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综合与测试导学案
展开单元复习提升课(三)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⑦________
【答案】 ①汉字 ②爱国主义 ③精神支柱 ④主心骨 ⑤时代精神 ⑥优良传统 ⑦思想文化
1.“小伙伴”是近年来的一个网络热词。其实,“伙伴”最早是军事用语,士兵十人共用一个灶吃饭,称为“火伴”。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从同灶吃饭的士兵扩展成了同伴。材料说明( )
A.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D.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与社会实践关系的理解。题眼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有所扩展,这表明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迁,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仅仅强调了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没有体现材料中文化变迁这一主旨,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2.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 )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不仅是民族的,而且是世界的。题眼是“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体现了文化又是世界的,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3.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宋明理学,体现了①;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会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不会使文化差异性消失,②说法错误;“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以儒家为主导”说明③正确;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而不是文化交流借鉴,④说法错误。故选C项。
【答案】 C
4.精湛绝伦、底蕴深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对此,正确的态度是( )
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作用。题眼是“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材料中的观点明显忽视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持有的态度应当是反对,直接排除掉B、D两项;A项“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的说法错误,与世界文化多样性相悖;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能够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5.下图是关于我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图,从图中可推出( )
注:阅读率指有经常阅读行为的国民在全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
A.图书阅读水平大大提升
B.数字媒介阅读增长较快
C.人均阅读图书量增长迅速
D.数字媒介阅读比图书阅读重要
【解析】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书阅读率和数字媒介阅读率都有增长,但数字媒介阅读率的增长明显较快,故B项符合题意。A项图书阅读水平的提高在图中不能得到反映;C项人均阅读图书量增长迅速不符合图的主旨;从图中不能判断哪种阅读方式更重要,故D项错误。
【答案】 B
6.从甲骨、金属直到数字化屏幕,每一次汉字载体的变革都带来书写和阅读的巨大变化。这表明( )
①读写技术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③文字载体的变化对认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④知识的传播方式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文字载体以及认识活动的关系。题眼是“汉字载体的变革带来书写和阅读的巨大变化”。从题眼可以看出汉字载体对人们的认识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也表明了生产力水平制约了知识的传播方式,③④符合题意,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读写技术的波浪式前进过程,①不符合题意;②强调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题意无关。
【答案】 B
7.读材料,完成问题。
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数十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长征路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长征精神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议案》。代表们认为,红军长征不仅锤炼了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军队,还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体现,是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源泉;弘扬长征精神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长征是人类精神的丰碑,体现了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品质和伟大情怀,长征精神产生于中国又影响世界,是崇尚正义、追求进步的人类的共同财富。长征与长征精神是我国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软实力和世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长征路线和长征文化的开发,对于让后人铭记历史、让世界了解中国,都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申报长征路线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征精神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性。
【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申报长征路线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征精神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性。结合材料及设问,可以从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弘扬长征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等多方面思考回答。
【答案】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长征路线和长征精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中国革命历史、彰显长征精神独特魅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长征路线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具有独特作用。②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长征路线和长征精神申遗是弘扬与培育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021学年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综合与测试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综合与测试学案及答案,共3页。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4 生活与哲学3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4 生活与哲学3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导学案,共4页。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4 生活与哲学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4 生活与哲学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案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