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等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表示动作的不同词的含义;根据课文内容,能推断小猴子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
教学难点
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 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的偏旁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侯”,不要多了中间的短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故事中出现过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小猴子、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小猴子、桃子、兔子”等词语中,“子”是轻声。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到了哪些地方?(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名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树林边。)
(2)师生交流订正。
教学:块。
①学生看图识字,引导使用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一块黑板”“一块玻璃”。
②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认读“会认字”。
(1)教师导学:知道了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教师出示字卡,学生集体学习生字。
①结:多媒体出示图片,学习“结玉米”“结果”“结实”等词语。
②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
③扛、捧、抱: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④蹦:左右结构。编字歌:“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
⑤追:出示小猴子追兔子的图片,用“追”字说话。
⑥掰:用两手分开就是“掰”。
2.指导书写。
(1)教师引学:观察写字表中的汉字,你最喜欢哪个字?说说这个字是怎么写的。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指导学习。
“常”字中“”的竖和“巾”的竖都要压竖中线,中间的“口”的末笔横要压横中线。
“瓜”字书写时注意第三笔是竖提,第四笔是点。
“非”字书写时要把握两竖,一短一长,分别在竖中线两边。
四、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1.字卡巩固生字。
(1)同桌游戏,互考字卡并组词。
(2)全班开火车游戏巩固生字。教师口令:火车火车哪里开?学生对口令:火车火车这里开!
2.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小组推荐代表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评选“最佳代表”,奖励小红旗。
(2)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展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
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
(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扛”“捧” “扔”。
2.学生活动: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最后得到了什么。)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 “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怎样? (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
(一)学习第1自然段,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
提示:表情、动作。
相机学习:“掰、扛”。
2.齐读第1自然段。
(二)学习第2~5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扔、摘、捧、抱、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4.指导朗读。
(1)“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示范: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
(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
(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4)谁来试试,指名读。
(5)“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
(6)“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提示:(1)猴妈妈可能会怎么问?
(2)小猴子可能会怎么回答?
(3)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
(4)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
(5)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可能会怎样吸取教训呢?
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带“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
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发现特殊结构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积累,学会运用,效果很好。
不足之处:学生喜欢这个故事,并能借助插图讲出故事的主要情节。但是个别学生用词不准,需要多加练习。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推断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
小学人教部编版18 小猴子下山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18 小猴子下山教案,共3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引题,初知课文,理清思路,品读理解,学习写字,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围绕“所见”,积累词语,围绕“所做”,体会动词,想象创造,续编故事,布置作业,拓展复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