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二第一学期 期中地理检测试卷(含解析)
展开期中检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20·吉林省实验高中月考)2019年2月5日是我国农历己亥年(猪年)春节,举国上下,一片热闹祥和的景象。下图为“我国某地在该日正午时的钟表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判断该地的经度大约是( )
A.90°E B.150°E C.146°E D.90°W
2.春节当天可能发生的是( )
A.地球绕日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B.长春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北京
C.澳大利亚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D.北极地区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读图,该地正午时表上显示的北京时间为14时,该地正午地方时为12时,即该地比北京时间晚2个小时,即经度在120°E的西侧30°经线上,可以计算为90°E,故该题选A。第2题,1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2月5日公转速度逐渐变慢;2月5日春节当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故长春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北京;2月5日北极部分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北极地区极夜范围最大,2月5日北极地区极夜范围逐渐变小;2月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且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变长,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故该题选C。
(2020·广西南宁三中月考)下图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投影图”,图中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读图完成3~4题。
3.P点的经度和地方时分别为( )
A.90°E,0:00 B.90°W,0:00
C.90°E,18:00 D.90°W,18:00
4.新旧两天分别用m日和m-1日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日占全球的1/4
B.PN处于昏线上
C.北京时间为m日14时
D.伦敦与北京所属的日期不同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该图为北半球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所以P点经线为90°W;由材料“图中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可知,P点地方时为0时,为新的一天开始,B正确。第4题,由上题可知,P点地方时为0时,经度为90°W;从90°W向东到180°为新一天m日,也就是图中阴影部分,占全球的3/4;PN处地方时为0时,没有处于昏线上;北京时间为m日14时,C正确;伦敦与北京所属的日期相同。
在北半球,把手表平置,时针指向太阳方向,在当地时间12时前,按顺时针沿时针与12时刻度线之间所成的夹角的平分线方向为南方(图a),12时后,按逆时针沿时针与12时刻度线之间所成的夹角的平分线方向为南方。北京时间7时,正在罗布泊(41°N,90°E)野外考察的李教授将手表的时针对准了刚刚升起的太阳(图b)。据此回答5~6题。
5.李教授所在地的南方应该是图b中的( )
A.S1 B.S2 C.S3 D.S4
6.图c中,能正确表示此时晨线的是( )
A.L1 B.L2 C.L3 D.L4
答案 5.C 6.C
解析 第5题,李教授所在的罗布泊的经度是90°E,北京时间为7时时,罗布泊的地方时是5时。图b中太阳位置不动,表盘顺时针旋转,将5时刻度线指向太阳方向,此时是12时前,按顺时针,时针与12时刻度线之间所成的夹角为210°,角的平分线位于旋转前表盘10时刻度线与11时刻度线之间,即图b中S3的位置(见下图)。南方应该是图b中的S3。
第6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此时90°E经线与晨线相交,图c中,能正确表示此时晨线的是L3,C对。L1、L4与90°E无交点,A、D错。L2只在极点处与90°E相交,B错。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110°E,20°N)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内变化图”,该地夏至日昼长为13小时13分。读图回答7~9题。
7.该地( )
A.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B.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差值约为40°
D.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
8.关于图中各时间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B.②~③时间段,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C.③~④时间段,北极地区一直处于极昼
D.④~①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9.北半球冬至日,N城市(70°W,20°S)的昼长约为( )
A.10小时47分 B.12小时
C.13小时13分 D.16小时
答案 7.A 8.B 9.C
解析 第7题,根据该地的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A对。该地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为最大90°,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约为86°34′,B错。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约为46°34′,最大差值为43°26′,C、D错。第8题,由图可知,①~②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向南移,A错。②~③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地球公转逐渐接近近日点,速度越来越快,B对。③~④时间段,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极地区并非一直处于极昼,C错。④~①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D错。第9题,根据该地位于北纬20°,夏至日昼长为13小时13分可判断该地冬至日夜长为13小时13分,此时与之纬度相同的南半球N城市昼长为13小时13分,故选C。
(2020·吉林省实验高中月考)读“某地某时间段正午物影变化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N点日期可能为( )
A.6月6日左右 B.8月8日左右
C.9月9日左右 D.2月2日左右
11.该地纬度最可能位于( )
A.赤道 B.11°34′S
C.11°34′N D.23°26′N
答案 10.B 11.C
解析 第10题,根据该地6月22日正午物影朝南可知,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M、N两点物影为0,说明是太阳直射点。根据图中日期,5月5日到6月22日,约47天,所以N点与6月22日之间也相隔47天,约是8月8日左右。第11题,结合上题分析,该地太阳直射日期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日期相差约47天,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可以判断该地应位于北半球,且大约在赤道和北回归线中间位置的纬度,所以最可能是11°34′N左右。
为充分利用日照资源,人们在进行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往往使街道与子午线之间成30°~60°的夹角。下图为“36°N某城镇街道与子午线关系图”。据此回答12~13题。
12.在春分日,若不考虑任何遮挡问题,阳光能从图示的窗户中直接射入室内的时段大约是( )
A.6~9时 B.9~12时
C.12~15时 D.15~18时
13.正午过后两小时,该地建筑物日影终年朝向( )
A.东北 B.西南 C.西北 D.东南
答案 12.D 13.A
解析 第12题,该地位于36°N(北回归线以北),春分日当地地方时为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向,18时位于正西方向。由图中信息可知,街道与子午线夹角为45°,所以大约在该地地方时15~18时之间,太阳位于西南方向,结合窗户的朝向,可推知该时段阳光可以从窗户直接射入室内。第13题,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所以全年正午过后两小时(即14时),太阳均位于西南方向,所以建筑物日影终年朝向相反方向,即朝向东北。
波浪岩(Wave Rock)位于澳大利亚西部城市帕斯以东340千米处的沙漠中,完全由花岗岩构成,它的形状像一排即将破碎的巨大且冻结了的波浪(如下面左图),下面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形成波浪岩奇特形状的主要原因是( )
A.岩浆活动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流水溶蚀
15.构成波浪岩的岩石属于右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4.B 15.B
解析 第14题,根据材料,波浪岩位于沙漠之中,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的结果,B对。第15题,读右图,①处“三进一出”,应是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②是岩浆岩;碎屑物指向沉积岩,④是沉积岩,③是变质岩。构成波浪岩的岩石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B对。
泥火山是地下深处高压泥浆和气体通过岩石裂隙运移到地表而形成的锥状堆积体。下面为“泥火山景观图”和“全球泥火山分布”。据此完成16~18题。
16.全球泥火山主要分布在( )
A.板块内部活跃地区 B.板块内部稳定地区
C.板块生长边界附近 D.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17.泥火山最可能位于( )
A.断层构造 B.背斜顶部
C.向斜槽部 D.褶皱翼部
18.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泥火山喷发物质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答案 16.D 17.A 18.C
解析 第16题,从图示可以看出,泥火山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属于板块消亡边界,选D。第17题,根据材料可知,泥火山是地下深处高压泥浆和气体通过岩石裂隙运移到地表而形成的锥状堆积体,所以泥火山最可能位于断层构造,选A。第18题,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泥火山喷发物质在地球表层经过外力作用可以转化为沉积岩,选C。
(2019·全国文综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9~21题。
19.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20.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21.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答案 19.B 20.C 21.C
解析 第19题,根据材料,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地区带来了流水及泥沙,说明泥沙淤积是形成山前平原的主要原因,因此营造山前地形的主要作用力为流水,选B。第20题,该平原大多处于半干旱区,河流断流时,风力会吹蚀、搬运地表沉积物,导致洼地逐渐增多增大,C正确;地面沉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冻融塌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们对于地表的塑造作用不会只在河流断流之后才显现出来,A、D错误;如果洼地的形成是由于流水侵蚀形成的,在河流断流后洼地应缩小,B错误,选C。第21题,该山前平原为半干旱、半湿润的交替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河流断流导致当地水分条件变差,土地沙化加剧,选C。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回答22~23题。
22.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我国下列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是(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华南地区
23.直接以岩石风化物为物质基础而形成的岩石类型是(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答案 22.C 23.C
解析 第22题,由材料知,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选项中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内陆,大陆性气候强,气温日较差大,物理风化作用最强。C正确。第23题,岩石风化的产物,经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最终形成沉积岩;而喷出岩、侵入岩、变质岩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C正确。
读下图,完成24~25题。
24.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河流 B.气候 C.地形 D.冻土
25.甲和乙之间的铁路没有按图中虚线修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虚线处是鞍部 B.虚线处是河谷
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答案 24.C 25.D
解析 第24题,由经纬度可知,该岛为日本的本州岛,以山地为主的地形成为其交通运输线建设的主要障碍,铁路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的沿海地区。第25题,虚线处虽然是直线,距离近,却没有建铁路,最有可能是因为其地势陡(等高线密集),不适宜铁路选线。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读“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的地球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在图上用箭头画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2分)
(2)写出节气名称:①________;④________。(2分)
(3)当地球公转速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时,它刚好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2分)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4)当地球运行到⑤位置时,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2分)
(5)当地球位于⑥位置时,太阳直射的位置正处于下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代码)段。(2分)
(6)在a段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为____________。(2分)
答案 (1)画图略(在地轴的北端画逆时针方向为自转方向,在公转轨道上画逆时针方向为公转方向)。
(2)夏至 春分
(3)C (4)昼短夜长 昼渐长,夜渐短 (5)a
(6)逐渐变慢
解析 (1)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一致,均为自西向东。(2)根据地轴与太阳位置关系可以判断,①为夏至,然后结合公转方向即可判断,②为秋分,③为冬至,④为春分。(3)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4)地球公转到⑤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5)地球公转到⑥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向北移动。(6)在a段过程中,太阳直射点逐渐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27.下图为“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斜线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则此日期为________________前后。(2分)
(2)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的是________地。(2分)
(3)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 )(3分)
A.甲地最大 B.乙地最大
C.丙地最大 D.三地相同
(4)甲、乙、丙三地至少需要再过________小时才能全部进入新的一天,届时甲地的地方时是______日______时。(3分)
答案 (1)(180°,23°26′S) 12月22日 (2)乙 (3)D
(4)16 23 4
解析 (1)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出,该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投影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可判断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为12月22日前后)。甲所在经线为白昼的中央经线,故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180°,23°26′S)。(2)赤道上昼夜等长,即昼夜长短变化为0,极圈及其以北(南)地区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由极圈到赤道昼夜长短变化幅度逐渐变小。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最靠近赤道,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3)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即一年中回归线到极圈之间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一致,都为46°52′。(4)甲、乙、丙三地相比,丙时间最晚,为12月22日8时,要想进入新的一天应再过16小时,此时甲地时间为12月23日4时。
28.图甲为“我国部分地区图”,图乙为“太行山山前断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指出图甲的地形类型。(3分)
(2)据图乙,判断华北平原的分布位置,是A段还是B段?指出华北平原形成的地质作用。(2分)
(3)简述图甲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4分)
地表形态和人类活动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4)在平原地形或山地地形中任选其一,说明在该地形影响下,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3分)
(5)据图甲,列举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2分)
答案 (1)平原、高原、山地。
(2)A 断裂下陷、流水沉积。
(3)在滦河河口附近,地势低平、河流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4)平原地形:城镇数量多,密度大,交通线路密集。
或山地地形:城镇数量少,密度小,交通线路稀疏。
(5)修建水库、修建运河、跨流域调水、城市及交通建设等。
解析 (1)结合图甲可以得出,西北部是高原,中部是山地,东南部是平原。(2)华北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位于图乙中的A段;结合图乙可以看出,华北平原处地壳断裂下陷,受海河、黄河等河流沉积作用形成。(3)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滦河三角洲的具体成因是在滦河河口附近,地势低平、河流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4)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故城镇数量多,密度大,交通线路密集。山地地形起伏大,人口稀少,城镇数量少,密度小,交通线路稀疏。(5)结合图甲中的图例信息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为建城镇、修建公路、运河、水库等活动。
29.下图为“北半球某岛屿的地质地貌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从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角度解释该岛屿的成因。(5分)
(2)简述甲河谷的形成原因。(5分)
(3)在图示大陆架海域钻探,能否发现有石油储存?为什么?(4分)
答案 (1)海底地壳受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地势升高出露海面形成岛屿。
(2)甲谷地位于背斜顶部,背斜形成过程中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易被侵蚀,在流水等外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谷地。
(3)不能。因为图示大陆架地区地质构造不是背斜顶部,不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地理试卷(含答案),文件包含2023年11月高二地理期中试卷docx、答案2023年11月高二地理期中试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二下学期期初调研测试地理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二下学期期初调研测试地理试卷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邗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2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3中,形成图2中景观的地质作用是,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