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一 中外古代文明的演进 专题强化训练(二) Word版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95317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一 中外古代文明的演进 专题强化训练(二) Word版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95317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一 中外古代文明的演进 专题强化训练(二) 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一 中外古代文明的演进 专题强化训练(二) Word版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强化训练(二)(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段测)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 B.门阀政治制约皇权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解析:选B。材料没有提到二王兄弟是外戚,故A项错误;二王是东晋时期非常有名的门阀士族,“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可见其对政权的影响大,皇权受到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地方控制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当时东晋国家的四分五裂,故D项错误。2.(2017·南阳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B.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D.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解析:选D。据材料不能体现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政府在中正评议人物、定品时起到了重要作用,故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政府在中正评议人物、定品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能说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故 C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以得出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故D项正确。 3.(2017·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质测)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租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B.“贵儒”又“尊道”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解析:选B。“遵儒者之教”与“修身”“养德”说明儒家思想依然存在影响力,故A项错误;王租的“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与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均体现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三国时期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延续性发展,并未走向断裂,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儒家与道家思想,未体现佛儒道三教并行,故D项错误。4.(2017·武汉三模)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解析:选C。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力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D项错误。5.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聪慧)”“宣慈惠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现,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唐代( )A.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B.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C.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D.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解析:选C。志文存在虚夸成分,但是并不全是夸大,故A项错误;材料中“博爱众人”并不仅仅是佛教的思想且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主要集中于社会的上层,影响日常生活的说法不准确,故B项错误;材料中志文对墓主的推崇以及当时对高僧也往往如此称赞,说明当时社会上推崇儒家的礼教等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融合,故D项错误。6.(2017·唐山二模)“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代张籍的这首《凉州词》可供研究唐代的( )A.社会习俗 B.区域经济 C.边疆治理 D.丝绸之路解析:选D。诗里没有涉及社会习俗,故A项错误;诗里没有涉及区域经济,故B项错误;“应驮白练到安西”表达了诗人非常强烈地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故C项错误;根据“白练”“安西”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可供研究唐代的丝绸之路,故D项正确。7.(2017·洛阳高三质检)据《册府元龟》记载:唐文宗时,“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唐武宗时,盐铁司曾上奏说,“伏以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材料反映了( )A.唐代茶税收入明显增加B.气候决定南北种植业差异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更快D.农副产品市场流动性增强解析:选D。材料“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营生多以种茶为业”与唐代茶税收入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营生多以种茶为业”并没有将南北方种植业加以比较,故B项错误;材料“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营生多以种茶为业”并没有将南方商品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营生多以种茶为业”可知茶叶的商品化程度较高,因此说明农副产品市场流动性增强,故D项正确。8.(2017·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唐末至宋初,中国政坛有“不相南人”的说法。宋真宗以南方人王钦若为宰相,首开先河。此后担任宰相的南方人逐渐增多,到王安石变法时,提倡变法的熙宁新党,大多是南方人。下列各项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带动文化重心南移B.支持变法的南方人比北方人多C.南方学风更加激进和开明D.理学由北向南逐渐传播解析:选C。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A项错误;支持变法的新党多为南方人而非支持变法群体多为南方人,故B项错误;新党为南方知识分子,说明南方学风相对开放,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理学的传播,故D项错误。9.(2017·洛阳高三质检)宋代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清官包拯亦言,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这说明古代( )A.选拔监察官程序复杂B.监察官直接服务于皇帝C.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D.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解析:选C。材料“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体现监察官选任的要求而不是程序,故A项错误;材料“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体现监察官选任的要求,与任用的对象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侧晓知治林”“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与加强皇权无关,故D项错误。10.(2017·太原高考考前质检)北宋时,商品经济发展,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间舍”,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这表明( )A.土地兼并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B.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土地作为商品较多地进入流通领域D.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土地制度的变化解析:选C。材料不涉及土地买卖对国家财政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间的经济现象,非官方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间舍”“庄田置后频移主”,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比较频繁,故C项正确;土地买卖依旧是土地私有的表现,故D项错误。11.(2017·大庆三模)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画家们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B.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C.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D.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解析:选B。材料与营造温馨气氛无关,故A项错误;儒道思想强调人的内心体验,强调借物抒情,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表达政治理念,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可知并非再现客观真实世界,故D项错误。12.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他还认为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其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 )A.注重实用性 B.优先服务于农业C.满足了社会生产 D.讲究“天人合一”解析:选A。材料“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注重实用性,故A项正确;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器具制作是服务于人,而不是以农业为优先,故B项错误;C、D项与材料无关,故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湖南四市三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伴随着汉字、汉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儒学在朝鲜三国时期即得到国家承认,得以广泛流布,当时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之中,高句丽因接壤中国,汉文化的传入相对较早。据朝鲜史书《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载,小兽林王二年(372年),高句丽正式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中也设有博士,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为国家培养官吏。这显然是模仿了中国官方的教育制度。至于教育内容,根据《北史》《旧唐书》记载中国典籍在高句丽流传的情况,由“五经”“三史”、《三国志》《晋春秋》等,可以探知其“太学”以儒家经典作基本教材,所授内容则是中国的经学、史学和文学,而中国的史学和文学亦皆贯彻着儒学的精神。由此可知,当时官方推行的是儒学的教育。太学之外,民间普遍设立“扃堂”(扃,本义为从外面关门的门闩)教授平民于弟,《旧唐书·高丽传》载“俗爱读书,至于衙门厮养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谓之扃堂。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晔《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阳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爱重之”。朝鲜李朝后期(17—19世纪),由于长达七年的反对日本入侵的壬辰卫国战争,加之北方女真族的两次入侵,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造成内外矛盾交困,封建社会急剧衰退。朱子学日益流于空谈性理,严重脱离社会现实,无补世用。于是,以柳馨远、李瀷、丁若镛、洪大容、朴趾源、朴齐家、崔汉琦等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立足于社会现实,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他们深受从中国传入的启蒙思想及实证的考据学的影响,并借助于欧洲科技典籍,积极寻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案,特别强调儒学中“经世致用”及利用厚生的思想,力倡远虚文近实用,学以致用,以变革社会,救国救民。于是形成了朝鲜儒学中打破朱子学传统的重要学术思潮——实学思想。(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儒学在朝鲜半岛传播的特点。(12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朝鲜对儒家文化的态度。(13分)解析 (1)根据材料“儒学在朝鲜三国时期即得到国家承认”和“高句丽因接壤中国,汉文化的传入相对较早”得知,从汉朝开始传入,高句丽传入最早;根据材料“高句丽正式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最高学府”和“民间普遍设立‘扃堂’”得知,国家建立儒学教育体系;根据材料“‘太学’以儒家经典作基本教材”和“所授内容则是中国的经学、史学和文学”得知,教授中国儒家经典和历史;根据材料“朝鲜李朝后期……他们深受……考据学的影响”和“经世致用”可得知,中国传统儒学在朝鲜教授近两千年。(2)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态度分析,应结合时间段来看待朝鲜对待儒家文化态度,前期是全盘接受,后期结合国情反思,改造;同时历史学科要求评价历史事件应辩证分析,既要看到儒家文化的传入对推动朝鲜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朝鲜社会在向近代转型过程中,要立足国情对儒家文化进行合理取舍,改造儒家文化,与时俱进。答案 (1)特点:从汉朝开始传入,高句丽传入最早,国家建立儒学教育体系(国家太学,民间扃学),教授中国儒家经典和历史,中国传统儒学在朝鲜教授近两千年。(2)评价:对先进的中国文化完整接受,中国儒家文化为朝鲜社会、文化奠基并推动社会发展,对朝鲜历史产生了积极影响,朝鲜成为汉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圈的重要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并结合朝鲜国情,朝鲜能积极主动改造儒家文化,创造起自己特色的“实学思想”,体现了朝鲜文化的与时俱进。14.(2017·皖南八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宋代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题材的(这种题材特别多),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才子和佳人之间,发生故事是没问题的。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不仅才子佳人的故事如此,就是那些扬名立万、报仇雪恨的题材,也往往得考个功名,做上八府巡按之类的,才能实现。——摘自张鸣《从科举制到市场经济转型》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 可分别从两个角度分析论证。据材料中“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提炼得出观点一:宋代以后读书人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思想等角度论述即可。据材料中“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就是那些扬名立万、报仇雪恨的题材,也往往得考个功名,做上八府巡按之类的,才能实现”提炼得出观点二:科举制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思想等角度论述即可。答案 观点一:宋代以后读书人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论述: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确立为读书人进入政权领域提供了机遇;宋代科举制的完善使大批无家庭背景的知识分子进入政治领域;中国古代官本位盛行和知识分子政治地位的提高使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观点二:科举制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论述:宋代以后民间戏曲小说以知识分子为主体说明了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提高;科举制广泛实行后知识分子有了公平进入政权领域的途径;尤其是平民知识分子大量进入政治领域,使政治地位提高的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也就成为了民间戏曲小说的主角。(注:答案只是示例,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二 中外近代文明的演进 8 专题强化训练(八) Word版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一 中外古代文明的演进 专题强化训练(一) Word版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一 中外古代文明的演进 通史模块集训(一) Word版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