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学案设计,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者及背景简介,字词释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来源:学#科#网]2.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3.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4.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十里”我们常说“十里”“十里”,十里桃林究竟有多大?翻阅古籍,我们时常可以看见“方圆十里”这样的说法,“方圆”亦可称为纵横,即长、宽。《说文解字段注》引《谷梁传》曰:“古者,三百步为里。”明《续文献通考》卷108《乐8》载:“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先秦时,“里”同时富有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双重意义,特点是最少以10里为单位计数。这样算来,十里即为一千八百尺,而秦时一尺约为现在的23.1公分,一里即为415.8米,十里就是4158米。而在现代字典中,“里”作为度量单位,解释为:“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这么算来,十里便是五千米。一个100*100米的正方形为一公顷,一公顷又约等于15亩,一亩地一般能种五十六株桃树——算来算去,一片十里桃林至少能栽70000棵桃树。开花时真真是如同一片红海,见花见云见天都是嫣红。一、作者及背景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字词释义1 基本词语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桑竹之属:类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听到 乃不知有汉:竟然 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具答之(具言所闻)详细地 咸来问讯:都 桑竹之属:类 叹惋:感叹,惋惜 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不足为外人道:值得 既出:已经 便扶向路:沿着;从前的 及郡下:到了 诣太守: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欣然规往: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 问津:问路。文中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缘溪行:沿着 2 古今异义芳草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等)味道很好 仿佛若有光 古: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今:好像阡陌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邑人 古: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来此绝境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走投无路的境地无论魏晋 古:更不用说 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3 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4 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以(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怪欲穷其林:原意是形容词,尽,完。这里活用作动词,走完。6 一字多义(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对,向) 捕鱼为业(当做) (2)寻病终 (不久) 寻向所志(寻找) (3)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4)寻向所志(标记) 处处志之(做标记)三 翻译句子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花草遍地,鲜嫩美丽,落花纷纷。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4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5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6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后他们都感叹惋惜。7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中人告诉他,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8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找到了船,就顺着之前的路划回去,每处都做了记号。9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10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11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12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13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 便要还家(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晋太元中 中无杂树B.便舍船 屋舍俨然C.皆叹惋 皆出酒食D.寻向所志 寻病终5.下列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D.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的现实。6.填空。《桃花源记》作者 ,他是 时人,名 ,是著名的田园诗人。本文原是《 》中的“序”。《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 的美好境界,寄托了 ,反映了 的意愿。本文以 为线索,以 为顺序。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内容。①(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2)“咸”“并”“具”“皆”,在文言中有时跟“都”的含义相同,有时又不同。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跟“都”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皆叹惋。(3)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林 尽 水 源,便 得 一 山,山 有 小 口,仿 佛 若 有 光。(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作者对桃花源的描述,用你的话来说说,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渔人大概说的是什么,桃源人叹惋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俨然(yǎn) 豁然(huò) B.垂髫(tiáo) 缤纷(bīng)C.阡陌(mò) 诣太守(yì) D.间隔(jiàn) 平旷(kuànɡ)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 (2)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 (4)诣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率妻子邑人______________ (6)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理解文意,按要求默写。(1)文中表明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表明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学常识填空。《桃花源记》原是《__________》的序文,作者__________,一名潜,________(朝代)诗人。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从口入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B.复行数十步 缘溪行C.屋舍俨然 便舍船,从口入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做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题目。[甲] 《桃花源记》[乙]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①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注] ①龂龂:争论不休。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B.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C.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D.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B.诣太守,说如此(晋谒,拜见)C.以予故,咸以愚辱焉(缘故)D.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利益)12.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走四方,开阔视野;游天下,增长见识。班里开展“背起行囊走四方”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背起行囊一起出发吧! (1)[拟写标语] 仿照前句,在横线上补写后句,形成一条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宣传标语。 宣传标语:游览青山绿水开阔眼界胜读万卷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活动] 为使本次活动丰富多彩,班主任设计了两种活动形式,请你开动脑筋再设计一种。活动一:探访名胜古迹活动二: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基础练习1.huò yǎn qiān mò tiáo yí yāo2.C 解析 A项,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项,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D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B 解析 A项,中间,古义,“中间夹杂”;今义指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C项,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D项,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4.C 解析 A项,年间/中间。B项,离开/房屋。D项,寻找/不久。5.A 解析 这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6.陶渊明 东晋 潜 桃花源诗并序 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 作者的政治理想 广大人民 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时间先后7.(1)①村中人 渔人 渔人 村中人 ②村中人 村中人 渔人 渔人(2)C 解析 此处为“详细”的意思。(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4)①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鱼塘和桑树竹子之类。②带领妻子和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5)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平等、安宁、和平。(6)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人民的痛苦。桃源人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不堪,为外面的人民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能力提升1.[解析] B “缤”应读“bīn”。2.(1)对……感到诧异。(2)全,都。(3)邀请。(4)晋谒,拜见。(5)妻子儿女。(6)打算。3.[解析] D 正确的划分应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1)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2)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4)①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5.桃花源诗 陶渊明 东晋6.C7.(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8.[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答时,先答“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的原因,即“田地是人种的,鸡犬是人养的”。再分析其对中心的作用。[答案]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虽没有写人,但田地是人种的,鸡犬是人养的,所以“处处见人”。这句话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9.桃花源中有人们理想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而是被理想的光环笼罩着的山水;桃花源中的人过着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或: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10.[解析] B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占据它,称它为愚泉。根据对句意的理解,“愚溪之上”理解为“(我在)愚溪之上”,与后面的“买小丘”构成主谓关系,二者之间应有停顿,据此排除了A项和C项;“又买居之”是一个承接关系的短语,中间无须停顿,由此判断B选项正确。11.[解析] 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一方面要联系具体的语境,另一方面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D项中的“利”是使动用法,意思为“使……得利”。12.[解析] 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一一判断正误。联系具体的内容看,两文都写了小溪周围的景物,线索分明,然而,《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愚溪诗序》是借愚溪而写自我,表达自己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郁结。因此,D项中“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的说法是错误的。13.[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1)题中,“向”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旧的,原来的”;“志”,名词用作动词,理解为“做标记”。(2)题中,“是”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这,这条”;“家”,名词用作动词,理解为“安家”。[答案] (1)(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标记。(2)(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参考译文] [乙]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小溪叫作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布,用它的功能命名这条溪,所以称它为染溪。我因愚笨犯了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 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现在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我)把它改名为愚溪。(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占据它,称(它)为愚泉。 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是从山下平地上涌出来的,原来(这泉水)是向上冒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我)运土堆石,堵住泉水通道 的狭窄处,(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愚池的南面是愚亭,愚池的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被“愚”(这个名称)污辱了。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唯独这条溪水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水势)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一样。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这样,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小溪,我能够占据(它)并给(它)命名。14.(1)示例一:探寻名胜古迹累积知识须(“要”“应”“当”等)行万里路 示例二:体验民风民俗增长才干须(“要”“应”“当”等)行万里路(2)[解析] 本题属于设计活动形式题。解答时,先抓住已有的活动“探访名胜古迹”“寻找最美家庭”,分析活动名称的特点,再结合活动主题来设计其他的活动形式。[答案] 示例一:品尝风味美食示例二:搜集民间故事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学案设计,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译文,文学常识,课文感知,课文解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共1页。
这是一份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1),共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