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背景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背景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对立统一,生态破坏,土壤污染,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
农业文明时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出现环境、生态破坏等问题
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恶化——环境问题严重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地进步与深化。
•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
• 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 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到环境中去
• 环境把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由开垦恶性循环示意图可知,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再生速度时,就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类型
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泄漏事故400倍、8吨与900年:逾8吨强辐射物质泄漏,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这些致命的物质,或将污染切尔诺贝利的周边长达320年。而等核泄漏完全停止,则需要900年。23.9万与45万:有2397863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患病,其中有453391人是儿童。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儿童没有一个出生在核事故发生期间,当时他们的父母都还是孩子。20万与320万:据估计,从1990年到2004年间,事故间接造成了将近20万人死亡,320多万人不同程度受核辐射侵害。14.3万与6万:事故发生后,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遭到直接污染,而从污染区迁出的居民数量达到14.3万人。50万与20%:事故发生后,前苏联总计派出50万人参与清理核污染的工作,最终制止了灾难的蔓延,他们被称为“清理人”。据统计,其中20%在三四十岁的壮年逝世。20万亿: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灾损总共高达20万亿美元,是现代历史上代价最“昂贵”的灾难事故。
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环境问题表现形式具有地域差异。
●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人口居住过分密集,污染物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地区由于利用资源方式不当或者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3.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
●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还有发达国家污染工业的转移带来的污染。
●发达国家由于过分消耗资源对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发达国家人口占24%,能源消耗占75%,污染物排放占75%。)
这张图片拍摄于加纳的阿克拉地区,每年有数吨重的电子垃圾从发达国家经海运倾倒至这里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环境问题更为严重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积极参与。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判断下列“世界环境日”主题分别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条原则?
•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1994)•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1999)•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01)绿色经济 你参与了吗?(2012)
1、关于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B、大规模的耕作、灌溉和放牧使生态系统日趋复杂稳定 C、人类利用资源的范围和强度加大,出现了各种环境问题 D、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肤浅
2、和谐论观点的主要思想是( ) A、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B、人类通过文化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产生长期的适应 C、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D、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滥伐、滥垦破坏自然植被
滥伐森林导致森林面积锐减
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
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
农业文明时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出现环境、生态破坏等问题
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恶化——环境问题严重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地进步与深化。
•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
• 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 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到环境中去
• 环境把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由开垦恶性循环示意图可知,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再生速度时,就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类型
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泄漏事故400倍、8吨与900年:逾8吨强辐射物质泄漏,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这些致命的物质,或将污染切尔诺贝利的周边长达320年。而等核泄漏完全停止,则需要900年。23.9万与45万:有2397863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患病,其中有453391人是儿童。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儿童没有一个出生在核事故发生期间,当时他们的父母都还是孩子。20万与320万:据估计,从1990年到2004年间,事故间接造成了将近20万人死亡,320多万人不同程度受核辐射侵害。14.3万与6万:事故发生后,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遭到直接污染,而从污染区迁出的居民数量达到14.3万人。50万与20%:事故发生后,前苏联总计派出50万人参与清理核污染的工作,最终制止了灾难的蔓延,他们被称为“清理人”。据统计,其中20%在三四十岁的壮年逝世。20万亿: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灾损总共高达20万亿美元,是现代历史上代价最“昂贵”的灾难事故。
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环境问题表现形式具有地域差异。
●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人口居住过分密集,污染物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地区由于利用资源方式不当或者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3.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
●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还有发达国家污染工业的转移带来的污染。
●发达国家由于过分消耗资源对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发达国家人口占24%,能源消耗占75%,污染物排放占75%。)
这张图片拍摄于加纳的阿克拉地区,每年有数吨重的电子垃圾从发达国家经海运倾倒至这里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环境问题更为严重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积极参与。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判断下列“世界环境日”主题分别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条原则?
•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1994)•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1999)•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01)绿色经济 你参与了吗?(2012)
1、关于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B、大规模的耕作、灌溉和放牧使生态系统日趋复杂稳定 C、人类利用资源的范围和强度加大,出现了各种环境问题 D、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肤浅
2、和谐论观点的主要思想是( ) A、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B、人类通过文化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产生长期的适应 C、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D、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滥伐、滥垦破坏自然植被
滥伐森林导致森林面积锐减
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