是很多学生在作文中经常引用的素材,学生往往只是在这两个人物上动心思。其实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比如张良这个人,他在明知项羽有诈的情况下没有选择自保,而是选择将这件事告知刘邦,由此可见,这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选材时不要局限于表面的意义,可以选择换位思考,这样就可以挖掘出新的素材。
技法一:一材多用。
同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可以为不同的主题服务。比如“愚公移山”的故事,从愚公的角度思考,我们可以提炼出“坚持不懈”“目光长远”的立意;从孀妻弱子的角度我们可以提炼出“团结就是力量”的立意;从智叟的角度思考,我们可以提炼出“自以为是”的立意;从“帝感其诚”的角度,我们可以提炼出“付出就有回报”的立意。我们也可以反向思维,辩证地看待愚公,提炼出“呆板,不知变通”的立意;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思考,我们可以提炼出“发展经济,扶贫修路”的立意。总之,一则材料是多面性的,只要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善于捕捉,勤于思考,手头有限的素材就可以多次使用,写入不同的话题。
再比如,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兄弟俩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兄弟俩轮流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同样是这个故事,我们如果把眼光放在兄弟两人身上,能得出“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的观点,如果把目光放在两只行李箱上,就会得出“学会变通,往往能让问题迎刃而解”的观点。
技法二:旧材翻新。
当我们“无米下锅”之时,不妨对旧有素材进行改造利用,化腐朽为神奇,让作文充满新意。
1.化用、仿用诗文名句。在考场作文中善用名言名诗句,必定令人刮目,很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达到抢占语言艺术的制高点的目的。 例如:“当暮色四合时,一灯如豆,一书如帆,我站在文学的门口。那东临碣石的一代枭雄,面对大海,雄心不已,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依旧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之音,那一份豪情,常使我击节而赞。”再比如,“题不在多,三张就行,文不在少,三篇则灵。斯是学生,题少不行;成绩上不去,作业翻一番……老师云:何少之有”则仿写了《陋室铭》中的句子。
2.反向思维。对成语、俗语、寓言等蕴含的道理进行反向思维,将会有另一番天地。比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进行反向思维,将其改为“三十六计,走为下计”,以此论述“不要逃避,勇于面对”的观点;又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反向思维,将其改为“老人言未必可听”,以此论述“思想需要与时俱进”的观点。
3.多个角度,发散思维。同一则素材变换一个角度,就可能产生另一种意思。比如,海伦•凯勒的事例常被用于“坚强”“执着”“努力”等话题,换个角度,联系她成功背后的莎莉文老师,我们可以将其事例用于“爱”“教育方法”“沟通”等话题。
技法三:素材组合。
在写人或叙事时,倘若只用一个素材,会显得很单薄。此时不妨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人物或事件本质相同但类型不同的素材组合叠加在一起,求同去异,以形成集团效应。这样会显得材料充实,内容丰富。如《父爱是部连续剧》一文中,作者采取了同质素材叠加的方式,将自己对父亲的记忆,化作一部生动精彩的连续剧,让画面不断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组织材料,让父亲爱的事迹更多地闪亮登场,富有情趣,能吸引读者。
还可以把性质相反或相对的素材进行强化组合,并做纵向或横向的对照比较。在分析和阐明二者的差异之后,文章的观点就会赫然呈现,给读者极大的震撼力。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作者展现阿长的形象,就采用这种素材技法,作品开始选取了阿长种种让人“讨厌”甚至“憎恶”的素材,如她“喜欢切切察察”,她常向母亲告“我”的“状”,她睡相不好,她规矩太多,她谋死了“我”的隐鼠等等,正当读者认为长妈妈在“我”眼中一无是处之时,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又选取了她为“我”买回《山海经》的一事,正反组合,两相对照,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也能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
范例点评
【真题回放】 请以“越来越 ______的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 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满分作文】
越来越喜欢独处的我
偶尔翻书,看到一句话: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小心脏不禁震颤了一下。寥寥几字,威慑无穷,是它让我将内心的欲望隐藏,安放嫉妒与厌恶,停下零乱的脚步。或许,韶光易逝,但我却更加重视内心的充盈,越来越喜欢独处思索的时光。
曾经的我,屏幕上播放的是无聊的肥皂剧,手机上是八卦的娱乐新闻,无端地为主人公难过或欢喜,喜欢到人山人海的地方凑个热闹。和这句话相遇,起初并不在意,又或许已到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年龄,才有了这些怦然心动的感觉。
次日早晨,闲来无事,便去外婆家的院中看看。坐在台阶上,静静思索着这句话,心外无物,享受着这奢侈的独处时光,内心竟有一种奇怪的清流穿过,这种感觉从未有过。这时,光阴是清凉的、沁香的,似水中的薄荷液,气息盈盈地浮现在视线里。诚如胡因梦所言:“回到最乏味、最无聊、最没有精彩成分的、最无期的日常生活中……你能安往,那里面自然有一首歌会出现。”于过去的我而言,这种安静的环境是最枯燥乏味的,那时的我从未静下心来想想。眼前的菠菜白菜正是外婆种下的,外婆种菜,或许随之种下的还有一颗平常心吧,只有这颗心才懂得安静地欣赏天地大美和真爱。珠子一样的时光从菠菜叶上滚下,带走了我的浮躁,我也越来越痴恋这独处的安静岁月,懂得欣赏,懂得思索……
夜悄悄地来了,月华如水,稀释了白日的喧嚣与熙攘,好久没有散步了,便只身一人向月色中走走。没有纷繁琐事的缠身,没有八卦事情的纷扰,只觉身心轻盈,月色清凉。清风拂过脸庞,虫声越过月光传入耳畔,忽高忽低,一唱三叹,宛如诗人们的娴雅聚会, 这种独特感受,让我感到焕然一新。在这种环境中,静静思索着过往,沉稳地编织思想的筛网,过滤人间的美丽与丑恶,消释心中那些无意义的烦恼与苦涩。
月夜独自散步,使我从未这样亲切地感受到身心轻盈,岁月安好……独处的时光,让我学会观察,让我学会思考。越来越喜欢独处的我,听到了自己成长的声音。
【点评】 选材新颖,立意与众不同。在大多数学生写“自信”“勇敢”“孝心”的主题时,考生另辟蹊径,写出了内心的安宁才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也避开了写登山、游泳、考试等被大家写滥的材料。
点评:
选材新颖,立意与众不同。在大多数学生写“自信”“勇敢”“孝心”的主题时,考生另辟蹊径,写出了内心的安宁才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也避开了写登山、游泳、考试等被大家写滥的材料,而是选取了独处的两次经历:清晨在外婆家的院子里独坐、月夜独自散步,写出了内心的感悟,心灵的成长。
舌尖上的阅读
作为“舌尖”迷的我,每周五晚上都会坐在电视机前看《舌尖上的中国》,可是我也很爱“舌尖上的阅读”哦!接下来就请伴随着我这不是太标准的“舌尖体”,开始这场盛宴吧。
阅读有时就像一杯浓度极高的柠檬汁。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提出自己的疑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词人有些伤感,因为月圆而人不团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阅读这首词,我明白了世间的酸楚,认识的悲欢离合本是常事,如果将其写入作品,就会让人感动,甚至让人潸然泪下。
阅读有时就像一颗融化在心间的糖果。鲁滨逊靠着顽强的意志和求生的欲望最终回到了英国,尼摩船长也凭着坚持不懈和临危不惧的精神完成了环游世界的壮举。阅读他们的故事,我明白了,困境和磨难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潜能,让人们为了心中的那份甜蜜,不断地付出努力,最终收获胜利地果实。
阅读有时就像刚摘下来地黄连。从东汉末年地群雄并起到三国鼎立;从清朝末年地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压迫、苦难,永远是历史书中绕不开地话题。没有这般苦中苦,就不会有这类人上人。阅读历史,我明白了,苦就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拒绝太多,也不需要接受太多,在阅读或现实的世界中,只有两种人:打败困苦的人——成功者,被困苦打败的人——失败者。
其实,阅读不是山珍海味,玉盘珍馐。它是每年一度的年夜饭,千万不要小瞧它,它包含的不只有各色各样的味道,还有团圆的欢乐、奋斗的辛酸、生活的苦涩……而这些,也正是阅读的味道!所以阅读的终极味道是什么呢?那就是人生之味。
点评:
这篇文章,选取了三个素材:苏轼的人生遭际——酸楚味、鲁滨逊、尼摩船长的事——甜味、国家历史的变迁——苦味,组合起来,体现出诗词之味,并将其引向人生之味,引人深思。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