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检测:第三单元 大气环境 专题一 Word版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94777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8版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检测:第三单元 大气环境 专题一 Word版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94777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8版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检测:第三单元 大气环境 专题一 Word版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94777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18版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检测
2018版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检测:第三单元 大气环境 专题一 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18版地理高考二轮复习检测:第三单元 大气环境 专题一 Word版含答案,共8页。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专题一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模拟精选题(依据高考命题大数据软件分析,重点关注第5、6、8、10、11题)一、选择题(2016·山东济南高三期末考试)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读图,回答下题。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因为此时( )A.①强 B.②弱 C.③弱 D.④强解析 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因为阴天,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较强,气温较高,所以霜下得也晚了。④是大气逆辐射,D对。诗人庆幸留下了干枯的荷叶,可以听到雨打荷叶的声音,与图示内容无关。①是太阳辐射,②是云层的反射作用,③是地面辐射,对霜来的晚无影响,A、B、C错。答案 D(2016·山东济宁3月一模)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俄国作家契诃夫曾描写道:“湖水清澈透明,透过水面就像透过空气一样,一切都历历在目,温柔碧绿的水色令人赏心悦目……”。下面甲图为贝加尔湖位置示意图,乙图为某年5月贝加尔湖遥感影像。读图完成2~4题。甲乙2.贝加尔湖“湖水清澈、温柔碧绿”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水量大,自净能力强 B.湖中藻类植物繁殖快C.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 D.湖泊周围人类活动少3.贝加尔湖区与周边地区的气温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贝加尔湖与周边水域相比( )A.结冰期早,化冰期早 B.结冰期早,化冰期晚C.结冰期晚,化冰期早 D.结冰期晚,化冰期晚4.贝加尔湖周围地区冬季平均气温约为-38℃,而冰层以下的水温与夏季接近,其原因是( )A.湖底地壳运动活跃,释放大量热能B.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C.冬季阳光透过冰层,形成“温室效应”D.夏季冰雪融水注入,降低湖水温度解析 第2题,“湖中藻类植物繁殖快”会使湖水变绿,影响湖水清澈透明程度。第3题,贝加尔湖面积较大,热容量大,与周边(小块)水域相比,升温慢,降温慢,故其结冰期晚,化冰期也晚。第4题,冰层起到“玻璃温室”的作用,使得冰层以下的水温较高。答案 2.B 3.D 4.C(山东省潍坊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图1示意洞庭湖与岳阳市之间一天中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图2示意洞庭湖东北部的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据此完成5~7题。 5.图1所示时刻( )A.①处为陆风 B.②处更易形成降水C.③处风力小于① D.④处盛行上升气流6.图2所示日期陆风转湖风的时刻所在时段是( )A.6:00~7:00 B.7:30~8:30C.10:00~11:00 D.13:00~14:007.关于岳阳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岳阳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C.湖陆风使岳阳市昼夜温差减小D.湖陆风使岳阳市降水减少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处风向从湖水面吹向陆地,是湖风,左图气流运动为逆时针方向。②处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③处风受摩擦力较小,风力大于①,④处盛行上升气流,所以D正确。第6题,由于湖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湖风湿度较大且温度变化小,而陆风正好相反。由图可直观看出二者转化时刻在10:00~11:00。第7题,城市地面硬化,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得湖陆风加强,湖陆风将湿润的空气带入城市,使城市湿度加大,缩小城市昼夜温差,城市规模扩大,湖水位下降,湖陆间热力差异减弱,使湖陆风减弱,所以C正确。答案 5.D 6.C 7.C(2017·河南洛阳市高三期中测试)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当大气湿度增加时,霾可以转化为雾,因而霾与雾常常相伴而生,统称雾霾。在我国雾霾天气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中西部地区少东部地区多,乡村少城市多,春夏季节少秋冬季节多。据此回答8~9题。8.下图所示天气状况容易出现严重雾霾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9.雾霾天气对下列相关产业,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A.果林园艺及乳畜业 B.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C.钢铁及汽车制造业 D.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解析 第8题,注意材料中介绍“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①图在垂直方向约1千米以下出现逆温现象,空气稳定,容易形成雾霾天气。第9题,出现雾霾天气时,大气透明度差,空气质量不好,直接影响的是交通运输和旅游业。答案 8.A 9.B(2016·湖南长沙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气流由陆面经湖面时,速度会持续增强。下图示意某锋面系统过境后的风速等值线分布(单位米/秒)状况。读图完成10~11题。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甲测站的风向为西北风B.此时丁测站的风向为东南风C.此时四测站中风速最大的为丙D.此时四测站中风速最大的为乙11.关于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纬度低气温高导致甲测站风速大B.摩擦力变化导致甲、乙两测站间风速变化C.天气系统过境时丙测站大风、增温、降水D.天气系统过境后丁测站气压降低解析 第10题,由图可知,该湖为太湖,从风速等值线图上判断出风从太湖西北岸至东南岸速度持续增强,最大风力在东南部甲处,由题干可知“气流由陆面经湖面时,因摩擦力减小,速度会持续增强”所以甲处的风向是由西北部经过湖泊吹向东南部的,所以甲测站为西北风。选A项。同样道理丁处风向应为西北风,B错;甲处是风力最大处,C、D错。第11题,甲处风力较大是因为气流由陆面经湖面时,因摩擦力减小,速度会持续增大的缘故,摩擦力的大小,会产生风力大小的差异,A错,B对;由上题判断,该地吹的为西北风,故该锋面应为冷锋天气系统,而冷锋过境后一般会出现大风、降温、气压上升等现象,C错;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丁处气压应该升高,D项错。此题选B项。答案 10.A 11.B二、非选择题12.(2016·四川成都调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下列各题。(1)在下面图中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由此总结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热量差异→________→同一水平面上的________→大气________→热力环流。(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请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的等压面。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高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3)上图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由此可总结出不同高度上气压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你能说出一个生活实例吗?解析 本题通过实验现象总结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及相关知识。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地表冷热不均,因此要紧密结合冷热差异对气压的影响进行分析,就气压分布和变化规律而言,注意区分不同高度上的气压变化及近地面与高空绝对气压值的差别。答案 (1)如下图。空气上升或下降 气压差异 水平运动(2)如下图所示。向下 向上(3)B>A>D>C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近地面与相应高空气压“高”“低”相反(4)房间内的暖气装在下部,空调冷风口装在上部。创新导向题命题角度一 大气受热过程(对接2015·新课标Ⅰ,37)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通过多年冻土区约552 km,对多年冻土区路基的防护成为青藏铁路建设施工的重点,片石通风路基是冻土区常用的路基防护措施。下图示意青藏铁路片石通风路基横断面。据此完成1~2题。 1.片石通风路基散热效果最显著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专家建议青藏铁路东西走向路段路基两侧增加片石护坡层,且南坡厚度要大于北坡,其目的是( )A.进一步降低路基的温度 B.保持路基两侧降温一致C.降低南坡风力侵蚀强度 D.增加北坡路基散热效率解析 第1题,“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通过多年冻土区约552 km,对多年冻土区路基的防护成为青藏铁路建设施工的重点,片石通风路基是常用的冻土区防护措施。”这一段文字材料告诉我们,格尔木至拉萨段的铁路路基是建筑在多年冻土层上的。根据地温与冻土的关系推断,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即上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 片石通风路基是一种控制热量传输过程的工程措施。观察片石通风路基横断面获知,片石层由较大的砾石组成,砾石之间有较大的孔隙,孔隙充满空气。根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夏季,外界气温高于路基内部温度,形成温度梯度,外界热空气不易进入片石通风路基内部,阻止了路基与外界的热交换,减少了路基的热量积累,使路基在夏季也能够保持较低的温度,从而使冻土层保持较低的温度;冬季,外界气温低于路基温度,路基外比重较大的冷空气下沉,进入片石通风路基的孔隙中,置换比重较小的热空气,形成热对流,从而促进片石通风路基的热散失,使冻土保持较低温度。故而片石通风路基散热效果最显著的季节是冬季。第2题,根据以上分析,选B。答案 1.D 2.B命题角度二 等压线与风(对接2016·江苏地理卷,5~6)下图示意2015年某日亚洲部分地区天气状况。读图完成3~5题。3.这一天最有可能是( )A.10月12日 B.9月21日C.12月31日 D.5月22日4.对该日天气形势分析符合实际的是( )A.西安(34°N,109°E)风力等于北京B.台北晴,偏北风C.首尔阴雨,西南风D.东京阴雨,偏东风5.若图示天气状况保持稳定,北部各天气系统略有东移,则对次日天气推断可信的是( )A.北京大风降温 B.我国东北地区天气晴好C.香港大风降温 D.东京日均温下降解析 第3题,从亚欧大陆上高压势力较强可知这一天最有可能是12月31日。第4题,由图可知台北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盛行偏北风。第5题,北部天气系统略有东移,北京的等压线更加密集,风力加大,受来自冷高压中心气流的影响,气温降低。答案 3.C 4.B 5.A命题角度三 热力环流6.(对接2011·全国卷,9~10)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有“日光城”的美誉,独特的高原风光,日趋便捷的交通,使拉萨成为新兴避暑旅游城市。下图为拉萨位置图、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拉萨位置图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特征。 (2)推测拉萨的气温日较差特征,并简述原因。 (3)说明拉萨作为避暑旅游城市的自然条件。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等高线分布特点进行描述,主要从地势高低、地形类型等方面进行描述。等高线在500米以上,说明地形以高原为主;西北部有高山分布,海拔高,东南部海拔低;南部分布有宽阔的河谷。第(2)题,拉萨的气温日较差较大,主要从天气状况、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等方面进行分析。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大气温度较高;晚上,大气的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较差,气温较低,故气温的日较差较大。[河谷地形白天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山风),增大了气温日较差。]第(3)题,拉萨作为避暑城市的自然条件主要从气温、光照、湿度等方面分析。拉萨海拔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感觉凉爽;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濒临拉萨河,夏季夜雨较多,空气湿度适中;白天晴天多,阳光充足,空气清新。答案 (1)以高原为主,在高原中部、南部分布着宽阔河谷,西北部有高山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答出两点即可)(2)气温日较差大。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温较高 ; 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 气温日较差较大。[河谷地形白天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山风),增大了气温日较差。](3)有利条件:海拔高,夏季凉爽;濒临拉萨河,夏季夜雨多,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晴天多,阳光充足。(任答两点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解密04 大气环境(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浙江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原卷版),共17页。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解密04 大气环境(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浙江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解析版),共27页。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解密04 大气环境(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浙江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共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