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56 实验设计与评价(教师版)
展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根据I中试纸变蓝,说明NH4Cl发生了分反解反应
B.根据I中试纸颜色变化,说明氨气比氯化氢气体扩散速率快
C.I中试纸变成红色,是由于NH4Cl水解造成的
D.根据试管中部有白色固体附着,说明不宜用加热NH4Cl的方法制备NH3
【答案】C
【解析】实验I中对NH4Cl固体试管加热,湿润的pH试纸黄色→蓝色(pH≈10)→黄色→红色(pH≈2),说明加热过程中生成了氨气,氨气遇水形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为弱碱,使试纸变蓝,同时产生了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形成盐酸,中和了一水合氨恢复到黄色,最后变为红色,该过程可证明氯化铵受热发生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气体,试纸先变蓝后变红,说明氨气扩散的速度比氯化氢快;试管中部有白色固体附着,说明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氨气和氯化氢在扩散过程中由化合生成氯化铵;实验II中将氯化铵溶液滴在pH试纸上,试纸颜色变化:黄色→橙黄色(pH≈5),说明氯化铵溶液中铵根离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据此分析解答。A.氯化铵是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显酸性,会使湿润的pH试纸变红,根据I中试纸变蓝,说明NH4Cl发生了分反解反应,正确;B.根据分析,根据I中试纸颜色变化,说明氨气比氯化氢气体扩散速率快,正确;C.根据分析,I中试纸变成红色,是由于NH4Cl分解产生的氯化氢造成的,错误;D.根据分析,根据试管中部有白色固体附着,说明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氨气和氯化氢在扩散过程中由化合生成氯化铵,则不宜用加热NH4Cl的方法制备NH3,正确;答案选C。
2.(2020·山东高考真题)下列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BC
【解析】A.苯酚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苯酚钠,最后与苯混合后互不相溶,分层,该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正确;B.盐酸易挥发,若将盐酸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苯酚钠,可能挥发的HCl会与苯酚钠反应生成常温下难溶于水的苯酚,不能证明是二氧化碳与其发生的反应,达不到实验目的,应该先除去二氧化碳中可能挥发的HCl再进行实验操作,错误;C.除去碱式滴定管胶管内气泡时,尖嘴不应该垂直向下,应向上挤压橡胶管,利用空气排出,该实验操作达不到实验目的,错误;D.为检验醛基,配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时,碱需过量,保证醛基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反应,该操作可达到实验目的,正确;答案选BC。
3.(2019·北京高考真题)探究草酸(H2C2O4)性质,进行如下实验。(已知:室温下,0.1 ml·L−1 H2C2O4的pH=1.3)
由上述实验所得草酸性质所对应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H2C2O4有酸性,Ca(OH)2+ H2C2O4CaC2O4↓+2H2O
B.酸性:H2C2O4> H2CO3,NaHCO3+ H2C2O4NaHC2O4+CO2↑+H2O
C.H2C2O4具有还原性,2+5+16H+2Mn2++10CO2↑+ 8H2O
D.H2C2O4可发生酯化反应,HOOCCOOH+2C2H5OHC2H5OOCCOOC2H5+2H2O
【答案】C
【解析】草酸(又称乙二酸)为一种二元弱酸,具有酸的通性,因此能发生中和反应,具有还原性,因为乙二酸中含有羧基因此能发生酯化反应,据此解题;A.H2C2O4为二元弱酸,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草酸钙和水,因此含酚酞的氢氧化钙溶液碱性逐渐减弱,溶液红色退去,正确;B.产生气泡证明有CO2 产生,因此可证明酸性H2C2O4>H2CO3,反应方程式为:H2C2O4+2NaHCO3=Na2C2O4+2CO2 +2H2O 或,H2C2O4+NaHCO3=NaHC2O4+2CO2 +2H2O,正确;C.0.1 ml·L−1 H2C2O4的pH=1.3,说明草酸为弱酸,故在其参与的离子方程式中要写其化学式,不能用草酸根表示,不正确;D.草酸(又称乙二酸),其中含有羧基,因此其能发生酯化反应,反应方程式正确,正确;本题选不正确的,应选C。
4.(2019·江苏高考真题)室温下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A.先滴加氯水,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加入KSCN溶液前溶液中存在Fe3+,而此时的Fe3+是否由Fe2+氧化而来是不能确定的,所以结论中一定含有Fe2+是错误的,错误;B.黄色沉淀为AgI,说明加入AgNO3溶液优先形成AgI沉淀,AgI比AgCl更难溶,AgI与AgCl属于同种类型,则说明Ksp(AgI)
【答案】B
【解析】A.向苯酚浊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浊液变清,发生反应+Na2CO3→+NaHCO3,酸性:H2CO3HCO3-,错误;B.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说明CCl4将I2从碘水中萃取出来,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正确;C.,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发生的反应为Fe+Cu2+=Fe2++Cu,根据同一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氧化性Cu2+Fe2+,错误;D.向NaCl、NaI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说明先达到AgI的溶度积,但由于NaCl、NaI的浓度未知,不能说明AgCl、AgI溶度积的大小,错误;答案选B。
6.(2018·全国高考真题)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B
【解析】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因此溶解后需要冷却到室温下再转移至容量瓶中,A错误;B.氯化铁具有氧化性,能被维生素C还原为氯化亚铁,从而使溶液颜色发生变化,所以向盛有2 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可以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B正确;C.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生成氢气,由于生成的氢气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因此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即可,不需要通过KMnO4溶液,或者直接通过碱石灰,C错误;D.反应的方程式为HSO3-+H2O2=SO42-+H++H2O,这说明反应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因此无法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错误。答案选B。
7.(2017·浙江高考真题)某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连苯三酚的碱性溶液能定量吸收O2;CuCl的盐酸溶液能定量吸收CO,且易被O2氧化。拟设计实验方案,采用上述两种溶液和KOH溶液逐一吸收混合气体(由CO2、CO、N2和O2组成)的相应组分。有关该方案设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采用上述3种吸收剂,气体被逐一被吸收的顺序应该是CO2、O2和CO
B.其他两种吸收剂不变,O2的吸收剂可以用灼热的铜网替代
C.CO 的吸收必须在吸收O2后进行,因为CuCl的盐酸溶液会被O2氧化
D.在3种气体被逐一吸收后,导出的气体中可能含有HCl
【答案】B
【解析】A.根据题意,CuCl的盐酸溶液能定量吸收CO,且易被O2氧化,因此需要在CuCl的盐酸溶液能定量吸收CO之前吸收氧气,防止CuCl的盐酸溶液能定量吸收CO被氧化,二氧化碳能够与连苯三酚的碱性溶液反应,因此需要在连苯三酚的碱性溶液能定量吸收O2之前吸收二氧化碳,气体被逐一被吸收的顺序应该是CO2、O2和CO,正确;B.CO和O2在通过灼热的铜网是能够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错误;C.根据A的分析,因为CuCl的盐酸溶液会被O2氧化,CO 的吸收必须在吸收O2后进行,正确;D.CO的吸收在最后,,由于使用的是CuCl的盐酸溶液,盐酸容易挥发,在3种气体被逐一吸收后,导出的气体中可能含有挥发出来的HCl,正确;故选B。
8.(2017·全国高考真题)实验室用H2还原WO3制备金属W的装置如图所示(Zn粒中往往含有硫等杂质,与酸反应产生还原性的硫化氢气体;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少量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中依次盛装KMnO4溶液、浓H2SO4、焦性没食子酸溶液
B.管式炉加热前,用试管在④处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纯度
C.结束反应时,先关闭活塞K,再停止加热
D.装置Q(启普发生器)也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
【答案】B
【解析】H2还原WO3制备金属W,装置Q用于制备氢气;A.气体从焦性没食子酸溶液中逸出,得到的氢气混有水蒸气,应最后通过浓硫酸干燥,错误;B.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前,应检验氢气的纯度,以避免不纯的氢气发生爆炸,可点燃气体,通过声音判断气体纯度,声音越尖锐,氢气的纯度越低,正确;C.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氢气,使W处在氢气的氛围中冷却,以避免W被重新氧化,错误;D.二氧化锰与浓盐酸需在加热条件下反应,而启普发生器不能加热,错误。答案选B。
9.(2015·全国高考真题)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答案】D
【解析】A、因为加入过量的铁粉,反应生成Fe(NO3)2,加入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A错误;B、Cu+2Fe3+=Cu2++2Fe2+,溶液变蓝,但没有黑色固体出现,B错误;C、铝表面产生氧化铝,因为氧化铝的熔点比铝的高,因此出现熔化而不滴落,C错误;D、MgSO4溶液加入NaOH,生成Mg(OH)2,再加入CuSO4溶液,出现蓝色沉淀,即Mg(OH)2+Cu2+=Cu(OH)2+Mg2+,化学反应向更难溶的方向进行,即Cu(OH)2的溶度积小于Mg(OH)2,D正确;故合理选项为D。
10.(2014·上海高考真题)如图是模拟“侯氏制碱法”制取NaHCO3的部分装置。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a通入CO2,然后b通入NH3,c中放碱石灰
B.b通入NH3,然后a通入CO2,c中放碱石灰
C.a通入NH3,然后b通入CO2,c中放蘸稀硫酸的脱脂棉
D.b通入CO2,然后a通入NH3,c中放蘸稀硫酸的脱脂棉
【答案】C
【解析】由于CO2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较小,而NH3极易溶于水,所以在实验中要先通入溶解度较大的NH3,再通入CO2;由于NH3极易溶于水,在溶于水时极易发生倒吸现象,所以通入NH3的导气管的末端不能伸入到溶液中,即a先通入NH3,然后b通入CO2,A、B、D选项均错误;因为NH3是碱性气体,所以过量的NH3要用稀硫酸来吸收,选项C合理;故合理答案是C。
11.(2013·北京高考真题)用下图所示装置检验乙烯时不需要除杂的是( )
【答案】B
【解析】A.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乙醇受热会挥发,水吸收乙醇,乙醇能被高锰酸钾氧化,则需要加水除杂,否则干扰乙烯的检验,不选;B.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乙醇与Br2的CCl4溶液不反应,乙烯与Br2的CCl4溶液反应,则不需要除杂,不影响乙烯检验,选;C.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NaOH溶液吸收乙醇,以及副反应生成的SO2,乙醇和SO2能被高锰酸钾氧化,则需要NaOH溶液除杂,否则干扰乙烯的检验,不选;D.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乙醇与溴水不反应,但可能混有SO2,SO2、乙烯均与溴水发生反应,则需要除杂,否则可干扰乙烯检验,不选;故选B。
12.(2014·北京高考真题)用下图装置(夹持、加热装置已略)进行实验,有②中现象,不能证实①中反应发生的是( )
【答案】A
【解析】A.加热过程中的热空气、铁和水蒸气反应生成的氢气都能使肥皂水冒泡,所以肥皂水冒泡该反应不一定发生,错误;B.NH4Cl+Ca(OH)2NH3↑+CaCl2+H2O、NH3+H2O⇌NH3.H2O⇌NH4++OH﹣,氨水溶液呈碱性,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正确;C.2NaHCO3Na2CO3+CO2↑+H2O,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如果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①中一定发生反应,正确;D.溴的四氯化碳褪色说明有不饱和烃生成,所以①中一定发生化学反应,正确;故选A。
13.(2012·北京高考真题)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不一致的是
【答案】A
【解析】A.硝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硝酸进入淀粉KI溶液,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KI氧化为I2,I2遇淀粉变蓝色,错误;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进入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不变色,正确;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溶于氯化铝溶液,一水合氨与氯化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正确;D.饱和氯水挥发出氯气,氯气与湿润红纸条接触,氯气水反应生成HClO,HClO具有漂白性,使湿润红纸条褪色,正确;故答案为A。
14.(2016·全国高考真题)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A、因浓硫酸稀释会发出大量的热,且浓硫酸密度大于水,所以配制稀硫酸时要酸入水,错误;B、为防止倒吸,排水法收集KMnO4分解产生的O2时,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错误;C、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备纯净Cl2,气体产物先通过饱和食盐水,后通过浓硫酸,错误;D、CCl4密度大于水,CCl4萃取碘水中的I2时,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正确,答案选D。
15.(2015·安徽高考真题)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盛有NH4Cl溶液的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为探究该反应原理,该同学做了以下实验并观察到相关现象,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的是
【答案】D
【解析】A.氨气为碱性气体,遇到湿润的红色石蕊变蓝,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可以证明气体中含有氨气,正确;B.收集产生的气体并点燃,火焰呈淡蓝色,可以证明氢气的存在,正确;C.pH为8.6时,仍然有气体生成,说明碱性条件下,Mg可以被氧化,正确;D、若是氢氧根氧化了Mg,则氢氧根得电子被还原,不可能生成气体,所以D的结论不合理,错误;故选D。
16.(2014·四川高考真题)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B
【解析】A、卤代烃水解需要碱性溶液,检验卤素离子需要酸性溶液,因此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A正确;B、在酸性溶液中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能把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因此不能检验是否变质,即达不到实验目的,B错误;C、观察到下层液体呈紫色说明有碘产生,即说明溴把碘化钾氧化为碘,氧化性溴强于碘,C正确;D、根据沉淀容易向更难溶的方向转化可知如果观察到沉淀由白色变为红褐色,说明Fe(OH)3的溶解度小于Mg(OH)2,D正确;答案选B。
17.(2014·全国高考真题)利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答案】B
【解析】A.稀硫酸与硫化钠反应生成硫化氢气体,由于③中含有硝酸银,通入H2S一定生成硫化银沉淀,不能确定硫化银一定是由氯化银转化的,也就不能比较溶度积大小,A错误;B.浓硫酸将蔗糖脱水炭化,进而碳被氧化,生成CO2、SO2和H2O,SO2能使溴水褪色,B正确;C.二氧化硫溶液呈酸性,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可氧化二氧化硫生成硫酸根离子,可生成沉淀,但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钡溶液中则没有沉淀生成,C错误;D.强酸能与弱酸盐反应生成弱酸,根据强酸制取弱酸判断酸性强弱,浓硝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水和硅酸钠反应生成难溶性硅酸,但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CO2中含有硝酸,硝酸也与硅酸钠反应产生硅酸沉淀,不能实现实验目的,D错误;答案选B。
18.(2013·全国高考真题)下列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答案】A
【解析】A、将25gCuSO4·5H2O溶于100 mL蒸馏水中所得溶液的体积不是0.1L,所以不能实现目的,A错误;B、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相差大,因此将混合物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即可除去KNO3中少量NaCl,B正确;C、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把双氧水氧化为氧气,而高锰酸钾被还原为锰离子,导致溶液紫色消失,所以能实现目的,C正确;D、NaCl和CaCl2不反应,Na2CO3和CaCl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可以检验是否含有Na2CO3,则可以实现目的,D正确;答案选A。
19.(2016·全国高考真题)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D
【解析】A.将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的FeCl3溶液中生成的是Fe(OH)3沉淀,不能制备Fe(OH)3胶体;B.将MgCl2溶液加热蒸干时,由于发生生水解且水解产物易挥发或易分解,故不能由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B不能达到;C.加入稀硝酸溶液, Cu粉及其中混有的CuO全部溶解,不能达到;D.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可以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比较水和乙醇中羟基氢的活泼性,D能达到。故选D。
20.(2014·安徽高考真题)为实现下列实验目的,依据下表提供的主要仪器,所用试剂合理的是
【答案】B
【解析】A、溴易溶于四氯化碳,无法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应该用蒸馏的方法,错误;B、葡萄糖中含醛基,而蔗糖中没有,所以可以用银氨溶液检验醛基的存在,正确;C、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和锌反应不生成氢气,错误;D、滴定实验中需要指示剂,而所给的试剂中没有,错误。答案选B。
21.(2015·全国高考真题)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
【答案】D
【解析】A、氢氧化钠是强碱,碳酸钠是盐,因此盐酸首先中和氢氧化钠,然后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最后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放出CO2,不会立即产生气泡,A错误;B、常温下铝在浓硝酸中钝化,反应很快停止,看不到红棕色NO2气体,B错误;C、氢氧化钠溶液开始是过量的,滴入氯化铝生成偏铝酸钠,没有白色沉淀,当氢氧化钠完全消耗后,再滴入氯化铝,铝离子与偏铝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铝,C错误;D、草酸具有还原性,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因此草酸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正确;答案选D。
22.(2010·江苏高考真题)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实验目的或所得实验结论一致的是
【答案】B
【解析】A.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放出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气体为二氧化碳,则为碳酸盐或碳酸氢盐溶液,错误;B.向含有少量FeCl3的MgCl2溶液中加入足量Mg(OH)2粉末,搅拌一段时间后过滤,促进铁离子的水解,使其转化为沉淀,达到除杂的目的,正确;C.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不一定能说明Ksp(BaCO3)<Ksp(BaSO4),能否形成沉淀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关,当c(Ba2+)×c(CO32-)>Ksp(BaCO3)就能析出沉淀,错误;D.C2H5OH与浓硫酸170℃共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但乙醇易挥发,也具有还原性,均使高锰酸钾褪色,应利用溴水检验产物,错误。答案选B。
23.(2012·浙江高考真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镀锌铁皮的镀层厚度的测定”实验中,将镀锌铁皮放入稀硫酸,待产生氢气的速率突然减小,可以判断锌镀层已反应完全。
B.在“火柴头中氯元素的检验”实验中,摘下几根未燃过的火柴头,将其浸于水中,稍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后,即可判断氯元素的存在。
C.在“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中,为了得到硫酸亚铁铵晶体,应小火加热蒸发皿,直到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
D.受强酸或强碱腐蚀致伤时,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2%醋酸溶液或饱和硼酸溶液洗,最后用水冲洗,并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
【答案】A
【解析】A.镀锌铁片浸入稀硫酸时,锌先反应,当产生氢气的速率突然变慢时,说明锌镀层已经反应完,正确;B.火柴头中的氯元素是存在于KClO3中,不存在Cl-,加硝酸银也不会有白色沉淀产生,错误;C.硫酸亚铁铵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来提纯得到,所以是先制成高温饱和溶液,然后冷却,而不是用蒸发结晶的方式来获得,错误;D.受强酸腐蚀致伤时,后续应该用碳酸氢钠溶液处理,错误;故答案选A。
24.(2016·江苏高考真题)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答案】AC
【解析】A.室温下,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发生反应:+ CO2+ H2O+ NaHCO3,说明碳酸的酸性比苯酚的强,A正确;B.硫酸钙为微溶物、硫酸钡为难溶物,均能形成白色沉淀,但题给实验无法判断二者的Ksp大小,B错误;C.室温下,向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I溶液,发生反应:2Fe3++2I–=2Fe2++I2,Fe3+的氧化性比I2的强,C正确;D.亚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这说明亚硫酸氢根离子的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因此题给实验说明HSO3–结合H+的能力比SO32–的弱,D错误;答案选AC。
25.(2015·广东高考真题)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答案】BC
【解析】A.Na2CO3加热时产生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凝结形成,不是分解生成的,错误;B.苯酚溶液中滴加饱和溴水生成白色沉淀,说明产物三溴苯酚不溶于水,正确;C.淀粉溶液变成蓝色则生成了I2,说明氯水把I—氧化成了I2, 故氧化性:Cl2>I2,正确;D.FeSO4溶液中先滴入KSCN溶液再滴加H2O2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H2O2把Fe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还原性,没有体现氧化性,错误;故选BC。
26.(2014·广东高考真题)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答案】AD
【解析】A.苏打为碳酸钠,小苏打为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均生成二氧化碳,则观察到均冒气泡,正确;B.向AgNO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先生成AgOH后被过量的氨水溶解生成络离子,则Ag+与NH3∙H2O不能大量共存,错误;C.Cu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变蓝,同时生成NO和水,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D.下层溶液显紫红色,有碘单质生成,则KI和FeCl3溶液反应生成碘单质,由氧化剂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氧化性可知,氧化性为Fe3+>I2,正确;故选AD.
27.(2007·广东高考真题)下述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答案】BC
【解析】A.KMnO4具有强氧化性,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紫色褪去,说明SO2具有还原性,A错误;B.Cl2通入NaBr溶液中,溶液显橙色,说明生成了Br2,说明Cl2的氧化性大于Br2的,B正确;C.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为NO2,因为2NO2(g,红棕色)N2O4(g,无色) ΔH<0,改变温度,平衡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改变,C正确;D.研究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必须只改变一个变量,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选项中有两个变量:浓度和催化剂,故无法研究催化剂对速率的影响,D错误;答案选BC。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I
将NH4Cl固体加入试管中,并将湿润的pH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对试管底部进行加热
试纸颜色变化:黄色→蓝色(pH≈10)→黄色→红色(pH≈2);试管中部有白色固体附着
II
将饱和NH4Cl溶液滴在pH试纸上
试纸颜色变化:黄色→橙黄色(pH≈5)
目的
操作
A
除去苯中少量的苯酚
加入适量NaOH溶液,振荡、静置、分液
B
证明酸性:碳酸>苯酚
将盐酸与NaHCO3混合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苯酚钠溶液
C
除去碱式滴定管胶管内的气泡
将尖嘴垂直向下,挤压胶管内玻璃球将气泡排出
D
配制用于检验醛基的氢氧化铜悬浊液
向试管中加入2mL10%NaOH溶液,再滴加数滴2%CuSO4溶液,振荡
实验
装置
试剂a
现象
①
Ca(OH)2溶液(含酚酞)
溶液褪色,产生白色沉淀
②
少量NaHCO3溶液
产生气泡
③
酸性KMnO4溶液
紫色溶液褪色
④
C2H5OH和浓硫酸
加热后产生有香味物质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X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振荡,再加入少量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X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B
向浓度均为0.05 ml·L−1的NaI、NaCl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
Ksp(AgI)> Ksp(AgCl)
C
向3 mL KI溶液中滴加几滴溴水,振荡,再滴加1mL淀粉溶液,溶液显蓝色
Br2的氧化性比I2的强
D
用pH试纸测得:CH3COONa溶液的pH约为
9,NaNO2溶液的pH约为8
HNO2电离出H+的能力比CH3COOH的强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浊液变清
苯酚的酸性强于H2CO3的酸性
B
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
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C
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
Fe2+的氧化性强于Cu2+的氧化性
D
向NaCl、NaI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
Ksp(AgCl) >Ksp(AgI)
编号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A
配制0.4000 ml·L−1的NaOH溶液
称取4.0 g固体NaOH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立即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定容
B
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
向盛有2 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
制取纯净氢气
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和KMnO4溶液
D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2支盛有5 mL不同浓度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 mL 5%H2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
B.
将铜粉加1.0ml·L-1 Fe2(SO4)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0.1ml·L-1 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ml·L-1 CuSO4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
选项
乙烯的制备
试剂X
试剂Y
A
CH3CH2Br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
H2O
KMnO4酸性溶液
B
CH3CH2Br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
H2O
Br2的CCl4溶液
C
C2H5OH与浓H2SO4加热至170 ℃
NaOH溶液
KMnO4酸性溶液
D
C2H5OH与浓H2SO4加热至170 ℃
NaOH溶液
Br2的CCl4溶液
①中实验
②中现象
A
铁粉与水蒸气加热
肥皂水冒泡
B
加热NH4Cl和Ca(OH)2混合物
酚酞溶液变红
C
NaHCO3固体受热分解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石蜡油在碎瓷片上受热分解
Br2的CCl4溶液褪色
①中的物质
②中的物质
预测①中现象
A
淀粉碘化钾溶液
浓硝酸
无明显现象
B
酚酞溶液
浓盐酸
无明显现象
C
氯化铝溶液
浓氨水
有白色沉淀
D
湿润红纸条
饱和氯水
红纸条褪色
实验
操作
A
配制稀硫酸
先将浓硫酸加入烧杯中,后倒入蒸馏水
B
排水法收集KMnO4分解产生的O2
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C
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备纯净Cl2
气体产物先通过浓硫酸,后通过饱和食盐水
D
CCl4萃取碘水中的I2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
选项
实验及现象
结论
A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
反应中有NH3产生
B
收集产生的气体并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反应中有H2产生
C
收集气体的同时测得溶液的pH为8.6
弱碱性溶液中Mg也可被氧化
D
将光亮的镁条放入pH为8.6的NaHCO3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弱碱性溶液中OH-氧化了Mg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CH3CH2Br在NaOH溶液中是否发生水解
将CH3CH2Br与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取出上层水溶液用稀HNO3酸化加入AgNO3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淡黄色沉淀
B
检验Fe(NO3)2晶体是否已氧化变质
将Fe(NO3)2样品溶于稀H2SO4后,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C
验证Br2的氧化性强于I2
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可观察到下层液体呈紫色
D
验证Fe(OH)3的溶解度小于Mg(OH)2
将FeCl3溶液加入Mg(OH)2悬浊液中,振荡,可观察到沉淀由白色变为红褐色
选项
①
②
③
实验结论
实验装置
A
稀硫酸
Na2S
AgNO3与AgCl的溶液
Ksp(AgCl)>Ksp(Ag2S)
B
浓硫酸
蔗糖
溴水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
C
稀盐酸
Na2SO3
Ba(NO3)2 溶液
SO2与可溶性钡盐均可以生成白色沉淀
D
浓硝酸
Na2CO3
Na2SiO3溶液
酸性:硝酸>碳酸>硅酸
选项
目的
操作
A.
配制100 mL 1.0 ml/L CuSO4溶液
将25 g CuSO4·5H2O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B.
除去KNO3中少量NaCl
将混合物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
C.
在溶液中将MnO4-完全转化为Mn2+
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H2O2溶液至紫色消失
D.
确定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CO3
取少量溶液滴加CaCl2溶液,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浑浊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制备Fe(OH)3胶体
将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的FeCl3溶液中
B
由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
将MgCl2溶液加热蒸干
C
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
加入稀硝酸溶液,过滤、洗涤、干燥
D
比较水和乙醇中氢的活泼性
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
选项
实验目的
主要仪器
试剂
A
分离Br2和CCl4混合物
分液漏斗、烧杯
Br2和CCl4混合物、蒸馏水
B
鉴别葡萄糖和蔗糖
试管、烧杯、酒精灯
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银氨溶液
C
实验室制取H2
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
锌粒、稀HNO3
D
测定NaOH溶液浓度
滴定管、锥形瓶、烧杯
NaOH溶液,0.1000ml/L盐酸
选项
①中物质
②中物质
预测②中的现象
A.
稀盐酸
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
立即产生气泡
B.
浓硝酸
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
产生红棕色气体
C.
氯化铝溶液
浓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D.
草酸溶液
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溶液逐渐褪色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或结论
A
某钾盐溶于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说明该钾盐是K2CO3
B
向含有少量FeCl3的MgCl2溶液中加入足量Mg(OH)2粉末,搅拌一段时间后过滤
除去MgCl2 溶液中少量FeCl3
C
常温下,向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少量BaSO4 粉末,过滤,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说明常温下,Ksp(BaCO3)<Ksp(BaSO4)
D
C2H5OH与浓硫酸170℃共热,制得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
检验制得的气体是否含有乙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室温下,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溶液变浑浊。
碳酸的酸性比苯酚的强
B
室温下,向浓度均为0.1 ml·L–1的BaCl2和CaCl2混合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Ksp(BaSO4)<Ksp(CaSO4)
C
室温下,向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I溶液,再滴加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
Fe3+的氧化性比I2的强
D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0.1ml·L–1Na2SO3溶液的pH约为10;0.1ml·L–1NaHSO3溶液的pH约为5。
HSO3–结合H+的能力比SO32–的强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分别加热Na2CO3和NaHCO3固体
试管内壁都有水珠
两种物质均受热分解
B
向稀的苯酚水溶液中滴加饱和溴水
生成白色沉淀
产物三溴苯酚不溶于水
C
向含I-的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淀粉溶液
加入淀粉后溶液变成蓝色
氧化性:Cl2>I2
D
向FeSO4溶液中先滴入KSCN溶液再滴加H2O2溶液
加入H2O2后溶液变成血红色
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苏打和小苏打溶液中分别加入盐酸
均冒气泡
两者均能与盐酸反应
B
向AgNO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
溶液澄清
Ag+与NH3∙H2O能大量共存
C
将可调高度的铜丝伸入到稀HNO3中
溶液变蓝
Cu与稀HNO3发生置换反应
D
将KI和FeCl3溶液在试管中混合后,加入CCl4,振荡,静置
下层溶液显紫红色
氧化性:Fe3+>I2
编号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A
将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证明SO2具有氧化性
B
将Cl2通入NaBr溶液中
比较氯与溴的氧化性强弱
C
将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收集后用冰水混合物冷却降温
研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D
分别向2支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H2O2溶液,再向其中1支加入少量MnO2
研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高考化学(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25 电解应用(教师版):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25 电解应用(教师版),共18页。
高考化学(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24 电解原理(教师版):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24 电解原理(教师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为,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微型实验装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化学(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44 烃(教师版):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44 烃(教师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苯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