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分类题型训练(二十八):生物实验探究(8)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592356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分类题型训练(二十八):生物实验探究(8)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592356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分类题型训练(二十八):生物实验探究(8)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592356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分类题型训练(二十八):生物实验探究(8)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分类题型训练(二十八):生物实验探究(8),共8页。
1.如图所示,将甲、乙、丙3颗菜豆种子分别用细线系上,甲完全浸没在水中,乙和丙一半浸没在水中,一半露在空气中,若干天后只有乙种子萌发成幼苗,试分析:
(1)甲种子不萌发的原因__________;
(2)乙种子萌发的原因__________;
(3)丙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或__________。
2.中学生小刚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这个探究实验很感兴趣,并提出疑问:寝室的空气中有细菌和真菌吗?干净整洁的寝室与潮湿脏乱的寝室相比较,哪种寝室的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多一些?为探究这个问题,小刚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请针对小刚设计的实验方案,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组实验中,进行实验变量处理的是_________组。
(2)第二步将所有培养基进行__________处理。
(3)接种微生物是在以上实验步骤中的第________步完成。
(4)在三组培养基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组。
3.蚕宝宝是我们熟悉的昆虫,正常情况下,蚕宝宝在结茧时不吃也不喝,每个蚕宝宝能结出一个厚薄均匀的茧,某兴趣小组在对蚕茧分类时发现,有个别蚕茧是有两个蚕宝宝共同结出的“双宫茧”,属于劣质茧。因此想探究产生“双宫茧”的原因。他们在5月份进行了实验,将刚成熟的蚕宝宝分三组以不同的密度(如:130条/米2指每平方米放的蚕宝宝数量为130条)进行实验,7天后统计“双宫茧”的数量。为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在9月份又做了一次实验。实验结果见下表。请问:
(1)蚕的发育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洗手能否减少手上的细菌数量?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用盛有无菌培养基的培养装置进行探究,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
(1)甲同学洗手后在培养基上按了一下,并迅速盖上培养皿盖。这种将手上少量细菌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叫做________,设定实验温度为28℃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并不完善,为了更充分探究“洗手能否减少手上的细菌数量?”,你修改后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预测正常情况下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兴趣小组利用同一植物的新鲜枝条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处理如图所示,甲是去掉叶片的枝条,实验开始时四个装置的总质量相等。
(1)该兴趣小组应选择_______两组来说明叶片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结构。
(2)该兴趣小组主要观察记录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从而分析得出有关蒸腾作用的正确的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
(3)该兴趣小组设计乙、丙两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该兴趣小组同学应继续设计实验以研究______________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
6.为探究绿色植物的生理活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步骤。
①按图示连接好实验装置,关闭阀门①②后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②将整个装置移到适宜的阳光下照射数小时(光照前阻断叶片间有机物的运输);
③打开阀门①,将透明塑料袋中的气体通入甲试管,待气体收集满后,打开橡皮塞,用带火星的木条检测;
④打开阀门②,将黑色塑料袋中的气体通入乙试管进行检测;
⑤取下A、B处叶,用酒精脱色处理,漂洗叶片后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清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暗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能用此装置收集A中产生的气体,是因为该气体具有_________的性质。
(3)步骤④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主要来自绿色植物的_________(填生理活动)。该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若只有A叶片变蓝色,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7.兴趣小组同学用绿豆种子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一系列实验。
(1)先把绿豆种子放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发芽,在萌发过程中,种子内的有机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通过呼吸作用被分解并释放能量。 请写出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
(2)同学们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实验步骤为:将实验装置放在暗室内“饥饿”处理,消耗掉叶片内原有的有机物,再转移到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在烧杯中水煮脱色,再将叶片漂洗后放在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请指出该实验步骤中两处不合理的地方:a:__________ b:__________
(3)如果利用该实验装置来验证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除了需要(2)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是分别装有水和__________的烧杯(不考虑实验器材的数量)。
8.下图中的甲、乙两图为一昼夜中某作物植株对CO2的吸收和释放状况的示意图。甲图是在春季的某一晴天,乙图是在盛夏的某一晴天,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曲线中C点和E点(外界环境中CO2浓度变化为零)处,植株处于何种生理活动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图推测该植物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__________段,其中光合作用强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_点,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____________点。
(3)乙图曲线中间E处光合作用强度暂时降低,可能是因为__________。
A.光照过强,蒸腾作用过强,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关闭
B.温度较高,提高了呼吸作用酶的活性,消耗了较多的有机物
C.温度高,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关闭,影响了CO2原料的供应
D.光照过强,气温过高,植物缺水严重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9.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某小组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以氧气释放量来表示光合作用强度,氧气释放量越多,光合作用强度越大)
(1)该小组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坐标系中画出氧气释放量与温度关系的曲线图(仅用平均值组)
(3)从表中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应为了探究SO2气体浓度对靓叶白掌幼苗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①焦亚硫酸钠(Na2S2O5)溶液与稀硫酸反应可产生S02气体。
②靓叶白掌是一种对SO2气体反应敏感的阔叶植物,SO2气体会使其叶片褪绿变成黄白色。
【实验步骤】①组装右图所示装置4套并检查装置气密性,分别贴上标签A、B、C和D;
②把4株靓叶白掌植物幼苗按图示放置在广口瓶中偏右位置;
③用电子天平称量0.05g、0.10g、0.15g焦亚硫酸钠三份,各加入10毫升水配置成溶液,分别放入A、B、C装置的小烧杯中,在D装置的小烧杯中加入10毫升水:
④4套装置的分液漏斗中各加入10毫升(足量)相同浓度的稀硫酸;、
⑤同时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入稀硫酸,……
【实验记录】
【回答问题】:
(1)写出焦亚硫酸钠(Na2S2O5)中硫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
(2)分液漏斗与广口瓶间的玻璃管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变量外,再列举一个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验证S02气体浓度对靓叶白掌植物幼苗的影响,在实验中,应观察和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发芽玉米的提取液、淀粉液等材料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为此设计了如图所示三组探究活动。提示:A.发芽玉米的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B.斐林试剂在加热条件下遇淀粉的消化产物(麦芽糖)会产生砖红色沉淀。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如表所示操作。
步骤二:把提取液分别倒入同一烧杯的左试管中,摇匀后在原温度下再维持5分钟。
步骤三:分别向各试管加入Ⅰ毫升斐林试剂,置于50~65℃水浴中1分钟,观察现象。实验结果:甲组和乙组都出现了砖红色沉淀,且乙组比甲组的颜色更明显,丙组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1)分析实验结果后可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现乙组现象的原因是:淀粉液在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
(3)若在完成“步骤一”后,将丙组实验中的温度由100℃调到40℃,再继续完成“步骤二”和“步骤三”,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没有充足的氧气 (2)温度适宜、水分和空气充足 (3)胚不完整 已死亡 种子在休眠
2.(1)A和B (2)高温灭菌 (3)三 (4)C
3.(1)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2)产生“双宫茧”可能跟密度和温度有关 (3)产生“双宫茧”的数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多,温度的升高而增多
4.(1)接种;适宜于细菌的繁殖和生长(2)洗手前在无菌培养基的培养装置中央按上指印,迅速洗手后在另一个无菌培养基的培养装置中央上按上同一手指印,将两装置分别贴上标签,同时放到28℃相同的环境中培养,过一段时间观察 (3)洗手前按上指印的培养装置中细菌菌落数量多,洗手后按上指印的培养装置中细菌菌落数量少
5.(1)甲丁。(2)量筒中减少的水的体积或各个装置减少的质量(合理即可)。(3)比较叶上下表皮蒸腾散发出来的水分的多少(合理即可)。(4)气孔。
6.(1)将植物体内原有的有机物消耗或者转移完。(2)不易溶于水。(3)呼吸作用,CO2+Ca(OH)2===CaCO3↓+H2O。(4)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7.(1)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2)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应设对照组 (3)氢氧化钠溶液
8.(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保持平衡状态(2)BF;D;E(3)C
9.(1)探究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2)(3)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植物光合作用越强。
10.(1)+4价(2)使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顺利滴下(3)靓叶白掌幼苗的生长状况(合理即可)(4)靓叶白掌叶片褪绿变成黄白色所需时间。(合理即可)
11.(1)在一定范围内,淀粉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超过最适温度后,酶活性降低甚至完全消失(2)(提取液的)淀粉酶(3)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试卷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分类题型训练(十八):生物填空(8),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所示是嫁接过程示意图,图1是一片移栽的香樟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试卷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分类题型训练(三十):生物实验探究(10),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经科学测定,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试卷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分类题型训练(二十五):生物实验探究(5),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俄罗斯学者宣称研制出“不老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