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教版科学中考生物部分专题突破专题07 生物图像和图表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596392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浙教版科学中考生物部分专题突破专题07 生物图像和图表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596392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浙教版科学中考生物部分专题突破专题07 生物图像和图表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596392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浙教版科学中考生物部分专题突破专题07 生物图像和图表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浙教版科学中考生物部分专题突破专题07 生物图像和图表题,共10页。
图T7-5
2.[2020·广东]图T7-6为中国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T7-6
A.心血管病死亡率明显升高
B.呼吸疾病死亡率有下降趋势
C.肿瘤疾病死亡率高于损伤、中毒死亡率
D.心血管病死亡率升高与生活方式无关
3.[2020·绵阳]如图T7-7是小景同学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请据图分析判断,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图T7-7
A.图甲显示的呼吸情况是在相对安静状态下测得的
B.图乙显示的呼吸情况是在剧烈运动状态下测得的
C.M点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都正处于舒张状态
D.N点时,喉口处于未被会厌软骨盖住的开放状态
4.[2020·泰安]图T7-8是某健康人汗液和尿液分泌量随外界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图T7-8
A.外界温度低于24 ℃时,人体尿液分泌量大于汗液分泌量
B.随着温度升高汗液分泌量增多,汗液蒸发时带走身体一部分热量,调节体温
C.随着温度升高尿液分泌量减少,会导致体内尿素等废物积累过多,破坏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D.人体通过排尿和排汗将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
5.[2019·新疆]假定在一个由草、兔和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把狐消灭了,则表示兔群的数量变化的曲线图是( )
图T7-9
6.[2020·陕西]1890年至1960年,英国某地区由于工业发展,排放大量黑烟,对环境造成污染。有研究者统计了这段时间桦尺蛾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1920—1960年,桦尺蛾的数量呈现出浅色的逐渐减少,深色的逐渐增加
B.浅色和深色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C.由于环境污染,浅色的桦尺蛾在生长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深色
D.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7.[2019·绍兴]生物的生殖使地球上的生命代代相传、繁衍不息。下列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图T7-10
8.[2020·北京顺义期末]研究者测定了六月份某一天中,正常生长的大豆幼苗一昼夜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T7-1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0~6时,幼苗的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B.6~12时,幼苗光合作用逐渐增强
C.12~18时,幼苗的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D.一昼夜,幼苗积累了大量有机物,用于生长发育
图T7-11 图T7-12
9.[2020·绵阳]制作馒头时,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面团膨大松软。如图T7-12表示用酵母菌发面时,不同温度对面团中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影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产生量越多
B.温度过低不利于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
C.在75 ℃的环境中,酵母菌可能已死亡
D.能大致判断发面时所需要的适宜温度
10.[2020·苏州]如图T7-13为唾液淀粉酶活性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T7-13
A.唾液淀粉酶能消化分解淀粉
B.唾液淀粉酶在b温度时活性最强
C.温度a和c时的酶活性基本相同
D.温度由a到c过程中酶活性逐渐增强
11.[2020·北京]京白梨是唯一冠以“京”字的北京特色果品。果实采收后放置一段时间会出现呼吸高峰,这是果实成熟的标志。图T7-14为不同温度条件下果实呼吸速率与贮藏时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T7-14
A. 果实的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B. 呼吸作用会消耗果实中的有机物
C. 12 ℃条件下贮藏的果实最先成熟
D. 6 ℃条件有利于果实贮藏
12.如图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则图甲曲线bd段表示 (填“吸气”或“呼气”),此时段内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 (填“A”或“B”)位置。肺泡中的氧气通过 作用进入血液中,再通过一系列的过程进入组织细胞参与细胞内的 作用,释放能量供人体各项生理活动。
图T7-15
13.[2020·福建]图T7-16为探究某地区外来植物大蒜芥对水杨梅、路边青两种本地植物种子发芽影响的研究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图T7-16
A.第1周,A'、B'两组种子的发芽率为0只是受到大蒜芥的影响
B.第2~5周,时间越长大蒜芥对路边青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越显著
C.水杨梅种子发芽率比路边青种子发芽率低是大蒜芥作用的结果
D.大蒜芥对水杨梅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比对路边青的抑制作用大
14.[2020·福建]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它以植物的汁液(主要是蔗糖)为食。为有效防治蚜虫,科研人员对扁豆的抗虫性进行了研究。在种植两个品种的扁豆时发现,大量的蚜虫寄生在绿色扁豆上,而在相邻的紫色扁豆上仅有少量。蚜虫为什么不选择紫色扁豆呢?
假设一:蚜虫对扁豆的选择与颜色的刺激有关。
实验一:①取两个相同的透光玻璃装置,分别编号为甲、乙。②每个装置内放入生长状态相同的绿色、紫色扁豆各一棵。③将甲、乙装置分别放在两种实验环境中,分别引入20只发育阶段相同的蚜虫。④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蚜虫的分布情况。⑤实验重复3次。
(1)由于黑暗环境中蚜虫不能接受颜色的刺激,步骤③的两种实验环境应分别是 。
(2)若观察到甲装置中大多数蚜虫出现在绿色扁豆上,乙装置中大多数蚜虫出现在 色扁豆上,则假设不成立。而实际结果确实如此。
进一步探究:是不是扁豆的某种成分影响了蚜虫的选择呢?经分析发现紫色扁豆中含有物质A,而绿色扁豆中没有,据此设计了以下实验。
假设二:蚜虫对扁豆的选择与物质A有关。
实验二:取丙、丁两个相同装置分别引入20只发育阶段相同的蚜虫。将配制好的人工饲液固定在装置中,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蚜虫的取食情况。实验重复3次。结果如下:
(3)实验二设置的实验变量是 ,为形成对照,表格中“?”处应填入 。
(4)实验结论:大多数蚜虫不选择紫色扁豆是因其含有物质A。比较丙、丁两组数据,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结果是:①丙组的平均取食频率比丁组 ;② 。
15.[2020·潍坊]合理均衡的营养和适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保证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增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请分析回答(图中数字表示结构,字母表示过程):
图T7-17
(1)消化系统中蛋白质开始化学性消化的器官是 ,小肠适于A过程的特殊结构有 。
(2)呼吸道有骨或软骨做支架,其作用是 ;过程B是通过 作用完成的。
(3)红细胞在肺部获取氧气后,随血液流动到全身各处的 将氧气释放;氧气到达骨骼肌细胞后,参与细胞内的 过程。
(4)肝脏产生的尿素进入血液后,首先到达图中心脏的[ ] ;在肾单位内,尿素会依次经过
(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
(5)运动过程中,人会呼吸急促,调节此过程的中枢位于 内。请在图T7-18中画出血液流经下列血管时氧气含量的变化曲线(P点是起点)。
图T7-18
16.[2020·朝阳期末]盐角草,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肉质,叶不发达,6~8 月开花结果(如图甲)。
图T7-19
(1)图乙所示为不同盐浓度对小麦和盐角草根系活力影响的结果。据图可知,随着土壤中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 。
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为根尖的 区,这一过程受根系活力的影响。植物能够在盐碱地生存,是因为细胞液浓度 周围水溶液浓度,细胞 (填“失水”或“吸水”)。
(2)盐角草具有较强的从土壤中摄取盐分、将盐分富集在植物体内的能力。从图丙可知,用不同浓度 NaCl 溶液种植盐角草时,盐角草富集 Na+和 Cl-能力较强的器官是 。
(3)研究人员进行如下实验:
①选取相邻 A、B 两块面积相等的盐渍化土壤。
②第一年,A 地种植盐角草,当年成熟后收割。B地不种植物。
③第二年,对 A 地和 B 地 0~10 cm 土壤深度的离子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下表:
可得到的结论为: 。
(4)我国西北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影响了当地主要经济作物棉花的生长。有人提出可以利用盐角草的上述特性,促进棉花产量。请设计实验,写出具体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可统计出苗率、棉铃数量或籽棉产量作为棉花的产量指标)。
。
1.C
2.D [解析]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第1位死因。不良的生活方式将成为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
3.C [解析]一个人在平静状态时,生命活动较缓,消耗的能量较少,需要的氧气较少,因此呼吸频率较慢,呼吸深度较小;剧烈的运动时,由于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需要的氧气多,所以呼吸的频率会加快,呼吸深度也增加。从题图中可以看出图甲曲线呼吸频率较慢,呼吸深度较小,因此表示平静状态时的呼吸状况;图乙曲线呼吸频率较快,呼吸深度较大,因此表示剧烈运动时的呼吸状况,A、B正确。图甲中M点为肺容量上升的最高点,表示吸气,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都处于收缩状态,C错误。图乙中的N点,肺容量上升,表示吸气,喉口处于未被会厌软骨盖住的开放状态,D正确。
4.C [解析] 由题图可知,外界温度低于24 ℃时,人体尿液分泌量大于汗液分泌量,A正确。随着外界温度升高汗液分泌量增多,汗液蒸发时带走身体一部分热量,降低人体温度,能调节体温,B正确。随着外界温度升高尿液分泌量减少,但汗液分泌量增多,也会排出尿素,不会导致体内尿素等废物积累过多,破坏水和无机盐的平衡,C错误。人体通过排尿和排汗将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平衡,D正确。
5.D [解析]在食物链“草→兔→狐”中,如果“狐”突然灭绝,兔的数量将会增加,草随着兔的增多而减少。后来兔的数量又因草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6.C [解析]据表中数据可见,1920—1960年,桦尺蛾的数量呈现出浅色的逐渐减少,深色的逐渐增加,A正确;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性状,桦尺蛾浅色和深色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可以遗传给后代,B正确;环境改变后,浅色的桦尺蛾不能适应环境,剩下的深色桦尺蛾能适应环境,并把自己的基因遗传给后代,导致深色的桦尺蛾比例不断地增加,C错误;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保护色,达尔文认为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7.A
8.C [解析] 0~6时无光,幼苗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导致有机物含量下降,A正确。6~12时,有机物含量增多,说明幼苗光合作用随光照增强而逐渐增强,B正确。12~18时,有机物含量增多,说明幼苗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C错误。24时有机物含量大于0时,说明一昼夜幼苗通过光合作用积累了大量有机物,用于植物生长发育,D正确。故选C。
9.A [解析]通过题图可以看出,酵母菌发酵时的最佳温度是30~45 ℃左右,在75 ℃的环境中,酵母菌可能已死亡,A错误;温度过低不利于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B正确;通过题图可以看出,在60 ℃的环境中酵母菌还能存活,但活动量很低,在75 ℃的环境中,酵母菌可能已死亡,C正确;能大致判断发面时所需要的适宜温度为30~45 ℃左右,D正确。
10.D [解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具有消化分解作用,A正确;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由曲线图可知,唾液淀粉酶在b温度时活性最强,B正确;通过曲线比较可知,在温度a和c时的酶活性基本相同,C正确;温度由a到b的过程中酶活性逐渐增强,由b到c的过程中酶活性逐渐减弱,D错误。
11.C
12.呼气 A 扩散 呼吸
13.B [解析]由题图中曲线可知,第1周四组种子的发芽率几乎一样,和大蒜芥没有关系;2周以后路边青种子在有无大蒜芥的不同环境下发芽率差异比较大,而且时间越长,影响越显著;水杨梅种子在有无大蒜芥的不同环境下发芽率差异比较小。所以B项正确。
14.(1)黑暗和明亮(顺序可对调)
(2)绿
(3)物质A(物质A的有无)
一定量10%蔗糖溶液
(4)低 丙组的平均取食时间比丁组短
[解析](1)因为黑暗环境中蚜虫不能接受颜色的刺激,所以两种实验环境应该是明亮和黑暗。
(2)黑暗环境中蚜虫不能接受颜色的刺激。如果黑暗和明亮环境中的蚜虫都选择绿色扁豆,说明蚜虫对扁豆的选择与颜色的刺激没有关系,则假设不成立。
(3)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其他条件完全相同。丙组加入了物质A,丁组不加物质A,所以变量是物质A。丁组应加入一定量的10%的蔗糖溶液。
(4)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丙组的平均取食频率比丁组低,平均取食时间比丁组短。
15.(1)胃 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2)有一定弹性,使呼吸时气体畅通 扩散
(3)毛细血管 呼吸作用
(4)3 右心房 ⑤→④→⑥ (5)脑干
[解析](1)消化系统中蛋白质开始化学性消化的器官是胃,小肠适于吸收的特殊结构是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2)呼吸道有骨和软骨做支架,作用是有一定弹性,使呼吸时气体畅通;过程B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3)红细胞在肺部获得氧气后,到达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将氧气释放,氧气到达骨骼肌细胞后,参与细胞内的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4)肝脏产生的尿素首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在肾单位中,尿素依次经过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5)人的呼吸调节中枢在脑干内。肺动脉内氧气含量减少,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发生气体交换,氧气由肺泡向血液扩散,肺静脉内氧气含量增加,所以曲线从毛细血管开始呈上升趋势。
16.(1)NaCl溶液浓度小于2 mg/mL时,小麦的根系活力急剧下降,大于2 mg/mL时,小麦根系活力缓慢下降;NaCl溶液浓度小于12 mg/mL时,盐角草根系活力维持稳定,大于12 mg/mL时,盐角草根系活力缓慢下降 根毛 大于 吸水
(2)地上茎和叶
(3)盐角草可以降低土壤中的 Na+和 Cl-含量,改善土壤盐渍化程度
(4)①选取相邻A、B两块面积相等的盐渍化土壤;②第一年,在A地种植盐角草,当年成熟后收割,B地不种植物;③第二年,分别在A、B 两地种植同种同量棉花,其他生长条件相同;④统计A、B两地棉花的出苗率、棉铃数量和籽棉产量。结果预测:预计A地棉花的出苗率、棉铃数量和籽棉产量高于B地
[解析](1)由图乙可知,NaCl溶液浓度小于2 mg/mL时,小麦的根系活力急剧下降,NaCl溶液浓度大于2 mg/mL时,小麦的根系活力缓慢下降;NaCl溶液浓度小于12 mg/mL时,盐角草根系活力维持稳定,NaCl溶液浓度大于12 mg/mL时,盐角草根系活力缓慢下降。根尖根毛区是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植物能够在盐碱地生存,是因为植物可以吸收水分,植物吸水的原理是植物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浓度。
(2)由图丙可知,离子含量较多的器官为地上茎和叶。
(3)由表格可知,种植盐角草的A地,两种离子浓度明显低于未种植植物的B地,说明盐角草可以吸收土壤中的两种离子,降低这两种离子浓度,改善土壤盐渍化程度。
(4)要想探究盐角草是否可以促进棉花增产,需要给棉花提供两种土壤条件,一种是种植过盐角草的土壤,另一种是未种植过任何植物的土壤,即变量为是否有盐角草影响。然后再制订具体的实验方案和预测结果。
年份
种类
1890
年
1900
年
1910
年
1920
年
1930
年
1940
年
1950
年
1960
年
深色桦尺蛾
65
70
69
58
130
222
323
440
浅色桦尺蛾
451
462
445
450
303
212
128
70
组别
项目
丙组
丁组
人工饲液
一定量10%蔗糖溶液
?
物质A
不加物质A
实验
结果
平均取食频率
1次/小时
18次/小时
平均取食时间
0.2分钟/次
1.5分钟/次
组别
土壤中 Na+含量/(g/kg)
土壤中 Cl-含量/(g/kg)
A地
2.21
0.23
B地
5.15
0.5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中考科学专题练:生物实验和探究,文件包含专题6生物实验和探究解析版docx、专题6生物实验和探究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年浙教版科学中考生物部分专题突破专题03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共7页。
这是一份2021年浙教版科学中考生物部分专题突破专题06 生物实验和探究,共5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