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课后测评
展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图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本题考查影响商业贸易发展的因素,区域位置是重要因素之一。本题的解答应当根据图示,从图示中陶、曹、鲁的位置关系,来确定推动这一地区商贸发展的原因。
【知识网络建构】
【重点知识解读】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1.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①有利因素: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b.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c.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②不利因素:a.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b.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3)特点
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②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③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⑤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4)影响
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②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③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主要原因。
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①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
②春秋战国以后,“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
a.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b.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其中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③自秦汉时期开始,“男耕女织”这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已趋向典型化,成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基础,这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根本特征。
(3)部门众多,长期世界领先,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中国古代的冶金业、纺织业、制瓷业等许多行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途径及特点
1.条件
(1)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2)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以来,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3)发达的商业。一批大中城市的兴起,农产品、手工业品广泛投入市场,以及明中期以前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4)充足的货币。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途径
(1)手工业者扩大生产规模,雇人进行商品生产。如在苏州和杭州,机户开设“机房”,雇人经营,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2)富有商人打入生产领域,直接雇人组织商品生产。如在棉纺织业中心松江,出现“暑袜店的店主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分散生产”的经营模式。两者的不同是机房属于集中的商品生产,暑袜店进行的是分散的商品生产;相同之处是机户或店主与生产者的关系都是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关系。
3.特点
(1)从行业和区域看,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纺织行业。
(2)从表现看,主要是苏州丝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从程度看,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行业,是十分微弱的。
(4)从地位看,资本主义萌芽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以前,长期处于萌芽状态,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起源早、不断发展
(1)商朝时就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2)春秋战国时期,自由商人成为主体,产生了商业城市。
(3)两汉时期设有专职官员管理城市的商业,“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严格分开。
(4)隋唐时期,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和长江流域的益州、扬州成为代表性的商业城市。对外贸易方面出现空前繁荣景象。
(5)宋元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城市功能扩大,打破了“坊”“市”界限,还出现了夜市、晓市等。
(6)明清时期,大量独立的商业市镇兴起与发展,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2.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古代中国的商品市场由城市市场和乡村集市两部分组成,它们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的。城市市场主要是满足达官贵人的享受消费,城市手工业品与乡村农产品的交换则处于次要地位。乡村集市狭小、分散,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3.对外贸易由盛到衰
(1)对外贸易起自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中亚,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纪元。
(2)唐朝陆路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都得到发展。唐朝和亚洲各国都有直接贸易往来。
(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
(4)明朝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从明朝中后期起,实行闭关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阻碍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
1.南宋初期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末江南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材料表明从南宋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A.集约经营的出现B.精耕细作的传承
C.单位产量的提高D.勤俭精神的发扬
2.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这可以论证出当时
A.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B.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
C.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D.制瓷业已出现雇佣关系
3.陆游《杂赋》:“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诗中“草市”出现得益于
A.城市布局的变化B.市民阶层的兴起
C.娱乐场所的出现D.商品经济的发展
4.汉朝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许“名田(占有土地)”,“犯者以律论”;不许被“推择为吏(商人及其子孙到官府去做官)”。这些规定
A.表明商人富而贱的窘境B.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5.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材料反映了唐英所著《陶冶图说》详细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同时景德镇当地的《浮梁县志》也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可见清代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故选A。材料不能体现制瓷业繁琐而又混杂的工序与工种,故B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3.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草市是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并于宋朝兴盛发展,唐代市坊分界明显,对市场交易管理严格;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也空前宽松,推动了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农村和城郊的“草市”也更加普遍,“草市”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城市布局”无关,A项排除;唐代后期城市中已出现了市民阶层,而陆游是南宋诗人,B项排除;题干设问的是“草市”出现的原因,与“娱乐”无关,C项排除。
5.【答案】(1)生活方式: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
(2)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或答出其他符合题意的内容,同样正确)
(3)关系: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及商业发展。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描述可知为小农经济。其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和所学知识概括总结。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对晋商的描述可知当时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根据材料二中“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作答。
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可知是重农抑商思想,其影响导致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落后于世界潮流。
主要方面
特点
农业生产模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
经济重心
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工商业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结构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精品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精品达标测试,共6页。
高中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课后作业题,共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复习练习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