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10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
展开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强调了一个“志”字,他认为,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尽了自己的志向,尽管达不到理想的目标,也是可以无怨无悔的。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有一次莫扎特的父亲走进小莫扎特的房间,只见这个金发蓬松、天真无邪的孩子正专心致志地在五线纸上写着什么,就问:“莫扎特,你在写什么呀?”父亲随手拿起他写的东西一看,暗吃一惊。儿子竟在谱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很合规范。父亲故意跟他开玩笑说:“可是你要知道,你这个曲子是不能演奏的啊?”小莫扎特有点生气,说:“我知道,爸爸,可是你说过哪个曲子正式演奏之前,不要练习,不要修改的啊!”5岁的莫扎特就这样立下了坚定的志向:要在实践中千锤百炼,将来当一名出色的音乐家。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2.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4.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华山(Huà) 庐冢(zhǒng) 窈然(yǎ)
褒禅山(chán) 音谬(miù) 萧君圭(guī)
无物以相之(xiàng) 舍于其址(shè) 仆道(pū)
王回深父(fǔ)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道eq \b\lc\{(\a\vs4\al\c1(有碑仆道 (名词,道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说),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方法)))
(2)穷eq \b\lc\{(\a\vs4\al\c1(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动词,走到尽头),而不知其所穷 (名词,尽头),而乐亦无穷也 (形容词,穷尽),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形容词,贫穷)))
(3)观eq \b\lc\{(\a\vs4\al\c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动词,观察,观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名词,景象)))
(4)名eq \b\lc\{(\a\vs4\al\c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动词,命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动词,识其本名),莫名其妙 (动词,说出),不名一文 (动词,占有),师出无名 (名词,理由)))
(5)文eq \b\lc\{(\a\vs4\al\c1(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名词,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 (名词,文章),文过饰非 (动词,掩饰),繁文缛节 (名词,旧指礼节, 仪式)))
(6)其eq \b\lc\{(\a\vs4\al\c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人称代词,自己,, 指作者本人),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指仆碑),盖其又深 (代词,指后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指示代词,那, 些,指好游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人称代词,他们),距其院东五里 (指示代词,那,禅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指示代词,那,指埋, 葬时间),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放在句首,表反问, 语气,可译为“难道”)))
(7)以eq \b\lc\{(\a\vs4\al\c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连词,因为),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连词,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而,表并列),拥火以入 (连词,而,表修饰),不随以止 (连词,而,表顺承)))
(8)于eq \b\lc\{(\a\vs4\al\c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介词,对、对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介词,在),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介词,到),常在于险远 (不译,介词)))
(9)焉eq \b\lc\{(\a\vs4\al\c1(于是余有叹焉 (句末语气词,不译),且焉置土石 (代词,哪里),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代词,那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代词,怎么)))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4)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5)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到的人)
(6)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的地方)
(8)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
(9)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10)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所见的景象)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对这种情况,是两个单音词。
今义:合用为连词。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凡。
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译文: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他墓旁盖的房舍。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
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句)
译文: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观察。
(4)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略句)
译文: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
(5)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译文:我又因(此)叹息那古代书籍的失传。
(6)有碑仆道。(省略句)
译文: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7)其孰能讥之乎?(固定句。“其……乎”解释为“难道……吗”)
译文: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常识·速览]
eq \a\vs4\al([识作者])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eq \a\vs4\al([探背景])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在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eq \a\vs4\al([巧识文])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平常人家的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叙述了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文脉·梳理]
①深思慎取 ②尽志无悔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各项属于褒禅山命名原因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解析】 A项,是褒禅山名字的来历;B项,是慧空禅院名字的来历;C项,是华山洞名字的来历;D项,是介绍褒禅山的本名。
【答案】 A
2.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
B.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
C.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这也为后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提供事实根据。
D.本段行文顺序是:别名由来及证明——不是本名——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解析】 D项,本段行文顺序应是:不是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答案】 D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下列句子中,属于总结“余亦悔”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
A.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C.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解析】 A项,是记叙“余”游览到的位置;B项,是作者推测洞深处游览人数的情况;C项,是作者总结“我”有足够的条件进入,是“余亦悔”的根本原因;D项,是有人责怪想出来的人,是“余亦悔”的外部原因。
【答案】 C
4.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距离华山洞五六里的地方。
B.略写后洞,较详细地写了前洞的特点以及游前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
C.本段在记游洞时多处对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之深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D.本段记游为后文的议论做了铺垫,“后悔”也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解析】 B项,应为“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答案】 B
三、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所得”的一项是(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解析】 D项,不是游览体会,而是对于“仆碑”的感慨。
【答案】 D
6.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先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然后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B.本段还阐述了宏伟目标和险远的道路与“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C.作者在本段还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力,虽然力量足,但没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D.本段与前文相互照应。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与第2自然段“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照应;“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与第2自然段中的“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相照应。
【解析】 C项,应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
【答案】 C
四、阅读课文第4、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 “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
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对人的尊称。
【解析】 “父”通“甫”,古代人名用字。
【答案】 D
8.下列句子中,能体现作者在本文中的第二个心得体会的一项是( )
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解析】 A、B两项是针对上文碑文文字模糊和“花山”误传而说,D项是古代游记格式。
【答案】 C
9.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4自然段中的“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与第1自然段中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相照应。
B.作者从第1自然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的情况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C.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D.第5自然段是插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可使行文简捷紧凑。
【解析】 D项,第5自然段是“补叙”。
【答案】 D
[话题·互动]
话题:王安石在随众出洞之后,说“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有人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与其前行会遭遇未知的危险,不如及早返回。做学问亦如此,如果不辨明方向与结果,一味蛮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学生甲:对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如果从探幽寻胜本身来讲,深入洞内是必要的,因为如果不深入洞内,就探寻不到更奇妙的景观。如果从生命意识上来讲,生命永远是最重要的,如果继续深入洞中会有人身危险,那么还是不要继续深入为宜。
我的观点:
【答案】 如果要说到做学问,“蛮干”当然不行,文章作者并没有谈及“蛮干”的问题,作者只是想说“有志”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有志”固然重要,但是不顾客观的“力”与“物”的条件,就硬来、乱来,是会失败的。
eq \f(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 浮图 慧褒 始舍 于其址,,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
eq \f(而 卒葬之; 以 故 其 后 名 之 曰“褒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
eq \f(今 所谓慧空禅院者, 褒 之 庐 冢 也。,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他墓旁盖的屋舍。)
eq \b\lc\[(\a\vs4\al\c1(浮图:梵(fàn)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筑舍定居。卒))
eq \b\lc\ (\a\vs4\al\c1(葬之:死后葬在那里。以故:因此,因为这个缘故。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称。所谓:所说的。庐冢(zhǒnɡ):墓旁的小屋。))
eq \b\lc\ \rc\](\a\vs4\al\c1(庐,屋舍。,冢,坟墓。))eq \f(距其院 东 五里,所谓 华山 洞 者,以,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
eq \f(其 乃 华 山 之 阳名之也。距 洞 百 余步, 有,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
eq \f( 碑 仆 道,其 文 漫 灭,独 其 为,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它上面残存)
eq \f(文 犹 可 识,曰 “花 山”。今言“华”如“华实”之,的字还可以辨认,是“花山”二字。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
eq \f(“华”者,盖 音谬也。,“华”,大概是读音错了。)eq \b\lc\[(\a\vs4\al\c1(距:距离。华山洞: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写做“华阳洞”。看))
eq \b\lc\ (\a\vs4\al\c1(正文下句,应做“华阳洞”。乃:表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南岸为阴,水北岸为阳。仆:倒。))
eq \b\lc\ (\a\vs4\al\c1(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文,指碑文,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碑上残存的文字。言:说。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
eq \b\lc\ \rc\](\a\vs4\al\c1(有“大概”的意,思。谬:错误。))
eq \f(其 下 平 旷,有 泉 侧出,而记游者甚众,,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
eq \f(所 谓 前 洞 也。,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eq \b\lc\[\rc\](\a\vs4\al\c1(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eq \f(由山以上 五六里,有 穴 窈 然,入 之 甚 寒,,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
eq \f(问其 深,则 其 好游者 不 能 穷也,谓之 后洞。,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eq \b\lc\[\rc\](\a\vs4\al\c1(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穷:尽,走到尽头。))eq \f(余 与 四 人 拥 火以入,,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
eq \f(入之愈深,其 进愈难,而 其 见 愈 奇。 有怠,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松劲)
eq \f(而 欲 出 者,曰:“不 出,火且尽。”,懈怠想要退出去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
eq \b\lc\[\rc\](\a\vs4\al\c1(拥火:拿着火把。拥:拿、持。,以:而。怠:懈怠。且:将要。))eq \f(遂 与 之 俱 出。,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
eq \f(盖 余 所 至,比 好 游 者 尚 不 能 十一,,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
eq \f( 然 视 其 左右, 来 而 记 之 者已少。,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
eq \b\lc\[\rc\](\a\vs4\al\c1(盖:发语词,有“大概”的意思。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eq \f(盖 其又深,,大概洞更深,)
eq \f(则 其 至 又 加少 矣。 方 是 时,,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中退出来的时候,)eq \f(余 之 力 尚足以入,火尚 足 以 明也。既 其,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已经)
eq \f( 出, 则 或 咎 其 欲 出 者,而余亦 悔其随 之,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
eq \f(而不 得极夫 游之乐也。,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eq \b\lc\[(\a\vs4\al\c1(加少:更少。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
eq \b\lc\ (\a\vs4\al\c1(的时候。明:照明,这里用做动词。既其出:已经出洞。其,助,词,无实在意义。或:有人。咎(jiù):责怪。其:自己。极:尽,))
eq \b\lc\ \rc\](\a\vs4\al\c1(这里有尽,兴的意思。))
eq \f(于是 余有 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eq \f(鸟 兽, 往往有得,以其 求思 之深 而无 不 在也。,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eq \b\lc\[\rc\](\a\vs4\al\c1(于是:对这种情况。叹:感慨。得:心得,收获。以:因,为。求思:探究、思考。无不在: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eq \f(夫 夷 以 近,则游 者 众;险 以 远,,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
eq \f(则至 者少。而世之 奇 伟、瑰 怪、非 常 之 观,,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
eq \f(常 在 于 险 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eq \b\lc\[(\a\vs4\al\c1(夫(fú):发,语词。夷:))
eq \b\lc\ \rc\](\a\vs4\al\c1(平坦。以:而。而:但。瑰,怪:珍贵奇特。观:景象。))eq \f(故 非 有志者 不 能至也。,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eq \f(有 志矣,不 随 以 止 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
eq \f(有志 与力,而 又 不 随 以怠,至于幽暗昏,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
eq \f( 惑 而 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 力,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
eq \f(足 以 至 焉,于 人为 可 讥,,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
eq \f(而 在 己 为 有悔;尽吾 志 也 而 不能至者,,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
eq \f(可以 无 悔矣,其 孰 能 讥之乎?此 余 之,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
eq \f(所 得 也。,游山的心得。)eq \b\lc\[(\a\vs4\al\c1(随以止: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至于:到,了…… 昏惑:迷乱。相(xiànɡ):帮助。力足以))
eq \b\lc\ (\a\vs4\al\c1(至焉:下面省去“而不至”之类的话。意思是力量足以到达那里,(却没有达到)。焉,代词,那里。于人为可讥:在别人(看来)))
eq \b\lc\ \rc\](\a\vs4\al\c1(是可以嘲笑的。有悔:有所悔恨,的。其: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eq \f(余 于 仆 碑,又以悲夫 古 书 之不存,,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
eq \f(后 世 之 谬 其 传 而 莫 能 名 者,,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
eq \f(何可胜道也哉!此 所 以 学 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
eq \f( 取 之也。,选取的缘故了。)eq \b\lc\[(\a\vs4\al\c1(于:对于。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悲:,感叹。谬:弄错,使……错。其:指古书。名:))
eq \b\lc\ \rc\](\a\vs4\al\c1(指识其本名,这里用做动词。何可胜道:哪里说得,完。胜,尽。学者:治学的人。之:代传闻材料。))
eq \f(四 人 者:庐陵萧君 圭君玉,长乐王回 深父,,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
eq \f(余弟安国 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eq \b\lc\[(\a\vs4\al\c1(四人者:(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今江西吉安。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今福建长乐。王回深父(fǔ):王回,))
eq \b\lc\ (\a\vs4\al\c1(字深父,北宋理学家。父,通“甫”,下文“平父”“纯父”的“父”,同。安国平父:王安国,字平父。安国、安上都是王安石的弟))
eq \b\lc\ (\a\vs4\al\c1(弟。安上纯父:王安上,字纯父。至和:宋仁宗的年号。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
eq \b\lc\ \rc\](\a\vs4\al\c1(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叙议结合
《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由事见理,前面的事和后面的理紧密相扣,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文章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与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做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这样使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2.写法指导
运用叙议结合“三注意”
叙议结合是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之一。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若只叙不议,则是论据的堆砌;若只议不叙,又会流于空洞的说教。好的议论文,往往要做到叙议结合,即把叙事与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句子或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更真实,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或者某件事或某个人或某个环境的特点。
叙议结合主要有三种表达形式:一是先议后叙(概括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篇首,主要作用是提示和点题。二是先叙后议(总结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三是边叙边议(包容式),即边叙述事实,边进行议论,以发表对所叙事实的看法。
运用叙议结合时要注意:
(1)讲究条理。一个论证段落,是由叙带出议,还是由议带出叙,怎样巧妙地引出,动笔之前应该考虑清楚,有序地阐述。
(2)讲究照应。即达到叙议照应周全,论述全面,逻辑严密。
(3)讲究交融。议论要紧扣叙述的内容而展开,叙述要紧扣议论观点进行,否则叙归叙,议归议,叙议完全脱节。
3.迁移应用
以“舍得”为题,写一段叙议结合的文字,120字左右。
【参考例文】
舍得是一种人生境界,人生必将有“舍弃”才会有“获得”。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常常需要“舍弃”。有一次,我和妈妈下象棋。形势对我越来越不利,我艰难地走着每一步,忽然灵机一动,拿起“车”便冲进了妈妈设计的圈套里,果不其然,她吃了我的“车”,中计了!“将军!”我以胜利者的姿态高喊道。看着妈妈沮丧的神色,我不禁得意洋洋。后来我才明白:其实舍得也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气。
你坦然地“舍弃”过吗?你能做到坦然面对“舍弃”和“获得”吗?你能悟透“舍得”蕴含的智慧吗?你有达到“舍得”这个人生境界的勇气吗?其实,舍得是对荣辱成败的超越,是对名利金钱的抵制,是比获取更为艰难的抉择,是一种更为智慧的处世方式。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人生要有目标
王安石游历了华山洞并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在他看来,成功在于有目标、坚持和有外物相助。其中目标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来源。王安石所说的“志”正是我这里所说的“目标”,首先,“志”的选取是尤为重要的。有了一个坚定的“志”后,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见自己需努力的方向,然后为其拼搏。
【应用角度】 “人生的目标”“拼搏”“努力的方向”“目标与成功”等。
2.精彩应用
列宁曾经说过:“人没有理想就成了动物,理想推动着进步。”由此看来,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志向。理想、志向,就是人生的目标,就是人生征程中的指路明灯。有一群土著居住在沙漠里的一片绿洲中,他们从没走出过沙漠,因为每次他们都会迷途,最终又回到出发的地方,一位探险家用了三天时间走进了绿洲,他交给土著人一匹骆驼,让它带着他们一直向着北边最亮的那颗星星走,千万不要偏离方向。果然三天后,土著走出了沙漠。土著们一开始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会在沙漠中迷途,在原地打转。而后来,正是北极星给土著指引了方向,人们才有了明确的目标,最后走出了那片茫茫的沙漠。
人生如果没有目标,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在生活面前处处碰壁。人生有了目标,生活才会充实,日子才会过得快乐。人生有了目标,才会有方向,才会一步步地迈向成功。
[佳作·领悟]
爆竹声中一岁除
李国文
每逢岁末年初,冬去春来,旧时的中国文人总是要写上几首应景的诗,已成惯例。说得好听些,是风雅,说得刻薄些,是毛病。因为只要写了,必定拿出来,名曰献芹,实为邀好,那是令对方很尴尬的事。说好吧,真不好,说坏吧,又怕他脸上挂不住。
因为这类应景诗,几百几千年写下来,成千上万人写下来,很难突破,很难创新。这种游名胜必题诗,逢年过节必凑句,只是属于文人恶习而已。所以,历代的各种诗选里,如《唐诗三百首》,如《千家诗》,如《唐诗别裁》,如《宋诗别裁》,基本上是看不到这类诗作的。
但是,一定要在这样一个很难出彩、很难超越的领域里,找出一位写应景诗的出色人物,那么,非北宋诗人王安石莫属。
对稍知一些旧体诗的当代读者来说,在这个年头岁尾,欲暖还寒,除旧布新,一元复始的时候,若是脑海里忽然涌上来一点诗意,诗兴,或者诗情,斯时斯刻,我想王安石的《元日》诗,必是首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旧时的诗人,不知写了多少有关大年初一的诗,没有一首能比得上王安石的《元日》影响大,传播广。因为这首极凡俗,然而极质朴的诗句中,所表达出来的节日气氛,其兴高采烈,其欢乐热闹,可以说洋溢到纸面以外。虽然那是北宋时期的元日,却让你感受到如同当下度过不平凡的每一年以后,迎来下一年的元日那样,是同样快乐的过年气氛。王安石笔下的元日,肯定是一个街区,一个村落,一个市镇,一个城池里的,大家共同享受着的这样一个快乐日子。你无妨设想一下,假如你也置身其中,那爆竹的噼啪响声,那屠苏的沁人芳香,那日光的眩目亮度,那春风的无比温馨,给你以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的全面冲击。新年伊始的这种新气象,你肯定顿生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受。
王安石的厉害,就是他抓住了这个整体感觉,而且是基本上属于大家的共同感觉。中国诗人通常只关注自己,不大关注群体,只关注个人的喜怒哀乐,不大关注百姓的悲欢离合。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如此简洁,又如此完美;如此平易,又如此震撼的点睛之笔,把元日景象热火朝天地烘托出来,这就是大师的艺术魅力了。所以,时至今日,在写每年头一天的应景诗上,王安石的《元日》诗,是魁首之作,谁也超不过。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首先是政治家、改革家,其次才是文学家。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是以其诗文而留存在记忆中。政治这东西,休看显赫一时,生命力其实短暂。无论在历史上划出过多深的刻痕,产生过多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有点像北方的寒冬,煞有介事,而且尾巴拖得很长很长,迟迟不肯离去,可最后的最后,冰消雪化,了无踪迹。可文学呢?更像南方的春天,那一派触目皆绿,满眼生机,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强大的生命力,会一代一代永无止境地赓续下去。
应该说,王安石笔下的“春风送暖入屠苏”,是绝对江南色彩的元日印象。第一,屠苏,是一种香辛科草本植物,只产于南方。第二,大年初一,就有了春风送暖的感觉,在地理纬度上,应该稍稍偏南,是长江流域一带的风光。而黄河流域,华北平原的季节温差,相比之与南方,大概要晚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样子。北方的冬季,那尾巴的确会拖得很长,和煦的春风,至少要到阳历的三月末、四月初,才在刚刚软化的柳枝上,抬不起头的草尖上,飘浮着碎冰的碧水上,仍留着残雪的田野上,透出一丝端倪。
生活在北京的人都知道,西长安街红墙外的玉兰花,先在枝干上冒出骨朵,然后,小骨朵变大骨朵,应该说是京城来得最早的春天使者。休看时令为春,京城里根本谈不上春天的一点感觉;甚至玉兰花绽放了,凋谢了,时离五一节也不远了,一眼望去,仍是老树枯枝,草萎地黄,对京城人而言,盎然绿意,仍是一份奢望。真到了一望皆绿的那一天,而且,马上就会绿到浓得化不开的程度,绝对便是夏天了。在北京人心目中,初春与残冬,无甚差异。20世纪20年代,居住在西城阜内八道湾的鲁迅先生,也有这种观感。他在《鸭的喜剧》里这样说过,“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
由此可知,对于春天的信息,北人和南人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
但是,伟大的作品,传世的作品,令我们高山仰止的作品,令我们心存敬畏的作品,通常在读者的想象空间里,会构成一个完美的文学世界。当我们徜徉其中,经度的时差,纬度的温差,其实是不存在的。甚至,细微的缺失,偶尔的疏漏,也都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好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横跨千古,好的诗篇,总能得到共鸣,家传户诵,这就如同在新春季节里,那覆盖一切的“绿”,夺走你全部视线一样,你在尽情享受的时候,也就无暇顾及其他。
这种文学的极致境地,也许就是我们理应追求的目标吧?
1.学开头
这篇文章的开头极尽铺陈,详细地论述了“写应景诗的出色人物”难寻,顺理成章地过渡到第二段中引出王安石。
2.悟思路
作者先点出王安石是“写应景诗的出色人物”,然后引出他的《元日》诗,接着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由此引出自己对文学极致境地的探究。
3.学对比
作者通过写王安石笔下江南色彩的元日,联想到北方的春天景象,通过对比,得出“对于春天的信息,北人和南人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的结论。
4.悟递进
为了论述“春风送暖入屠苏”是绝对江南色彩的元日印象,作者先说“屠苏”的由来,然后从季节上来分析南北的异同,条理清晰,分析透彻。
5.学结尾
这篇散文层层论述,步步展开,最后顺理成章,点明观点,指出“这种文学的极致境地”,也是我们所应追求的。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 *谈中国诗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 *谈中国诗当堂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课文末段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0 过秦论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0 过秦论学案及答案,共18页。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6 琵琶行并序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6 琵琶行并序学案设计,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