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结课质量检测化学试题(word版 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1.烧烤是最古老的饮食方法之一,人们喜爱的下列菜品中富含维生素的是( )
A.小馒头B.鱼C.韭菜D.五花肉
2.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混合物:空气、溶液B.有机物:CO2, CO (NH2)2
C.复合肥料:硝酸钾、硫酸铉D.合成材料:合金、合成橡胶
3.如图是X、Y、Z三种液体的对应近似pH,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X显酸性B.Y可能是水
C.Z可能是某种盐溶液D.Z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4.人体缺乏下列哪种元素会引起骨质疏松
A.钙B.铁C.锌D.碘
5.近日,华为发布了全球首款采用塑料制作柔性屏幕的5G折叠手机。塑料属于
A.天然材料B.合成材料C.金属材料D.无机非金属材料
6.下列有关营养与健康的认识,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后,大量饮用碳酸饮料
B.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摄入越多越好
C.成人每天需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青少年需要量更大
D.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维生素,需大量摄入
7.下列关于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性质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B.浓硫酸与水混合时溶液温度迅速升高
C.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而被装入干燥器中使用
D.浓硫酸腐蚀衣物和皮肤是物理变化
8.物质的鉴别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A.AB.BC.CD.D
9.人类常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所需要的物质。如图是Mg(OH)2、MgCl2、Mg(NO3)2三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加入氯化铜溶液或稀盐酸可实现①的转化
B.通过一步反应无法实现②的转化
C.通过一步反应可实现Mg(NO3)2向MgCl2的转化
D.通过加入氢氧化钠等可溶性碱可实现③的转化
10.如图所示的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逐滴加入同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
B.常温下向H2SO4、MgSO4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 溶液
C.向一定量的氧化铜粉末中逐渐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D.向一定质量氯化亚铁和氯化铝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镁粉至过量
11.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判断正确的是
A.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碱溶液一定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12.某实验小组用下图装置进行微型实验。按下列表中选项加入试剂,实验时滴入甲,浸有丙的棉花不变红的是( )
A.AB.BC.CD.D
13.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化学探究活动
实验一:相同条件下,将 10.00g 下列物质分别置于相同规格的烧杯中,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烧杯中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表:
实验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浓硫酸敞口久置后浓度会变小
B.实验二的溶液①中溶质只有Na2CO3
C.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可能会变大
D.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变化小于水的质量变化,原因之一是饱和石灰水吸收了空气中的CO2
二、多选题
14.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选项物质除杂试剂或操作方法
A.AB.BC.CD.D
15.某溶液中溶质可能是HCl、Na2CO3、H2SO4、CuCl2中的一种或多种,为探究溶质的成分,兴趣小组的同学向盛有一定量样品的烧杯中逐滴加入 Ba(OH)2稀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 Ba(OH)2稀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 Ba(OH)2溶液质量的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溶液中一定没有Na2CO3和H2SO4
B.b 点对应烧杯内溶液中只有两种溶质
C.c 点对应烧杯内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OH-
D.沉淀出现前烧杯内溶液的 pH 不断增大
三、填空题
16.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选择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干冰 ②碳酸氢钠 ③金刚石 ④石灰石 ⑤棉花 ⑥硫酸铜
(1)发酵粉中常含有______;
(2)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_;
(3)用于建筑材料的是______;
(4)可用来裁玻璃的是______;
(5)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的是______;
(6)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是______。
17.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玉米中富含的基本营养素是______。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常施用铵态氮肥,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 合施用,是因为其能与碱性物质发生反应,生成______,逸出到空气中,降低肥效。
(2)生活中鉴别羊毛纤维和棉纤维的方法是______。
(3)煮饺子所用铁锅的塑料把手具有______(填“热固性”或“热塑性”)。
(4)现代家庭中常用大理石制作厨房的灶台,若不慎将食醋(主要成分用 HAc表示)滴在灶台上,台面会失去光泽,变得粗糙。其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8.完成下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______
(2)硝酸银溶液与食盐水的反应______
(3)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的反应_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9.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微专题复习时,围绕酸、碱中和反应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度学习。请你参与其中,按要求回答问题和开展探究。
(1)下列选项的应用与中和反应的原理无关的是______。
A 使用浓硫酸干燥CO2气体
B 使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 服用含有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
D 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2)某工厂化验室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80g,洗涤后的溶液呈中性。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含硫酸的质量是______g。
(3)做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向烧杯内的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只含有CaCl2
猜想二:含有CaCl2、HCl和Ca(OH)2
猜想三:含有CaCl2和Ca(OH)2
猜想四:含有______。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二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不同的实验方案,证明猜想四是成立的。请帮他们填写有关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反思与拓展)要使烧杯内溶液的溶质只含有CaCl2,需要除去杂质,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某种物质,然后过滤,该除杂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
20.化学老师交给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一个任务:测定实验室里一瓶久置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该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猜想I:没变质,全部是______;
猜想Ⅱ:部分变质,既含有NaOH又含有Na2CO3;
猜想III:完全变质,全部是Na2CO3;
(查阅资料)
部分盐溶液在常温下的pH如下: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分析)滴加过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说明上述猜想中______(填“猜想I”、“猜想II”或“猜想III”)是正确的。
(拓展)该小组同学为测定出该NaOH固体的变质程度,继续将上述白色沉淀过滤、洗净、干燥、称得其质量为9.85g,则原试剂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______(假定试剂中无其他杂质,忽略实验损耗)。
(反思)久置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升)能否通过取适量试剂溶于水,然后滴加酚酞的方法作出判断: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
21.端午节是我国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永州江永粽子远近闻名。制作粽子时常用到草木灰,已知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为探究碳酸钾的化学性质,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试管中溶液变红色,说明碳酸钾溶液呈_____性。
(2)B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说明碳酸钾能与盐酸反应。
(3)C试管中有白色沉淀产生,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三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洁净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溶液。
(提出问题)无色溶液中除酚酞外,还有哪些溶质?
(分析讨论)同学们对烧杯中出现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最后得出了一致结论。
(反思评价)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下同),可能还有的溶质是_____。
五、推断题
22.A~H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如图所示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其中C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H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H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F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
(3)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
(4)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六、计算题
23.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氧化钙,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而变质,经测定该固体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8%,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己变质的氧化钙占变质前纯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24.丙氨酸(化学式为C3H7NO2)是构成蛋白质的一种氨基酸。请计算:
(1)丙氨酸中碳、氢、氮、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2)丙氨酸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 。
(3)178g丙氨酸中氧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g。
25.某混合溶液由硫酸和硫酸铜溶液组成,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取124.5g该混合溶液于烧杯中,然后将240gNaOH溶液分六次加入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计算:
(1)上述表格中产生沉淀的质量:m=______,n=______。
(2)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
(3)第5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后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七、流程题
26.海水通过晒制可得粗盐,粗盐中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以下是实验室模拟粗盐制备精盐的过程。
①步骤一:去除粗盐中的泥沙
I、称取粗盐样品10.0g,用蒸馏水充分溶解;
Ⅱ、过滤去除泥沙得溶液A;
以上两步操作中均需要使用到玻璃棒,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②步骤二:去除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
I、加入“过量Na2CO3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II、理论上用过量的_____溶液(填一种物质)代替NaOH和BaCl2两种溶液,也可以达到相同实验目的。
Ⅲ、为了证明所加的盐酸已过量,某同学取少量溶液B,向其中加入_____(填一种试剂),若产生_____(填实验现象),则证明盐酸已过量。
④步骤三:获得产品
将溶液B注入_____(填仪器名称)中,在不断搅拌下加热,观察到_____,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最终得到精盐9.4g。
④步骤四:数据处理
该粗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94%。
[结果与反思]实验操作、试剂和装置均不存在问题,老师却指出该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是94%,原因是_____。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AgNO3 和Na2SO4 固体
取样,加水溶解,滴加 BaCl2 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
B
鉴别NH4Cl 和尿素
取样,加入熟石灰粉末、研磨、闻气味
C
鉴别蔗糖和食盐
分别取样加水溶解,观察溶液颜色
D
鉴别CuO 粉末和木炭粉
观察颜色
选项
甲
乙
丙
A
浓氨水
\
无色酚酞溶液
B
石灰水
碳酸钠
无色酚酞溶液
C
稀盐酸
石灰石
紫色石蕊溶液
D
浓盐酸
锌粒
紫色石蕊溶液
时间
水
饱和石灰水
稀盐酸
浓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n 小时
8.14g
8.32g
8.62g
11.16g
9.36g
2n 小时
5.74g
5.93g
6.67g
12.53g
8.45g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或操作方法
A
Cu(NO3)2 溶液
AgNO3
加过量铜粉,过滤
B
氨气
水蒸气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干燥
C
KCl 固体
KClO3
加少量二氧化锰,加热
D
氢氧化钠溶液
碳酸钠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一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______
二
将一颗生锈铁钉放入另一支试管中,取一定量烧杯中的溶液加入其中。
______
三
另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第三支试管中,加入______
产生气泡
稀溶液
NaCl
Na2CO3
BaCl2
pH
等于 7
大于 7
等于 7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称取上述氢氧化钠固体样品 10.00g溶于 50ml 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至过量,充分反应,静置
______
说明久置固体中,一定含有 Na2CO3
②用______蘸取少量①中充分反应后的上层清液滴在一小块 pH 试纸上,与______比较,测出 pH
pH=11
说明久置固体中,还一定含有______(填化学式)
1 次
2 次
3 次
4 次
5 次
6 次
加入NaOH 溶液的质量/g
40
40
40
40
40
40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164.5
204.5
239.6
269.8
300
340
每次产生沉淀的质量/g
0
0
M
N
9.8
0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维生素主要存在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
A、小馒头是由面粉、小麦制作,富含糖类;
B、鱼中富含蛋白质;
C、韭菜属于蔬菜,富含维生素;
D、五花肉属于肉类,但是肥瘦相间,富含油脂和蛋白质。
故选:C。
2.A
【详解】
A、空气和溶液都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均属于混合物,分类正确;
B、二氧化碳中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其组成和性质与无机物类似,习惯上还是将其看做无机物,分类错误;
C、硫酸铵中只含氮、磷、钾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分类错误;
D、合金属于金属材料,分类错误。
故选:A。
3.D
【分析】
依据pH的应用范围在0~14之间,当pH=7时,呈中性;pH<7时,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
【详解】
A、X的pH为1,小于7,呈酸性,不符合题意;
B、Y的pH为7,呈中性,可能是水,不符合题意;
C、Z的pH为10,大于7,呈碱性,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可能是某种盐溶液,不符合题意;
D、Z的pH为10,大于7,呈碱性,因此Z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符合题意。故选D。
4.A
【详解】
A、缺钙儿童易患佝偻病,老年人易得骨质疏松症;
B、缺铁易患缺铁性贫血;
C、缺锌则生长发育迟缓;
D、缺碘易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故选A。
5.B
【分析】
材料分为无机物材料、有机物材料和复合材料,无机物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
【详解】
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故选B。
6.C
【详解】
A、剧烈运动后身体电解质流失太多,运动后喝碳酸饮料对身体伤害多,比如碳酸饮料可导致胃扩张,血液集中胃部,导致大脑缺血,或会出现晕倒情况,因此运动过后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喝淡盐水来补充身体的水分,错误;
B、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并不是摄入碘越多越好,摄入量过多也会对身体有害,错误;
C、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因此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需要量更大,正确;
D、糖类、油脂、蛋白质能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中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并非来自维生素,错误。
故选C。
7.D
【详解】
A、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说法正确;
B、稀释时要浓硫酸慢慢的注入水中,放出大量的热,说法正确;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能做干燥剂,说法正确;
D、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能腐蚀衣服和皮肤是化学变化,说法错误。
故选D。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
8.B
【详解】
A、硝酸银和氯化钡生成氯化银沉淀,硫酸钠和氯化钡生成硫酸钡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错误;
B、铵态氮肥和碱性物质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尿素不含铵根离子,氯化铵含有铵根离子,取样,加入熟石灰粉末、研磨、闻气味,可以鉴别,正确;
C、蔗糖和食盐溶于水都得到无色溶液,不能鉴别,错误;
D、CuO 粉末和木炭粉都是黑色固体,不能鉴别,错误。
故选B。
9.D
【详解】
A、氢氧化镁难溶于水,与氯化铜不反应,加入氯化铜,无法实现①的转化,氢氧化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实现①的转化,不符合题意;
B、氯化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镁和氯化银,可以通过一步反应实现②的转化,不符合题意;
C、硝酸盐都是可溶性盐,故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Mg(NO3)2向MgCl2的转化,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不符合题意;
D、硝酸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故通过加入氢氧化钠等可溶性碱可实现③的转化,符合题意。
故选D。
10.A
【详解】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生成氢气全部来自酸中氢元素;横坐标为酸的质量,在金属和酸反应结束前,反应酸的质量相同,生成氢气质量相同,故开始时图像应该重合,错误;
B、常温下向H2SO4、MgSO4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 溶液,氢氧化钠首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液酸性变弱,pH值变大,两者恰好反应时溶液中存在硫酸钠和硫酸镁,溶液显中性,pH=7;继续加入氢氧化钠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溶液pH值不变,硫酸镁反应完全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显碱性,pH>7,正确;
C、向一定量的氧化铜粉末中逐渐加入稀盐酸,两者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溶液中增加了生成的水和盐酸溶液中的水,反应结束后,继续加人过量盐酸,溶液中只增加了盐酸溶液中的水,正确;
D、金属活动性镁>铝>铁;向一定质量氯化亚铁和氯化铝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镁粉至过量,镁首先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铁和氯化镁:
由方程式体现的质量关系可知,生成固体质量大于溶解固体质量,溶液质量减小;
镁再和氯化铝反应生成铝和氯化镁:
可知,生成固体质量小于溶解固体质量,溶液质量又变大;正确。
故选A。
11.A
【详解】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水中含有氢、氧元素,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正确;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反应,错误;
C、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例如氢氧化钠是由钠、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错误;
D、碱溶液一定呈碱性,但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错误。
故选A。
12.B
【详解】
A. 甲中盛有浓氨水,滴下后由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会不断运动,运动到浸有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中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无色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
B. 当甲中的石灰水滴入到乙中的碳酸钠溶液中,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这些物质没有挥发性,不能使浸有无色酚酞溶液溶液的棉花变红,符合题意;
C. 当甲中的稀盐酸滴入到乙中的石灰石上,稀盐酸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扩散到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棉花上,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D 当甲中的浓盐酸滴入到乙中的锌粒上,锌粒与盐酸反应放热,加速浓盐酸的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分子会不断运动,运动到浸有紫色石蕊溶液中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变红,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B
【详解】
A、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硫酸敞口久置于空气中,溶液中水质量变大,其浓度会变小,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装置,烧杯中物质总质量会减少;溶液①中加入50g 7.3%的稀盐酸后,溶液质量是68.8g,则没有物质逸出,盐酸是先与溶液①还没有变质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不能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溶液①的溶质还有氢氧化钠,错误;
C、由数据分析可知,10.00g稀盐酸放置n 小时和2n 小时后烧杯中物质质量减少量小于10.00g水放置n 小时和2n 小时后烧杯中物质质量减少量,故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可能会变大,因为盐酸中水的蒸发量可能大于氯化氢的蒸发量,正确;
D、饱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能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同选项C分析可知,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变化小于水的质量变化,原因之一是饱和石灰水吸收了空气中的CO2,正确。
故选B。
14.AB
【详解】
A、AgNO3能与过量铜粉反应生成银单质和硝酸铜,过滤除去固体金属,得到硝酸铜溶液,正确;
B、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氨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C、KClO3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与稀盐酸反应,原物质被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故选AB。
15.BC
【详解】
A、硫酸钡是不溶于酸的沉淀;由图像可知,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过程中,开始时没有沉淀产生,滴加到一定量时才有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有酸,且不可能是稀硫酸,因为硫酸与氢氧化钡能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沉淀,反应开始就会有沉淀生成。则溶液中含有盐酸和氯化铜(氯化铜和氢氧化钡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而盐酸不能与碳酸钠共存,所以原溶液中一定没有Na2CO3和H2SO4,正确;
B、b点对应的是氢氧化钡与氯化铜刚好反应完,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钡,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也是生成氯化钡,故烧杯内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氯化钡,错误;
C、c点对应的是加入了过量的氢氧化钡,故溶液中含有生成的氯化钡和过量的氢氧化钡,故烧杯内溶液中的阴离子有氢氧根离子和氯离子,错误;
D、沉淀出现前,滴加的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使烧杯内的盐酸逐渐减少,溶液酸性变弱,溶液的pH不断增大,正确。
故选BC。
16.② ① ④ ③ ⑥ ⑤
【详解】
(1)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可以使糕点疏松,发酵粉中常含有碳酸氢钠,故填②;
(2)干冰升华吸热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形成降雨,用于人工降雨的是干冰,故填①;
(3)用于建筑材料的是石灰石,故填④;
(4)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可用来裁玻璃的是金刚石,故填③;
(5)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的是硫酸铜,故填⑥;
(6)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是棉花,故填⑤。
17.糖类 氨气 灼烧 热固性 CaCO3+2HAc=Ca(Ac)2+H2O+CO2↑
【详解】
(1)玉米中富含的基本营养素是糖类。铵态氮肥能与碱性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氨气,逸出到空气中,降低肥效。
(2)羊毛纤维含有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味;棉纤维成分为糖类,灼烧没有烧焦羽毛味,可以灼烧鉴别。
(3)铁锅的塑料把手,有良好耐热性,受热不熔化,具有热固性。
(4)食醋(主要成分用 HAc 表示)会与大理石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和水和二氧化碳气体,CaCO3+2HAc=Ca(Ac)2+H2O+CO2↑。
18.
【详解】
(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A 9.8 CaCl2、HCl 氢氧化钙和盐酸两者不共存,不能同时存在 溶液变红色 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碳酸钠溶液(或铁丝,合理即可)
【详解】
(1)中和反应是酸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A、 使用浓硫酸干燥CO2气体,是利用了浓硫酸的吸水性,物理性质,错误;
B、 熟石灰氢氧化钙属于碱,使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符合中和反应特点,正确;
C、 胃酸含有盐酸,服用含有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属于中和反应,正确;
D、 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是氢氧化钠和硫酸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正确。
故选A。
(2)
由化学方程式体现的质量关系可知,含硫酸的质量是9.8g。
(3)提出问题: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可能恰好反应,可能某一反应物过量,但是氢氧化钙和盐酸两者不共存,不能同时存在,故猜想二不合理;根据猜想一、三可知,猜想四为盐酸过量,溶液中溶质含有CaCl2、HCl。
进行实验:设计了实验方案,证明猜想四是成立的,说明盐酸过量。
方案一,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实验现象为溶液变红色;
方案二,盐酸可以和金属氧化物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实验现象为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方案三,实验现象为产生气泡,稀盐酸可以和活泼金属或碳酸盐反应生成气体,故实验操作为另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或铁丝,合理即可)。
反思与拓展:溶液中溶质含有氯化钙和盐酸,要使烧杯内溶液的溶质只含有CaCl2,需要除去杂质,那么需要除去氢离子,引入钙离子且不能生成其它杂质,可以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钙,然后过滤除去碳酸钙固体,得到氯化钙溶液,该除杂原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20.NaOH 产生白色沉淀 干燥、洁净的玻璃棒 标准比色卡 NaOH 验证碳酸钠的存在并将碳酸钠除尽,防止其对氢氧化钠的验证产生干扰 猜想Ⅱ 47% 不能 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详解】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如果没有变质,那么全部为氢氧化钠固体,故猜想Ⅰ:没变质,全部是NaOH。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①实验操作为,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至过量,实验结论为久置固体中,一定含有Na2CO3,因为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故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
②实验步骤①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充分反应后的上层清液溶液一定含有碳酸钠与氯化钡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氯化钡,由题意可知,氯化钠和氯化钡溶液显中性,但是实验现象为pH=11,显碱性,说明久置固体中,还一定含有碱性的氢氧化钠NaOH。实验操作是测定pH值,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①中充分反应后的上层清液滴在pH试纸上,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出pH。
分析:碳酸钠溶液pH>7,显碱性;滴加过量BaCl2溶液,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可以验证碳酸钠的存在并将碳酸钠除尽,防止其对氢氧化钠的验证产生干扰。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说明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故上述猜想中猜想Ⅱ是正确的。
拓展: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x=5.3g
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反思:氢氧化钠变质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提升: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故不能通过试剂溶于水,然后滴加酚酞的方法作出判断。
21.碱 有气泡产生 KCl CaCl2
【详解】
(1)碱性溶液加入酚酞后,溶液变为红色,因此碳酸钾溶液显碱性;
故答案为:碱。
(2)稀盐酸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为气体,因此可以看到有气泡产生;
故答案为:有气泡产生。
(3)碳酸钾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沉淀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4)混合后有沉淀生成,说明不含有盐酸,而溶液此时显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所以此时判断溶液为中性,在B中盐酸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C中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而不显碱性,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因此可以判断一定含有生成的氯化钾,而C中氢氧化钙反应后是否有剩余无法判断,所以若存在氢氧化钙,则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所以氯化钙可能存在;
故答案为:KCl;CaCl2。
22.CaCO3 改良酸性土壤(合理即可) 复分解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分析】
A~H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如图所示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其中C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可知C为氯化钠;H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H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A与B反应生成C(氯化钠)、D、E,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A、B可能为碳酸钠、盐酸中的一种,D、E为水和二氧化碳中一种;E、F生成H(碳酸钙)、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E是二氧化碳,F是氢氧化钙,D为水;B、G生成C(氯化钠)和D(水),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B为盐酸,G为氢氧化钠,A为碳酸钠;A(碳酸钠)、F(氢氧化钙)反应生成G(氢氧化钠)和H(碳酸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代入框图 ,推理成立。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1)H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
(2)F为氢氧化钙的用途有改良酸性土壤、作建筑材料等;
(3)反应③是氢氧化钠和盐酸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反应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4)反应①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2HCl == 2NaCl + H2O + CO2↑。
23.40%
【详解】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中含有氢元素,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8%;生成的碳酸钙中含有碳元素,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假设变质后的固体的质量为100 g,则氢元素质量就是氢氧化钙中氢元素质量为0.8 g,氢氧化钙质量为0.8g,生成29.6g氢氧化钙需要氧化钙质量为;碳元素质量就是碳酸钙中碳元素质量为2.4 g,碳酸钙质量为2.4g,生成 20g碳酸钙需要氧化钙质量为;则没变质的氧化钙的质量为100 g-29.6 g-20 g=50.4 g,变质的氧化钙的质量为22.4 g+11.2 g=33.6 g,变质前的氧化钙的总质量为50.4 g+33.6 g=84 g,已变质的氧化钙占变质前纯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
24.(1)3:7:1:2(2)碳(或C)(3)64
【详解】
(1)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丙氨酸中碳、氢、氮、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7:1:2;
(2)丙氨酸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12):(7×1):(1×14):(2×16),=36:7:14:32,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3)178g丙氨酸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78g×=64g。
25.(1)4.9, 9.8
(2)解:由实验3和4可知,40g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生成9.8g氢氧化铜沉淀
设40g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
x=8g
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20%
答: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3)解:由图可知,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40g×5=200g
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200g×20%=40g
设生成的硫酸钠的质量为y
=
y=71g
第5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23.7%
答:第5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3.7%。
【详解】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第三次实验生成的沉淀的质量=204.5g+40g−239.6g=4.9g,即m=4.9
第四次实验生成沉淀的质量=239.6g+40g−269.8g=9.8g,即n=9.8
(2)见答案
(3)见答案
26.引流 、 氢氧化钡 紫色石蕊试液(合理即可) 溶液变红 蒸发皿 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 粗盐精制过程中,反应生成了氯化钠
【详解】
①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②Ⅰ、粗盐中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除去氯化镁,加入过量氯化钡,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除去硫酸钠,加入过量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碳酸钠与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Ⅱ、氢氧化钡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钡,氢氧化钡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然后用碳酸钠除去氢氧化钡和氯化钡,故理论上用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代替NaOH和BaCl2两种溶液,也可以达到相同实验目的;
Ⅲ、盐酸呈酸性,若盐酸过量,则溶液呈酸性,紫色石蕊试液在酸性溶液中变红,故可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若溶液变红,则盐酸过量(方案合理即可);
④溶液B为氯化钠溶液(含过量盐酸),可将溶液B注入蒸发皿中,在不断搅拌下加热,使氯化氢和水分挥发除去,观察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故填:蒸发皿、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
结果与反思:粗盐精制过程中,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故该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是94%,应小于94%,故填:粗盐精制过程中,反应生成了氯化钠。
2022-2023学年天津市红桥区九年级结课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红桥区九年级结课化学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下列物质的俗名正确的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九年级结课考试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九年级结课考试化学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共5题,共3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流程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