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3122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3122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3122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达标,阅读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达标(28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
【解析】选B。济:渡河。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选A。B项,“说”同“悦”;C项,“知”同“智”;D项,“共”同“供”。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解析】选B。B项,为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A项,为“使……削减”。C项,为“使……灭亡”。D项,为“使……服从”。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解析】选D。A.夫人:古义:那人,指秦穆公。今义:妻子。B.行李: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时所携带的物品,包裹、箱子等。C.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
5.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整,不武(被动句)
【解析】选D。D项是否定判断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进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解析】选A。是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不是“反面”。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还有点威胁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2)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3)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8.请把下列课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9.(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近年来,①我国的电子书阅读率发生了快速增长,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③根据统计数据显示,④2000年国内网上的阅读率仅为3.9%,⑤2012年上升到41.7%,⑥电子书的阅读人数更是达到了2.95亿。⑦截止目前,⑧我国已经有接近20%的网民养成了通过互联网阅读时事新闻的习惯,⑨16%的人群养成了电子阅读的习惯,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电子书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搭配不当,“发生了”与“增长”搭配不当,可删去“发生了”;③句式杂糅,“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删去“根据”或者“显示”;⑦搭配不当,“截止目前”中“截止”使用错误,其不能与时间词语搭配,应改用“截至”,或改为“截止到目前”;⑨不合逻辑,“16%的人群”中“人群”使用不当,应改为“16%的人”。
答案:(1)语句:①;修改为:“我国的电子书阅读率快速增长”;
(2)语句:③;修改为:“统计数据显示”或者“根据统计数据”;
(3)语句:⑦;修改为:“截至目前”或者“截止到目前”;
(4)语句:⑨;修改为:“16%的人养成了电子阅读的习惯”。
二、阅读拓展(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1分)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太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太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B.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C.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D.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解析】选B。“对曰”后应断句,排除A、C两项。“阙地及泉”是一个动补结构短语,中间不可断句,排除D。原文标点是: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封建制度最高爵位。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 侯、 伯、 子、男。后代相沿。此处郑武公是郑国的国君。
B.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
C.辛丑,为干支之一,我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8年称“辛丑年”。 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
D.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解析】选C。“辛丑”在文中是指辛丑日,是中国干支历法中的第三十八天,此处指“农历五月二十三日”。由其前面的“五月”可知,此处解释成“辛丑年”是明显错误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公寤生,惊姜氏”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即姜氏对他极其厌恶,以及姜氏与共叔段串通一气,共同攻打庄公。
B.大夫祭仲以及公子吕都曾告诫过庄公:共叔段的种种做法都有害于庄公。但是庄公始终没有采取什么措施防范。
C.庄公粉碎共叔段的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再与其母相见,但后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
D.在颍考叔与庄公的对话中,庄公幡然醒悟,于是“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这一事件体现出颍考叔的大爱,可以推广孝道,影响他人。
【解析】选C。C项中“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不妥,而这说明庄公身上有行孝的美德。
13.请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关键点:宾语前置句式,“为”“所”“图”)
(2)做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关键点:“子”“姑”)
14.有人认为郑庄公对于弟弟太宽容,正是害了弟弟。你认为呢?请与你的同学讨论一下。(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郑庄公对于弟弟太宽容,正是害了弟弟。这一系列事件写出了郑庄公的阴险与狡诈,他是在引蛇出洞。当然,姜氏的偏心溺爱,共叔段的贪得无厌,也造成了这个悲剧的发生。
示例二:在那个时代,郑庄公必须听从母亲武姜的话,弟弟共叔段不谋反,他也不能铲除弟弟共叔段。从文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昵,厚将崩”等话语中可知郑庄公笃信“义”。从“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等语言文字中可知郑庄公孝顺母亲。
【素养培优】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亟请于武公 亟:急切
B.庄公寤生,惊姜氏惊:使……受了惊吓
C.缮甲兵,具卒乘具:准备
D.太叔出奔共奔:逃跑
【解析】选A。亟:多次,屡次。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郑武公娶于申
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B.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君何患焉
C.其谁曰不然
其乐也融融
D.为之请制
闻之,有献于公
【解析】选B。A项,两个“于”均为介词,但前者表处所,后者表对象。B项,两个“焉”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于”。C项,前者为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后者为代词。D项,均为代词,但前者代共叔段,后者代这件事。
17.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郑庄公有孝心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顺从母亲武姜,母亲武姜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
(2)掘地见水,打成隧道去见母亲武姜。
附【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将会使您控制不住的。”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做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建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制造武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颍,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不久他又后悔这么说。
颍考叔当时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请允许我大胆地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庄公把心里后悔的事告诉了他。颍考叔说:“君王您担忧什么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隧道去见面,那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话去做。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里和乐自得。”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自在。”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和睦了。
君子说:颍考叔真是个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还影响了郑庄公。《诗经》说:“孝子德行无穷,永久能分给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拓展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2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复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拓展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拓展阅读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