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教案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4.2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教案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4.2地球的自转——说课稿第1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章 地球和宇宙第2节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章 地球和宇宙第2节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材实验分析,实验教学过程,反思与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大家好,我是来自…..,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材教学目标、教材实验分析、改进后实验过程、反思与评价这5个方面进行今天的实验说课。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2节《地球的自转》,教学核心是地球的自转及自转方向、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该内容看似简单,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地球这个研究对象无法直接进行研究,必须通过建立模型,利用模拟实验来研究其本质和规律,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最困难的就是模型的构建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
    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能通过地球仪等模型对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进行解释。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型的构建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科学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树立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以上是本节课的三维目标。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本节内容对于学生而言,难点并非是知识的掌握,而是模型的构建和理解。能够构建和理解天体模型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是之后更好地学习地球的公转、月相等内容的前提。
    三、教材实验分析
    而本节课的教材只设置了这一个模拟实验来达成对地球自转方向、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知识讲解,这个模拟实验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却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编排问题。
    1.教学内容的编排
    该实验中的A、C点刚好位于晨昏线上,B点位于昼半球,学生在进行该实验模型构建的时候已经开始思考昼、夜半球及其分界线的问题,并且为了更好地确定A、B、C三点的位置和它们示意的时间,最好是在有晨昏线的知识为铺垫之后。所以我在实际教学中我把昼夜现象和晨昏线的教学调整到了这个模拟实验之前。第2个问题就是
    2.模型理解障碍
    这个模型看似简单,但其实非常抽象,特别是对于太阳方位的确定,许多学生都觉得很困惑。所以为了使这个模拟实验更加直观,我对它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下面就是我调整后实验教学过程。
    四、实验教学过程
    首先我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加入了这样一个实验活动。
    1.活动
    请一位学生坐在凳子上仰望天花板并旋转,他会感觉天花板在旋转。然后将手机放在凳子上,利用同屏让学生通过手机摄像头观察,会看到旋转的天花板,从而想象如果我们身处在凳子上,以凳子为参照物,就会看到天花板在旋转,而实际上是凳子在旋转。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调动和培养学生进行参照物转换的能力,这是人能很好地进行空间想象,建立空间模型的一项前提。然后我增加了以下模拟实验来模拟昼夜现象。
    2.模拟实验一
    将地球仪喷成白色和用蓝光手电筒可以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通过这个模型学生可以很好的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现象的产生。并且通过这个模型学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晨昏线(圈)的形状,知道晨昏线从不同角度看形状不同,但其实际上是一个圆形。有了这个模型为基础之后,再来构建教材中的实验模型就会更加容易。
    3.模拟实验二
    为了使教材中的模拟实验现象更直观,我对其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其中主要的改进有两点:一是给地球仪装上一个圆环,并贴上标签纸,使学生对晨昏线、昼夜半球和A、B、C三点的位置更加明确;二是用一根白色的竹签模拟射向观察者的那束光线,从而使得太阳的方位更容易确定也更直观。比如C点,我们可以将竹签沿水平方向指向方向标中间的工字钉,这样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太阳光线是从C点西偏南的方向射过来的,也就是说太阳位于C点西偏南的方向。
    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确定:A点看到的太阳方位是东偏南,示意的时间是早晨;B点看到的太阳方位是正南,示意的时间是正午;C点看到的太阳方位是西偏南,示意的时间是黄昏。根据时间发展顺序,我们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A到B到C,也就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并且通过这个模型我们也很直观的可以看出:晨昏线这半圈所对应的地区同A点一样是从黑夜进入白昼,是早晨,所以我们把晨昏线这半圈称之为晨线;而另外半圈所对应的地区同C一样是从白昼进入黑夜,是黄昏,我们称之为昏线。
    随着地球的自转我们交替出现在昼半球和夜半球,也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通过这样的调整与改动,我觉得最主要有以下几点好处
    五、反思与评价
    1.通过增加前面两个实验活动,模型的建立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2.通过对教材模拟实验的改进,使实验可视化效果更强,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同时通过尝试对教材模拟实验进行改进,可以激发学生冲破思想壁垒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以三个实验活动贯穿始终,所有教学目标的达成都以实验活动为依托,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点评指出。
    实验器材:
    可旋转的圆凳、手机(及同屏软件)、蓝光手电筒(及支架)、喷成白色的小地球仪、大地球仪、圆环(可套在大地球仪上)、铁架台、白色竹签、方向标、工字钉、标签纸若干。

    相关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章 地球和宇宙第2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章 地球和宇宙第2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究自转现象,探究昼夜交替的秘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昼夜交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章 地球和宇宙第2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章 地球和宇宙第2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共4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