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表格教案设计
展开课题
4.4 输血与血型
学科
生物
年级
七
学习
目标
1.了解血型的发现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种类,认同同型输血。
2.知道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4.通过上网与调查活动及对实验结果的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重点
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难点
让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使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观念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温故知新
(1)请说出肺循环的路线。
(2)请说出体循环的路线。
(3)一个人的血压经测量为6/11千帕,其意义是什么?
2.导入新课
“难求熊猫血,愁煞缺血人。”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则案例吗?
熊猫血是什么血?血液还包括哪些类型?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复习旧知,准备新知。
倾听,思考。
检测上节课的重点问题,温故而知新。
引出主题,吸引学生思考。
讲授新课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
2.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同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3.认同无偿献血制度,建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二.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血量和输血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2.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
请同学们介绍你所知道的血量和输血有关知识。
教师总结:一次失血超过1200~1500毫升,有生命危险;超过800~1000毫升,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等症状。
目标导学二:血型
1.出示图片,介绍奥地利医学家兰德斯坦纳。同时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1)请介绍血型的发现情况。
教师总结:17世纪 哈维 发现血液循环以后,人类就开始进行输血的尝试。
1667年,法国哲学家 丹尼斯和外科医生埃默雷兹 将250毫升羊血输给了一个病人,这是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输血,结果当然没有成功,出现了病人死亡的悲剧。
(2)1829年,英国医生布伦德尔,第一次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输血试验。但以后的试验结果还是令人失望,大多数病人死亡,只有少数病人得到康复,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作怪呢?
教师总结:他发现自体的红细胞和血清在试管内混合后,不会发生凝集,但从不同个体采集来的红细胞和血清在混合以后,在试管中就发生凝集与不凝集两种情况。这种现象虽然很多人都观察到过,但只有兰德斯坦纳做出了解释,红细胞上有两种特异的结构,在血清中有这种特异性结构的抗体-凝集素,如果它与红细胞上的特异结构相遇,就会产生凝集反应,给人输血时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会发生危险 。
(3)教师讲解ABO血型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目标导学三:安全输血
1.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1)在什么情况下伤者才需要输血?
(2)输血前必须要做的是什么事?
教师总结: 血型不合,受血者体内存在的抗体与输入的红细胞抗原会发生凝集反应。
(3)请列举血型鉴定的应用。
教师举例如:血型鉴定可用于输血、侦破案件、亲子鉴定等
教师出示ABO血型的遗传关系。
(4)请归纳输血有什么规律?
教师总结输血的原则:同型输血为前提;大力开展成分输血,做到有目的使用血液;异型血只能输入少量。
含有A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A凝集素相遇或者含有B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B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
2.出示无偿献血图,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讨论以下问题:
(1)有人说:“O型血的人是万能输血者”,你认为有道理吗?
(2)我国何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教师总结:1998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3)什么样的人可参加献血?
教师总结:国家提倡18~55岁符合体检标准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4)一次献血量是多少?
(5)献血有哪些意义?
教师总结: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
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
提高用血质量;
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6)献血实例:长期坚持适量献血的人,体内新鲜的血细胞含量明显高于未献血者,其精力更充沛,身体更健康。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于1997年3月第41次无偿献血,以此作为69岁的生日纪念,他常说:献血使自己更显年轻。
(7)拓展延伸:
成分输血技术
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有些患者只是缺少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并不需要输全血(含全部血液成分)。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成分输血,即有针对性地为患者补充血液中缺少的成分 。
(8)请列举无偿献血宣传标语口号。
学生齐读并理解学习目标。
学生朗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本目的知识,初步勾画知识点。
学生观看图片,根据所知介绍,如:成人的血量大约是体重的7%~8%……
学生根据教材,尝试介绍:1900年,奥地利医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了人类的血型。1930年,兰德斯坦纳获得诺贝尔……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如:经过他进一步的研究,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类血清中则含有与它们相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做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
按照红细胞所含A,B凝集原的不同,把人类血液分成四种类型:A型 B型 AB型 O型.
学生读图分析,借助教材回答如:如果一个人一次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30%(约1200毫升)以上,就会严重影响人的生命活动,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就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
学生总结:同血型输血
危急情况下异血型输血时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中凝集原是否会与受血者血清中凝集素发生反应!
学生看图,尝试分析: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在没有同型血可输而且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但大量输血时,需实行同型输血。
学生举手回答:200~300毫升
学生列举如:捐献血液,拯救生命 红十字会
一点热血助他人,一颗爱心好精神 中国香港
献血是爱·是勇气·是关怀 日本……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本目主要内容,便于下面的教学与学。
通过介绍血型的发现情况,使学生从根源上了解备型的发现情况。
通过1829年,大多数病人死亡的情况,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相关知识。
通过表格,清晰的展示血型的凝集原和凝集素,使深奥的知识形象化,易于理解和掌握。
通过图示,生动的展示几种血型之间的关系,自然的引出何时输血、如何输血等知识。
举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例:父母子女间血型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利用学生熟知的无偿献血的案例,自然引出我国献血制度及献血量等相关知识,使学生有话可说,愿意参与讨论。
通过献血实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献血的意义,即时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复习巩固
1.甲、乙、丙三人同行,丙受伤急需输大量血,已知丙的血型为B型,甲的血型为AB型,乙为B型,可以给丙输血的是( )
A.甲 B.乙
C.甲、乙都可以D.甲、乙都不可以
2.在ABO血型系统中,下面四种输血方案,最佳的是( )
A. O型血输给A型血
B. O型血输给AB型血
C. O型血输给B型血
D. AB型血输给AB型血
3.美国医学科研小组采用遗传工程的方法,用一种特殊的“内切酶”,切割了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从而实现了血型的转化.根据这种方法,你认为以下血型转化可以实现的是( )
A.AB型血转化为A型血
B.O型血转化为B型血
C.A型血转化为B型血
D.A型血转化为O型血
4.小明同学说:“我是万能输血者”,小华同学说:“我是万能受血者”,小明、小华的血型分别是( )
A.A型血、B型血B.A型血、O型血C.O型血、AB型血D.O型血、B型血
5.医生常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成分输血,对于严重贫血的病人,应该输入什么血液成分( )
A.血浆蛋白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以组为单位,分析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汇报,共同完成检测练习。
通过复习巩固环节,检测本节课的教学与内的内容,检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输血与血型,了解了血型的发现过程及血型的种类、输血的原则等,我们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树立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升华。
板 书
知识导图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材分析,教学过程,实验材料,操作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四节 激素调节表格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四节 激素调节表格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分泌腺,几种激素的主要功能,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表格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表格教学设计,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