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第三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学案
展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抚育(fǔ)哺育(bǔ)
果脯(fǔ)逮捕(bǔ)
B.绷带(bēnɡ)绷脸(běnɡ)
蜇痛(zhē)屋栉(zhì)
C.枯死(ɡū)澄彻(chénɡ)
澄清(dènɡ)踱步(duó)
D.濒死(bīn)讥诮(qià)
咩叫(miē)两肋(lèi)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嬉戏嬉皮笑脸喜笑颜开嬉笑怒骂
B.摧残催促朦胧宣泄喧闹一泻千里
C.魅力魑魅魍魉麦杆杠秆
厮杀厮打
D.痊愈九霄云外通宵达旦枝叶扶疏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
B.你,在指环的里面!
C.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
D.各自带一份礼物/分送给世人——年老或是年少。
答案:C
4.对下列作家作品的陈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秋颂》的作者是济慈,他是英国人。
B.《西风颂》的作者是英国诗人雪莱,他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C.《狗之歌》是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著名作品。
D.《不是死,是爱》的作者是罗伯特·勃朗宁,他的代表作是《葡萄牙十四行》。
答案:D
课内阅读
阅读雪莱的《西风颂》(见选修教材17页),完成1~5题。
1.雪莱说:“构思和基本写成这首诗,是在佛罗伦萨阿诺河岸的一个树林里。当日气温和煦、清新,而这场暴风正集聚水气,倾泻下秋雨。如我所预料,在日落时分,狂风大作,雨雹如注,伴随了西萨尔滨地区特有的那种壮观的雷电。”那么,诗中的“西风”象征什么?
答案:狂暴的西风既是自然界的风,更是革命的风暴。诗人明写自然之风,本意却在呼唤、盼望革命的风暴,象征手法使“西风”这一意象更加饱满而意蕴深刻。
2.诗作共分五大部分。前三部分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后两部分又写了什么?
答案:前三部分主要从正面直接描绘西风,写它给大地、天空、海洋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后两部分主要抒写诗人由此而产生的情感。
3.第一部分,以“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领起,有何作用?以“不羁的精灵啊,你无处不运行;/破坏者兼保护者:听吧,你且聆听!”收束,又有何作用?
答案:以“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领起,既为全诗定下一个激昂的调子,又以速描式的笔法几笔勾画出西风的精神风貌。以“不羁的精灵啊,你无处不运行;/破坏者兼保护者:听吧,你且聆听!”总束第一部分,为西风的形象再次描上浓浓的一笔。
4.第二、三部分,诗人转换视点,各侧重写什么?
答案:第二部分转写西风来时天空的变化:天空因为“你”而“混乱”;流云像大地的枯叶一样被撕扯,有如狂女的头发,在“你”蔚蓝的波面上到处飘落,从天穹一直到中天;“你”又把力量凝聚,如此坚实浩大,使墓陵的圆顶承受着“你”的全部重压,最终使圆顶轰然爆炸——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一齐迸发!
第三部分,转写海洋。地中海万顷碧波,正沉醉于往日的风景如画和香气弥漫,“你”一下把它的美梦吹断;大西洋为“你”让路,劈裂成波的峡谷、浪的深渊;那海底的花草和泥污的森林一个个惊慌失措,吓得发青!
5.第四部分,诗人以“唉,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领起,连用几个假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五部分在意义上与第四部分有何关联?
答案:第四部分表达出对现实、对自己的不满,“我跌在生活底荆棘上,我流血了”,“这被岁月的重轭所制伏的生命/原是和你一样:骄傲、轻捷而不驯”。这脱口而出的诗句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心声!
第五部分在意义上延承第四部分,又有一些递进。因为对现实、对自己不满,所以诗人便祈求西风“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吧”,给予我“狂暴的精神”!“让我们合一!”吹落“我”枯死的思想,并把“我”的预言向世界传送: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遥远吗?
拓展运用
一、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
孤独的收割人
华滋华斯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
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你听!你听她的歌声,
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
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
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
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
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
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
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
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
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
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
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
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
她唱生活中的忧伤和痛苦,
从前发生过,今后也这样?
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
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我见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
我见她边干活儿边唱歌。
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
直到我登上了高高的山冈,
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
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2.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3.诗人为什么写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一)1.答案: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2.答案: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远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苦色彩。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使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紧紧暗合在一起。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3.答案:诗人以这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是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将《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答案:(二)4.答案:相同:①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②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修饰。
不同:①从写作手法看,《孤》侧重于抒情,《观》侧重于记叙。②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华滋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讽喻天子,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③表现手法不同。《孤》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三)比较《孤独的收割人》与《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完成后面的问题。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小脸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那动人的眼睛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鞭子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5.同样是描写在干着农活的姑娘,华滋华斯、王洛宾各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传达了怎样不同的情调?
答案:(三)5.答案:华滋华斯着眼于眼前的实景,用聆听和联想,从姑娘的歌声里听到了一种悲凉,这样的曲调中流露出了忧郁和哀伤的情调;王洛宾则着眼于虚化的情景,从自己的心灵出发,他心灵中的边塞姑娘就应该是这样的,这样的美丽和明亮,这样的欢欣和舒畅,用想象传达一种欢畅的情调。
二、表达交流
6.大自然气象万千,人的心境更是风情万种,在秋高气爽的时节,你是怎样的心情呢?以你独特的风格、自由的方式写篇文章吧!
答案:略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第三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第三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外阅读,表达交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第三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第三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学案及答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外阅读,表达交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第三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第三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外阅读,表达交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