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全章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全章教案01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全章教案02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全章教案03
    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 1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 1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共1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师准备,学生准备,展示图片,回顾引入,活动与探究,注意事项,活动与交流,实验一现象和结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能说明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
    3.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4.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掌握化学计算的解题格式,提高化学计算题的解题能力;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能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1.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提高学生探究性实验能力.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1.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载体.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对于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学习了氧气、自然界的水和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对化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均用文字表达.这种表示方法只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无法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也无法反映出各个物质间量的关系,使用起来极不方便,不利于进一步学习化学.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入门的三种重要化学用语,掌握了它们才有可能学好化学.前两者前面已经学习了,为本单元的教学作了准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就可以从量的角度了解化学变化,解决用文字表达不方便的问题.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九年级化学入门的三种重要化学用语,只有掌握了它们,才能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本单元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展开,本单元有三个课题.课题1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能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这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课题2介绍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方法和步骤,说明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课题3从量的方面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应用.

    【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书写规则.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难点】
    1.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质量守恒定律课题的探究是通过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从“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的关系”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尝试和掌握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方法,即通过大量事实和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并注重其应用.可简单概括为“实验—分析—应用”.
    2.运用对比法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运用口诀法和练习法,达到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和程序化.
    4.练习要讲求质,也要讲求量.化学方程式及其书写,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设计练习时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要考虑问题的典型性.在训练中要反复强调反应进行的条件、生成物的气体符号、难溶物的沉淀符号等书写完整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保证练习质量.练习的形式尽可能多一些,像文字改符号、简单配平、错题纠正等;独立练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教师评价、小组互评、板演众评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定的训练量.
    5.严格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本单元的一些内容是需要学生在后继的学习中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理解,才能掌握的.在现阶段,要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学不能试图一次完成,而要在以后的不断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步熟练.可以适度介绍多种配平方法.切忌一开始就做难度很大的练习,增大学习难度,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虽然教材指出了在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原料很多是不纯的,在进行计算时应考虑到杂质问题,这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一种辩证的思想教育.对于有关含杂质的计算,将在下册第八单元再作介绍,在本单元中不要涉及.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2课时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课时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课时
    单元复习教案
    1课时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课时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的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1.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2.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难点】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教师准备】 托盘天平(带砝码)、蜡烛、试剂瓶、火柴、塞子.
    【学生准备】 1.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塞子)、玻璃管、气球、玻璃片、石棉网、坩埚钳、火柴.
    2.红磷(火柴头大小)、硫酸铜溶液、铁钉、蜡烛、镁带、细沙、砂纸.


    导入一:
    【展示图片】 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

    【讲解】 1756年的某一天,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他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中煅烧,看见生成了白色的物质,他突发奇想,我何不称一下容器和容器里物质的质量?这一称不得了,一个伟大的定律就此诞生了.他发现在煅烧前后总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守恒的.可惜的是,这一发现当时并没有引起科学界的重视.直到1777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间的变化关系.拉瓦锡得到了同样的结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改变.
    导入二:
    【回顾引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如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表示为:P+O2P2O5,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表示为:Fe+CuSO4Cu+FeSO4.大家想一下,在这些反应中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变化?

      [过渡语] 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跟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前后总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难道这是巧合吗?我们共同揭开这个谜团.
    一、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思路一
    【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两组进行实验一和实验二.
    实验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
    实验方案
    红磷燃烧
    实验现象
    ①产生大量的    ; 
    ②放出大量的    ; 
    ③气球先    后    ; 
    ④冷却后称量,天平    (填“仍”或“不”)平衡. 
    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相等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后物质的质量
    总和(填“<”“>”或“=”). 
    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

      实验二: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
    实验方案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实验现象
    ①铁钉表面有    色固体生成; 
    ②溶液由    色逐渐变为    色; 
    ③天平    (填“仍”或“不”)平衡. 
    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相等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填“<”“>”或“=”). 
    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

      【说明】 实验分两大组进行,分别探究两个实验.
    【注意事项】
    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
    2.红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铺一层细沙.
    3.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玻璃管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
    4.在铁与硫酸铜反应这个实验中,铁钉在放入硫酸铜溶液之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
    【教师】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
    【活动与交流】 由学生分组交流实验结果,对不同意见进行分析.
    【实验一现象和结果】 在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看到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气球先膨胀后缩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实验一结果的不同意见】 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略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可能是由于锥形瓶没有塞紧,漏气所致.
    【实验二现象】 在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个实验中,用砂纸把铁钉打磨干净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看到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的铜析出;同时溶液的颜色也略有改变,由蓝色溶液变为浅绿色溶液.
    【实验二结果】 用天平称量,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教师总结】 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看到,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存在相等的关系.其实不仅仅这两个实验如此,大量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 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再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验证一下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
    【活动与探究】 分两大组进行实验,探究:
    1.蜡烛燃烧前后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物的质量之和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是否相等?
    【陈述实验结果】
    1.蜡烛燃烧前后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也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的质量.
    【教师】 为什么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大于或小于反应物的质量的情况呢?
    【回答】 
    1.在蜡烛燃烧这个实验中,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都是气体,逸散到了空气中,所以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这种情况.
    2.在镁带燃烧这个实验中,因为反应物有空气中的氧气参加,而我们反应前所称量的仅是镁带的质量,所以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的质量这种情况.
    【追问】 这两个反应到底遵守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回答】 遵守.只要改进实验装置,就会出现正确的结果.
    【追问】 如何改进实验装置呢?
    【回答】 
    1.蜡烛的燃烧可以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如红磷燃烧的装置,则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2.红磷、蜡烛和镁带的燃烧应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塞子中央应该有孔,然后系一小气球.
    【介绍】 取一密闭小玻璃瓶,待蜡烛燃烧后迅速放入瓶中并塞紧瓶口.
    【思考】 在红磷燃烧那个实验中,若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回答】 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则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因为有一部分白烟会从玻璃管口进入空气中,从而引起生成物的质量减小.
      思路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 红磷燃烧的实验.观察红磷燃烧的实验现象.

    【交流】 红磷燃烧的实验发生的变化.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提出问题: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之间有无变化呢?
    【猜想与假设】 (1)反应前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质量总和.
    (2)反应前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后质量总和.
    (3)反应前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质量总和.
    【回答】 三种可能:
    (1)增大.
    (2)减小.
    (3)相等.
    让学生大胆质疑并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制订方案和完成实验】 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根据教材第92页的探究:
    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交流】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完成实验.
    使学生将个人探究所得与他人的经验互相借鉴和补充,实验学习过程的合作、动手、思维创新,使学习成果不断丰富和提升.
    【收集证据】 组织与适时点拨,进一步归纳定律的内容.
    【交流】 课堂上,在教师的组织下,各组展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同时其他各组相互评议,取长补短.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交流与讨论】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交流】 讨论、归纳小结.
    通过师生问答等形式,使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使知识得到构建.
    【反思与评价】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实验1:稀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在烧杯中进行、敞口).
    实验2:稀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在密闭体系中进行).
    实验3: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选做实验: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交流】 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讨论.
    再次激发学生对定律的思索,以使学生深入体会知识,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二、质量守恒定律归纳和微观分析
      [过渡语] 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质量为何相等呢?从微观上该如何分析呢?
    思路一
    由上面的探究实验,可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思考】 现有一反应A+BC,有10 g A和5 g B反应,反应结束后还剩余3 g A,B无剩余,则生成C的质量为多少克?
    【回答】 生成C的质量为12 g,因为A还剩余3 g,可见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7 g,B无剩余,可见5 g B全部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C的质量为7 g+5 g=12 g.
    【强调】 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而不是有多少反应物,一定注意“参加”二字的真正含义.
    【介绍】 质量守恒定律是十八世纪的重要发现之一,它把对化学的学习由生成何种物质(即质的研究)引向生成多少物质(即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质量守恒定律是谁发现的,又是如何发现的呢?请阅读教材第95页的资料卡片.
    【活动】 安排学生阅读资料卡片.
    【补充介绍】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过了非常漫长的过程,很多科学家曾经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拉瓦锡是其中之一.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同样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到了20世纪,这一定律得到充分发展,和能量守恒定律合称为质能守恒定律.
    【讲解】 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它的发现,我们再从微观方面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展示】 展示红磷燃烧实验的微观过程,从分子、原子角度进行分析.

    【思考】 从展示的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回答】 从展示的红磷燃烧实验的微观过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说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总结】 大家回答得很好.从微观过程以及前面所学的分子、原子知识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事实上是旧的分子破裂,原子和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板书】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
      思路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件展示】 水电解的微观动画.

    【讲解】 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归纳定律:“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交流结果】 观看、自主发言总结,得出质量守恒的原因:
    五个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元素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物质种类和分子种类.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个数.
    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强调与深化】 在质量守恒定律中,有几个关键词“化学变化”“参加与生成”“质量总和”等,易被学生忽视,教师要用着重号标明.
    【交流】 听、记.
    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述,便于学生记忆.
    【检测】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①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大.
    ②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③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交流】 小组讨论②③现象后,互相交流各自的看法.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知识拓展] 质量守恒是普遍规律,但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损失”的质量到哪去了呢?这与质量守恒定律矛盾吗?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蜡烛燃烧前后应测量哪些物质的质量?能否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演示实验:将蜡烛固定在木块上,放在装有水的表面皿中,用大烧杯倒扣于蜡烛上,用托盘天平称量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
    结论:如果设计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天平指针就不会偏转.无论是密闭还是敞口系统,质量守恒的规律都客观存在.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1)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对象是化学变化,对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守恒,也不是分子总数守恒.
    (3)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参加反应的”和“反应生成的”.
    (4)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会发生改变,分子的个数不一定相等.
    3.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存在三个不变:
    (1)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2)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3)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

    1.下列现象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
    A.10 g水受热变成10 g水蒸气
    B.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C.镁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加
    D.蜡烛受热熔化,冷却后质量不变
    解析: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但是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物理变化.水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纸张燃烧属于化学变化;镁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答案为BC.
    2.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2
    解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故A错误;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B错误;C.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C正确;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故D错误.故答案为C.
    3.将一定量的乙醇(C2H6O)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4.6
    8.0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5.4
    4.4
    a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表中a的值为2.6
    B.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含有氢元素
    D.若起始时氧气的质量是9.6 g,则无X生成
    解析: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乙醇的质量减少了4.6 g,故乙醇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乙醇的质量为4.6 g;同理可以确定氧气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8.0 g;水是生成物,生成的水的质量为5.4 g;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由质量守恒定律,X应是生成物,且生成的X的质量为4.6 g+8.0 g-5.4 g-4.4 g=2.8 g,故表中a的值为2.8;X的质量增加,故一定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反应物乙醇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4.6 g×1×62×12+1×6+16×100%=0.6 g,生成物水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5.4 g×1×21×2+16×100%=0.6 g,氢元素的质量相等,故X中不含氢元素.故答案为D.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1课时
    一、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m1+m2),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   质的质量总和(m3+m4).公式:m1+m2=m3+m4守恒的原因(1)原子的种类不变(2)原子的数目不变(3)原子的质量不变应用(1)确定某物质组成元素种类(2)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3)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98页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教材第98页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二、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1.用下列装置进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的是 (  )

    2.现有化学反应X+YZ,若将a g X和b g Y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Z的质量 (  )
    A.等于(a+b)g B.大于(a+b)g
    C.小于(a+b)g D.不大于(a+b)g
    3.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模拟图.请根据图示判断参加反应的、和反应后生成的的个数比是 (  )

    A.2∶1∶2 B.5∶1∶2
    C.1∶1∶1 D.2∶3∶1
    4.为了研究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如图“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请分析有关问题:

    (1)装置: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    . 
    (2)燃烧前称量:总质量为27.6 g,则图中托盘天平游码的读数为    g. 
    (3)白磷燃烧:白磷燃烧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是    . 
    (4)燃烧后称量: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原因可能是    . 
    (5)反思:白磷燃烧    (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     . 

    【能力提升】
    5.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若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都是氧化物
    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均没有改变
    D.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6.如图为甲分子与乙分子反应生成丙分子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物质甲是单质
    B.丙分子中A和B原子个数比为3∶1
    C.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没有改变,分子的个数也没有改变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乙的化学式为A2
    【拓展探究】
    7.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4
    10
    1
    25
    反应后质量/g
    未测
    21
    10
    9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该反应中X与Q的质量比是1∶4
    C.X中未测值为零
    D.若Q为氧气,则该反应为氧化反应
    【答案与解析】
    1.C(解析:A.白磷燃烧能生成五氧化二磷,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并且装置是一个密闭系统,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相等;B.虽然容器敞口,但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不产生气体,所以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相等;C.容器敞口,稀盐酸和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氢气逸出,使得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D.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虽然生成气体,但是装置是一个密闭系统,生成的氢气不能逸出,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2.D(解析:a g X和b g Y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时,两物质不是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的Z的质量小于(a+b)g;两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物质Z的质量等于(a+b)g,即生成Z的质量不大于(a+b)g.)
    3.A(解析:观察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模拟图,反应前有5个分子和1个分子,反应后有3个分子和2个分子,则有3个分子未参加反应,可判断反应中的各种分子个数为:2个分子、1个分子、2个分子.参加反应的、与反应后生成的的个数比为2∶1∶2.)
    4.(1)防止锥形瓶底部局部受热炸裂 (2)2.6 (3)产生白烟,气球胀大,后又缩小 (4)装置漏气(或锥形瓶未冷却等) (5)遵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解析:(1)锥形瓶应预先装少量细沙的原因是防止白磷燃烧生成的灼热的五氧化二磷炸裂锥形瓶.(2)燃烧前称量,总质量为27.6 g,则图中托盘天平游码的读数为27.6 g-(20+5) g=2.6 g.(3)白磷易燃,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生成时以小颗粒的形式出现,看上去为“白烟”.(4)燃烧后称量: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则右边偏重,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或锥形瓶未冷却等).(5)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思:白磷燃烧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5.D(解析: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甲、乙是氧化物,丙不是氧化物;B.该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是分解反应;C.由反应的情况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的种类未变;D.由图示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结构特点以及对三种物质的了解可知,H2O2、H2O、O2均由分子构成.)
    6.C(解析:从图示分析,物质甲和乙都是单质,丙是化合物,故此说法正确;B.从图示看出,丙分子中A和B原子个数比为3∶1,此说法正确;C.从图示看出,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没有改变,但分子的个数发生了改变,由4个分子变成了2个分子,故此说法错误;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可推知,乙的化学式为A2,此项正确.)
    7.A(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Y反应前为10 g,反应后为21 g,反应后增加了21 g-10 g=11 g,说明该物质是生成物;Z反应前为1 g,反应后为10 g,反应后增加了10 g-1 g=9 g,说明该物质是生成物;Q反应前为25 g,反应后为9 g,反应后减少了25 g-9 g=16 g,说明该物质是反应物;由于Y和Z增加的质量(11 g+9 g=20 g)>Q减少的质量(16 g),说明X也是反应物.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有两种反应物,不符合分解反应的概念,因此选项A错误;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选项B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物质在反应中减少的质量应等于物质在反应后增加的质量,也就是X减少的质量+Q减少的质量=Y增加的质量+Z增加的质量,即4 g-未测值+16 g=11 g+9 g;所以,未测值=0,因此选项C正确;由于Q为反应物,若Q为氧气,则说明该反应是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符合氧化反应的概念,属于氧化反应,因此选项D正确.)

      本节课设计了多个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由于学生的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
    采用电脑动画模拟出在化学变化中,原来的分子被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这一过程,使学生看到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原子种类也没有改变,十分直观地引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增强了本节课的色彩,教学效果明显.

    质量守恒定律易错点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规律,也是九年级化学中的一条重要定律和重点内容,其具体应用相当广泛,几乎是每年中考必考的知识点,因此,对它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十分重要.
    质量守恒定律主要共有以下理解形式: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①注意是“化学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是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不包括物理变化.
     将100 g酒精和50 g水混合后得到150 g酒精溶液,由此说明化学变化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这种说法对吗?
    〔解析〕 酒精和水混合,这一变化虽然前后质量不变,但它是物理变化,不能说明化学变化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②注意是“质量守恒”
    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守恒,如“体积”“重量”等方面不一定守恒.
    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2CO+O22CO2,这个反应前后都是气体,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质量和氧气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质量是守恒的,从体积方面来看,在相同条件下是2体积的一氧化碳和1体积的氧气发生反应,只能生成2体积的二氧化碳,其体积在反应前后并不相等.有的反应体积可能守恒.
     用A、B、C、D四个相同的封闭装置进行某物质在氧气中缓慢氧化实验.实验前用弹簧秤称重,四个装置的重量均恰好等于10牛.A装置留于本地观察,假设B装置运到月球称重,C装置运至南极称重,D装置在太空轨道上的“神舟”七号飞船上称重.结果A装置仍为10牛,B装置重量小于10牛,C装置重量大于10牛,D装置重量为0牛.由此说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一定守恒,你认为正确吗?
    〔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中强调的是质量守恒,而题中四个装置在实验前后称量的却是重量.物质的位置不同,所受重力不同,所以重量当然不一定守恒,但是其质量是永远守恒的.
    ③注意“参加反应”和“反应后生成”
    这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不包括反应物过量的部分.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指反应后新生成的,不包括原先就存在的.
     11 g碳和33 g氧气充分反应,可以生成44 g二氧化碳,对吗?
    〔解析〕 判断是否正确的关键,就是要看11 g碳和33 g氧气是否都参加了反应.由化学方程式:C+O2CO2可知,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完全反应可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很显然,33 g氧气并没有全部参加反应,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要小于(11+33) g,即小于44 g.此题的说法是不对的.
     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混合物,A为25 g,B为10 g,C为5 g,将混合物置于密闭容器中共热至反应停止后,发现容器内含有A为10 g,B为21 g,并有新物质D生成,求该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解析〕 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反应物有哪些,生成物有哪些,以及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分别是多少.A和C质量减少,为反应物.A、C参加反应的质量分别是:A:25 g-10 g=15 g;C:5 g;B、D质量增加,为生成物,生成的B的质量为21 g-10 g=11 g.设生成D的质量为x.则由质量守恒得:15 g+5 g=11 g+x,x=9 g.故反应中A、B、C、D之间的质量比为15∶11∶5∶9.
    (2)如果在封闭容器中进行化学反应,不管反应进行如何,反应前后质量始终保持不变.
    这个可以看作是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拓展,由质量守恒定律发展而来,也不难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快速有效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纯净的锌片6.5 g恰好和93.7 g稀盐酸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Zn+2HClZnCl2+H2↑可知,6.5 g锌可生成0.2 g氢气和13.6 g氯化锌,反应后所得溶液为氯化锌溶液,如果反应在封闭容器中完成,反应前后质量始终为(6.5+93.7) g,反应后的物质为氯化锌溶液和氢气,所以氯化锌溶液质量=(6.5+93.7) g-0.2 g=100 g,所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3.6 g100 g×100%=13.6%.
     现有100 g澄清石灰水和20 g碳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沉淀质量为2 g,求过滤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 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与沉淀质量总和等于(100+20) g,即120 g.所以过滤后所得溶液质量为(120-2) g,即118 g.根据化学方程式:Ca(OH)2+Na2CO3CaCO3↓+2NaOH可知,过滤所得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根据沉淀质量2 g可求出生成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6 g,所以过滤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6 g118 g×100%=1.36%.
    (3)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同种元素质量相等.
    这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即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关于该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B.一定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
    C.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可能含有C、H、O元素
    〔解析〕 从燃烧产物H2O和CO2的组成来看,共含有三种元素,即碳、氢、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可知反应物中必定也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由于可燃物是在氧气中燃烧的,即氧气中肯定含有氧元素,而且也只含氧元素,所以可燃物中就一定含有碳、氢元素,而是否含氧元素就不能确定了.故答案为C.  
    (4)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也不变.
    既然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当然原子种类也就不变了.各类原子的个数不变,这实际上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含义,也是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依据.
     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爆炸的原理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S+2KNO3+3CK2S+N2↑+3X↑,则X的化学式是 (  )
      A.CO B.SO2 C.NO D.CO2
    〔解析〕 由题给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硫元素、钾元素、氮元素的原子数目均已守恒,反应物中还有3个碳原子、6个氧原子,生成物X显然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X前的系数为3,所以每个X分子中有一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故答案为D.
    第课时



    1.能说出什么是化学方程式.
    2.能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
    1.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2.理解化学方程式的“质”的含义和“量”的含义.
    【难点】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微观含义.

    【教师准备】 课件或学案.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题第二部分内容,复习化学式的写法和意义.


    导入一:
    【回顾引入】 用文字表达式表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析它的含义,引入化学方程式.

    【活动】 要求学生用分子和原子的符号表示以下的粒子,写出木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强调分子或原子都有质量,用各自的相对质量表示.
     +   
    C +  O2   CO2
    12 ∶ (16×2) ∶(12+16×2)
    12 ∶  32   ∶ 44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微观的化学变化图解理解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更直观而且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具体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引出化学方程式.
    导入二:
    【练习】 用符号表达出下列化学反应(由两名学生板演,为讲课作准备).
    (1)碳在氧气中燃烧;
    (2)磷在氧气中燃烧;
      (3)电解水;
    (4)过氧化氢分解;
    (5)加热高锰酸钾.
    【板演】 (1)C+O2CO2;
    (2)P+O2P2O5;
    (3)H2OH2+O2;
    (4)H2O2H2O+O2;
    (5)KMnO4K2MnO4+MnO2+O2.
    【思考】 上述5个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回答】 ①遵守.(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
    ②不遵守.(因为原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
    ③不遵守.(因为原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
    ④不遵守.(因为原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
    ⑤不遵守.(因为原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
    【讲解】 这样表示化学反应并不准确,我们下面学习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

      [过渡语] 前面我们学过原子和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分子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那么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呢?它又具有哪些意义呢?
    三、化学方程式
      思路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 写出“C+O2CO2”.
    【提出问题】 讨论、总结:
    (1)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2)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
    【交流】 带着问题自己学习教材第96页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反馈练习1】

       H2+Cl22HCl
    【反馈练习2】

       2HgO2Hg+O2↑
    【课堂反馈】
    从物质种类、质量和反应条件等方面考虑,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哪些信息?
    (1)S+O2SO2.
    (2)Fe+CuSO4Cu+FeSO4.
    (3)CuO+H2Cu+H2O.
    【交流】 学生讨论左边的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质”的含义,“量”的含义,“微观粒子”的含义.
    【讨论并阐述】 反馈练习中的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
    【回答】 (1)反应物是硫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硫;每32份质量的硫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二氧化硫;反应条件是点燃.
    (2)反应物是铁和硫酸铜,生成物是铜和硫酸亚铁.每56份质量的铁和160份质量的硫酸铜反应,产生152份质量的硫酸亚铁和64份质量的铜.
    (3)反应物是氧化铜和氢气,生成物是铜和水;反应需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每80份质量的CuO与2份质量的H2反应可生成64份质量的Cu与18份质量的水.利用这个反应可制取铜.
    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巩固知识并加强练习,达到强化知识的目的.
    分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当堂练习的时间和空间.
      思路二
    【教师】 什么叫化学方程式?
    【学生阅读】 阅读教材第96页,说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回答】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总结】 化学方程式指的是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O2CO2;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可表示为:4P+5O22P2O5.
    【板书】 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讨论】 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具有哪些优点?
    【回答】 (1)表示出了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
    (2)表示出了反应进行所需要的条件.
    (3)表示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很明显地看到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总结】 化学方程式把“质”和“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表示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表示出了各反应物和生成物量上的关系,表示一个化学反应时要用它的化学方程式.
    【设问】 化学方程式具有哪些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6页进行总结(以木炭燃烧为例).
    【回答】 (1)表示出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如C+O2CO2的反应物为C和O2,生成物为CO2,反应条件为“点燃”.
    (2)表示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如:C + O2  CO2
    12 ∶ (16×2) ∶ (12+16×2)
    12 ∶ 32   ∶ 44
    即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总结】 由刚才同学们的阅读和回答可知化学方程式具有两点意义.(1)表示出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表示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板书】 2.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思考】 对于4P+5O22P2O5这个反应,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如何表示?
    【答案】 计算过程如下:
    4P + 5O2  2P2O5
    (31×4)∶(16×2×5)∶(31×2+16×5)×2
    124 ∶ 160   ∶ 284
    31 ∶ 40   ∶ 71
    【讲解】 计算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时,应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各物质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这样的计算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比化简后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拓展] 化学方程式与元素符号、化学式一样,是学习化学的一种工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物质种类、质量和反应条件等方面考虑,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哪些信息?
    金属镁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和铜:Mg+CuOMgO+Cu.
    (1)Mg与CuO在加热的条件下可以生成MgO和Cu.
    (2)每24份质量的Mg与80份质量的CuO反应,可生成40份质量的MgO和64份质量的Cu.
    (3)用Mg可以制取Cu.
    (4)Mg、H2都能与CuO反应得到金属Cu.
    (5)一个镁原子与一个氧化铜分子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一个氧化镁分子和一个铜原子.



    1.下列说法不属于化学方程式意义的是 (  )
    A.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
    C.化学变化符合客观事实
    D.反映“质”和“量”的关系
    解析: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与化学方程式意义无关;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必须符合客观事实;由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各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可以表明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以表明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粒子(分子或原子)数目关系.故答案为B.
    2.在化学反应A+BC+D中,10 g A与24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4 g D,若有15 g A发生反应,可生成C (  )
    A.20 g B.25 g C.30 g D.35 g
    解析:10 g A与24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了14 g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生成的C的质量为:10 g+24 g-14 g=20 g,所以A与C的质量比为10 g∶20 g=1∶2,若有15 g A发生反应,设可生成C的质量为x,则15 g∶x=1∶2,解得:x=30 g.故答案为C.
    3.氧气和氢气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可用下图描述.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除化学方程式本身表示的意义外,从上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写出两条即可)
    ①     ; 
    ②     . 
    解析:(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2)除化学方程式本身表示的意义外,从上图中还可以看出: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等.故答案为:(1)2H2+O22H2O;(2)①原子种类不变;②原子数目不变.

    第2课时
      二、化学方程式
    1.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含义:
    C+O2CO2
    (1)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2)表示各反应物及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3)表示反应中各种微观粒子之间的个数关系.
    (4)还可表示反应的基本类型等.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98页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选做题】
    教材第98页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二、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化学方程式可以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B.化学方程式可以表明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C.化学方程式可以表明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粒子(分子或原子)数目关系
    D.化学方程式可以表明化学反应的快慢
    2.有关化学方程式:C+O2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碳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碳
    B.一个碳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C.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D.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3.化学方程式:2CO+O22CO2能表示哪些意义?
    (1)     ; 
    (2)     ; 
    (3)     . 
    4.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 
    (1)水在    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2)物质的质量比为水∶氢气∶氧气=    . 
    5.在化学方程式CaCO3CaO+CO2↑中,“+”表示    ,“”表示    ,反应条件是    ,反应物是    ,生成物是    、    ,写出这个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一种意义:     . 
    【能力提升】
    6.某同学在敞口容器中做了两个实验:一是氧化汞(HgO)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二是铝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体氧化铝.他准确称量了反应前后容器及所盛物质的质量,发现反应前后质量都发生了变化.请填空:
    (1)铝粉燃烧生成氧化铝的质量比参加反应铝粉的质量    (选填“大”“小”或“不变”). 
    (2)你认为这两个反应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选填“是”或“否”). 
    (3)请写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拓展探究】
    7.根据所给的化学反应填空.
    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
    简答
    硫的燃烧

         
    反应基本类型
         
    电解水

         
    反应基本类型
         
    铁丝的
    燃烧

         
    反应现象
         
    氢气的燃烧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
    意义是:
    ①     
    ②     
    【答案与解析】
    1.D(解析:A.化学方程式可以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左边的是反应物,右边的是生成物,上方的是反应条件,故选项说法正确;B.由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各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故选项说法正确;C.化学方程式可以表明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粒子(分子或原子)数目关系,故选项说法正确;D.化学方程式不能表明化学反应的快慢,故选项说法错误.)
    2.C(解析:A.在反应中“+”读作“和”,“”读作“生成”,“+”不能读作“加”,“”不能读作“等于”,故选项读法错误;B.碳是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读法错误;C.该反应可读作: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选项读法正确;D.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读法错误.)
    3.(1)反应物是一氧化碳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
    (2)反应条件是点燃 (3)反应物(CO、O2)和生成物(CO2)的微观粒子个数比是2∶1∶2
    4.2H2O2H2↑+O2↑ (1)通电 (2)9∶1∶8(解析: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该化学方程式可表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物质的质量比为水∶氢气∶氧气=(18×2)∶(2×2)∶32=9∶1∶8.)
    5.和;生成;高温;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在高温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等(解析:在化学方程式CaCO3CaO+CO2↑中,“+”表示和;“”表示生成;反应条件是高温;反应物是碳酸钙,生成物是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可读作碳酸钙在高温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6.(1)大 (2)是 (3)2HgO2Hg+O2↑(解析:(1)铝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氧化铝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2)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3)氧化汞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汞和氧气.)
    7.S+O2SO2;化合反应;2H2O2H2↑+O2↑;分解反应;3Fe+2O2Fe3O4;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放出大量的热;2H2+O22H2O;①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②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36份质量的水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是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前奏,也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学习内容,学生只有认识到化学方程式的丰富内涵,才有认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动力,才能为所有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系列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合适的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习的化学方程式的宏观含义与微观含义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由化学变化的微观图解,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从微观的图解到正确认识化学方程式的内涵,体会化学方程式的“简约美”,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条件下,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用图解的形式,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可通过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式,也可让组间活动不同,组内活动相同的方式,提高课堂容量,让中等生有充分消化吸收的时间,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有更多思考和练习的机会.上好这节课,既可复习化学式的含义,加深对化学式含义的理解,同时运用化学式的含义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可谓水到渠成.
    另外,也可补充一些学生还未见过的化学反应加以练习,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

    【练习与应用】(教材第98页)
    1.S和O2;SO2;点燃;32;32;64(解析:化学方程式可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还可表示参与反应的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2.(1)B (2)D (3)D (4)C(解析:(1)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改变的有物质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和质量、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2)化学方程式不能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化学反应的快慢.(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B物质的质量为:8 g+4 g-10 g=2 g,A与B的质量比为10 g∶2 g=5∶1.(4)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前含有C、H、O三种元素,反应后生成的氧气中含有O元素,则淀粉中一定含有C、H元素,是否含有O元素,则需通过定量实验来验证.)
    3.(1)铜粉在空气中加热,是铜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铜粉和氧气的质量总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铜粉大. (2)由于纸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故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3)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生成锰酸钾(固体)、二氧化锰(固体)和氧气.按照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应等于生成物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所剩固体的质量必然比原高锰酸钾的质量要小.(解析: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注意考虑全部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不能遗漏任何一种反应物和生成物,特别是易被忽视的无色气体.)
    4.(1)不正确,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应等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
    (2)不正确,蜡烛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没有计入生成物总质量中,所以质量减小了.
    (3)不正确,这个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细铁丝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细铁丝和氧气的质量总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解析:一切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运用
    (1)概念.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实验验证:红磷的燃烧;Fe和CuSO4溶液的反应等.
    注意:有气体参加和生成的反应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有充气的气球装置要考虑浮力因素,虽然反应前后质量相等,但在托盘天平上称量,反应后托盘天平并不平衡.
    (2)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要扣住关键词.
    ①“化学反应”规定了研究范围,因而不能用来解释物理变化.即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②“参加”:不能把“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简单理解为“反应物”,因为化学反应中往往存在“某些物质的过量”问题,没有参加反应和反应后剩余的物质不能算.
    ③“各物质”:不能遗漏任何一种反应物和生成物,特别是气体和沉淀.
    ④“反应生成”: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不能算.
    ⑤“质量总和”:指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或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另外,质量守恒定律只研究化学反应的质量问题,而颜色、体积、热量等的变化都不在研究范围内.
    (3)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可理解归纳为“三个守恒、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①三个守恒:
    a.(宏观上)元素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
    b.(微观上)原子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c.(质量上)质量守恒: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②两个一定改变:
    a.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b.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③一个可能改变:
    分子的总数可能改变.
    (4)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解释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增重”“减轻”和“不变”现象,利用质量守恒来推断.
     铁丝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铁丝的质量大;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反应物的质量小.
    〔解析〕 以上两个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铁丝燃烧时,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铁丝的质量大.而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生成锰酸钾(固体)、二氧化锰(固体)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应等于生成物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由于氧气逸出,所以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反应物的质量小.
    ②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利用元素守恒来推断.
     某化合物完全燃烧,需要9.6 g氧气,同时生成8.8 g CO2和5.4 g水,则此化合物中 (  )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只含碳、氧两种元素
    C.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此化合物的质量为:8.8 g+5.4 g-9.6 g=4.6 g.
    根据生成CO2和H2O的质量可以求出化合物中:m(C)=8.8 g×1244×100%=2.4 g,m(H)=5.4 g×218×100%=0.6 g,m(C)+m(H)=2.4 g+0.6 g=3 g<4.6 g,说明化合物中除了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外,还含有氧元素.故答案为C.
    ③推断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质量比等,利用原子守恒来推断.
     “酒驾”已经写入刑法.人体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 mg/100 mL为酒驾,酒精含量超过80 mg/100 mL为醉驾.交警常用一种“酒精检测仪”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反应原理为C2H6O+4CrO3+6H2SO42X+2CO2↑+9H2O,则X的化学式为 (  )
    A.Cr2O3 B.CrSO4
    C.Cr2(SO4)3 D.Cr2S3
    〔解析〕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知,2X包括4个铬原子、6个硫原子和24个氧原子,因此推出X的化学式为Cr2(SO4)3.故答案为C.
    ④正确书写、配平化学方程式和判断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利用原子守恒.(在化学式前面加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得左右两边各原子的个数相等)
    ⑤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利用质量守恒.
     在一密闭容器内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种未知物W,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物质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W
    反应前质量/g
    50
    1
    1
    23
    反应后质量/g
    2
    45
    28
    X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的值为0
    B.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C.物质W只含碳和氢两种元素
    D.物质W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也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由题意可知,O2的质量减少了48 g,CO2的质量增加了44 g,H2O的质量增加了27 g,由质量守恒知,W是反应物.W的质量应减少23 g,反应后W的质量为0,该反应可用W+O2CO2+H2O表示,由元素守恒推知,W中一定含有碳和氢元素,且m(C)=44 g×1244×100%=12 g,m(H)=27 g×218×100%=3 g,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之和为12 g+3 g=15 g<23 g,所以W中一定还含有氧元素.故答案为C.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第课时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3.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1.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加以总结.

    1.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2.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守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师准备】 投影仪、课堂练习、相关练习题.
    【学生准备】 化学方程式书写的相关资料,学习过的化学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导入一:
    【复习提问】 一个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我们哪些信息?(以C+O2CO2为例)
    【回答】 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1)反应物是什么(上例中反应物为C和O2).
    (2)反应条件是什么(上例中反应条件为点燃).
    (3)生成物是什么(上例中生成物为CO2).
    (4)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C∶O2∶CO2=3∶8∶11).
    (5)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思考1】 P+O2P2O5,这个式子能不能称为化学方程式?
    【回答】 不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因为它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思考2】 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设计意图] 新知识总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上,以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引燃点”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但并不知道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通过提出“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入二:
    【情境引入】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前些年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宣扬“水变燃油”.想一下水可能变成燃油吗?
    【活动】 通过补充资料:通常汽油含有碳、氢等元素,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从而得出结论:书写化学方程式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这个问题说明一个化学反应不是随随便便发生的,而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绝不能凭空想象.
    [设计意图] 学生已经知道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学变化前后的元素种类不变.通过此问,让学生感受到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遵循客观事实,决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守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树立崇尚科学的教育.

      [过渡语] 仅仅写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的式子并不能表示一个化学方程式,这仅仅完成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第一步.那么如何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思路一
    【教师准备】 将全班分为4组.事先为每组准备1个透明袋,每个袋上分别注明需要组成的化学方程式(共4个典型的化学方程式),袋内提供打印有化学式(包括常见的错误的化学式、反应条件等)的卡片.
    【学生探究任务一】 根据信息尝试组合化学方程式.
    第一组:硫在氧气中燃烧(内装卡片为S、O、O2、SO2、SO3、燃烧、点燃、=、+等).
    第二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内装卡片为P、O、O2、PO2、P2O5、燃烧、点燃、=、+、2、4、5等).
    第三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内装卡片为Fe、O、O2、Fe2O3、Fe3O4、FeO、燃烧、点燃、=、+、2、2、3、4等).
    第四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内装卡片为KClO3、KClO、MnO2、KCl、O2、点燃、△、=、+、↑、↓、2、2、3等).
    【学生活动】 每组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写有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的卡片粘在白纸条上,并将各组的成果展示到黑板上.
    【教师活动】 对组合过程进行观察和指导.
    【学生活动】 检查4组结果是否能准确传递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等信息.若有错误,由各组同学进行纠正.
    【教师提问】 能否将第一组的反应条件“点燃”改为“加热”,或将第三组的生成物“Fe3O4”改为“Fe2O3”呢?
    【学生回答】 讨论分析后,得出化学方程式的第一个书写原则:要遵重客观事实.
    【教师提问】 为什么要在化学式的前面配上适当的数字,即化学计量数呢?
    【学生回答】 为了保证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得出化学方程式的第二个书写原则: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个原则:
    (1)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思路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 (1)碳与氧气的反应:
    C+O2CO2
    (2)氢气燃烧的反应:
    H2+O2H2O
    【提问】 H2+O2H2O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吗?
    【小结】 以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总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化学方程式反映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因此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观察、讨论、交流】
    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简单,便于书写,能清楚地表述反应,是国际化的语言……
    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化学方程式的简约之美.
    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思路一
    【学生探究任务二】 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 针对第二组化学方程式P+O2——P2O5,进行讨论,找出使两边磷原子和氧原子个数都相等的方法.然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展示.
    【教师活动】 对讲解情况进行评价和补充.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最小公倍数法的配平方法,向学生说明其要点,并提供找元素的秘诀:两端各出现一次且原子数目相差较大的元素.
    【学生活动】 借助秘诀,进入“模拟演练”环节.以第三、四组两个反应为例,运用迁移规律模仿学习,通过相互指错纠错,逐渐形成技能.
    【教师活动】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因此随时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并给予调整.
    【教师讲解】 配平时应该注意三点:①不得更改化学式.②化学计量数不能为分数.③化学计量数为最简整数比.
    【学生探究任务三】 如何标注生成物的状态?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教材第100页内容,然后由学生代表上台将生成物的状态表示出来.
    【教师引导】 ①箭头都标在了哪一方?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一样吗?
    【学生总结】 ①箭头都标在了生成物的一方.②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应在该气体化学式的右侧标有向上的箭头.
    【教师提问】 化学方程式CuSO4+2NaOHNa2SO4+Cu(OH)2中,Cu(OH)2的右侧标有向下的箭头,它表示什么含义呢?
    【教师活动】 播放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的录像,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 观看录像,由实验现象加深理解
    “↓”符号的含义,即表示溶液中有沉淀生成.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进行总结,然后展示课件.
    ①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尊重客观事实).
    ②配平,将短线改为等号(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③注明反应的条件、生成物的状态(尊重客观事实).
    【学生活动】 进入“风采展示”环节.将全班分为三个组,进行“幸运步步高”的比赛,比赛共分为三轮.奖品分别为颜色各异的氧原子、氢原子和水分子模型.
    第一轮:幸运抢答.
    指出并改正下列化学方程式中的错误:
    ①Mg+O2MgO2;
    ②H2O2H2+O2↑;
    ③C+O2↑CO2↑;
    ④2KClO3+MnO22KCl+3O2↑.
    根据比赛内容,让学生总结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二轮:争分夺秒.
    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Fe+HCl——FeCl2+H2↑;
    ②Al+O2——Al2O3;
    ③C2H4+O2——CO2+H2O.
    第三轮:小试牛刀.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
    ②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③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得到铜和硫酸亚铁溶液.
    思路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讨论】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哪些步骤呢?下面我们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以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所讲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对书写步骤进行总结.
    【小结】 刚才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总结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归纳起来主要有四步:一写二配三注四等.
    【课堂练习1】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课堂练习2】 请写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0页,学习反应条件、“↑”和“↓”的标注方法.
    【学生练习】 根据已学知识判断下列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指出错误,并改正.
    (1)P+O2PO2
    (2)Fe↓+CuSO4Cu+FeSO4
    (3)S+O2↑SO2↑
    【交流】 学生阅读后回答:
    书写化学方程式有如下步骤:
    (1)根据客观事实,在式子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用短线连接:
    P+O2——P2O5
    (2)配平化学方程式:给上式配平.
    4P+5O2——2P2O5 
    (3)注明化学反应的条件. 
    (4)将短线改为等号.
    4P+5O22P2O5
    【注意】 在标注条件的时候,还要在生成物中标注气体、沉淀符号,这里做补充说明:
    ①加热是最常用的化学反应条件,加热可用符号“△”表示.
    ②若反应条件只有一个,就把此条件写在短线的上方,若有两个或者多个条件,则分开写在短线的上方和下方,且上方通常写催化剂,下方写其他反应条件.
    ③如果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需要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的右边标注“↑”符号.
    ④在溶液中的反应,反应物没有固体,而生成物中出现了固体,则需要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标注“↓”符号.
    让学生弄清反应条件、“↑”和“↓”的标注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总结,提高探索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活动】 以“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为例,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左反右生一横线.
    KClO3——KCl+O2
    (2)配平以后加一线
    2KClO32KCl+3O2
    (3)等号上下注条件.
    2KClO32KCl+3O2
    (4)箭号标气或沉淀.
    2KClO32KCl+3O2↑
    ⑤若反应物中有气体,生成物中又出现了气体,则不标注“↑”符号,同样,若溶液的反应物中有固体,生成物中又出现了固体,则固体生成物也不标注“↓”符号.
    进一步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
      思路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 请大家回顾刚才的讨论过程.
    【小组讨论】 如何才能正确书写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 教师通过下图引导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第一步是“写”.
    左反应物化学式——右生成物化学式
      H2O  ——  H2+O2
    【交流】 由小组代表交流发言,并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得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第一步是“写”——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用短线相连.
    一是分析,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第一步是“写”;二是进一步强化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循的原则之一——符合客观事实.
    【展示】 用上图所示的式子与下面的模拟图引发学生发现两边原子数不守恒.

    【提出问题】 请以小组为单位,用所提供的球棍模拟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过程,并配平这个方程式.
    【讲解】 教师概括总结学生活动过程,并讲解配平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总结】 书写方程式的第二步为“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交流】 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
    【交流】 学生用球棍进行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过程的模拟,并得出两边微粒数的关系是“2、1、2”



    【活动】 学生倾听,理解.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

    学生理解、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第二步“配平”及其方法.
    【讲解】 第三步标明反应条件和将需要标注的气体(“”)、沉淀(“”)符号写在生成物化学式的右侧.
    最后一步是将短线改写成等号.
    【活动】 学生倾听,理解.
    学生理解、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第三步“标条件和↑、↓”.
    【问题1】 请按照步骤,书写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评价两位同学书写的方程式,并借助教材第100页的图示(见下图)进一步强化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和配平方法.

    【交流】 学生独立书写,并请2名同学写到黑板上.

    【交流】 学生倾听,思考,进一步熟悉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和配平方法.
    巩固、强化核心知识.
    【问题2】 判断下列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并加以改正.
    A.S+O2SO2
    B.2Mg+O22MgO
    C.2H2O2H2+O2
    D.H2+CuOCu+H2O
    【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教师组织下,进行交流,得出正确结论.
    一是进一步熟练核心知识;二是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
    [知识拓展]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口诀: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写好化学式,再把系数填;
    短线改等号,莫忘加条件.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书写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书写步骤“写”——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配”——配平化学方程式“等”——将短线改为“等号”“标”——标明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状态“查”——检查化学方程式的正误书写口诀反应生成物,化学式写出;配平左右边,等号放中间;燃热催化剂,条件标注意;生成气沉淀,箭头来体现;左右检查遍,书写方完善.

    1.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
    A.氧化汞加热分解:HgOHg+O2↑ 
    B.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
    C.碳在氧气中燃烧:C+O2CO2
    D.Fe↓+CuSO4Cu+FeSO4
    解析: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要从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等方面进行.化学方程式A没有配平,C缺少条件,D不应标注↓符号.故答案为B.
    2.化学方程式2H2+O22H2O,正确的读法是 (  )
    A.氢气加氧气等于水
    B.两个氢加一个氧等于两个水
    C.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生成两个水分子
    D.每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两个水分子
    解析:A.在反应中“+”读作“和”,“”读作“生成”,故选项读法错误;B.在反应中“+”读作“和”,“”读作“生成”,故选项读法错误;C.每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两个水分子,故选项读法错误;D.每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两个水分子.故答案为D.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一写:是指在式子两边分别写出    ,并    . 
    二配:即    . 
    三标明:标明    ,并把    改成    , 
    四检查:即检查方程式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标注是否恰当.
    解析:一写:是指在式子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用短线连接;二配:即配平,使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个数相等;三标明:标明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的状态,并把短线改成等号.故答案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用短线连接;配平,使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个数相等;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短线;等号.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第1课时
    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在式子左、右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得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这个过程就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H2O——H2+O2.
    2.“配”.2H2O——2H2+O2.
    3.“注”.2H2O通电2H2↑+O2↑.
    4.“等”.2H2O2H2↑+O2↑.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101页练习与应用的第1、3题.
    【选做题】
    教材第101页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二、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1.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
    A.4Fe+3O22Fe2O3
    B.2H2O2H2+O2↑
    C.4P+5O22P2O5
    D.Mg+O22MgO
    2.如图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根据他们描述的内容,试判断他们所指的化学方程式是 (  )

                   
    A.C+O2CO2
    B.2CO+O22CO2
    C.2H2+O22H2O
    D.CH4+2O2CO2+2H2O
    3.小明从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中总结的信息有:①参加反应的物质是磷和氧气;②反应条件是点燃;③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氢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的能源装置,在这种电池中,氢气和氧气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水,并释放能量,该电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能力提升】
    5.如图形象地表示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分别表示A、B、C三种不同的分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

    A.4∶3∶1 B.3∶1∶2
    C.4∶1∶2 D.3∶1∶3
    【拓展探究】
    6.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表示氮原子,表示氢原子,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A物质由    元素组成. 
    (2)A、B、C三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用标注条件)    .基本反应类型是    . 
    【答案与解析】
    1.C(解析: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是三氧化二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B.反应物中没有气体,生成物中的气体需要加气体符号,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C.该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D.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
    2.C(解析:从图中可以得到如下信息:是化合反应,且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是1∶8∶9,分子个数比为2∶1∶2,反应条件为点燃的反应,C项符
    合题意.)
    3.B(解析:由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可知,参加反应的物质是磷和氧气,反应条件是点燃,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4.2H2+O22H2O;化合反应(解析:根据题意,氢燃料电池中氢气和氧气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5.B(解析:反应前有4个A分子和1个B分子,反应后有2个C分子和1个A分子;反应前后对比可知:该反应由3个A物质的分子与1个B物质的分子进行反应生成2个C物质的分子,所以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1∶2.)
    6.(1)氮 (2)C (3)N2+3H22NH3;化合反应(解析:(1)由A的微观构成可知,A物质是由氮元素组成的.(2)在A、B、C三种物质中,C物质属于化合物.(3)由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氮气和氢气,生成物是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2+3H22NH3,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要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扫除障碍.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前提是要弄清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并会写物质的化学式,这些内容在前面都学过.质量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是配平化学方程式的基础.这点主要是通过课前复习的方式来处理.
    二是采用“学、探、议、练”的学习方式.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方面的学习中,首先是通过探究,追根求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配平,怎样才算配平,至于具体方法就水到渠成了.作为第一节课的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入门,所以方法不宜过多,主要介绍了最小公倍数法,下节课中介绍观察法和奇数配偶法.最小公倍数法比较简单,而且能配平大多数化学方程式.反应条件和“↑”“↓”的标注本身并不难,可以让学生自学,就自学中存在的问题适当点拨.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起引路的作用,重在学生的体验,所以采用“学、探、议、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在练习中学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难点,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专项练习与辅导.


      1.化学方程式的理解与应用
    (1)依据化学方程式考查对原子守恒的应用.
                    
       某物质(用R表示)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R+3O22CO2+3H2O,则R的化学式为 (  )
    A.CH3COOH B.C2H5OH
    C.CH3OH D.CH4
    〔解析〕 通常提供化学方程式,考查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的应用.所谓原子守恒是指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依此确定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故答案为B.
    (2)从微观角度考查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自来水消毒过程中通常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表示氯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1)请写出甲图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乙图所示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上述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有    (填化学式); 
    (4)D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5)以甲图为例分析,你能总结出的一条结论是     . 
    〔解析〕 本题提供反应的微观过程,目的是考查对化学反应及化学概念的微观理解.A为H2O,B为Cl2,C为HCl,D为HClO.根据进行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1∶1∶1,确定化学计量数比,从而写出化学方程式.乙图所示反应是一种分子反应生成两种不同的分子,是分解反应.根据分子是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确定单质.根据甲图从变化过程中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化学变化的本质.
    〔答案〕 (1)H2O+Cl2HCl+HClO (2)分解反应 (3)Cl2、O2 (4)+1 (5)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等,合理说法均可)
    (3)依据新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重在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科学家们不断研发新能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所用的高能燃料是偏二甲肼(化学式为C2H8N2),在点燃的条件下,它与N2O4反应生成氮气、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通过阅读提取信息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从而写出化学方程式.
    〔答案〕 C2H8N2+2N2O43N2+4H2O+2CO2
    (4)结合实验数据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灵活运用.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9
    2
    22
    1
    反应后质量(g)
    x
    2
    6
    21
      (1)这一反应的类型是    反应;x=    .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B可能没有参加该化学反应,也可能是该反应的    剂. 
    (2)写出一例与上述反应类型相同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 通过对比分析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确定反应物、生成物和催化剂.反应前后B的质量不变,说明B可能是催化剂;C的质量减少16 g,说明C是反应物,D的质量增加20 g,说明D是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确定A减少4 g,反应后A的质量为5 g,反应物为A和C,生成物为D,属于化合反应.本题是常见的中考命题形式.
    〔答案〕 (1)化合;5;催化 (2)C+O2CO2[或2Mg+O22MgO,或CO2+H2OH2CO3,或CaO+H2OCa(OH)2等]
    2.利用信息加工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书写一些不熟悉的化学方程式的过程,实际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由于信息题大多数是由题干和若干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题干给出一系列解题所要的条件、知识、启发性提示等.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题干、发现本质、寻求规律,进而完成旧知识在新情景中的正确迁移.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将试题给的条件与试题的问题建立起联系,而这一联系,就需要我们不断去搜寻,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讲的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思路和方法.
    如: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木炭、硫黄、硝石(KNO3)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时生成硫化钾、氮气、二氧化碳.
    这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只要直接根据试题所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直接书写化学方程式即可,反应物为KNO3、S、C,生成物为K2S、N2、CO2,即KNO3+S+C——K2S+N2+CO2.利用观察法以K2S为基准,KNO3前系数为2,配平钾原子、氮原子,再配平氧原子,CO2前系数为3,最后配平碳原子个数,C前系数为3,配平之后,再按照步骤,写上条件、箭头,写作:2KNO3+S+3CK2S+N2↑+3CO2↑.
    写化学方程式是一件非常细致的工作,因此是学习化学的难点,总结许多成功者的经验归纳为一、二、三、四:“一角二平三条件,四要瞄准放暗箭——↓或↑”.“一角”指写化学式要注意角码,“二平”指写化学方程式必须要配平,“三条件”强调的是要在化学方程式的等号上下注明反应条件,“四要瞄准放暗箭”这种说法是一种为了加强记忆而采用的诙谐语句,强调要在生成物的化学式右侧适当标出气体或沉淀的箭号,即↑或↓,这是保证化学方程式完整性必不可少的一步.
    第课时



    1.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
    2.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能够正确熟练地书写已经学过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小组合作探究,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最常用的方法.

    体会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优越性,养成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的好习惯.

    【重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方法.
    【难点】
    熟悉化学方程式的常见错误.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学案.
    【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第101页的练习与应用.


    导入一:
    【练习】 指出下列化学方程式中的错误:
    (1)镁在空气中燃烧:Mg+O2MgO2.
    (2)铁在氧气中燃烧:Fe+O2Fe3O4.
    这两个化学反应违背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导入二:
    【复习提问】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H2O——H2+O2.
    (2)“配”.2H2O——2H2+O2.
    (3)“注”.2H2O通电2H2↑+O2↑.
    (4)“等”.2H2O2H2↑+O2↑.
    【讲解】 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在式子左、右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反应前后的各种原子的数目相等,称为配平.在配平时,只能改变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而不能改动化学式.

    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思路一
    【投影】 展示“课堂练习”.
    【讲解】 根据刚才所介绍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我们来看下面的课堂练习.
    1.观察法
    【例题】 配平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的化学方程式.
    Fe+O2——Fe3O4
    补充:注明反应条件等,使它成为一个标准的化学方程式.
    【活动】 可让两个学生板演,然后进行对比,并由学生进行讲解.
    【答案】 3Fe+2O2Fe3O4.
    【投影】 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 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注明条件.
    (1)Al+O2——Al2O3;
    (2)H2O2——H2O+O2;
    (3)Mg+O2——MgO.
    【答案】 (1)4Al+3O22Al2O3;
    (2)2H2O22H2O+O2↑;
    (3)2Mg+O22MgO.
    可由学生进行板演并讲解.
    【讲解】 这些化学方程式采用观察法即可配平.
    2.“标准看齐”配平法
    【讲解】 具体方法步骤为:
    (1)找出方程式中化学式最为复杂的化学式为标准,同时找出最为简单的化学式.
    (2)其他的化学式以此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标准进行配平.
    (3)最后配平单质化学式前的计量数.
    (4)去分母.
    【例题】 C2H5OH+O2——CO2+H2O.
    【讲解】 (1)定标准:本题中最复杂的化学式为:C2H5OH;最简单的化学式为O2.
    (2)调整其他化学式前的计量数:式子左边为6H,右边为2H,所以在H2O前加化学计量数3;式子左边为2C,右边为C,所以在CO2前加化学计量数2.
    C2H5OH+O2——2CO2+3H2O
    (3)最后调整单质化学式前面的系数:式子右边有7个O原子,左边复杂化学式中有1个O原子,所以O2前加化学计量数3.
    C2H5OH+3O22CO2+3H2O
    3.原理配平法
    【讲解】 有的化学方程式配平则要根据化学反应原理来进行配平,如初中化学教材中炼铁原理的化学方程式是学生最头痛的一个.但利用反应的原理进行配平就比较简单了.
    【例题】 Fe2O3+CO——Fe+CO2.
    【讲解】 在此反应中,CO作为还原剂,它夺取氧化物中的氧,但由于氧化产物为CO2,因此也就意味着它一次只能夺取一个O,由于Fe2O3中有三个O,所以需要三个CO分子,即前面配上计量数3,同时生成三个CO2分子,所以CO2前面也配上计量数3,最后稍加调整即可配平.
    Fe2O3+3CO2Fe+3CO2 
    【小结】 “标准看齐”配平法具有简单,易操作的优点,原理配平法不仅能弥补它的不足,同时又能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化学原理的误区.下面两道习题供同学们练习.

    思路二
      [过渡语]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步骤和环节,掌握一定的配平方法和技巧是快速、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本中学过的最小公倍数法以外,还有奇数变偶法、观察法、分数法等.
    1.最小公倍数法
    【讲解】 适用条件:所配原子在化学方程式两侧各只出现一次.
    【例题】 配平:Al+Fe3O4高温Al2O3+Fe.
    【讲解】 先根据两边氧原子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2,可确定Fe3O4的系数为3,Al2O3的系数为4.进一步确定铝的系数为8,铁的系数为9.
    8Al+3Fe3O44Al2O3+9Fe
    2.奇数变偶法
    【讲解】 适用条件:方程式中所配元素的原子个数的奇数只出现一次.
    配平的一般规律是:从反应前后原子个数较多且一奇一偶的原子配起.
    方法:找出化学方程式两边出现的次数最多而且原子个数有一奇一偶的元素为标准,在该种原子个数是奇数的化学式前配上最小偶数2,使原子个数由奇数变成偶数,以此为基础,再依次配平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当配最小偶数2不可行时,可考虑改配偶数4……
    【例题】 P+O2——P2O5的配平.
    【讲解】 第一步先配平氧原子个数,因为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较多且一奇一偶.先在P2O5的前面配上最小的偶数2,即:P+O2——2P2O5;根据氧原子个数守恒,在O2的前面配上化学计量数5;根据磷原子个数守恒,在P的前面配上化学计量数4,同时把短线改为等号,注明条件“点燃”,即4P+5O22P2O5.
    【小结】 奇数变偶法配平只是把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相等且一奇一偶的原子,配上最小的偶数2使其变成偶数,然后再利用最小公倍数配平其他原子的方法,和最小公倍数法唯一不同的是第一步先配上最小的偶数.
    【练习】 请用奇数变偶法配平:
    Al+O2点燃Al2O3
    H2O2MnO2H2O+O2
    FeS2+O2高温Fe2O3+SO2
    3.观察法
    【讲解】 通过观察反应规律来配平的一种方法.此法最适合于较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例题】 Fe2O3+CO——Fe+CO2的配平.
    【讲解】 通过观察发现,反应物CO变为CO2时夺取了一个氧原子,从反应物的化学式Fe2O3可以看出,它有3个氧原子将被夺走,因此需要3个CO分子来夺,同时结合成3个CO2分子,因此在CO和CO2前面同时配上化学计量数3,即Fe2O3+3CO——Fe+3CO2,因为反应前Fe原子的个数是2,根据Fe原子个数守恒,在生成的Fe的前面添上化学计量数2,便可配平,然后注明反应条件“高温”,即Fe2O3+3CO2Fe+3CO2.
    【小结】 如果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此类化学方程式,需要多次调整化学计量数,因为先配平一种原子,再去配平另一种原子时,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原来配平的原子又改变了,如果掌握了观察法的话,省去许多麻烦.观察法的关键是学会观察反应前后的变化规律,进行反应前后比较,看准原子的得、失.
    【练习】 请用观察法配平:Fe2O3+H2——Fe+H2O.
    4.分数法
    【讲解】 配平过程中用分数来配平的方法.
    【例题】 P+O2——P2O5的配平.
    【讲解】 配平时先把P2O5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然后根据原子个数守恒配平P原子个数,先在P前面写上化学计量数2,即:2P+O2——P2O5;再配平氧原子个数,因为反应后氧原子的总个数为5,所以要想配平,必须在O2的前面写上分数52,即:2P+52O2——P2O5,最后两边同时乘以分母2来化简,即4P+5O2——2P2O5,同时把短线改为等号,注明条件“点燃”,即4P+5O22P2O5.
    【小结】 分数法配平是先把较为复杂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单质元素的原子最后配平以免引起连锁反应;出现分数时,两边同时乘以分母的数字,去掉分母即可,此种方法是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的基础上,化简分数完成配平.
    【练习】 用分数法配平:C2H2+O2——CO2+H2O.
    5.定一法
    【讲解】 适用条件:如大多数碳氢化合物或含碳、氢、氧的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以及某些分解反应.
    【例题】 配平:C2H5OH+O2点燃CO2+H2O.
    【讲解】 先设定C2H5OH的系数为1,再确定CO2的系数为2,H2O的系数为3.式子右边氧原子总数为7,C2H5OH中有一个氧原子,可确定O2的系数为3.
    配得结果为C2H5OH+3O22CO2+3H2O.
    四、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提问】 写出了一个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后,我们怎样用语言正确地表达它呢?
    【教师】 请同学们读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2H2O2H2↑+O2↑;
    (2)S+O2SO2.
    【讲解】 第一个方程式2H2O2H2↑+O2↑应读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第二个方程式S+O2SO2应读成: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
    【总结并板书】
    (1)“+”不能读“加”,应读“和”“与”“跟”;
    (2)“”不能读“等于”,应读“生成”;
    (3)化学式应读出物质的名称;
    (4)反应条件也应读出.
    【练习】 读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4P+5O22P2O5;
    (2)2H2O22H2O+O2↑;
    (3)C+O2CO2;
    (4)2KMnO4K2MnO4+MnO2+O2↑.
    [知识拓展] 1.代数法(又叫待定系数法)
    适用条件:反应物或生成物种类较多,配平不知从何下手的比较复杂的反应.
    方法和步骤:(1)设不同的未知数来代表各个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
    (2)再根据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的原理列出方程组.
    (3)解方程组.
    示例分析:CH3OH+O2点燃CO2+H2O
    (1)设:aCH3OH+bO2cCO2+dH2O.
    (2)列方程组:a=c(C原子守恒)4a=2d(H原子守恒)a+2b=2c+d(O原子守恒).
    (3)解方程组:a=c=2b3=d2.
    令b=3,代入得:a=2,c=2,d=4.故2CH3OH+3O22CO2+4H2O.
    2.设“1”法
    示例分析:FeS2+O2高温Fe2O3+SO2.
    我们可选其中含有元素种类较多的(如此例中的FeS2),设其化学计量数为“1”,在此基础上着手配平.配平步骤见如下括号所示:
    FeS2+114O212Fe2O3+2SO2
    (1) (4) (2) (3)
    配平后,化学计量数中出现分数或小数怎么办?通分化整即可.此例则可两边同时乘以4,即4FeS2+11O22Fe2O3+8SO2.



    1.配平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是 (  )
    A.反应前物质的分子总数等于反应后物质的分子总数
    B.反应前后各物质的体积相等
    C.各物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
    解析: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指在式子的左、右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的过程.配平后反应前后的分子总数、物质的体积、各物质的质量并一定相等.故答案为D.
    2.对于化学方程式:6Fe+3O22Fe3O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不能发生,因为不符合客观事实
    B.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书写错误
    C.反应条件不正确
    D.没有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没有配平)
    解析:A.该反应能发生,故A错误;B.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书写正确,故B错误;C.反应条件正确,故C错误;D.没有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没有配平),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
    3.配平化学方程式:
    (1)Al+Fe3O4高温Fe+Al2O3;
    (2)C2H2+O2点燃CO2+H2O.
    解析:(1)用最小公倍数法解答本题较为适合,先把氧原子的个数配平,根据观察法把铁原子和铝原子的个数配平即可,8Al+3Fe3O49Fe+4Al2O3.(2)用奇数变偶法配平该化学方程式较为适合,先在水的前面配上2,此时方程式右边有4个氢原子,因此C2H2前面的化学计量数是2,根据碳原子守恒,故二氧化碳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就是4,最后把O2前面的化学计量数配平即可,2C2H2+5O24CO2+2H2O.故答案为:8Al+3Fe3O49Fe+4Al2O3;(2)2C2H2+5O24CO2+2H2O.

    第2课时
    一、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
    2.奇数变偶法.
    3.观察法.
    4.分数法.
    5.定一法.
      二、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1.“+”不能读成“加”,应读“和”或“跟”.
    2.“”不能读“等于”,应读“生成”.
    3.化学式应读成物质的名称.
    4.反应条件也应读出.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101页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选做题】
    教材第101页练习与应用的第5题.
    二、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1.化学方程式配平后的特征是 (  )
    A.化学方程式两端各物质的质量相等
    B.化学方程式两端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相等
    C.化学方程式两端分子种类相同
    D.化学方程式两端各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
    2.在实验室制取氯气时,用KOH溶液来吸收多余氯气,其反应原理是Cl2+2KOHX+KCl+H2O,则X的化学式为 (  )
                   
    A.KClO B.H2 C.HCl D.HClO
    3.为使书写的化学方程式遵守    定律,要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的前面配上适当的    ,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    和    都相同,这个过程叫配平. 
    4.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    KClO3    KCl+    O2↑; 
    (2)    C2H4+    O2    H2O+    CO2. 
    5.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    Fe+    O2    Fe3O4; 
    (2)    CH4+    O2    CO2+    H2O; 
    (3)    Zn+    HCl    ZnCl2+    H2↑; 
    (4)    Mg+    O2    MgO; 
    (5)    CaCO3+    HCl    CaCl2+    H2O+    CO2↑. 
    【能力提升】
    6.一种焰火火药中所含的硝酸铜在燃放时产生绿色火焰,发生如下反应:2Cu(NO3)22CuO+O2↑+4X↑.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的化学式为NO2
    B.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C.Cu(NO3)2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1
    D.产物中CuO属于氧化物
    7.配平化学方程式:    C2H6O+    O2    CO2+    H2O. 
    【拓展探究】
    8.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铁在氧气中燃烧:    . 
    (2)一氧化碳使氧化铜还原,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 
    (3)一个分解反应:    (合理即可). 
    (4)实验室制取氧气:    (合理即可). 
    【答案与解析】
    1.D(解析: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故化学方程式配平后的特征是化学方程式两端各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
    2.A(解析:反应前Cl、K、O、H元素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2、2、2;反应后的生成物KCl、H2O中含Cl、K、O、H,且原子个数分别为1、1、1、2;所以物质X的分子就应该由1个K原子、1个氧原子和1个Cl原子所构成.)
    3.质量守恒;化学计量数;种类;数目(解析:配平化学方程式要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要在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的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两边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相同.)
    4.(1)2;2;3 (2)1;3;2;2(解析:(1)利用最小公倍数法进行配平,以氧原子作为配平的起点,氯酸钾、氧气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2、3,最后调整氯化钾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2.(2)利用“定一法”进行配平,把C2H4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则氧气、二氧化碳、水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3、2、2.)
    5.(1)3;2;1 (2)1;2;1;2 (3)1;2;1;1 (4)2;1;2
    (5)1;2;1;1;1(解析:(1)利用最小公倍数法进行配平,以氧原子作为配平的起点,O2、Fe3O4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2、1,最后调整铁原子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3;(2)本题可利用“定一法”进行配平,把CH4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则O2、CO2、H2O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2、1、2;(3)本题可利用“定一法”进行配平,把ZnCl2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则Zn、HCl、H2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1、2、1;(4)利用最小公倍数法进行配平,以氧原子作为配平的起点,氧气、氧化镁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1、2,最后调整镁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2;(5)本题可利用“定一法”进行配平,把CaCO3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则HCl、CaCl2、H2O、CO2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2、1、1、1.)
    6.C(解析: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NO3)22CuO+O2↑+4X↑,可知反应前后各原子的个数为:
      反应前 反应后
    铜原子:2   2
    氮原子:4   0
    氧原子:12   4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生成物X的4个分子中含有4个N原子和8个O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N原子和2个O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NO2;分解反应的特征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该反应符合这一特征,是分解反应;因为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Cu(NO3)2中硝酸根的化合价是-1,所以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铜符合该特征,是氧化物.)
    7.1;3;2;3(解析:本题可利用“定一法”进行配平,把C2H6O的计量数定为1,则O2、CO2、H2O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3、2、3.)
    8.(1)3Fe+2O2Fe3O4 (2)CuO+COCu+CO2 (3)2H2O2H2↑+O2↑ (4)2H2O22H2O+O2↑

      “配平有法,但无定法”,对于同一个化学方程式我们常常可用几种不同方法去完成配平,但有难易之分.有时,甚至2种、3种方法同时并用.
    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入门的重要化学用语,在教学中让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对以后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制法、物质的用途等起着关键作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本来不是什么难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技能,为什么却成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了呢?有的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配平感到头疼.
    让学生充分掌握好化学方程式这个工具,在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多复习前面有关元素符号、化学式的知识.
    2.注意课下的练习、体会和熟练刚学过的相关知识.
    3.应从简单的、学生熟悉的反应入手.
    4.切记一开始就做难度很大的练习和多种配平方法的讲解.
    5.严格要求,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练习与应用】(教材第101页)
    1.(1)2H2O2H2↑+O2↑ (2)2Mg+O22MgO(解析: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准确找到反应物和生成物;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化学方程式(原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变);③注明反应条件和“↑”“↓”符号.)
    2.(1)C2H4+3O22CO2+2H2O (2)2NaOH+CuSO4Cu(OH)2↓+Na2SO4 (3)Fe2O3+3H22Fe+3H2O (4)Fe2O3+3CO2Fe+3CO2
    3.2KClO32KCl+3O2↑(解析:此题考查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②配平后检查各原子的个数是否相等;③注明反应条件和“↑”“↓”符号.由题意可知,反应物为KClO3(MnO2是催化剂,不是反应物),生成物是KCl和O2,即:KClO3——KCl+O2,用奇数变偶法配平:从氧元素开始,在KClO3前配“2”,然后根据已有的化学计量数“2”,确定KCl的化学计量数也为“2”,O2的化学计量数为“3”,把“——”改为“”,即可得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2KClO32KCl+3O2;反应条件为MnO2作催化剂并加热,将MnO2写在“”的上方,而“△”写在下方,在O2后加“↑”,可得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4.(1)不正确.未配平,没有注明反应条件“△”. (2)不正确.“↑”符号使用不当. (3)不正确.未注明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未标注气体符号,未将短线改为“等号”.
    5.CH4(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均相等.从题中所给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生成物中共有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反应物中现有4个氧原子,仍缺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CH4.)

      1.用奇数变偶法配平化学方程式
    一找元素见面多(有氢找氢,无氢找氧);二将奇数变成偶;奇数配偶,变单成双;三按连锁先配法,出现分数,去掉分母;四用观察配其他,调整系数,使之配平.
    2.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化学方程式能客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应中“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所以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不同于数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中的“+”号应读成“和”,不能读成“加”;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间的“”号,应读成“生成”,不能读成“等于”.
    每个方程式都有三种读法,现以2H2O2H2↑+O2↑为例说明.
    (1)物质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种读法说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2)粒子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条件下,每2个水分子分解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这种读法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粒子的变化,并反映出粒子个数的比例关系.  
    (3)质量读法
    上式读作“通电时,36份质量的水分解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这种读法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3.化学方程式书写中常见错误简析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书写能力的综合运用,因而也是化学用语学习中最重要和难度较大的部分.
    这里,跟同学们谈一谈书写化学方程式中应注意避免的几种错误,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乱”.
    (1)一是乱套“公式”.一些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虽然注意了不能凭空臆造化学式,但缺乏化学基础知识,因而把记住的某个熟悉的化学方程式当作一般公式去套用,犯了乱套“公式”的错误.例如:

    由此可见,书写化学方程式不一定像数学、物理那样,有固定的公式可套,而是要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的条件,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和理论来推测反应能否发生,从而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来.
    (2)二是乱写逆反应.例如:

    产生此类错误的原因是,同学们把化学方程式与数理方程式混为一谈,随意把化学方程式倒过来写.我们知道,数理方程式可以移项,或将等号左右两端反过来写;而化学方程式与数理方程式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虽然有些化学反应是可逆的,但多数化学反应并非如此.至于有些反应,在相同或不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向相反方向进行,也不一定是可逆反应,而是意义完全相反的反应类型.例如:


    上述情况,虽在独立场合都正确,但绝不能相互代替.
    (3)三是乱标生成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例如:

    (4)四是乱写化学式.例如:
    H2+O2H2O2
    Na+ClNaCl
    NaOH+CuSO4NaSO4+CuOH
    Al+H2SO4AlSO4+H2↑
    这类错误较为严重,这是对物质的化学式的书写规则不懂或没有入门造成的.克服的办法是:在书写每一个化学式时,都要运用化合价规则去检验校正,在所有化学式都正确的基础上再进行配平.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的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难点】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师准备】 投影仪、有关例题的课件、一些相关练习题.
    【学生准备】 预习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习题.


    导入一:
    【讲解】 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
    导入二:
    【展示】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 火箭中的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当火箭被点火时发生什么反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回答】 书写液氢在液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H2+O22H2O.
    [设计意图] 从实际问题引入新知识,一是使学生体验知识的价值;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语] 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思路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 为了满足0.4吨液氢充分燃烧,你会在助燃仓中至少填充多少吨液氧呢?
    【活动】 (1)先写出计算过程.
    (2)组内交流计算依据.
    【交流】 按照教师要求,先独立完成计算过程,然后组内交流.并得出如下结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是成比例关系的.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物质的质量(反应物或生成物),可求出反应中其他物质的质量.
    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这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主要依据.
    【提出问题】 各小组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思考你的计算过程有哪几个步骤?
    【交流】 学生1: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列出比例式.
    学生2:需要先设未知量为x g.
    学生3:最后还需要作答.
    ……
      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先自主讨论得出不完善、不准确的步骤、格式,然后通过阅读教材进行对比,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从而自主构建解题的步骤和格式.
    教师的讲解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概括提升,而不是将一个程序化的步骤灌输给学生.
    【提出问题】 阅读教材第102页例题1,对比分析大家刚才概括出来的解题过程,看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或纠正的)?
    【讲解】 教师利用学生的讨论,通过投影讲解强化计算的基本步骤和格式要求.
    (1)设未知量.
    (2)写出有关反应的正确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交流】 阅读教材,对比分析教材与自己总结的解题过程,补充、纠正:
    (1)列比例式前要先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未知量.
    (2)未知量应该设为“需要液氧的质量为x”.
    【提出问题】 36 g的水能分解产生多少克的氢气?
    【讲解】 解:设产生氢气的质量为x.
    2H2O2H2+O2
    36 4
    36 g x
    3636 g=4x,x=4 g.
    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4 g.
    【追问】 甲、乙两位同学的解题过程是否正确?
    甲同学:
    解:设可得到x g氢气.
    H2OH2+O2
    18 2
    36 g x
    1836 g=2x,x=4 g.
    答:可得到4 g氢气.
    乙同学:
    解:设可得到x g氢气.
    2H2O2H2+O2
    36 32
    36 x
    3636=32x,x=32.
    答:可得到32 g氢气.
    【活动】 (1)找出错误,并改正;(2)组内交流,找出错误;(3)总结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组长记录.
    【交流】 观察分析甲、乙两位同学的解题过程.
    小组合作,将甲、乙两同学的解题过程与格式和刚刚教师给出的正确格式进行对比分析,在寻找错误的过程中,建立规范的解题格式.
    一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对比分析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提出问题】 如果需要的16 g氧气全部由过氧化氢分解制得,理论上消耗过氧化氢的质量是多少?同时生成的水的质量又是多少呢?
    【要求】 书写格式规范.
    【交流】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顺次交换批改.
    解:设理论上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生成水的质量为y.
    2H2O22H2O+O2
    68 36 32
    x y 16 g
    68x=3216 g,
    x=34 g.
    36y=3216 g,
    y=18 g.
    答:理论上消耗过氧化氢的质量为34 g;同时生成水的质量为18 g.
    既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思路二
    【展示】 例1:加热分解6.3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 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来看教材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
    解:设加热分解6.3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2×158 32
    6.3 g x
    3166.3 g=32x,
    x=0.6 g.
    答:加热分解6.3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 g氧气.
    【思考】 根据刚才对例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交流】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并板书】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3)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讲解并补充】 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就一些问题进行补充.
    (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
    (2)写出的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化学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1中采用的是纵列,还可以采用横列,即31632=6.3 g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所给的质量数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158 g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采用纵列法得2×158158 g=32x,计算非常简便.
    (5)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如例1中就是.
    【教师】 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过程再简化些,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下面的例2.
    【展示】 例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 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讲解与板书】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 56
    x 10 t
    100x=5610 t,
    x=100×10 t56=17.9 t.
    答:需要碳酸钙17.9 t.
    【小结】 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的质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
    【课堂练习】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 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提问】 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回答】 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
    【追问】 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
    【活动】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
    【教师】 选择学生板演并讲解自己的计算过程及结果.
    【板演】
    解:设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y.
    H2 + Cl22HCl
    2 71 73
    100 g x y
    2100 g=71x,x=100 g×712=3550 g.
    2100 g=73y,y=100 g×732=3650 g.
    答:需要氯气3550 g,生成氯化氢气体3650 g.
    【讲解】 (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y.
    (2)仍和前面例1一样,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1一样.根据已知量求出一个未知量,另一个未知量可以根据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据求出的未知量来求.如此题中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也可以这样求出:71x=73y,代入x=3550 g,713550 g=73y,解得y=3650 g.
    可见计算结果相同.
    【评价】 该同学不仅计算步骤和结果完全正确,而且讲解得也非常好,讲出了多种方法,真是难能可贵.
    【总结】 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板书】 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3)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4)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提问】 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总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教师点拨并板书】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 根据前面的例题和理论知识,请同学们进行练习.
    【投影】 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 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 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2.5.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
    3.12 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知识拓展] 
    (1)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2)计算中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
    (3)计算中如果出现过量和少量,按少量的计算.用2 g氢气和18 g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充分反应,计算生成水的质量.氧气过量,按照氢气的量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3)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3)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4)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1.某学生计算30 g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以得到多少克CO2时,出现了以下几种算式,其中正确的是 (  )
    A.1230 g=x44 B.1244=30 gx
    C.12x=30 g44 D.12x=4430 g
    解析: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O2CO2
    12 44
    30 g x
    1244=30 gx.故答案为B.
    2.已知金属铁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FeSO4).则56 g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可以制得氢气多少克?(金属铁与稀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
    解析:设56 g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Fe+H2SO4FeSO4+H2↑
    56 2
    56 g x
    562=56 gx,
    x=2 g.
    答:56 g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可以制得2 g氢气.
    3.将干燥的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固体16 g放到大试管中加热,完全反应后,冷却到反应前的温度,称量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1.2 g.
    (1)根据    定律可得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氯酸钾的质量为    .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的质量=16 g-11.2 g=4.8 g.
    (2)设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96
    x 4.8 g
    24596=x4.8 g,
    解之得:x=12.25 g.
    故答案为:(1)质量守恒;4.8;(2)12.25 g.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④列比例式,求解;
    ⑤简明地写出答案.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103页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选做题】
    教材第103页练习与应用的第2、3题.
    二、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1.4 g氧气可与多少克氢气完全反应 (  )
    A.1 B.0.5 C.2 D.4
    2.过去,水曾被看成是一种元素.1781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发现,在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中点火后,会有水生成.1783年拉瓦锡通过实验合成了水,还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从此确认了水的组成.
    (1)卡文迪许的实验证明水是一种    . 
    (2)如果要使2 kg氢气完全燃烧,至少需要氧气多少千克?反应生成水多少千克?(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3.工业上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制取单质铝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4Al+3O2↑,则电解10 t氧化铝,最多可得到单质铝多少吨?
    【能力提升】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2Mg+O22MgO的化学方程式,下列各组数据正确的是 (  )
    A.镁的质量2 g,氧气质量3 g,氧化镁质量5 g
    B.镁的质量3 g,氧气质量2 g,氧化镁质量5 g
    C.镁的质量1 g,氧气质量4 g,氧化镁质量5 g
    D.镁的质量4 g,氧气质量1 g,氧化镁质量5 g
    5.已知金属铁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FeSO4).则56 g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可以制得氢气多少升?(氢气的密度:0.089 g/L;金属铁与稀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
    【拓展探究】
    6.4.6 g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 g CO2和5.4 g H2O.计算:
    (1)共消耗氧气多少克?
    (2)说明该物质的组成及各元素的质量.
    (3)写出其化学式.
    【答案与解析】
    1.B(解析:设消耗氢气的质量为x.
    2H2+O22H2O
    4 32
    X 4 g
    4x=324 g,
    x=0.5 g.)
    2.(1)化合物
    (2)解:设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水的质量为y.
    2H2+O22H2O
    4 32 36
    2 kg x y
    42 kg=32x,
    x=16 kg.
    42 kg=36y,
    y=18 kg.
    答:如果要使2 kg氢气完全燃烧,至少需要氧气16 kg,反应生成水18 kg.(解析:(1)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可判断水由氢、氧元素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
    3.解:设最多可得到单质铝的质量为x.
    2Al2O34Al+3O2↑
    204 108
    10 t x
    204108=10 tx,x=5.3 t.
    答:最多可得到单质铝5.3 t.
    4.B(解析:由化学方程式2Mg+O22MgO可知:每48份质量的镁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化合生成80份质量的氧化镁.即参加反应的镁、氧气和生成的氧化镁质量之比=3∶2∶5.)
    5.解:设56 g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Fe+H2SO4FeSO4+H2↑
    56   2
    56 g   x
    562=56 gx
    x=2 g.
    则氢气的体积为:2 g÷0.089 g/L=22.472 L.
    答:56 g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可以制得22.472 L氢气.
    6.解:(1)4.6 g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 g CO2和5.4 g H2O,由质量守恒定律,消耗氧气的质量为8.8 g+5.4 g-4.6 g=9.6 g.
    (2)8.8 g CO2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8.8 g×1244×100%=2.4 g;5.4 g H2O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5.4 g×1×218×100%=0.6 g,由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则4.6 g某物质中一定含有2.4 g碳元素、0.6 g氢元素,还应含有4.6 g-2.4 g-0.6 g=1.6 g氧元素,故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其质量分别是2.4 g、0.6 g、1.6 g.
    (3)该物质的1个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2.4 g12∶0.6 g1∶1.6 g16=2∶6∶1,则其化学式为C2H6O.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项重要的计算方法,它所涉及的化学内容也较为丰富.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数学的列比例式和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解答等内容,考查了学生较为全面的技能.因此,在初次接触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先复习方程式的写法和意义,找出质量比,根据实际反应物的质量、生成物质量,求出其他物质的质量.对学生来说也是顺理成章能够接受的.通过看例题,共同总结解题步骤.最后给几道练习,由老师带着一起做到独立完成,逐步放手让学生完成题目,这样的设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大部分学生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方法.

    【练习与应用】(教材第103页)
    1.(1)B(解析:设4 g O2完全反应所需H2的质量为x.则:
    2H2 + O22H2O
    4 32
    x 4 g
    432=x4 g,
    x=4×4 g32=0.5 g.)
    (2)D(解析:根据给出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求解.

    4Al   + 3O2   2Al2O3
    (27×4) ∶ (32×3) ∶(102×2)
    108 ∶ 96 ∶ 204
    即铝、氧气、氧化铝的质量比是108∶96∶204.)
    (3)D(解析:根据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每68份质量的H2O2可生成32份质量的氧气,每316份质量的KMnO4可生成32份质量的氧气,每245份质量的KClO3可生成96份质量的氧气,每36份质量的H2O可生成32份质量的氧气,由此可知,质量相同的这四种物质,H2O制得氧气的质量最多.)
    2.解:设需消耗水的质量为x.则:
    2H2O2H2↑+O2↑
    36 32
    x 100 kg
    36x=32100 kg,x=36×100 kg32=112.5 kg.
    可得到氢气的质量为:112.5 kg-100 kg=12.5 kg.
    答:需消耗水的质量为112.5 kg,同时可以得到的氢气的质量为12.5 kg.
    3.解:设可制得H2的质量为x,ZnCl2的质量为y.则:
    Zn+2HClZnCl2+H2↑
    65 136 2
    6.5 g y x
    656.5 g=2x,x=6.5 g×265=0.2 g.
    656.5 g=136y,y=136×6.5 g65=13.6 g.
    答:可制得H2的质量为0.2 g,ZnCl2的质量为13.6 g.

      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通常有以下三种方法与技巧.
    ①质量守恒法.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各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守恒的.抓住守恒这个中心,准确建立已知量与待求量的等量关系,是用质量守恒法解题的关键.此法在化学计算中应用广泛.
     向5 g铜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中不断通入氢气,并加热.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冷却后称量残留固体的质量为4.2 g.求原混合物中含氧化铜和铜粉各多少克?
    〔解析〕 本题涉及到的化学反应为CuO+H2Cu+H2O.由题意可知,反应前后铜元素的质量在固体中是没有变化的,根据铜元素质量守恒,即可建立方程,求出混合物中氧化铜和铜粉的质量.
    设混合物中含氧化铜的质量为x g,则含铜粉的质量为(5-x) g,由反应前后铜元素的质量相等,得:
    x·6480+(5-x)=4.2,x=4.
    原混合物中含Cu的质量为1 g.
    答:原混合物中含氧化铜4 g;含铜粉1 g.
    ②差量法.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某一状态的物质之间的质量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有正比例的关系进行计算的方法称为差量法.在化学反应中,虽然从整体上看存在着质量守恒的关系,但某一状态的物质(例如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会发生变化(增加或减少),这一差值称为差量.差量与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有着正比例关系,通过这种比例关系可以计算出与之相关的待求量.因此,寻找差量,正确建立差量与待求量的比例关系,是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在有沉淀或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中,常用差量法进行计算.
     某学生将16 g氧化铜装入试管中,通入氢气并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试管冷却后,称得试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是14.4 g.请问有多少克氧化铜被还原?
    〔解析〕 本题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Cu+H2O,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后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参加反应的氧化铜失去氧的质量.抓住这一差量,找出差量与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便可求解.
    设被还原的氧化铜的质量为x.
    CuO+H2Cu+H2O 固体质量减少
    80 64 80-64=16
    x 16 g-14.4 g=1.6 g
    8016=x1.6 g,
    x=8 g.
    答:被还原的氧化铜有8 g.
    思考与练习:试一试用差量法计算例1.
    ③关系式法.
    在涉及多步化学反应的计算中,根据起始反应物与最终生成物的关系式进行计算的方法称为关系式法.
    化学反应中,有时会涉及到多步反应:第一个反应的生成物是第二个反应的反应物,第二个反应的生成物又是第三个反应的反应物.对多步反应的计算题,用通常的方法从已知数据到求得最终结果要根据每个化学方程式一步一步地计算,相当繁琐.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成正比例关系,只要找到已知量与待求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即可一步计算得出结果,从而化繁为简,提高解题效率.
    关系式法适用于多步反应的计算,其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多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建立起始反应物与最终生成物的比例关系.
     加热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将产生的氧气用于红磷的燃烧实验.要制得五氧化二磷15 g,所需氯酸钾的质量至少是多少克?
    〔解析〕 从题意可知有两步化学反应,由第一步反应制得的氧气再与红磷发生第二步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根据氧气与五氧化二磷(已知量)、氯酸钾(待求量)的关系,建立五氧化二磷与氯酸钾的关系式,即可列出比例式求解.
    设至少需氯酸钾的质量为x.
    由2KClO32KCl+3O2↑①
    4P+5O22P2O5②
    将①×5,②×3,有关系式:
    10KClO3~15O2③
    15O2~6P2O5④
    由③、④得:10KClO3~15O2~6P2O5
    即5KClO3~3P2O5
    由以上推导可见,在建立起始反应物(如KClO3)与最终生成物(如P2O5)的关系时,中间物质(如O2)的化学计量数要相同(①×5,②×3的目的是将③、④中的O2的化学计量数都变为15).
    5KClO3 ~ 3P2O5
    5×122.5  3×142
    x    15 g
    5×122.5x=3×14215 g,
    x=21.6 g.
    答:至少需要氯酸钾21.6 g.
    (2)无数据的计算题.
    初中化学中有一类计算题,整道题不出现一个数据,全是文字叙述,这类计算题即为“无数据的计算题”.计算题需要数据,但有许多化学计算题缺少数据,甚至无数据,这就需要假设数据.假设数据也有技巧,否则会使计算变得复杂.其实,这类题不是真的没有数据,而是数据被隐含在题目中了.解题时只要从基础知识入手,精心分析潜在条件,就不难使隐藏的数据“显露”出来,从而找到量的关系,进而求解.下面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挖掘.
    ①利用质量相等求解.
     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钙和铜粉置于一敞口容器中,加热煅烧使其完全反应.若反应前后容器内固体质量不变,则容器中铜和碳酸钙的质量比是 (  )
    A.11∶14     B.20∶14
    C.44∶25     D.16∶25
    〔解析〕 本题涉及铜跟氧气的化合反应和碳酸钙的分解反应,反应前后固体总质量不变.其原因是跟铜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与碳酸钙分解放出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抓住这一关键即可列式求解.
    设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x,碳酸钙的质量为y.

    2Cu + O22CuO
    128 32
    x 32x128
    CaCO3CaO+CO2
    100 44
    y 44y100
    由题意可得32x128=44y100,
    解得x∶y=44∶25.故答案为C.
    ②利用等量代换求解.
     若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与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空气中充分加热,加热后产物的质量恰好等于原混合物的质量,则原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  )
      A.20% B.40% C.50.4% D.80%
    〔解析〕 很显然,经过一系列反应之后,所得产物氧化铜中的氧元素和原混合物中的铁在质量上发生了等量代换,求铁在原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即是求氧在CuO中的质量分数.氧的质量分数=1680×100%=20%,故原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20%.故答案为A.
    ③利用假设数据求解.
     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
    A.1∶1 B.2∶3 C.5∶6 D.6∶5
    〔解析〕 这是一道关于化学式计算的选择题,可设它们的质量分别为1,求出各自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再求其比值.设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质量各为1 g,则各自所含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3264∶4880=5∶6.故答案为C.
    ④利用质量守恒求解.
     木炭和碳酸钙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受强热后,碳酸钙完全分解,木炭完全氧化,如果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等于原混合物的总质量,则原混合物中木炭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析〕 设起始混合物的总质量为10 g,其中木炭的质量为x g,则碳酸钙的质量为(10-x)g.根据碳元素在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可得:
    x+(10-x)×Ar(C)Mr(CaCO3)=10×Ar(C)Mr(CO2),
    即x+(10-x)×12100=10×1244,
    解得x=1.74.
    原混合物中木炭的质量分数=1.74 g10 g×100%=17.4%.
    ⑤借助化学方程式求解.
     在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铁粉,使其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经过滤得到固体物质与所加铁粉的质量相等,求原混合溶液中硫酸和硫酸铜的质量比.
    〔解析〕 Fe + CuSO4FeSO4+Cu
    56 160 64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如有64 g铜生成,则溶液中必须有硫酸铜160 g,消耗铁56 g.又由于加入铁粉的质量与生成铜的质量相等,则有(64-56)g铁与硫酸反应.
    设混合溶液中硫酸的质量为x.
    H2SO4+FeFeSO4+H2
    98 56
    x (64-56) g
    9856=x(64-56) g,x=14 g.
    则硫酸与硫酸铜的质量比为:14∶160=7∶80.
    ⑥利用差量求解.
     把盛有等质量盐酸的两个等质量的烧杯分别置于托盘天平的两端,分别在两烧杯中各放入一定量的铁粉和碳酸钙粉末,完全溶解后,天平仍保持平衡,则所加入的铁粉和碳酸钙粉末的质量比是多少?
    〔解析〕 由题意知,铁和碳酸钙分别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后,天平仍保持平衡,说明两烧杯溶液中净增加的质量相等.
    设加入铁和碳酸钙的质量分别为x和y,溶解后天平两端的烧杯中净增的质量都为m.则:
      Fe+2HClFeCl2+H2↑ 溶液净增质量
    56 2 54
    x m
    56x=54m,x=5654m.
    CaCO3+2HClCaCl2+H2O+CO2↑ 溶液净增质量
    100 44 56
    y m
    100y=56m,y=10056m.
    x∶y=5654m∶10056m=392∶675.
    加入的铁粉与碳酸钙粉末的质量比为392∶675.



    1.理解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能力.
    2.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从而体会永恒运动,变化着的物质不会凭空产生、消失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1.通过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苦与乐,体验美在发现、美在创新、美在实事求是.
    2.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感受规范美、格式美、灵活美和技巧美,感受科学之美在于求真、求准,科学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

    【重点】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2.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2.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专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理解:(1)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且体现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等守恒.(2)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3)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逸散.
    3.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因此,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必然相等.
    4.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看质量守恒定律,可将化学反应过程归纳为“六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

    两变
    六不变
    两个可能变
    宏观
    物质种类一定改变
    (1)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
    (2)元素种类不变
    (3)各元素的质量不变
    元素化合价可能变
    微观
    构成物质的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4)原子种类不变
    (5)原子质量不变
    (6)原子个数不变
    分子总数可能变
      【专题分析】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多出现在“实验与探究”题中,综合性比较强,解决此类题时,首先认真阅读题目所给信息,明白题意,弄清实验探究的目的,然后注意前后联系,得出问题的答案.解题时还要注意:质量守恒是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定律,如果不守恒了,一定具体分析题目信息,找到原因,一般是丢落了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近年中考关于质量守恒定律常考的考点:
    (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产、身边的化学事实;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增加或减少.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导未知物质的组成或化学式;抓住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
    (3)提供相关化学事实等信息,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认清反应物、生成物,找准反应条件和反应现象.
    (4)设计探究性实验或完成探究性步骤.
     小强和小峰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后,他们到实验室想探究其他化学反应是否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他们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小强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反应前将天平调平,取下此装置(此装置气密性良好)将其倾斜,使稀盐酸与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接触,待充分反应后,气球膨胀(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将装置放回天平左盘,观察到天平的指针    .这一现象    (填“是”或“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小峰则设计如图2所示的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把装有硫酸铜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将烧杯放到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烧杯并将其倾斜,使两种溶液混合反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同时氢氧化钠也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再把烧杯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    (填“是”或“否”)平衡.你认为上述实验设计是否严密?    .请说明理由:     . 
    〔解析〕 (1)从小强同学所设计的实验装置来看,由于左盘锥形瓶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气球,使气球膨胀,导致气球所受的向上浮力增大,使得锥形瓶对天平的左盘压力减小,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但事实上这一现象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
    (2)从小峰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来看,由于左盘的烧杯是敞口的,氢氧化钠溶液可直接与空气接触,而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即能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到烧杯中来,这使得反应后的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增大,导致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转,这是该实验设计不严密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向右偏转;是;CaCO3+2HClCaCl2+H2O+CO2↑
    (2)否;不严密;因为烧杯是敞口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够直接与空气接触而吸收二氧化碳,使得烧杯中的物质因吸收二氧化碳而质量增加
     在反应2A+5B2C+4D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若2.6 g A与B完全反应后,生成8.8 g D.则在此反应中,B与D的质量比为 (  )
    A.4∶9 B.8∶11 C.10∶11 D.31∶44
    〔解析〕 根据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由2A+5B2C+4D可得物质C与D的质量比为(2×9)∶(4×22)=9∶44,由D的质量为8.8 g,可求得C的质量为1.8 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反应前A与B的质量总和为1.8 g+8.8 g=10.6 g.根据A为2.6 g,可得B的质量为10.6 g-2.6 g=8 g;故B与D的质量比为8∶8.8=10∶11.故选C.
     将a gKClO3与b g MnO2的混合物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得到剩余固体c g,则反应生成O2的质量为    g,同时生成KCl的质量为    g. 
    〔解析〕 该反应中MnO2是催化剂,其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KClO3质量等于生成的KCl和O2的质量之和.而剩余固体为KCl和MnO2(仍为b g)的混合物,所以其中KCl的质量为(c-b)g,生成O2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KClO3质量减去生成的KCl质量,即为a g-(c-b)g.
    〔答案〕 (a+b-c);(c-b)
    [易错提示] 氧气的质量为(a-c)g,这是误认为c g是KCl的质量,忽略了MnO2反应后留在剩余固体中的结果.要分清反应物、生成物、催化剂及其质量,准确使用质量守恒定律.
    专题二 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1)遵循的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步骤:写(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用短线相连)、平(配平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并把短线改为“等号”)、标(标明反应条件和相应箭头)、验(检验前后各原子数目是否相等).
    (3)配平方法:①最小公倍数法;②奇数变偶法;③观察法;④分数法;⑤定一法(主要用于有机物燃烧反应).
    (4)意义.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以及反应条件.
    ②微观意义:表明各物质的粒子个数比(对气体来说,还表明体积比).
    ③表明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这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主要依据).
    (5)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①反应物是什么;②什么反应条件;③生成物是什么;④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⑥化学反应类型等.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原理:质量守恒定律.
    (2)步骤:
    ①设(设未知数)  ②式(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关(找出关系量) ④比(列比例式)
    ⑤算(运算过程) ⑥答(简答)
    (3)注意:①灵活应用质量守恒定律;②化学方程式一定要配平后才能计算;③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是纯净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专题分析】
    1.考查情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个重点,是各类考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一般作为中考题的最后一个大题进行考查.分值约占10%.
    2.考查形式:该考点在中考中重点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原理、步骤和格式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等.此类题目在中考中的考查形式多种多样.以数据呈现的形式来看,有常规型、表格型、图像型等.以计算的形式来看,有纯净物的计算、不纯物的计算等.
    3.命题方向:近年来,中考题中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结合生活、生产、热点话题等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且与科学探究结合考查成为一个命题趋势.
     在20 mL过氧化氢溶液(密度为1.11 g/cm3)中加入5 g二氧化锰,充分反应后称得余下的固体和液体的总质量为24 g.据此计算这种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
    〔解析〕 根据质量=体积×密度,可求得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是20 mL×1.11 g/cm3=22.2 g,反应后固体和液体质量和比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减小.依题意知减小的质量即是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氧气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可求出过氧化氢的质量.
    设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依题意知放出氧气的质量是20 mL×1.11 g/cm3+5 g-24 g=3.2 g.


    2H2O22H2O+O2↑
    68 32
    x 3.2 g
    6832=x3.2 g,x=68×3.2 g32=6.8 g.
    答:这种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6.8 g.
    [方法归纳]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注意解题格式要规范,且注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换算,单位要保持一致.
    单元质量评估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K:39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理解是 (  )
    A.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不变
    B.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不变
    C.化学反应前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D.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2.奥运会的火炬燃烧时的主要反应为:5O2+X3CO2+4H2O.由此可知,火炬燃料X的化学式为 (  )
    A.C3H7OH B.CH4 C.C2H6 D.C3H8
    3.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
    A.纸燃烧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B.镁条燃烧,生成物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大
    C.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大
    D.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
    4.某纯净物X在密闭容器中稍加热就分解为NH3、H2O和CO2,根据这一实验事实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X由四种元素组成
    B.X是化合物
    C.X中有水
    D.X不稳定
    5.煤气中添加少量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C2H5SH),可以提醒人们预防煤气泄漏.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充分燃烧,其反应方程式为:2C2H5SH+9O24CO2+2X+6H2O,则X的化学式为 (  )
    A.SO3 B.SO2 C.CO D.H2SO4
    6.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正确的是 (  )
    A.CaCO3CaO+CO2↑
    B.2KMnO4K2MnO4+MnO2+O2↑ 
    C.Al+O2Al2O3
    D.CO2+Ca(OH)2CaCO3↓+H2O
    7.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请你利用这个定律判断:向Na2CO3溶液中滴加少量盐酸,所发生的化学反应:Na2CO3+HCl  +NaCl中“  ”内的物质是 (  )
    A.H2O B.CO2
    C.H2CO3 D.NaHCO3
    8.“”“”“”分别表示X、Y、Z三种不同的气体分子,其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前后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该反应可表示为3X+Y2Z
    D.一个Z分子由三个原子构成
    9.下列说法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
    A.m g水受热变为m g的水蒸气
    B.62 g磷和80 g氧气反应生成142 g五氧化二磷
    C.20 g食盐溶于80 g水得到100 g的食盐水
    D.拧开盛酒精的瓶盖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小
    10.9 g水在通电条件下可生成氢气的质量是 (  )
    A.1 g B.2 g C.3 g D.4 g
    11.在反应X+2YR+2M中,当1.6 g 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 g R,且反应生成的R和M的质量之比为11∶9,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之比是 (  )
    A.23∶9 B.16∶9 C.32∶9 D.46∶9
    1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电解NaCl的水溶液,不可能得到的生成物是 (  )
    A.KNO3 B.Cl2 C.H2 D.NaOH
    13.铜和稀硝酸发生如下反应:3Cu+8HNO33Cu(NO3)2+2X↑+4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 (  )
    A.N2O B.N2 C.NO D.N2O2
    14.下列反应过程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
    A.3 g碳和7 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10 g二氧化碳
    B.3 g碳和10 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13 g二氧化碳
    C.3 g碳和10 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11 g二氧化碳
    D.3 g碳和8 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可能等于11 g,也可能小于11 g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3分)
    15.化学反应A+BC中,3 g A和足量B反应,可得11 g C.如有12 g A,能和    g B 完全反应. 
    16.某同学根据“铁生锈后质量会增加”,推测质量守恒定律也有例外,你认为该同学的推测正确吗?请加以解释.    . 
    17.下列化学方程式都有错误,其中属于:
    (1)化学式写错的是    . 
    (2)“↑”“↓”符号使用不当的是    . 
    (3)反应条件不对的是    . 
    (4)未配平的是    . 
    (5)完全正确的是    . 
    A.H2OH2↑+O↑
    B.S+O2SO2
    C.KClO3KCl+O2↑
    D.CuSO4+2NaOHCu(OH)2↓+Na2SO4
    E.Fe↓+H2SO4FeSO4+H2
    18.奥运会使用的火炬,内装的燃料是液态丙烷.常温下,丙烷气体通过    的方法变为液态,装在火炬内.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xO2yCO2+zH2O,则x值为    . 
    19.地震、洪水和海啸给灾区人民带来极大不幸.为防止灾后发生疫情,必须对灾区进行消毒,其中的一种消毒剂是漂白粉,它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2],次氯酸钙能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次氯酸(HClO),请完成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lO)2+CO2+H2O    ↓+    . 
    三、计算题(共11分)
    20.某校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他们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3.0 g放入大试管中加热,并在不同时刻测定试管内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反应时间/min
    1.0
    1.5
    2.0
    2.5
    3.0
    剩余固体质量/g
    2.55
    2.25
    2.10
    2.04
    2.04
    分析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1%)
    【答案与解析】
    1.D(解析: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即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因此A、B不正确.C中“化学反应前的各物质”不一定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故不正确.)
    2.D
    3.C(解析:纸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掉的纸和氧气的质量之和应该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水和剩余的灰烬质量之和.镁在空气中燃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掉的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所以生成物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大.浓硫酸敞口放置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这一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不适于质量守恒定律.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均为气体,所以最终质量会减少.)
    4.C
    5.B(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原子的个数相等,即可得出X的化学式,解题时要注意X前面的化学计量数2.)
    6.C
    7.D
    8.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要认真观察所给图片,从图片中获取有用信息.通过所给图片我们不难发现反应过程中、被消耗掉了,应该是反应物;这种分子应该是生成物,从图片中我们还可以知道、、个数比为3∶1∶2,所以由此判断A、B、C都是正确的.)
    9.B(解析: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的定律,A、C、D选项描述的都是物理变化.故选B.)
    10.A
    11.B 
    12.A(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电解氯化钠的水溶液不会生成KNO3,因为反应前不存在K、N元素.)
    13.C(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即可得出X的化学式.但本题易错选D,主要是忽视了化学式X前的系数2,化学式前的系数表示微粒的个数,2X代表有两个X分子,所以算出来原子总数后要除以2.)
    14.C(解析:根据化学反应C+O2CO2可得反应中C与O2的质量比为3∶8,即每3份质量的碳与8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可以生成11份质量的CO2.)
    15.32
    16.这种推测是错误的.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和水、氧气接触生成铁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掉的铁、水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铁锈的质量,故铁生锈后质量会增加.
    17.(1)A (2)E (3)B (4)C (5)D
    18.压缩体积(或增大压强);5
    19.CaCO3;2HClO
    20.(1)0.96
    (2)解:设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96
    x 0.96 g
    245 g96=x0.96 g,
    解得:x=2.45 g.
    氯酸钾的质量分数=2.45 g3.0 g×100%=81.7%.
    答: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81.7%.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则生成氧气的质量=反应前物质的质量-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3.0 g-2.04 g=0.96 g.)

    相关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 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 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 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 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共15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师准备,学生准备,学生表演,投影展示,学生实验,学生回答,总结并板书,基础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