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 诫子书教学设计
展开《诫子书》是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诫子书》是一篇充满智慧的家训。本文短短86字,却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既有谆谆告诫之语,又溢满殷殷期盼之情。目的在于告诫儿子注重修身养性,勤学励志,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寄托了诸葛亮对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至今读来仍具有鲜活的时代意义。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本课设计以“初读——精读——研读——品读——诵读”作为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疑中治学,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2.品味语言,理解“静”的含义。
3.联系生活,理解深厚的感情。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课文中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
(2)“志、学、才”这三个成才的基本条件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是否无关?
(4)读完全文,从课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三国时期豪杰并起,人才辈出。下面我请同学们根据两句诗,猜一个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
大家猜得很对,是诸葛亮。
千古良相诸葛亮在我国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智者形象,是三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一代忠良,更是一位慈父。在他54岁弥留之际,给他儿子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共计86字,可谓字字千金,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去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去体会他慈父的殷殷情怀。(板书:诫子书)
二、初读,读通文章
(一)解题:
诫:劝诫。书:信。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诫子书”从题目得知本文是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学生齐读,出示朗读要求:
1.读得流畅、自然。发音准确清晰,不增字,不减字,不重复。
2.读得有韵味,可以带点古人的味道,注意语调的轻重,语速的快慢,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
默读课文,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标注圈画疑难问题。组内探究疑难问题,未得出结论或答案不一致的问题,小组长整理提问。
(一)词语: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提醒学生注意加点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教师提示:
之:的(结构助词)。 行:品行。
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用来。 修身:修养身心。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干。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驰:消失,逝去。 遂:最终。
(二)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四、研读,读懂深情
(一)理解标题的含义
“诫”在题目中是“告诫”的意思,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书”指“书信”,翻译连起来就是告诫儿子的书信。
(二)1.假如你是收信人——诸葛瞻,读完这封书信,你认为父亲诸葛亮要告诫儿子什么?
预设: 俭以养德——培养品德——节俭
非淡泊无以明志——明确指向——淡泊
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好学
年与时驰,将复何及——接世——惜时
……
2.在这么多的告诫中,你认为哪个最关键呢?小组讨论交流并说明理由。
教师点拨:“静”是一个核心词语,反复出现次数最多,正面三次,反面一次。“淡泊”“宁静”是它的同义词,“淫慢”“险躁”则是其反义词。阅读时,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考虑其内在联系。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三)假如你是写信人——诸葛亮,读一读这封信,说一说这字里行间蕴含着什么感情呢?
预设1:“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满头白发,穷困潦倒,独守空室,满怀惆怅。好像一个年过半百的老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
预设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体现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期盼。
预设3:不仅仅要读出诸葛亮的谆谆告诫之理,更要读出他对儿子的殷殷期盼之情!
补充资料:《诫子书》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书,更进一步说是老父写给幼子的。老父此时已经有54岁,幼子只有八岁。诸葛亮曾对他的兄长诸葛瑾说:瞻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在他临终前,写了《诫子书》,来劝勉自己的儿子。
适时点拨:从诸葛亮在军旅中写给他哥哥诸葛瑾的一封书信中,可以看出他的儿子诸葛瞻是一个早成的人才,8岁,年幼聪慧。可是,为什么这样聪明的一个孩子,诸葛亮却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子莫若父,他可能认为诸葛瞻聪明有余,而厚重见识不足吧。那么,诸葛亮想儿子成为怎样的人呢?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君子)
怎样才能称之为君子呢?从文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有才德的人——对社会有贡献——接世。具体来说,那就是有才德的人,言行举止,有志向,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不仅仅要读出诸葛亮的谆谆告诫之理,更要读出他对儿子的殷殷期盼之情!(读出那份坚定,读出那份感叹)
当拉着小手的大手即将松开,留给儿子的文字也愈是深重。因此,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还要注意文本所带有的——“深情”。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五、品读,启迪智慧
诸葛亮从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羽扇纶巾,儒雅智慧。半生戎马,几度坎坷,面对未竟的事业,它包含热泪。诸葛亮是父亲,是人臣,是相父,更是胸怀天下之人。
读完全文,从课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警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学生朗读品味,结合所选名句,并结合自身实际谈理解和启发。
结语:千年前的《诫子书》,今日回荡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感谢先贤留给我们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拥有挺直的脊梁,迎接未来的风雨。让我们带着最高的敬意去诵读经典《诫子书》一文,让文中的智慧光亮我们的人生。
附: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淡泊
静 立志
惜时
鲁教版 (五四制)第二单元8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咏雪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第二单元8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咏雪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预习提示,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散步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散步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预习提示,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6 猫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6 猫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预习提示,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