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调歌头》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5087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调歌头》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5087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调歌头》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5087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调歌头》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5087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调歌头》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50874/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调歌头》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50874/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调歌头》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5087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调歌头》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5087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图文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苏东坡改对联,关键词诗情,水调歌头,月宫寒人间暖,上阕把酒问天,下阕问月怀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胸襟豁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 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词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表现为题材新、形式新、风格新,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使宋代词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南宋辛弃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有《东坡全集》等。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本词无题目,为了与其他同词牌的词区分开来,常用词的第一句来充当题目。《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多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遂作此词。
苏东坡年少时,博览群书,学识丰富,受到众人的称赞。别人夸他才智过人,他也自认为无人可比。一天,他写下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没过几天,一位白发老者手拿一本书登门求教。苏东坡接过一看,上面的字竟没有一个认识的,顿时面红耳赤,不知要讲些什么,只好向老者道不是。老者走后,苏东坡连忙提笔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宫què( ) chán( )娟
文言句式省略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点拨:句前省略主语“月儿”。
名句积累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导思1. 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导思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水调歌头》课文朗读。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
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我)欢畅饮酒直至天亮,醉醺醺的,写下这首词,同时(借此)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把酒:举起酒杯。阙: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归去:回到天上去。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中的仙宫。宇,屋檐,引申为房屋。不胜:不能承受。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担心不能承受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原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绮户:雕花的窗户。恨:怨恨。 何事:为什么。共:一起。婵娟:姿态美好,这里指月亮。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透进雕花窗户,照着不眠之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时圆时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1.“高处不胜寒”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答案】这句词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钩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2.作者为什么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欲去却“又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答案】把上天说成是“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时,作者又犹豫了,通过“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3.赏析词中的“转”“低”“无眠”。
【答案】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泛指因遭受分离之苦而难以入眠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4. 你是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
【答案】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引出月的盈亏变化,对月表示原谅,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慨叹和悲伤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情怀旷达的一面。
【难点探究】结尾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本题运用诗人情感“六看”法。这是作者的自我安慰,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为真诚的祝愿,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抚慰,表现出词人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
人:悲欢离合月:阴晴圆缺
《水调歌头》 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多种表达方式相融合。全词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层次结构跌宕起伏,感情抒发曲折变化。作者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以自然界的深远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豪迈,语言朴实无华,含义深刻。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水调歌头课堂教学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一说你所了解的苏轼,讨论交流,水调歌头,中心思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图文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和月亮有关的诗词,月亮的魅力,寄托词人怎样情感,学习目标,温故知新明作者,探究--解析小序,有何作用,知人论世,句句揣摩赏月情,句句揣摩赏明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图文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朗读训练,同桌互译文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