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课件
展开考点一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2020全国卷Ⅲ)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A.2001~2005年B.1991~1995年C.1981~1985年D.1971~1975年(2)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A.生育政策放宽B.经济发展提速C.育龄妇女较多D.生育观念转变
(3)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试题情景 试题以人口统计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城市人口出生率、年龄结构、人口增长的特征等。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通过人口统计示意图判断2010年该城市的人口特征。综合思维:通过图文材料考查人口统计图的判读、人口出生率的计算、人口结构的成因、人口发展趋势等。
思路引导 第一步,读图文材料,明设问。
第二步,调知识,求答案:第(1)题,读图可知,35~39岁和40~44岁的户籍人口数量较多,由材料可知,该图显示2010年的人数统计,因此据时间推断,1971~1975年和1966~1970年该市人口出生率比其他年份高。故选D项。第(2)题,由图可知,该市常住人口中年龄为40~44岁的女性人数较多,与20~24岁年龄组相差16~24岁,即存在生育年龄上的相关性,由材料可知,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因此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育龄妇女较多。第(3)题,从2010年到2030年的20年间,2010年为0~9岁的女性陆续进入生育峰值,而2010年为0~4岁和5~9岁的女性数量相差不大,且比其他大部分年龄组人数少,故2010~2030年出生率较低,人口增长缓慢,B正确,A
错误;2025年时,2010年为5~14岁的女性进入生育峰值,而2010年为5~14岁的女性人数没有显著增多,所以2025年不会迎来生育高峰,C错误;2010~2030年人口增长缓慢,但不一定出现人口负增长,D错误。故选B。
答案 (1)D (2)C (3)B
1.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1)从时空分布规律判断①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时间):
②根据国家类型(空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韩国、新加坡等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属于现代型。
(2)从人口增长特征判断①定性描述:原始型是“高—高—低”模式;传统型是“高—低—高”模式;现代型是“低—低—低”模式。②定量描述:
2.人口问题的判断和评价(1)判断人口问题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关于人口的新概念切入,比如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
(2)评价人口问题人口增长是否合理,关键不是数量的多与少、增长率的高与低,应该看其发展变化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相协调。缓慢的人口增长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过快的人口增长使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不能满足人口的需求,这些都是不合理的人口增长。所以,评价人口增长是否合理,必须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进行。
(2020广东东莞一模)读吉林省近年来常住人口数据(单位:万人),完成1~2题。
1.2015—2018年,吉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年份是( )A.2015年B.2016年C.2017年D.2018年2.关于近年来吉林省人口变化特点及其原因,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总人口减少是由自然增长率下降造成的B.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是由于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C.死亡人口上升是由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所致D.2017年出生人口明显增加是由于大量青壮年人口的迁入
答案 1. B 2. C 解析 第1题,分析表中数据可知,2015、2017、2018这三年的出生人口均大于死亡人口,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只有2016年出生人口少于死亡人口,人口呈负增长,故2016年人口增长率最低,答案选B。第2题,读表可知,总人口的减少数大于人口增长与死亡的差值,这证明该省人口减少并不是因为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导致的。主要原因应为人口的迁出导致,A错误。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滞后性,其使人口的影响是渐进性的,并不会立刻导致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B错误。东北近年来经济发展较为迟缓,许多年轻人离开本省到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这样就提高了本地人口老龄化水平,老年人口死亡率较高,从而导致死亡率上升,C正确。材料中无明显线索证明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D错误。
(2020湖北七市5月联考)国家统计局常住人口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底全国有2.22亿老年人,全国平均老龄化水平是16.15%,其中,农村是18.47%,城市是14.34%,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重庆、四川、湖北、福建、浙江、安徽、广西、湖南、上海、江苏等10个省级行政区域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居全国前十位。下图为2000—2010年上述10个省级行政区域乡村人口老龄化发展变化图。结合图文材料,完成3~5题。
3.2010年,我国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域,多数省区( )A.位于我国中部地区B.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C.集聚于长江口D.位于东部沿海4.2000—2010年,乡村人口老龄化增速最快的是( )A.重庆B.浙江C.上海 D.广西5.近年来,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水平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 )A.出生率低B.环境质量好C.平均寿命长D.经济水平低
答案 3. B 4. A 5. D 解析 第3题,这10个省区中,属于我国中部地区的有湖北、安徽、湖南,仅占少数,故A错误。10个省区中,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有湖北、湖南、安徽、江苏、上海,占总数的一半,故B正确。只有上海位于长江口,故C错误。位于东部沿海的有福建、浙江、上海、江苏,仅占少数,故D错误。所以答案为B。第4题,2000—2010年乡村人口老龄化增速=(2010年老龄化率-2000年老龄化率)/2000年老龄化率×100%,根据此公式计算得知,重庆的人口老龄化增速为72%,浙江的人口老龄化增速为44%,上海的人口老龄化增速为35%,广西的人口老龄化增速为41%。所以乡村人口老龄化增速最快的是重庆,所以答案为A。第5题,城市生活压力大,农村生活压力小,农村受
传统观念影响较大,所以农村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比城市高,故A错误。环境质量不是影响人口老龄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故B错误。受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的影响,农村的平均寿命比城市的短,故C错误。农村地区经济水平低,多数的青壮年会选择到城市生活和工作,人口迁移使得农村的老龄化更严重,故D正确。
考点二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2018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2)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B.天津市C.上海市D.重庆市
试题情景 试题以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对人口迁移的理解。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通过人口的数量变化统计图判断我国某直辖市的人口特征。综合思维:通过图文材料考查区域人口特征、人口增长、人口迁移等。思路引导 第一步,读图文材料,明设问。
第二步,调知识,求答案:第(1)题,据资料可知,该直辖市常住人口小于户籍人口,说明有大量人口外迁或者外出务工,因此A错误;中国处于老龄化加速、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阶段,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多为青壮年)会导致老龄化进一步加速,人口自然增长率进一步下降,因此B、D错误;2006年至2016年,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差距减小,常住人口增长幅度大,说明外出务工人员相对减少,当地就业形势较好,因此C正确。第(2)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人口总数,重庆最多,其他三地均小于3 000万;二是北京、天津、上海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外来务工人员较多,户籍人口小于常住人口数量,而重庆相反。故D正确。
答案 (1)C (2)D
1.解答“人口迁移类”试题的思维流程
2.分析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但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并不一定都是经济因素。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3.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民工流为例: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③缓解了流出地区人口压力;④增加了经济收入,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⑤加剧了流入地区(城市)交通、住房、就业压力;⑥导致人口流出地区土地撂荒,出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现象。
(2020山东济南一模)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加速,流动老人已成为国内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我国主要老年人口流入大省的人口来源(下表),可为老年人口流动大省制定人口政策、合理配置养老资源提供依据。据此完成1~2题。
主要老年人口流入大省的人口来源
1.流动老人( )A.主要来源于西部地区B.全部流入经济发达省区C.以远距离人口流动为主D.河南流出老人去向分散2.进藏流动老人以四川人为主的主要原因是( )A.川藏位置相邻B.四川经济发达C.国家政策支持D.川藏习俗相似
答案 1. D 2. A 解析 第1题,读表可知,流动老人的主要来源为中部地区省区,A错;流入省区包括西藏,并非全部流入经济发达省区,B错;流动老人以近距离流动为主,C错;表格中的流入省区中,除辽宁外,其他省区的老年人来源地均有河南省,表明河南省流出老人去向分散,D正确。第2题,流入西藏的老人中,四川省占30%以上,主要原因在于西藏和四川在空间位置上相邻,A正确;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且如果四川经济发达,则就业岗位多,大多数青年人会留在四川,则进藏老人会减少(我国老人多因家庭因素前往子女所在城市居住);国家政策以及习俗不是主要原因。
(2020河南郑州预测)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巨大,按流动方向可分为乡城流动和城城流动。近年来,城城流动人口的规模和占比均呈上升趋势。有研究表明,现阶段城城流动人口中大学及以上学历占71%,主要分布在迁入城市的居委会社区,购买住房占比较大;乡城流动人口中大学及以上学历仅22.1%,主要分布在迁入城市的村委会社区,租住私房占比较大。下图示意我国目前人口流入最多的5个省区中规模较大的城城流动人口的流动轨迹。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我国城城人口流动轨迹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和距离B.经济和政策C.政策和环境D.政策和教育4.与乡城人口流动相比,城城流动人口( )A.租住私房数量多B.购买住房数量少C.流动空间范围小D.社会融入水平高
5.针对人口流动现状,我国应( )A.消除大城市的城中村现象B.抑制城城流动人口规模C.完善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D.加快中小城市产业发展
答案 3. A 4. D 5. D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城城流动”主要倾向于向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流动,同时在流动过程中会考虑空间的邻近;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是引发城城人口流动的内在动力,故A正确。与政策、教育、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C、D可排除。第4题,从材料“现阶段城城流动人口中大学及以上学历占71%,主要分布在迁入城市的居委会社区,购买住房占比较大;乡城流动人口中大学及以上学历仅22.1%,主要分布在迁入城市的村委会社区,租住私房占比较大”可知,城城流动租住私房数量少,A错;购买住房数量多,B错;城城流动人口的文化水平更高,社会收入水平也更高,流动空间范围大,C错;由于城城流动的人口文化水平高,且购房的比重比乡城
流动高,故社会融入水平高,D对。第5题,从图中可看出城城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大量人口的聚集,会带来诸多的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环境破坏等问题。针对人口流动现状,我国应加快中小城市产业发展,缓解大城市的城市病,促进中小城市发展,缩小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如重建、改造等措施来消除大城市的城中村现象,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城市人口大量集中带来的问题,A错;城城流动是因为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医疗卫生条件等,抑制人口规模反而会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B错;完善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的“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吸引“城城流动”,缓解城市病等,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C错。
考点三 城市化及城市空间结构
(2020全国卷Ⅰ)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下图示意在该居住区内规划的两个居住片区、道路、出入口及当地盛行风向。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下列建筑布局中,适合居住片区Ⅱ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相对居住片区Ⅱ,居住片区Ⅰ的建筑布局宜( )①建筑密度大 ②建筑密度小 ③以高层建筑为主 ④以多层建筑为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该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开( )A.春季盛行风B.夏季盛行风C.秋季盛行风D.冬季盛行风
试题情景 试题以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为背景材料,考查对功能区规划、居住区的特征等的理解。学科素养 综合思维:运用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关知识对居住区进行合理规划,分析居住片区Ⅰ、Ⅱ的建筑布局的科学性。人地协调观:根据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分析该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的科学性。
第二步,调知识,求答案:第(1)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够在四幅图中画出该居住区冬季和夏季的盛行风向,分别为东北风和西南风,然后据此判断选出既能较好地阻挡东北风,又比较利于东南风进入和贯通的建筑布局。①④模式对两种风向影响无差别,③模式与题意相反,②模式符合题意。第(2)题,为达到“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目的,东北方向的片区Ⅰ应规划为密度和高度较大的建筑,有利于冬季防风(东北风),片区Ⅱ应为密度和高度较小的建筑,有利于夏季通风(西南风)。第(3)题,图示出入口分别位于东南部和西北部,并有东南至西北的道路连通,此设计可以避开东北风。
答案 (1)B (2)A (3)D
1.“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2.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3.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1)城市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2)区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指城市的郊区形成城市,是一个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城市处在规模膨胀、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逆城市化指人口、产业向郊区或卫星城迁移,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由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前者往往出现在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后者往往出现在城市化的后期。
(3)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020四川遂宁一诊)2018年9月28日,位于北京二环路附近的官园批发市场永久闭市,标志着西城区多家区域性批发市场全部关闭。关闭官园等批发市场是按照北京市总体规划,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具体要求。下图为北京市主要道路和西城区部分批发市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关闭官园等批发市场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城市人口和交通压力B.提高城市土地产出效率C.减轻城市大气和水体污染D.完善和提高城市服务职能2.官园等批发市场关闭后,在其附近应增设( )A.大型商场B.社区医院C.小商品超市D.中小学校
3.未来,官园等批发市场所在地最可能成为( )A.高档住宅区B.交通枢纽C.高技术工业区D.金融服务区
答案 1. A 2. C 3. D 解析 第1题,据材料信息“关闭官园等批发市场是按照北京市总体规划,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具体要求”可知,关闭官园主要是为了疏解非首都城市职能,有利于缓解城市人口和交通压力,故A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官园等批发市场位于城市中心附近,地价较高,宜发展商业,可布局小商品超市,C正确;大型商场占地面积大,应选择在地价较低、交通便捷的地区,排除A项;社区医院分布在居住区,排除B;中小学校占地面积较大,应远离商业区,排除D。第3题,官园等批发市场所在地地价较高,宜发展高级服务业,故D正确。
考点四 影响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因素
(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A.等高线分布B.河谷分布C.山脊线分布D.山麓分布(2)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A.原木B.农产品C.工业品D.石材
(3)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A.设施陈旧B.运速太慢C.线路过密D.运输需求太小
试题情景 试题以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等高线图的判断、铁路交通建设区位分析的理解。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通过经纬度和图例判断我国东北该区域的地形区。综合思维:通过图文材料考查交通布局、等高线的判读、区域特征等。
第二步,调知识,求答案: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铁路线主要呈现沿河谷分布(根据图中的河流与铁路线分布可以判断)的特点。因此B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铁路线呈放射状从山地延伸到四周,再结合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东北林区),可推测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木材,因此A正确。第(3)题,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及国家的相关要求,林区采伐减少,运输需求减小,原有铁路因功能的丧失而逐渐废弃。
1.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思路(1)为什么修建设交通线一般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如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交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2)在哪里修选线时,要尽量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这样可以降低工程造价,保证行车安全,所以要考虑地质条件、地貌特征、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
(3)能不能修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所以有些地区即使自然条件恶劣,也建设了交通运输线,主要是技术因素的影响。科学技术条件的发展,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了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2.分析交通运输线区位条件的模板
(2020广东茂名一模)内马铁路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与马拉巴,全程采用中国标准。铁路穿过内罗毕国家野生动植物公园时,采用高大桥梁方式跨越。下图为内马铁路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内马铁路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A.气候炎热多雨B.地质条件复杂C.资金、技术不足D.劳动力素质低
2.采用高大桥梁跨越公园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旅客观看内罗毕国家公园的视野B.跨越公园内众多的湖泊、沼泽等湿地C.减少疏松的土壤对铁路路基的影响D.降低对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干扰3.内马铁路的建设( )A.不能加强内陆与沿海的联系B.迅速提高内罗毕的城市等级C.缩短时空距离,降低运输成本D.促使内罗毕人口向马拉巴迁移
答案 1. B 2. D 3. C 解析 第1题,铁路需要经过东非大裂谷,地质条件复杂,修建难度大,B正确;该地处于东非高原,虽然纬度低,但海拔高,为热带草原气候,有干、湿两季,A错误;该铁路由我国承建,资金、技术均来自中国,不会出现不足,C错误;非洲劳动力素质低,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困难,D错误。第2题,由于铁路经过的国家公园内的动物存在迁徙行为,采取大桥梁跨越公园可以在桥底为野生动物的迁徙留出通道,同时减少地面工程量,对沿途自然环境破坏较小,D正确;A不是其主要目的;公园内为热带草原气候,没有众多的湖泊、沼泽,B错误;无证据表明当地土壤疏松,C错误。第3题,内马铁路修建完成后
可以将马拉巴和沿海港口蒙巴萨相连,加强内陆与沿海的联系,A错误;内罗毕已经是该国首都,等级最高,且铁路建成后无法迅速提高城市等级,B错误;铁路的修建有利于改善马拉巴交通条件,便于货物和人员的运输,加快运输速度,降低运输成本,C正确;内罗毕城市等级高,经济发达,马拉巴经济落后,铁路建成后会促进马拉巴人口向内罗毕迁移,D错误。
(2020湖南长沙一模)特拉维夫濒临地中海,是以色列最大的城市。2019年4月16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为特拉维夫红线轻轨项目研制的首列车在长春下线,这是我国100%低地板列车首次出口发达国家。车身为流线型设计,采用碳纤维、酚醛树脂、铝复合板等多种新型材料,使车身减重达60%。100%低地板列车(下图)无需站台乘降,一步即可上,轨道可直接铺设在路面上或利用原来的有轨电车轨道。据此完成4~6题。
4.以色列特拉维夫红线轻轨项目选择中车长客股份公司100%低地板列车的原因不是( )A.技术先进B.质量优 C.安全性好D.造价低5.该列车车身采用碳纤维、酚醛树脂、铝复合板等多种新型材料的目的是( )A.降低制造成本B.提高安全性能C.延长使用年限D.降低运营成本6.为以色列特拉维夫红线轻轨项目设计的列车主要考虑的运行环境是( )A.高温B.干旱 C.潮湿D.地形起伏大
答案 4. A 5. D 6. A 解析 第4题,从材料中得知,以色列作为发达国家选用中国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100%低地板列车,考虑的不是技术是否先进,而是项目性价比高低。中车长客股份公司100%低地板列车具有造价低、质量优、安全性好的优点, 但是对比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先进程度仍然有限。故选A。第5题,该列车车身采用碳纤维、酚醛树脂、铝复合板等多种新型材料,使车身减重达60%。可以降低能耗,降低列车运营成本,D正确。第6题,特拉维夫地处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类型,夏季炎热干燥,高温天气多,对列车运行环境考验大,A正确;干旱对列车运行基本没有影响,B错误;潮湿和地形起伏大不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C、D错误。故选A。
微专题(七) 中国人口问题
(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
试题情景 试题以人口结构统计图为背景材料,考查非欧盟籍的人口增长特征、人口老龄化问题。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通过人口结构示意图判断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特征,并准确判定其地理位置及特征。综合思维:通过图文材料考查人口统计图的判读、人口增长特征、人口问题。
第二步,调知识,求答案:第(1)题,读图可知,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人口在18~50岁之间的人口比重较高,说明劳动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其他选项叙述显然不符合图示。因此C正确。第(2)题,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人口在 18~50岁之间的人口比重较高,而50岁以上人口占比较少,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的持续扩大,会延缓欧盟的老龄化趋势。因此B正确。欧盟籍人口老龄化严重,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的问题;人均消费和人均收入的变化趋势无逻辑和信息支撑。
答案 (1)C (2)B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的变化趋势,可采用对比分析的形式如下: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双重压力,既具有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净增数量大的问题,又面临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因此我国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应对迅速老龄化问题。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2020河北邯郸一模)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不断增大、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升高的动态演化过程。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始终高于城镇。2010年后,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明显逆转,超过东、中、西部地区。下图为1953—2017年我国不同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2010年后,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发生逆转是因为东北地区( )A.人口死亡率急剧上升B.青壮年人口迁出量大C.传统产业转型升级D.老年人康养设施完善2.2000年以来,导致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的主要因素是( )①政策 ②交通 ③经济 ④资源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 1. B 2. C 解析 第1题,东北地区为我国老工业基地,随着资源的枯竭,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导致大量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东部沿海地区迁移,使东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水平显著提高,使该地区2010年以后人口老龄化发生逆转,B正确;人口死亡率急剧上升不符合事实,A错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会促进经济发展,吸引人口迁入,降低人口老龄化水平,C错误;老年人康养设施完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采取的措施,不会大幅提高人口老龄化水平,D错误。第2题,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对户籍管理制度放开,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农村剩余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迁移,从而使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
(2020福建厦门模拟)下表为2017年甲、乙两国人口性别比(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其中甲国为西亚某产油国,乙国为南亚某人口大国。读表,完成3~4题。
3.导致甲国全国人口性别比大的主要因素是( )A.产业结构B.宗教信仰C.教育水平D.生育政策4.为应对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乙国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促进城乡人口流动B.提高女性社会地位C.限制国际人口迁移D.政策鼓励少生优生
答案 3. A 4. B 解析 第3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拉克、科威特等产油国因石油收入大增,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甲国为西亚某产油国,导致甲国全国人口性别比大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吸引了大量男性劳动力,A正确,B、C、D错误。第4题,读图文材料可知,乙国为南亚某人口大国,主要是印度,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主要和女性社会地位有关,印度重男轻女现象较普遍,使性别比偏高。所以要提高女性社会地位,B对,A、C、D错。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课件,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六人口与城市,续上表,思维过程第1题,构思维,第2题,第3题,审题目→,审题目,答案4D5A,考点2城乡空间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二部分专题六人口与城市__人家课件: 这是一份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二部分专题六人口与城市__人家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续上表,思维过程,第3题,答案4B5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考版)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交通课件: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交通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考点,微专题6,热点聚焦6,构建知识网络,解读高考四层,答案A,答案D,答案B,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