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后测评
展开1.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量应用和提倡的思想是( )
A.儒家B.道家C.法家D.仁政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在诸侯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纷纷进行变法,主要是采用法家思想,因此答案为法家。
答案:C
2.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
①增加了封建国家的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但这一政策的实行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现象,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也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答案:D
3.春秋后期鲁国“履亩而税”产生的最深刻社会影响是( )
A.巩固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有利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C.增加了周天子的财政收入
D.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
解析:本题可结合时代特点即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D
4.《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条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作用
B.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解析:“公作”指的是井田制下的奴隶集体劳动,“分地”指的是封建生产方式。
答案:D
5.秦孝公决心发奋图强,实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
A.秦国比中原落后B.秦孝公认同法家学说
C.中原士人游说秦国D.各诸侯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解析:四个选项都是秦孝公改革的原因,但“直接原因”指的是与题干直接有关的事件,所以只能选D选。
答案:D
综合应用
6.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变法改革措施是( )
A.“相地而衰征”B.“履亩而税”
C.尽地力之教D.“平籴法”
解析:要防止“谷贵”和“谷贱”这一物价起伏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只能与平抑物价有关,而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7.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3)题。
材料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旧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更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亦可称法治运动。——《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管仲、吴起像
管仲 吴起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进行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2)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
A.改革的内容不同B.改革的方式不同
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C.改革的结果不同
(3)管仲、吴起是在哪些国家进行改革?其变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的变法主要是基于增强国力,在诸侯争霸中处于优势而进行的,这也是各国变法的直接动力;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的变法不同之处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改革结果不同春秋时期的变法,春秋时期的变法并没有改变社会性质,而战国时期的变法则改变了社会性质;第(3)问比较简单,为识记题目,但要注意答案组织的条理性。
参考答案:(1)B
(2)D
(3)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其改革内容是发展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吴起在楚国进行变法,其改革内容是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强令旧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之地;整顿吏治,革新政治,将节余的财礼用于养兵和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改良社会风气等。
基础达标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重要时期,整个社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请回答8~9题。
8.下列图片最能代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根本推动力的是( )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应该是经济因素,而经济中最根本的是生产力因素,代表生产力因素的是A项,即铁农具的使用。
答案:A
9.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局面逐渐被打破的直接原因是( )
A.铁农具的使用
B.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C.兼并战争的需要
D.私学的兴起
解析:“学在官府”这一局面被打破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最直接的是私人讲学的兴起、民间办学的兴盛。
答案:D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请回答10~12题。
10.下图为春秋时期吴起的画像,他曾在哪国进行改革,影响也比较大( )
A.齐国 B.楚国 C.鲁国 D.秦国
解析:吴起主要是在楚国进行改革。
答案:B
11.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其主要目的都是增加国家的收入,但这一政策的实行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现象,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也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答案:A
12.春秋战国时期与“尽地力之教”相关的是( )
A.管仲
B.李悝
C.吴起
D.商鞅
解析:“尽地力之教”是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的内容之一。
答案:B
更上一层
地处西陲的秦国逐渐走向了强国之列。请回答13~17题。
13.商鞅最终在秦国通过变法革新实现其政治抱负,对其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是( )
A.秦穆公
B.秦献公
C.秦孝公
D.秦始皇
解析:商鞅辅佐秦孝公进行变法。
答案:C
14.公元前4世纪,秦国变法改革有许多有利条件,主要包括( )
①国君权力集中 ②人们对法家思想的认同感 ③尚武的风气 ④政治、经济、文化先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当时秦国落后于中原地区的各国,尤其是政治、经济、文化落后。
答案:A
15.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
A.改革的内容不同
B.改革的方式不同
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
D.改革的结果不同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不同之处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改革的结果不同。其中春秋时期的改革并没有改变社会性质,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则改变了社会性质。各诸侯国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
答案:D
16.秦献公改革的措施是( )
①废井田 ②废除人殉制度 ③迁都栎阳 ④初步制定户籍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17.《诗》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
A.政治清明
B.经济发达
C.民风强悍
D.矛盾重重
解析:“兴师”“修我戈矛”都是强悍尚武的反映。
答案:C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旧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更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亦可称法治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管仲、吴起像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2)管仲、吴起主要是在哪些国家进行变革?其变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解析: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社会变革的主要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主要是基于增强国力,在诸侯争霸中处于优势而进行的,这也是各国进行变革的直接推动力。春秋时期的改革并没有改变社会性质,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则改变了社会性质,各诸侯国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
参考答案:(1)B
(2)管仲在齐国改革,内容主要有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吴起在楚国变法,内容主要有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强令旧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之地;整顿吏治,革新政治,将节余的财力用于养兵和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改良社会风气等。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习题,共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综合训练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唐朝宰相杜佑曾评论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3 明治维新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3 明治维新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日本军队的特点有,明治维新中最有远见的改革措施是,明治维新政治改革的出发点在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