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测试卷三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5149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测试卷三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5149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测试卷三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5149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测试卷三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测试卷三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简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1•湖南岳阳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周易·家人·彖辞》说“女正位于内,男正位于外”,这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后世的思想家在论述男女关系时,每每流露出这一思想的痕迹。《内则》说:“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男不入,女不出。”这大致说出了男女的不同活动范围。古人还经常引用《周易》来论证这个理论。《左传·昭公元年》:“近女室,疾如蛊……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从一些细微的地方,如饮食、洗浴、出行等也可以看出两性的隔离,《内则》说,“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外内不共井,不共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另外,由居处的隔离推延至言论上的隔离,如“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外言不入梱,内言不出梱”,它指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道,这与早期社会中常见的“男子会社”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那里,为了保守属于男子的秘密,女子很自然地就被排斥在外了。
性别隔离还表现为男女“授受不亲”。这一原则最先见于《孟子·离娄上》,《礼记·坊记》则从礼制的层面对“男女授受不亲”作了规范。前面我们在谈到两性初期教育时,已经知道“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坊记》所说还可以看到这一原则在现实中的强大束缚力和贯穿两性始终的精神,其中说:“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这是就常时、常事而言,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礼制又有特殊的规定。《坊记》就说:“礼,非祭,男女不交爵。”《内则》所言与之相类:“非祭非丧,不相授器。”从《内则》所记女子的教育中我们看到,女子可以“观于祭祀”,可以“礼相助奠”。也正是在祭祀时,男女才有合法接触的可能。非礼即为越礼。
男女之防,著于叔嫂。礼书中特别对叔嫂之间的接触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如《礼记·杂记》:“嫂不抚叔,叔不抚嫂。”《礼记·曲礼》:“叔嫂不通问。”《礼记·奔丧》:“无服而为位者,唯叔嫂。”考《仪礼·丧服》,家庭同辈成员如兄弟、兄弟姊妹、娣姒之间,死后皆有相应服制,唯叔嫂无服。古代人死大殓,哭者必以手抚尸,而《杂记》所说是人虽死,彼此不得接触。淳于髡与孟子的问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男女之“授受不亲”。《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权者,权衡也,权而得中。在遵循礼制精神的同时,可以对礼的某些教条作出变通,这在孟子看来,并非越礼之举。但淳于髡与孟子的对话正好说明了在正常的情况下,“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还是应该遵循的。可见,这种观念在当时来说,仍然对两性的接触有着规范作用。
(摘选自肖发荣《“男女有别”观念探源》)
材料二:
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阿波罗式的(Apll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这两种文化观很可以用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这两套精神的差别也表现在两种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里。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阿波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不只是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还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在社会结构上,因之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家族取代家庭,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更为重要的表示。
(摘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男女有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男女有别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它影响着后世思想家对男女关系的论述。
B.古代男女不仅居处隔离,言论上也是隔离的,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道,事实上女子事务男子也不知道。
C.《内则》所言:“非祭非丧,不相授器。”言下之意是在祭祀和丧事时,男女就可以直接接触。
D.材料一引用孟子与淳于髡的对话主要是为了证明特殊情况下可以对礼的教条作出变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浮士德文化观来看,两性恋爱的目的不是结婚生子,而是生活经验和生命意义的创造。
B.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阿波罗式的,它追求稳定,拒绝破坏,所以它不欢迎激动的、热烈的感情。
C.在中国乡土社会里,家族取代家庭,成为基本社群,表明当时人们认可同性原则比异性原则更为重要。
D.阿波罗式的文化认为宇宙安排了一个完善的秩序,人可以适当改变它,但更重要的是接受它、维持它。
3.根据材料,下列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社会的生育率持续走低、离婚率不断升高等等均可看出我们社会在由传统的阿波罗式向浮士德式转变。
B.男女的结合基于异,在此基础上求相互充分了解就困难,而且男女的共同生活,越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愈深。
C.没有推陈出新,恋爱便难以为继。“恋爱是一项探险”便是对这一观点的形象表达。
D.乡土社会为了社会的安稳,采取两性隔离的方式,隔离产生距离,甚至筑下鸿沟。这是对个性的抹杀,作者对此深恶痛绝。
4.简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结合材料,分析浮士德文化和阿波罗文化对如今“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这一做法可能持有的不同看法。(6分)
【答案】
1.B
2.D
3.D
4.首先,作者指出礼制规定男女性别隔离体现在居处隔离及言论隔离上;接着,论证性别隔离还表现为“男女授受不亲”;最后,论证男女之防,著于叔嫂。
5.①“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阿波罗文化是绝对不能接受这一做法的。因为阿波罗文化主张将男女从生活到心理加以隔离,男子做了女人该做的事就是对稳定社会关系的破坏,这是离经叛道。
②“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是浮士德文化所认可和欢迎的。对于浮士德文化而言,追求男女对彼此的充分了解,男人去做平常女人做的事就是了解女人的途径之一;浮士德文化喜新,求创造,对于他们而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不断地创新,而“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也可以说是一项“创举”。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 “男女有别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错,由第一段“‘女正位于内,男正位于外’,这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后世的思想家在论述男女关系时,每每流露出这一思想的痕迹”可以得出“女正位于内,男正位于外”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故A项错误。
B. 由第一段“由居处的隔离推延至言论上的隔离,如‘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外言不入梱,内言不出梱’,它指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道”,故B项正确。
C. “男女就可以直接接触”错,由第三段“《内则》所言与之相类:‘非祭非丧,不相授器。’从《内则》所记女子的教育中我们看到,女子可以‘观于祭祀’,可以‘礼相助奠’。也正是在祭祀时,男女才有合法接触的可能”可以得出“男女就可以直接接触”是错误的。故C项错误。
D. “可以对礼的教条作出变通”错,由第四段“淳于髡与孟子的问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男女之‘授受不亲’”及“但淳于髡与孟子的对话正好说明了,在正常的情况下,‘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还是应该遵循的”可知引用孟子与淳于髡的对话不是为了证明特殊情况下可以对礼的教条作出变通而是证明应该遵循“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故D项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由“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可以得出是正确的。故A项正确。
B.由“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阿波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可以推知。故B项正确。
C. 由“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更为重要的表示”可以得出。故C项正确。
D. “人可以适当改变它”于文无据,原文的表述是“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故D项错误。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D. “作者对此深恶痛绝”错,作者并非对此深恶痛绝,而是在作理性客观的分析。故D项错误。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本题要求“简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即简述材料一论证其观点的过程。材料一第一段通过引述古代著作中关于“隔离”的句子,论证“这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另外,由居处的隔离推延至言论上的隔离”;第二段同样通过引用论证“性别隔离还表现为男女‘授受不亲’”这一原则;第三段“男女之防,著于叔嫂。礼书中特别对叔嫂之间的接触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论证了男女之防在叔嫂间最明显。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浮士德文化和阿波罗文化对如今‘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这一做法可能持有的不同看法”,首先要从文中找到关于浮士德文化和阿波罗文化的观点,然后根据其观点对“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的可能产生的不同看法。关于浮士德文化,原文的表述是“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根据材料一的论述,乡土社会主张男女隔离有序,可见,阿波罗文化是不主张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的。
关于浮士德文化,原文的表述是:“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由此可见,浮士德文化是现代的文化,是男女平等,是反乡土文化的,所以,浮士德文化是赞同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建水记[注](之四)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字、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衡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做干巴菌,正闪亮亮的,在锅子中间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的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
(有删改)
[注]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的是建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
B.文意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
C.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
D.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B.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巷子,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
C.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D.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8.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4分)
9.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
【答案】
6.D
7.A
8.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9.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D项,文章意《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意欲表现建水城的繁华富庶,而非“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狂不羁”。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选项带入文中比对分析,寻找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A项,“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错误,文章并没有一味“铺叙”建水城,里面既对历史的回味,也有对现实的客观描写,穿插了大量的议论和抒情。
故选A。
8.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首先根据文章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语段出现的关键词等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然后依据写作主旨、语段位置等回答其在文中的作用。
作答时,首先在文内勾画出饮食描写方面花费大量笔墨的地方,然后再说明这样描写的作用。①文章运用大量笔墨写了建水城内临安饭店中食客满堂的场面,“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以此表现建水城的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文章还重点写了烧卖的做法,“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并且说“这家烧麦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以此表现建水城的历史传承。②后文中还重点写了小巷中蘑菇的香气和小巷里的人提着蔬菜行走,并对蔬菜进行了铺陈,“草茅、莴笋、茄子、青椒、豆腐,短、肉糜、菱”,以此表现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9.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具体落在行文线索上。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①作答本题,需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把握文章内容。在空间上,第一段首先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描写建水城,然后依次抓住这些语句“一旦进入城门”“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既写了“原始之城”,又写了今日的建水城,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0•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即大恸,陨绝于地。既释,复故官。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故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B.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C.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D.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
B.宦官也称太监,是古代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C.晏驾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晏”义为晚,晏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发出。
D.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瑞生活俭朴,时时关心国事。他担任淳安知县时,布衣粗食,老仆种菜;任职户部时,见皇上深居西苑,不亲理朝政,又独自上奏劝谏。
B.海瑞劝谏皇上,不惧以死报国。皇上得疏大怒,命令火速捉拿,不要让他逃遁,但得知海瑞待罪于朝不会逃跑后,又细读疏文,并感动叹息。
C.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
D.海瑞为人刚直,身后穷困窘迫。他生平以刚为主,虽然一心为民,但行事却有偏颇;他一生清廉自律,家境贫寒,死后竟至靠人凑钱殓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14.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10.A
11.A
12.C
13.(1)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动加以纠正。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杖责。
(2)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
14.①自知触怒皇帝将死;②抱定必死的决心。
【分析】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本题注意各选项间不同之处。“昨闻海令为母寿”,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项、D项;“然”表转折,与后文关系密切,所以应在它之前断开,排除B项。
画波浪线部分句意为: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都御史(官职名)鄢懋卿从淳安县经过,海瑞对他们的招待都很简陋,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鄢懋卿非常愤恨。但是一直都听说过海瑞的名声,只好收敛威风离开了。
故选A。
1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A项,“考生来自全国各地”错误,考生为本地人。
故选A。
1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致使海瑞被迫退休”说法错误,原文为“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皇上劝慰他,不让他辞官,并未“被迫退休”。
故选C。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中“素”,一向;“矫”,矫正,纠正;“杖”,名词用作动词,杖责。
(2)中“罢市”,停业;“丧”,灵柩;“白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酹”,洒酒祭奠。
1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由“自知触忤当死”可知他自知触怒皇帝将死,所以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
由“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可知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并不打算逃走,而是遣散童仆,等待皇上降罪。
【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都御史(官职名)鄢懋卿从淳安县经过,海瑞对他们的招待都很简陋,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鄢懋卿非常愤恨。但是一直都听说过海瑞的名声,只好收敛威风离开了。过了一段时间,陆光祖任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他提拔海瑞为户部主事。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总督巡抚大臣争相进献各种祥瑞征兆,礼部官员往往就此上表祝贺,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下,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是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两三次,被感动而叹息,将它留在宫中数月。于是命令逮捕海瑞,关进诏狱,追究主使他上疏的人。世宗刚去世时,外界多不知道。而监狱主事听到消息,估计海瑞将会受到任用,因此办了酒菜款待海瑞。海瑞怀疑以为要赴西市刑场斩首,于是就恣意饮食,没有顾及其它。提牢主事这时贴着海瑞耳语:“皇上适才已经驾崩,您马上就要出狱,受到重用了。”海瑞随即十分哀恸,晕倒在地。海瑞获释后,恢复了原来的官职。神宗数次想召用海瑞,但被执政的大臣暗地里阻止了,只当了南京右都御史。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动加以纠正。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杖责。官员们惶恐不安,多对此叫苦不迭。提学御史房寰,担心被检举揭露,想先下手发难,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便二次上疏诬蔑海瑞。海瑞也屡次上疏要求告老回家,皇上劝慰他,不让他辞官。万历十五年,海瑞死于南京任上。海瑞没有儿子。去世之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前来探视,见他房中只有葛布做的帐子和空箱笼,过着一般寒士都不能忍受的生活。因而感动得流了泪,出面凑钱作为敛棺之用。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海瑞平生治学,以刚为主,因此自号为刚峰,天下人称他为刚峰先生。所以所到之处均致力于清丈土地,颁行一条鞭法。他的思想主要在于利民,而行事很难避免会出现一些偏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1·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醉中出西门偶书(注)
陆游
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
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
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
(注)本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 年),此时作者免官闲居成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作者赋闲、住在古寺里面无事可做、只能以酒来消解心中苦闷的生活状况。
B.颔联中的青山、白发,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视觉冲击,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C.颈联在今昔对比中叹时光流逝,诗人满怀悲伤遗憾,只能靠追忆少年时的抱负自我宽慰。
D.同为出猎场景,“极目寒芜雉兔骄”与苏轼“西北望,射天狼”所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
16.有人评价此诗:“愤懑却不消沉。”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C
16.①耽酒之寂、蜀地之悲和郊外之芜表现了诗人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②负于朝廷的愧疚感、为征战的宏愿、不迎合世俗的操守则表明他依然有壮志豪情和高尚品格。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 “叹时光流逝”“自我安慰”错误。颈联“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意思是人生仕途不顺悲伤自己孤独终老无所事事,从年少起便立志征战沙场可以不被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背景是他本身就是在满怀壮志豪情之时被从前线调往后方蜀地任职的,心中压抑不已,郁愤难平,而在蜀地为官这八年的时间里,也是频遭调动,甚至几个月就调动一次。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情感的能力。
愤懑表现在首联、尾联,借酒浇愁、悲伤终老属地,极目寒芜凄凉,凸显了诗人的逆境,诗人写自己四处奔波的时光,实在是令陆游心力交瘁,精疲力竭,他的命运也确实称得上多舛,有才不得重用,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心情自是抑郁难平,所以说“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但是,意志并不消沉,虽然感觉有负圣朝,但未曾坠落青云之志,反倒是具有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心境,比如“雉兔骄”“挟箭西郊去”都可以见证。诗人饱经磨砺,游荡四方,却不颓废消极,志向常在,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白发向人羞折腰”,一头白发了,要保住晚节,不要向人折腰!身怀浩然正气,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唾弃奴性、奴颜、媚骨,尤其是对于那些失去了人格、尊严和脊梁,最终沦为奴才的人,更是不屑一顾!他自己又怎么会为了能够返回家乡,调离蜀地,而去低眉折腰,讨好朝中权贵呢?这句“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其实是他埋藏最深处的心声,是源自心底最彻底的自白。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2021·广东省韶关市高三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受到任命挽救危局时,人们常会引用《出师表》中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有星宿分野之说,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李白在《蜀道难》中也用了这种写法叙说蜀道难行,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善于借助历史人物抒发感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晋人向秀和王质的典故表达自己因人事全非、世事变迁而生的无限感慨。
【答案】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详解】本题考查背诵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扪、胁、膺、坐、赋、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2021·福建省福州市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作为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承办地,福州立足古厝特色,以“世遗大会”为契机,将文化遗产影响力与城市发展机遇紧密结合起来。三坊七巷、上下杭、宏琳厝等诸多著名的古厝使得福州 着相对完整和原生态的古城格局。游客们往往会沉醉于这些历史古建筑的 ,惊叹于林则徐、严复等历史名人饱含家国情怀的人文底蕴。( )这些古厝虽饱经沧桑,依然屹立,但 。之所以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这些古厝主人多为已定居海外多年的华人、华侨。这些古厝的类型和内涵都有相似之处,所蕴含的建筑、宗族等元素应该引起重视,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开发和利用力度仍普遍不够,一些历史记忆有 的危险。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保存 巧夺天工 不为人知 湮灭
B.保存 鬼斧神工 不为人知 泯灭
C.保留 鬼斧神工 无人问津 湮灭
D.保留 巧夺天工 无人问津 泯灭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量的古厝还散落在周边附县区和偏远的村镇里,与那些已经为游人熟知的标志性建筑和古厝互为映村。
B.周边的县区和偏远的村镇里还存在着大量的古厝,与那些已经为游人熟知的标志性建筑和古厝互为映衬。
C.除了那些已经为游人熟知的标志性建筑和古厝,大量的古厝还散落在周边的县区和偏远的村镇里。
D.除了那些已经为游人熟知的标志性建筑和古厝外,古厝还大量散落在周边的县区和偏远的村镇里。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案】
18.A
19.C
20.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是这些古厝主人多为已定居海外多年的华人、华侨。
【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保存,继续存在,不受损失;保留,保存不改变、暂时留着不处理。语境强调“古城格局”继续存在,应选用“保存”;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古建筑”是人工建的,故选用“巧夺天工”;
不为人知,不被人所知道了解;无人问津,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语境强调古厝主人不在,人们不知道古厝的存在,故选用“不为人知”;
湮灭,埋没、磨灭;泯灭,消灭、消失。对应“记忆”应选用“湮灭”。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因古厝不为人知,故“与那些已经为游人熟知的标志性建筑和古厝互为映村”表述不恰当,排除AB;“古厝还大量”语序不当,应为“大量的古厝”,排除D。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之所以”和“的原因”连用造成句式杂糅,去掉“之所以”;成分残缺,使前后句句意不连贯,中间加上“是”。故改为: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是这些古厝主人多为已定居海外多年的华人、华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2021·湖北省八市高三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除了遗传因素,以及不当的用眼习惯外,研究显示,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在儿童近视的过程中起了作用。
长期处在噪声环境中。专家的研究表明,处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眼底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区别光亮度的敏感性开始下降,识别弱光反应的时间延长;音响超过45分贝时,40%的人瞳孔散大;达到115分贝时,眼睛对光亮度的适应性下降20%,同时伴有色觉能力削弱。
① 。甜食为酸性食物,一方面大量消耗体内的钙元素,另一方面升高血糖,改变晶体渗透压,是导致近视眼形成的又一祸根,要监督孩子少吃为妙。
睡眠不足。10-13 岁是近视眼形成的高峰期。 ②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就会失去平衡,造成眼睫状肌的调节功能紊乱。保证每晚睡足9~11小时, ③ 。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2个字)(6分)
22.为了预防儿童近视,父母该怎么做?请结合上文概括说明。(每句不超过10个字)(5分)
【答案】
21.①爱吃甜食;②此年龄段的孩子若睡眠不足;③有保护视力的作用。
22.①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②使孩子远离噪声环境;③监督孩子少吃甜食;④使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
【分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后面说的吃甜食的危害,以及“要监督孩子少吃为妙”,可知这里是说孩子“爱吃甜食”,句子格式要与“睡眠不足”一致;
第二空,讲的是睡眠不足的危害,结合后面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就会失去平衡,造成眼睫状肌的调节功能紊乱”“保证每晚睡足9~11小时”,可知这里是说“此年龄段的孩子若睡眠不足”;
第三空,联系前文的“保证每晚睡足9~11小时”,可知是说充足的睡眠“有保护视力的作用”。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提到“除了遗传因素,以及不当的用眼习惯外……”,说明用眼习惯对预防近视有作用,据此概括出“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
第二段是说噪声对孩子眼睛的影响,“处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眼底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区别光亮度的敏感性开始下降,识别弱光反应的时间延长;音响超过45分贝时,40%的人瞳孔散大;达到115分贝时,眼睛对光亮度的适应性下降20%,同时伴有色觉能力削弱”,噪声越大,最孩子眼睛伤害越大,据此概括出“使孩子远离噪声环境”;
第三段是说吃甜食对孩子眼睛的伤害,“一方面大量消耗体内的钙元素,另一方面升高血糖,改变晶体渗透压”,据此可概括出“监督孩子少吃甜食”;
第四段讲睡眠不足的危害,“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就会失去平衡,造成眼睫状肌的调节功能紊乱”,据此可概括出“使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
四、写作(60分)
23.【2021·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圣哲说:“生活中,总是有毒蛇在引诱着我们。”所以你的世界一直在教你说“不”,以免那些毒蛇会来侵害你。可是渐渐地,你说“我不听”,学会了放纵;你说“我不关心”,学会了倨傲;你说“我不想跟你做朋友”,学会了无情;你说“我不想读书了”,学会了退缩……对,你可以说“不”,你有这个权力。也许你觉得这很酷,但是,孩子,你也要明白,你也有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其实生活是个大花园,连毒蛇也喜欢在花底下晒太阳。因此,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我多么希望你对那些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说“行”啊。孩子,我们谈谈吧。
这是一位妈妈写给孩子的信。假如你是这位妈妈的孩子,读了信之后,你想跟她谈些什么呢?请据此写一封回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本题属于材料+任务驱动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
材料是妈妈写给孩子的信。信中例举了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情况,总是说“不”,“不听”“不关心”“不想跟你做朋友”“不想读书”,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其实是“放纵”“倨傲”“无情”“退缩”。这对这个问题,妈妈提出了希望,要履行“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并指出“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
考生在行文时要分清处境(实际情况),谈“说‘不’是我的权利”和“说‘行’更可贵”都可以。面对生活中的丑恶的、不合理的现象,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大胆说“不”。面对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面对他人善意的提醒和师长的教导,理应说“行”。其他立意,持之有据亦可。
材料是一段含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要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需要抓住“这就是担当”分析,语段主要讲“担当”。“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败敢于承担责任”这是担当的一些表现。“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魄力,更是一种精神”主要讲“担当”的内涵。本题主要围绕“担当”审题立意。
【立意】
1.责任与担当;
2.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3.人之为人,要敢于担当;
4.担当责任是使命,是义务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19年高考语文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专题10语句补写(含解析),共14页。
这是一份2019年高考语文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专题09语病(含解析),共15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02实用类文本含解析,共24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