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2部分 专题12 第2节 考点3 形象概括鉴赏类2大题型
展开eq \a\vs4\al(☞)明常识
散文中的人物与小说中的有所不同。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加工提炼而成的,是艺术的真实,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也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的,它的目的并非塑造人物,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
当然,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同样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艺术性体现在其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上,而思想性则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eq \a\vs4\al(☞)定考向
eq \a\vs4\al(☞)熟技巧
概括形象特点“3角度”
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点
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2.从描写中概括特点
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形态、气味等的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特点
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时不可忽视。
特别提示:分析概括物象含义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概括物象的含义,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二是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三是它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胡杨人家
刘之蔚
日出之前赶到二道桥,当走到四道桥,已接近晌午时分,刚过了一座新修的木桥,想找个地方交个“地税”,但见有一处胡杨林煞是茂密,便不及细想一溜小跑往里钻了进去。
不曾想到在这林子掩映之下居然“藏”有毗邻的两座蒙古包,心中不禁窃喜,直奔过去。
从外观上可以判断出,这两座蒙古包不是旅游区常见的忽悠游客的山寨包,而是真的有人在此居住。此时胡杨林外飞沙走石,而林子里安静得仿佛时间都为此凝固了。
见蒙古包开着门,没敢靠近,朝里吆喝了声:“家里有人吗?”
随着应答声,门里探出一张中年妇女的脸,黑里透红带着油光,乐呵呵地喊我进去喝茶。晃悠一上午的我此时的确已是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便腆着脸不客气地问:“有吃的吗?”那中年妇女回答脆脆的:“有,跟我们一块吃羊肉饺子吧。”
“我还有朋友在林子外,能一块来吃吗?要多少钱?”我有点儿得寸进尺了。
这一问,也许有些唐突,只见对方一愣。不知啥时她的身后又多了一张年轻姑娘的脸,有着蒙古人特有的刚毅的线条,煞是好看。姑娘接过话题问道:“你们几个人,还想吃啥?”
“有手抓羊肉不?”
“有!”回答一样是脆脆的,伴以银铃般的笑声。
我就纳了闷了,这哪像是不期而遇,明明是到亲戚家里。便回身招呼伙伴们钻进了一座摆着一张折叠餐桌的蒙古包。不一会儿,蒙古包外由远而近传来一阵摩托车的马达声,循声望去,一个男人出现在门口。
老代。这是我真真切切在额济纳近距离见到的第一位蒙古汉子,不高的个头,但十分的壮实,一样的黝黑发亮得让城里人无比艳羡的肤色,健康阳光。不曾想到的是,在后面的交谈里我才发现,之前印在我脑海里的蒙古汉子应该是端着苍鹰的姿势,个顶个儿膀大腰圆的摔跤手模样,而老代很浓缩且很腼腆。
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
但我还是心里没底,提到了餐费的问题。老代憨憨地说昨天也有人要吃手抓,给了60元。
我没说啥,心里有底了,见他们开始包饺子了,我说:“让我媳妇儿来帮忙包可以吗?”
“可以啊,来吧。”
我又认真地“调侃”了一句:“俺们山东人包饺子,肉馅儿要塞得满满的。”
老代乐呵呵地回了一句:“没事啊,包成包子都行。”
饺子是用搁在外面空地上的炉子煮的,到了晚间这炉子就得抬进蒙古包生火烧水取暖。姑娘在煮饺子,我就开始拍照,这时才开始观察老代家周边的一切。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绽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遒劲的枝干,美得让人窒息。
手抓羊肉上来了,是一整块羊胛骨肉,在甘肃,在青海,在陕西,没少吃手抓羊肉,这回真长见识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棒的手抓!问起老代,为啥会给我们上这块肉。
“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我们就会杀一只羊,用最好吃的肉来招待客人,你们吃完走了,这块骨头,我们洗一洗,拴上一根麻绳要挂在蒙古包上的。”
呜呜,我差点没感动得冒泡儿。
慢慢聊着,我这才知道,之前最先打招呼的那位中年妇女是老代的丈母娘,而那位年轻的姑娘是老代媳妇儿,我的眼镜差点儿没掉地上,这关系一时我都没反应过来。老实说,刚开始我把他媳妇儿当他女儿了。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蒙古人的豪情和大度一览无余。
因为忙活我们这顿饭,等我们吃完了,人家一家才开始用餐,怪不好意思的。又等了一袋烟工夫,才最后过去把饭钱硬塞给了老代。之前说好了的:两盘羊肉饺子、一份手抓羊肉,共60元。给老代一张,没让他找钱,老代有点不好意思收,这时候,我的态度有点强硬了,必须收下!见他们也喝茶,也不管他们喜不喜欢,留下我摄影包里带的所有的“大红袍”,挥一挥衣袖,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轻轻地带着一份纯真,我们走了,还觉得有点儿豪迈。
回来的路上,在想一件事儿,如果戴望舒是蒙古族的,他还会不会潇洒地轻轻挥一挥衣袖,撑着那把油纸伞去幽会那丁香般的姑娘?扑哧。
(选文略有删改)
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4分)
【解题思维】
第一步:仔细审题,抓住4个关键点:概括、老代、性格特点、分析。
第二步:理清解题思路。从文中找出描写老代的内容进行概括,要抓关键词语,如“憨憨地”“豪情和大度”等。文中作者初次见到老代时,对老代的外貌描写显出其淳朴的特点;在作者与老代商量钱和包饺子时,老代的语言都显出憨厚的特点;从“刚开始我把他媳妇儿当他女儿了……”“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可看出老代的豪爽和大度。
第三步:先用关键词语概括出性格特点,然后逐点进行分析。
【答案】 (要点)淳朴、憨厚、豪爽、大度等。
(分析示例)“我”向老代提出餐费问题时,他“憨憨地”回答了一个有依据的很低的价钱,从中可以看出老代淳朴、憨厚的性格;“我”把老代媳妇当成他女儿的时候,他不但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从中可以看出老代豪爽、大度的性格。
题型2__物象作用分析题
eq \a\vs4\al(☞)明常识
散文中的物象主要有景、物两类。景,景物;物,某自然物和人造物,包括动物、器物、建筑物之类。由于这些景、物出现在散文中不仅有其自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即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浸透了作者的情意,故称作“意象”也无妨。
散文中的物象受文本语境的制约,因此阅读时需要依文定意,也就是说,要认真阅读文本,从中体味景、物所蕴含的意义。这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不同。古诗中的常见意象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和情感意蕴,而散文中物象(意象)的意义却是临时赋予的,脱离了文本,就无所谓“意象”了。
eq \a\vs4\al(☞)定考向
eq \a\vs4\al(☞)熟技巧
(一)分析主要物象作用“2角度”
中心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串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分析其作用,一般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内容主旨作用
中心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分析其作用,首先看其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一般而言,写物的散文要找志,写景的散文要析情。
2.艺术构思作用
它可以是全文的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串穿在一起;或起着象征、衬托的作用。
(二)分析次要物象作用“3思考”
对于次要物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物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分析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的思考角度:a.对内容的充实作用,b.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c.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垸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算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⑪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
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解题思维】
第一步:抓住题目要求中的3个关键词:多次、牛铃、艺术效果。
第二步:此题考查的是分析物象的作用。“牛铃”在文中多次出现:第④段“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第⑥段“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第⑦段“牛铃骤响”,第⑨段“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第⑪段“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勾画出这些语句,根据它们所在的位置,再结合文章主旨加以概括分析。
第三步:用简洁的文字合理组织答案,注意分点作答。
【答案】 ①呼应题目,点明文旨。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③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④ 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
边练边悟__形象概括鉴赏类2大题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26612103】
举炊烹饮日月间
王 芸
表面上看起来,灶是火与土的结合,垒土为台,燃薪为火,便有了灶。可实质上,灶一旦运作起来,便是金、木、水、火、土的齐齐相遇,缺一不可。
灶间的女子俯着一张被旺腾炉火映亮、被暄软蒸汽濡湿的脸,在木窗隔透过的熹微晨曦与浓稠暮色中忙碌。壮硕、丰满的身影在焦黄的墙面上悠悠地晃,腰上的围裙转过来又旋过去,早沾了一身嵌在灶台纹路里年深月久的烟尘。灶间女子足不出户,却在举手投足、举炊烹饮间,将金、木、水、火、土统统采进了心里。一日三番,像乡村的日子一般齐整。
乡间土生土长的女孩,多是在灶间完成人生最初的启蒙。她们守着窄窄的灶膛口像守着一扇亮堂堂的窗,从一根根炙红的柴薪、一束束喧腾的火苗里,一路望进了未来的岁月。许许多多的美好梦幻,像桔红色的火焰在眼前袅娜地闪耀,升腾。
当女孩的腰肢摇摇摆摆长过了灶台的高度,女孩便成了那一日三餐在灶间采金采木采水采火采土的女人,在三尺灶台间量度一生的长度与宽度、热度与厚度。柴薪依然在灶膛里旺旺地燃着,将女人的影子夸张地涂抹到墙壁上,孤独地摇来晃去。灶,从与女孩眼睛平行的角度,渐渐移转到眼睛的下方,迷蒙的蒸汽徐徐上升,弥漫了整个灶间,也遮盖了那一双眼睛和眼睛里沉淀的所有隐秘心事。
灶的故事,就是一代又一代女人的故事。灶曾经青涩,就像每一个女人曾经青涩过一样。最初,男人用他们粗糙的手砌就了灶,给了灶形体与躯壳,却是一代又一代成熟起来的女人用她们的双手赋予了灶生命,与善感的灵魂。
女人长长短短的一生,就像一棵柴薪填入了灶膛的过程,由天真未泯的一点潮湿与清凉慢慢被褥热,点燃,直燃出炫目的透红,再慢慢被炙残,灼干,从表到里,沉默着失去一点一滴鲜活的水分,直至每一脉纤维都全然化作火焰的祭品——灰烬。曾经紧凑的身体慢慢松散开来,肌肤憔悴,骨殖破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便软软地坠入灶的底部,冷却为暗淡无光轻软无骨的灰烬。或许,在最后一刻,会燃出一痕灼目的亮,散尽最后一息热。然后是新的柴薪,新的女人,来续写一口灶的故事。
男人们在田地里书写清凉的田园诗,女人们在屋子里谱写温热的家园诗。灶,便是那恒定的韵脚,押在每一个日子的晨昏与腰间。
每每从灶屋屋顶上升起的炊烟,就像女人一声声温婉的召唤,也是一座宅屋每天吐故纳新的几缕悠长而拙重的呼吸。不论从哪个角度眺望,男人都能轻易辨认出自家炊烟的形象。由炊烟,又迅速联想到自家女人在灶间忙碌的形象。男人抹一把眉峰淋漓的汗,嘴角不觉微微上挑,露出一抹隐约的笑意。
古时有言,君子远庖厨。不止于此,也不知从何时发端的不成文分工,将灯下苦读归作男人的事,而举炊调羹成了女人该干的活。男人的天地在屋子外面,有本事的男人脚步迟早会越过千册万卷的拘囿,踏千山万水、千沟万壑去求取一纸功名,也求取一生一世的荣华富贵,与一家一族的显赫荣耀。而女人的舞台在屋子里,在灶台间,女人的本事在于将平铺直叙的一日三餐,调配得山高水长,将一个重复了又重复的韵脚运用得飞花流瀑。
我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灶离我一直遥远,如同乡村一般遥远。
直到有一天,我和一位朋友,一个从乡村走出来已有十余年的女人,一同在旅游途中,走进大山深处一户黄泥抹墙的人家。进了屋,她直奔灶间,痴痴地守着灶膛口添柴加火,不肯挪步。旺旺的炉火很快暖红了她的脸,红得像屋外檐角下悬挂的一串串干辣椒。饭间,她一直不肯上桌,为一桌人端菜递碗,就在灶间里吃完了那顿农家饭。那是我第一次吃灶烹出的饭菜,吃得热汗淋漓,吃出了百般的滋味与念想。也于一餐饭食间,一下子懂得了乡村生活的些许筋脉。
这得感谢朋友,和那一口灶无言的提示。
离不开土地与天空的灶,也就离不开乡村。城市的空间再盛大,也容不下一口灶谦卑的脾性与需要。城市的生活向着空中升起,踏地而炊的灶,依然讷言地,隐忍地,依偎在乡村的怀抱里,与泥土紧紧贴在一起。
当城市像天上的星群日益繁密,灶越离越远。它从日益稀薄的乡村岁月中,伸出被烟熏火燎过千百年的手指,轻缓若无地钩住了城市岁月的衣襟……
(有删改)
1.(形象特点概括题)概括文中灶间“女人”的形象特点。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散文的形象,作答时要注意形象的特点。文中灶间“女人”的形象显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农村妇女类型的形象。文中有支离破碎的细节描写,如“壮硕、丰满的身影在焦黄的墙面上悠悠地晃,腰上的围裙转过来又旋过去,早沾了一身嵌在灶台纹路里年深月久的烟尘”等,可以作为概括的依据。
【答案】 灶间的“女人”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形象。她们吃苦耐劳,朴实厚道,一生辛劳,无怨无悔地为一家人的吃喝操劳,营造了家的温馨,创造了平凡和美的生活。
2.(物象作用分析题)文中反复写到“灶”,这一意象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物象的作用。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出作者写“灶”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先找出线索作用,再分析“灶”与女人的关系,从中发现“灶”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答案】 ①“灶”作为文中重要的意象,起到了线索作用。②“灶”见证了女人的人生经历。③“灶”代表着女人举炊调羹、操持家务与辛劳和奉献精神,代表着谦卑、木讷、隐忍的精神品质。④代表着一种淳朴恬淡的生活意境。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浙江卷)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1)题干中有“形象”“性格”“特点”等字样
(2)题干中有“概括”“评价”等字样
(2013·天津卷)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
(2013·广东卷)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
(2012·湖南卷)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简要分析×××的形象特点。
(2)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3·浙江卷)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1)题干中有事物名称
(2)题干中有“作用”“效果”等字样
(2011·北京卷)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文章中写×××有什么作用?
(2)作者着意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3)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要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2部分 专题11 第2节 考点4 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 这是一份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2部分 专题11 第2节 考点4 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解题思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2部分 专题11 第2节 考点2 形象的3种考法: 这是一份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2部分 专题11 第2节 考点2 形象的3种考法,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解题思维,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第2节 考点3 概括赏析: 这是一份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第2节 考点3 概括赏析,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解题思维,参考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