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3 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第4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教科书P24~25例5、例6,完成P27“练习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特点,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你们知道吗?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植树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你们参加过植树活动吗?你觉得参加植树活动我们需要做什么?
【学情预设】需要将学生分组,有的挖坑,有的种树,有的浇水……
2.课件出示教科书P24的主题图。
师:四(1)班同学正在植树,我们一起去看看。仔细观察一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但是有的问题是相似的,有的问题对本节课没有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问题分类,以便有次序地开展后续的探究。
【设计意图】师生的谈话既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接着主题图呈现了一个“同学们植树”的生活化情境,其中蕴含的信息极为丰富,这里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揭示问题、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教学中,要利用好主题图中的丰富信息,结合问题解决,呈现学习材料。二、自主探究,发现定律
1.整理问题,明确研究任务。
师:看来同学们提的问题还真不少,我们把这些问题整理一下。
大家提的问题基本是如下几个:
(1)负责挖坑、种树的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的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参加挖坑、种树和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挖坑、种树的比抬水、浇树的多多少人?
2.探究乘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定律。
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前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有多少人?自己思考,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教师板书:4×25=100(人)25×4=100(人)
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情预设】学生有加法交换律的推导经验,所以可以很快发现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教师接着板书:4×25=25×4
(2)举例验证。
①师:抬水、浇树的有多少人?解答后看一看,你发现了同样的规律吗?
【学情预设】2×25=25×2
②师:是不是所有的乘法计算都有这样的规律?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举例后小组交流。
(3)归纳概括。
师:观察大家交流的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因为120×10=1200,10×120=1200,所以120×10=10×120,我发现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后,积不变。
师:说得真好,我们就用这句话来说明我们发现的一个乘法运算规律,谁给它取个名字?
【学情预设】预设1:我们叫它交换律吧。
预设2:加法也有交换律,为了区分开,应该叫它乘法交换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师:你们是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的呢?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情预设】有了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用a×b=b×a来表示。可能还有少数学生会用别的符号表示,也要予以肯定。(教师板书:a×b=b×a)
师:用字母表示的方法既清楚又简单,为了统一,我们用a×b=b×a来表示乘法交换律。这里的a和b可以是什么数?
师生交流总结:a和b可以是任何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放飞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去创想,同时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自主概括出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发展数学模型思想。3.探究乘法结合律。
(1)师:刚才我们在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后发现了乘法交换律,下面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P25例6,你能发现另一个乘法定律并表示出来吗?
课件出示教科书P25例6。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辅导后,根据情况指名学生回答、交流。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用25×5×2去解决,可能有少数学生或没有学生用25×(5×2)去解决。只要有学生想出第二种方法,教师就组织全体学生讨论、评价,看看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如果大家都没有用第二种方法,教师就要启发学生考虑每组种的树需要浇多少桶水,然后计算25个小组种的树总共要浇多少桶水。
①(25×5)×2②25×(5×2)
=125×2=25×10
=250(桶)=250(桶)
算法①是先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算法②是先算每个小组要浇水多少桶。思路不同,但是得数相同,可以写成一个等式。
教师板书:(25×5)×2=25×(5×2)
(2)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情预设】我发现在三个数连乘的式子里,先算前两个数的积,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再乘第一个数,结果是一样的。
(3)师: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中,这样的规律都成立呢?怎样验证的?
【学情预设】学生有了以前探究运算定律的经验,会找到一些具有相同规律的等式来验证。
(4)师:同学们都开动了脑筋,有了自己的发现。我们怎样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呢?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
【学情预设】预设1:可以借鉴加法结合律的表示方法。我用(a×b)×c=a×(b×c)来表示。[教师板书:(a×b)×c=a×(b×c)]
预设2:这个规律很像加法结合律,都是改变它们的运算顺序,但是最后的得数不变。我看就叫做乘法结合律吧。
师小结: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板书)
【设计意图】前几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了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给出自学提纲,让学生分小组自主进行观察、猜想、验证、概括,再次经历整个“发现”的过程。这样既教会了学生思考的方法,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度、数学表达能力,同学们在合作中还学会了倾听别人发言,尊重别人意见……加强了团结意识,提高了合作能力。
三、运用新知,巩固定律
1.教科书P25“做一做”。
先让学生看懂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解题依据。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本环节要求学生依据乘法交换律的探究方法,自主探究结合律及字母表达式,形成数学活动经验,为后续探究乘法分配律打好基础。【学情预设】学生完成125×(8×40)=(125×8)×40后,让学生观察一下,左右两个算式哪个计算更简便,为后面学习简便计算打好基础。
2.教科书P27“练习七”第1题。
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3.教科书P27“练习七”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说一说根据哪个运算定律填写的。
4.教科书P27“练习七”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思路,发现利用乘法交换律计算最简便。
【设计意图】第2题是根据运算定律填空,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形式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内涵。第3题是本节课第一次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可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定律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开课时先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去揭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按照“情境中初步感知——举例验证——归纳概括——用字母表示——应用”的探究流程得出乘法交换律,再放手让学生用所学的探究方法和思路,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乘法结合律。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使他们带着热情去学习,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业设计
◎教学笔记
数学三 快乐农场——运算律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数学三 快乐农场——运算律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总结升华,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共3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预习反馈,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提升,课堂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