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
展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历史上,家教是促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对基层社会治理起着有益的作用。如今,吸收借鉴古代家教在传承主流价值观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更好发挥家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意义。
(一)传承家训:主流价值观的通俗化。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家庭内部施教,最主要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家训大都是训主结合个人成长生活经历对人伦亲情、世道人心、社会变化做的深入阐述,说理透彻明了,读来亲切可感。历史上的很多家训,不仅对训主一家一时产生了影响,且还泽被后世。
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家训专著,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士大夫著训立说的主要用意和家教的基本内容,也为后世家训树立了样本。清人王钺曾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整体看来,《颜氏家训》体现了进德修业的理念、知行结合的家教方法、重教崇化的价值诉求,对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遵行家礼:主流价值观的日用化。古人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把学礼、尊礼看作人立身处世的重要依托。家礼是传统中国人优良教养的载体,我们常说一个人教养好,是与家庭范围内遵礼行礼分不开的。家礼的内容不单涉及家庭成员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且还对家庭生活中的冠婚、丧、祭等事宜的具体开展、实施做出了仪式化的要求,说明了相关的程式和具体操作规仪,这也是家礼中最主要的内容。古人制定家礼,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落实“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和“纪纲人道之始终”,即夯实人伦亲情。古人认为要使人伦亲情和谐有序,就需从家庭生活中的点滴言谈举止入手,通过时常练习行为规仪,方能做到临事自然应对。对整个社会而言,千千万万家庭遵行家礼,有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起到化民成俗的作用。
古代家礼文献中,朱熹所著的《朱子家礼》久负盛名,将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礼教做了全面总结和说明,是家礼教育的集大成,影响早已超出家庭。
(三)制定家规:主流价值观的规约化。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是古人制度化的家教方式,是硬性的伦理规范。在古代,制定家规的人多半是文人士大夫、饱学之士、士绅乡贤,他们大都是社会的精英,也都受过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熏陶,他们在制定家规时,自然都遵循传统的纲常伦理,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家规的制定当中,这使得“家法必遵国宪,方为大公”成了家规的显著特点。实际上,这种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的做法,也起到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的作用。家规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性的规定,以教育家庭成员改过迁善,起到警示作用。“不孝不悌者,众执于祠,切责之,痛责之。”家规影响所及是细致入微的,有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不能企及的作用,较为直接地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下潜到千家万户。
历史上,有“江南第一家”之称的义门郑氏,其《郑氏家规》被视为古代家规典范。该家规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制定了具体的惩戒措施,即便是一家之长,违背规定也不能例外。该家规还特地要求入仕为官的子弟“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规定了义学的设置等相关事项,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正因此,郑氏一门在家规的约束下,取得了突出的治家成效,屡屡受到表彰,其家规也影响深远,为后来的家规或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
(摘编自王永祥《家教传承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历史经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家训专著,因清人王钺的推崇而得以广泛流传。
B.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一般在训主家庭内部施教,其他家庭不可抄袭。
C.古代家礼既有对个体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也包括了一些重大事宜仪式化的要求。
D.为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家规的制定者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家训、家礼、家规三个角度阐述了古代家教内容与主流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B.文章第二段围绕家训的内涵探讨了家训对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促进作用问题。
C.文章论述中以《颜氏家训》《朱子家礼》《郑氏家规》的巨大影响为论据,具有说服力。
D.文章从历史出发,旨在为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显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训、家礼、家规不仅对古人治家有帮助,对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也起了有益的作用。
B.遵行家礼既是个人教养的体现,也有助于夯实人伦亲情,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
C.家规大都是由家族中受过主流价值观教育熏陶的精英人物制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D.家规能直接地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因而对家庭成员的作用比法律、道德更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手
萧 红
在我们的同学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
她初来的几天,我们叫她“怪物"。下课以后大家在地板上跑着也总是绕着她。关于她的手,也没有一个人去问过。
夜里她躲在厕所里边读书,天将明的时候,她就坐在楼梯口。只要有一点光亮的地方,我常遇到过她。有一天落着大雪的早晨,窗外的树枝挂着白绒似的穗头,在宿舍的那边,长筒过道的尽头,窗台上似乎有人睡在那里了。
“谁呢?这地方多么凉!”因是星期日的早晨,全个学校出现在特有的安宁里。
还没走到她的旁边,我看到那摊在膝头上的书页被风翻动着。
“这是谁呢?礼拜日还这样用功!”正要唤醒她,忽然看到那青色的手了。
“王亚明,暧……醒醒吧……”我还没有直接招呼过她的名字,感到生涩和直硬。
“喝喝……睡着啦!”她每逢说话总是开始钝重地笑笑。
“华提……贼死,右……爱……”她还没找到书上的字就读起来,“华提……贼死,这英国话,真难……不像咱们中国字。右……爱……右……阿儿……”
说完一句话,在末尾不相干的她又读起单字来。
她的眼睛完全爬满着红丝条;贪婪,把持,和那青色的手一样在争取她那不能满足的愿望。
在角落里,在只有一点灯光的地方我都看到过她,好像老鼠在啮嚼什么东西似的。
她的父亲第一次来看她的时候,说她胖了:“好好干吧!干下三年来,不成圣人吧,也总算明白明白人情大道理。”第二次,她的父亲又来看他,她向她父亲要一双手套。
她的父亲也是青色的手,比王亚明的手更大更黑。
校长已说过她几次:“你的手,比你来的时候强得多,那时候,那简直是铁手……你的功课赶得上了吗?多用点功。”
“我的功课,校长还说跟不上,倒也是跟不上,到年底若再跟不上,喝喝!真会留级的吗?”她讲话虽然仍和从前一样“喝喝”的,但她的手却开始畏缩起来,左手背在背后,右手在衣襟下面突出个小丘。
“不要紧,一门不能够留级。”我说。
“爹爹可是说啦!三年毕业,再多半年,他也不能供给我学费……”
全宿舍的人都在厌烦她……同时在宿舍里边她开始用颜料染着袜子和上衣。
“衣裳旧了,染染差不多和新的一样。比方,夏季制服,染成灰色就可以当秋季制服穿……”
“姐姐定亲的那年,她的婆婆从乡下来住在我们家里,一看到姐姐她就说:‘唉呀!那杀人的手!’从这起,爹爹就说不许某个人专染红的、某个人专染蓝的。我的手是黑的,细看才带点紫色,那两个妹妹也都和我一样。”
“你的妹妹没有读书?”
“没有,我将来教她们,可是我也不知道我读得好不好,读不好连妹妹都对不起…… 染一匹布多不过三毛钱…… 一个月能有几匹布来染呢?衣裳每件一毛钱,又不论大小,送来染的都是大衣裳居多……去掉火柴钱,去掉颜料钱……那不是吗!我的学费……把他们在家吃咸盐的钱都给我拿来啦……我哪能不用心念书,我哪能?”她又去摸触那书本。
我仍然看着地板上的花纹,我想她的眼泪比我的同情高贵得多。
还不到放寒假时,王亚明在一天的早晨,整理着手提箱和零碎,她的行李已经束得很紧,立在墙根的地方。
并没有人和她去告别,也没有人和她说一声再见。她的父亲来了。停在楼梯口:“你落了榜吗?你……”冰溜在楼梯上溶成小小的水珠。
“没有,还没考试,校长告诉我,说我不用考啦,不能及格的……”
行李拖到楼梯口了,王亚明又去推着手提箱,抱着面盆和一些零碎,她把大手套还给她的父亲。
王亚明的毡靴在楼梯上扑扑地拍着。父亲走在前面,变了颜色的手抓着行李的两角。
那被朝阳拖得苗长的影子,跳动着在人的前面先爬上了木栅门。出了木栅门,他们就向着远方,向着迷漫着朝阳的方向走去。
雪地好像碎玻璃似的,越远那闪光就越刚强。我一直看到那远处的雪地刺痛了我的眼睛。
一九三六年三月 (节选自《呼兰河传》)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亚明是一位自尊、纯朴、善良、努力的乡下姑娘,受到很多同学的歧视,心里总是处在一种紧张、被动的状态,时时被忧虑困扰。
B.父亲送王亚明到城里读书,希望她明白人情道理,王亚明还希望能教自己的妹妹,但最终这个愿望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破灭。
C.小说探讨了王亚明悲剧的成因,即她生活的那个贫富悬殊而又金钱至上的社会,作者借此发出了要争取人的权利与尊严的正义呼声。
D.文章结尾写远处的雪地刺痛“我”的眼睛,体现了对王亚明的同情,表达了“我”对王亚明此时回家而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伤。
5.小说用“她”“我”两个叙事视角叙述故事,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这种叙述手法的好处。
6.王亚明深颜色的手在文中有何具体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括。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尉元,字苟仁。年十九,以善射称。神中,为虎贲中郎将,小心恭肃,以匪懈见知。世祖嘉其宽雅有风貌,稍迁驾部给事中。从幸海隅,赐爵富城男,加宁远将军。
天安元年,薛安都以徐州内附,请师救援。显祖以元为使持节与城阳公孔伯恭赴之。申纂诈降,元知非诚款,外示容纳,而密备焉。元遂长驱而进,贼将周凯望声遁走。彧[注]遣将张永、沈攸之等率众讨安都,屯于下磕。永乃分遣羽林监王穆之领卒五千,守辎重于武原。元以张永仍据险要,攻守势倍,惧伤士卒。乃命薛安都与李璨等固守,身率精锐,扬兵于外,分兵击吕梁,绝其粮运。永势挫力屈,元乘胜围之,攻其南门,永遂捐城夜遁。伯恭、安都秉势追击,时大雨雪.泗水冰合,永弃船而走。元豫测永必将奔亡,邀其走路,南北奋击,大破于吕粱之东。
是时徐州妖人假姓司马,自称晋王,扇惑百姓。元遣将追斩之。延兴元年。假元淮阳王。元表:“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南济阴郡睢陵县人赵怜等辞称念祖善于绥抚,清身洁己,请乞念祖为睢陵令。若得其人,必能招集离叛,成立一县。”显祖诏曰:“民情如此,可听如请。”元好申下人之善,皆此类也。太和初,出为镇西大将军,甚得夷民之心。三年进爵淮阳王,以旧老见礼,听乘步挽,杖于朝。
其年,频表以老乞身。元诣阙谢老,引见于庭,命升殿劳宴,赐玄冠素服。又诏曰:“公以八十之年,宜处三老之重。”高祖再拜三老,亲袒割牲,执爵而馈。十七年七月,元疾笃,高祖亲幸省疾。八月,元薨。
(选自《魏书·列传第三十八》)
[注]彧:即刘彧,南朝宋第七位皇帝。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
B.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
C.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
D.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祖,庙号。一般用于王朝最初建立者,也可用于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
B.爵,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我国古代春秋时期设有公、侯、伯、男四等爵位。
C.乞身,古代以做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辞职为乞身。它与“乞骸骨”意思相同。
D.三老,古代一种荣誉职位。相传统治者设三老、五更各一人,以父兄之礼尊养。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尉元作战身先士卒。讨伐张永时,他命薛安都与李璨等人坚守,自己亲率精兵,攻打吕、梁,后又乘胜追击张永,使其弃船逃跑。
B.尉元富有军事谋略。开赴徐州期间,他知道申纂并不是诚心投降,就表面上表示接纳,暗中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C.尉元从政很有手腕。他发现假托姓司马的妖人自称晋王来蛊惑百姓,就果断派人杀死他;他任镇西大将军时,治理很合夷人心意。
D.尉元深受皇帝敬重。他因功绩大受到皇帝礼遇,不仅赐予他乘车入朝,拄拐杖在朝堂行走的权力,还赐给他帽子和衣服,尊称其为三老。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以张永仍据险要,攻守势倍,惧伤士卒。
(2)元豫测永必将奔亡,邀其走路,南北奋击,大破于吕梁之东。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岁晏行①(节选)
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②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③茅茨空。
[注]①诗歌写于唐与吐蕃作战时期,此时五十七岁的杜甫携家人从夔州出三峡来到岳州。②莫徭:少数民族,自言其先祖有功,尝免征役。③杼柚:织布机的部件。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联上句承接题上“罗晏行”,点明时令节候,描写出一年将尽、北风呼啸的景象。
B.第一联下句“潇湘洞庭”点明诗人行经之地,潇湘洞庭都飘扬着雪花,气氛悲凉惨淡。
C.第二联通过想象,虚写渔父在天寒地冻时捕鱼、莫徭无奈射雁,表现百姓生活的艰难。
D.第三联通过对比写百姓生活,去年军粮不足、米价上涨,今年粮食丰收,但米贱伤农。
12.诗歌的最后一联与杜甫的《自京杜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表达了当时怎样的现实?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五、情景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一句和“_____________”一句都在说明展翅九万里的鲲鹏和天空中各类活动的事物都“有所待”的原因。
(2)《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婚后生活贫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她日夜劳作,不辞辛苦。
(3)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____________”一句交代了朋友王昌龄被贬谪之地的荒凉、行路的艰难,“_____________”一句交代了诗人将内心的愁闷寄托给明月随风飘到朋友到达的地方。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型城镇化是具有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根脉和生命力,城市文化建设则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引领与支撑。在当前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构成的宏观背景下,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城市发展工作遇到了 的困境。随着近年来城镇化的加快,从大城市到小城镇,高楼大厦如 般拔地而起。人们发现,无论走到哪个城市,目光所及,全是大同小异的高楼群、玻璃墙、霓虹灯、宽马路、大广场,很多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屡遭破坏。( )城市规划的“朝令夕改”、规划公示与实施阶段的不透明等现象比比皆是。公众 过低导致规划项目往往是政府、企业一头热,未能充分考虑城乡居民的生活、文化需求。此外,还有政府重速度、轻质量以及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一政府一规划”、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层出不穷。这其中既可能有政府部门因自身利益所做的 ,也不乏因商业利益驱使带来的过度建设、重复建设。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B.新型城镇化是具有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和谐发展、生态宜居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C.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D.新型城镇化是具有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前所未有 鳞次栉比 参与感 干扰
B.亘古未有 雨后春笋 参与感 干预
C.亘古未有 鳞次栉比 参与度 干扰
D.前所未有 雨后春笋 参与度 干预
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究其原因,古建筑的受伤与城市规划的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B.作为一座城市的历史名片,为何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变得格格不入?
C.我们的城市建设与古建筑的保护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D.究其原因,大都是以发展为名。
七、语言表达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明往往是内聚力和外引力的统一体。一方面,它通过内聚力来维系自身的特质,使自身得以传承和延续。另方面,__________ ,使自身得以开放发展。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__________ ,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就会走向衰落。只有保持开放,通过交流对话,积极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才能更好获得外部参照,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多年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化,人们对不同文明共生共存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__________ ,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①要全面;②不超过50字。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八、材料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屈原因正道直行被流放,披发行吟于泽畔。渔父看见后,问他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被放逐。”渔父劝他说:“既然举世皆浊,何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既然众人皆醉,何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屈原反问道:“我怎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又怎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怀石投江而死。而汉代的贾谊认为,不论到哪里都可以辅佐君主,又何必留恋楚国呢?就像凤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
上述材料中,屈原、渔父和贾谊三个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D
【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因清人王钺的推崇而得以广泛流传”于文无据,文章第三段引用清人王钺的话只能表明他对《颜氏家训》的推崇,文中并未提到因他的推崇而广为流传。
B项,“其他家庭不可抄袭”说法错误,从文中“不仅对训主一家一时产生了影响,且还泽被后世”“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信息可知,别人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家规治家。
D项,因果倒置,根据原文“他们大都是社会的精英,也都受过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熏陶,他们在制定家规时,自然都遵循传统的纲常伦理,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家规的制定当中”“实际上,这种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的做法,也起到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的作用”可见,“家规的制定者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是“受过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熏陶”的结果,而不是“为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这只是顺带的作用。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文章第二段围绕家训的内涵”说法错误,根据“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家庭内部施教,最主要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可见,应是家训的特点。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D项,“因而对家庭成员的作用比法律、道德更大”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有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不能企及的作用”,家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互补关系。
故选D。
【点睛】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D
5.①“她”是第三人称,是全知视角,能够全面、准确地介绍王亚明的各种情况,让读者熟悉王亚明。②“我”是第一人称,是有限视角,能够通过“我”的眼睛来看王亚明,主观色彩浓厚,能够更好地表达“我”的看法、情感。③两个视角交替使用,能够更好地刻画王亚明的形象特征,更有利于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
6.①设置悬念。小说开篇写王亚明的手是深颜色的,但没有交代具体的原因,以此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叙事线索。小说围绕着王亚明的手推动情节的发展。③体现人物关系。对王亚明深颜色的手,同学们开始没有一个人问过具体的原因,体现了他们对王亚明的冷漠态度。④点明人物身份。王亚明家中是开染房的,她也要参加劳动,对于她来说,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她很努力,但成绩很不好。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对王亚明此时回家而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伤”错误,对王亚明这个时候回家,“我”是悲伤的,但不是因为“我”不能改变现状。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题可以从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回答。“她”是全知视角,能够全方位介绍描写对象的各个方面;“我”是有限视角,能够通过“我”的耳闻目睹,真实地表现“我”对描写对象的情感等。同时,不能忽略的是“她”“我''结合的具体作用,比如更加全面、情感更真挚等。
如本文通过讲述“我”与王亚明的交往过程展开对王亚明的身世背景的介绍,文章中的“我”是学校唯一一个不歧视王亚明的人,我与她有些许交往,以第一人称叙述,使情节更为真实可信;“我”是以一个同情者的视角叙述王亚明的故事,更容易凸显矛盾冲突,有利于表达小说的主题。
“她”在文中指王亚明,如“她初来的几天,我们叫她‘怪物’。下课以后大家在地板上跑着也总是绕着她。关于她的手,也没有一个人去问过”“夜里她躲在厕所里边读书,天将明的时候,她就坐在楼梯口。只要有一点光亮的地方,我常遇到过她”,作者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叙述她的故事,能够全面、准确地介绍王亚明的各种情况,让读者熟悉王亚明。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注重王亚明深颜色的手在人物塑造、情节推动等方面的具体作用。从人物塑造方面,一方面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生活在社会底层、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情节结构方面,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线索等。
“手”是文章中的重要物象,它是主人公王亚明的手。它之所以青黑,是因为王亚明家境贫寒,那么“手”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其次,这双手受到了人们的歧视,从校长(校长的手很白)到同学们,进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是贯穿全文故事情节重要线索。这样一双劳动人民的手,却倍受歧视,反应了文章深刻的思想主旨。他们歧视的不是一双青黑的手,而是劳动人民的一双双勤劳能干的手
7.B
8.B
9.A
10.(1)尉元认为张永仍然占据险要的地形,攻守形势相差很远,害怕损伤士兵。
(2)尉元预计到张永一定会逃跑,就在他逃跑的道路上拦截,从南北两边奋力攻打,在吕梁的东边狠狠打败了张永。
【解析】
7.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旧民南叛”中,“旧民”作“南叛”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D;“全无一人”中,“一人”作“无”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C。整句话翻译为:淮阳郡上党县县令韩念祖开始到任的时候,过去的百姓都叛逃到南方,完全没有一个人。县令安抚招集百姓,爱民如子,从南方来的百姓费系先等先后归顺,民众增加到两百多。
故选B。
8.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看清题干要求,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对选项进行辨析。
B项,“公、侯、伯、男四等爵位”错。应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故选B。
9.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项,“使其弃船逃跑”错。从文中“伯恭、安都乘势追击,时大雨雪.泗水冰合,永弃船而走”的信息来看,张永最后气喘逃跑是因为伯恭、安都乘势追击,再加上天气环境不好。
故选A。
10.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以”,认为;“险要”, 险要的地形;“惧”,害怕;“伤”,损伤。
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测”,预计;“奔亡”,逃跑;“邀”,拦截;“南北”,名词作状语,从南北两边;“大破于吕梁之东”,介词结构后置句。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尉元,字苟仁。尉元十九岁时就以擅长射箭而著称。神麚年间,任虎贵中郎将,做事小心谨慎,恭敬严肃,因从来不懈怠而受到重用。世祖嘉奖他为人宽厚文雅有风度,逐渐升任为驾部给事中跟随皇帝到沿海地区,被赐予富成男爵位,升任宁远将军。
天安元年,薛安都率徐州叛投我方,请求派军救援显祖命令尉元为使持节与城阳公孔伯恭一起开赴徐州。申纂谎称投降,尉元知道他们心不诚,就表面上表示接纳,而暗中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尉元于是率部队向前挺进,敌将周凯听说他们来了就逃走。刘或派遣张永、沈攸之等人率兵讨伐安都,在下磕驻扎。张永就分派羽林监王穆之率领五千士兵在武原守战略物资尉元认为张永仍然占据险要的位置,攻守形势相差很远,害怕损伤士兵。于是尉元命令薛安都与李璨等人坚守,亲自率领精锐士兵,出城炫耀力,分兵打吕梁,切断其粮草运输。张永势力受挫,尉元乘胜追击,包围了张永,进攻其城南门,于是张永放弃守城连夜逃跑。孔伯恭、薛安都乘势追击,当时天降大雪,泗水上全部结了冰,张永弃船逃跑。尉元预计到张永一定会逃跑,就在他逃跑的道路上拦截,从南北两边奋力攻打,在吕梁的东边狠狠打败了张永。
这时徐州有一个假托姓司马的妖人,自称晋王,蛊惑百姓。尉元派人将他追杀了。延兴元年,暂授尉元为淮阳王。尉元上书给皇帝说:“淮阳郡上党县县令韩念祖开始到任的时候,过去的百姓都叛逃到南方,完全没有一个人。县令安抚招集百姓,爱民如子,从南方来的百姓费系先等先后归顺,民众增加到两百多。南济阴郡睢陵县人赵怜等人告诉我说韩念祖很善于安抚百姓,为官清廉,请求立韩念祖为睢陵县令。如果能够任用此人的话,一定能够把那些反叛离去的人招回来,成为一个县。”显祖下令说:“既然百姓有这样的要求,那就听从这一请求吧。”尉元喜欢陈说手下人的好处,大都和这件事相类似。太和初年,出任镇西大将军,治政很得夷人之心。太和三年晋爵封为淮阳王,以对待耆旧硕老的礼节接待他,允许他乘坐挽车入朝,拄着拐杖在朝堂行走。
那年,尉元多次上书因为年纪大而请求退休。尉元到宫廷拜谢,被引见到朝廷,皇帝下令登堂举的位置。”高祖两次拜见三老,亲自袒臂宰割祭祀的牲畜,端起盛酒的爵馈赠他们。太和十七年七月尉元病重,高祖亲自去看望。八月,尉元去世。
11.C
12.诗句都写统治者的骄奢浮逸和劳动者的悲凉处境,概括了封建社会两种阶级的对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基本情形,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回答忧国忧民的思想亦可)。
【分析】
1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虚写”错,直写眼前情景,渔父网冻捕不成鱼,莫摇出于无奈而射雁,既表现百姓生活之艰难,也流露出诗人的悯农之情。故选C。
1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与对情感主旨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诗歌内容,结合注释、背景等理解作者的情感。“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厌,同餍,吃饱喝足。此辈,指农家夫妇。杼柚,织布机上的两个部件。茅茨,即茅草屋。高车驷马的达官贵人吃厌了酒肉,男耕女织的农民终年辛勤却一无所有,这就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道出了人间的不平。前四句伤穷民之渔猎者,此四句又伤穷民之耕织者,再以民生为念,令人感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二者都写到了统治者与劳动者生活处境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阶级对立的思考,对统治者的愤恨与对劳动者的同情。
13.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闻道龙标过五溪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夙”“寐”“靡”“溪”。
14.C
15.D
16.A
【解析】
14.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画横线的句子有以下语病:“具有……为基本特征”句式杂糅,应改为“以……为基本特征”;“城乡一体……和谐发展”语序不当,应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A项,主宾搭配不当,应该改为“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语序不当,应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B项,句式杂糅,应改为“以……为基本特征”;语序不当,应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D项,结构混乱,应去掉“具有”一词。
故选C。
15.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前所未有:以前从来没有过。亘古未有:从古到今都不曾有过,强调的时间跨度较大。“前所未有”语气比“亘古未有”轻,适用范围比“亘古未有”广。修饰“困境”,选用“前所未有”。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建筑物多而集中,排列整齐。不能用于“高楼大厦如鳞次栉比般”的语境。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事物大量地涌现出来。结合“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分析,选用“雨后春笋”。
参与感:指参与的情绪。语段强调参与的程度低,不符合语境。参与度:指参与的程度。结合“过低”“过低”分析,选用“参与度”。
干扰:扰乱,打扰。程度低,不够贴合语境。干预:指过问或参与。语段的主语为“政府”,使用正确。
故选D。
16.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统观整个语段,填入的句子应是一个过渡句,它承接上文讲述的内容,即古建筑屡遭破坏,并引出下文的内容,即城市规划的不完善,所填句子应该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分析选项内容,A项衔接恰当。
故选A。
17.①它通过外引力吸收外部资源(文明);②文明也是一样;③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
语段阐述了文明是内聚力和外引力的统一体的观点。第①处根据“一方面,它通过内聚力来维系自身的特质……”推断,应该是“它通过外引力吸收外部资源(文明)”;第②处根据“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推断,应该是“文明也是一样”;第③处根据“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都彰显着创造之美”推断,应该是“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
18.志愿服务①能够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②推动社会文明发展,③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④使人获得精神满足。
【分析】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其实是一道考查压缩语段的题目,需要注意以下解题思路: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分几层,层意是什么;辨析主次,留主舍次;压缩连缀,切合要求。本题中,一共有三层意思,按照每一层的主要内容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详解】
此题考核压缩语段的能力,注意以”志愿服务“为主线来找其作用,每个句子是一个作用,把每个句子的核心内容摘取出来然后重新组合句子即可。重点词语“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使人获得精神满足”。
19.例文:
坚守高洁人格,做大生命价值
尊敬的屈大夫:
展信佳!
我是你两千多后的一个粉丝。说实话,我也和你一样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看到那些舞弊作假者就伤脑筋,读到那些台上一套背后一套的“正人君子”就恼火。
我敬佩你一个皇家子弟,却能有忧民济国大志。你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家世高贵显赫;“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蒙荫受名,身托厚望;“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重视自我修养,决不给祖上抹黑,长大成人,就具有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誓要为君开道指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走上强国安邦的正途。
我更赞赏你坚持自我,宁遭放逐,也决不与污浊社会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独步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你这样一大批爱国守身的正直人士。纵观历史长河,就在这颠倒黑白、甚至黑暗灭顶之际,总会有一大批民族脊梁起来,掮住将倾的大厦: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决不苟同于武王的伐纣之行,隐居首阳山;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姜小白,重用与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尊周睦邻,一匡天下;你屈大夫,虽受嫉贤妒才小人的排挤,不是如渔父所言,随波逐流、推波助澜,苟活于世,而是危言危行,葆我高洁,如荷一般出淤泥而不染。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你能听听贾谊之言。你有这么高贵的显赫家世,又有这么远大的理想抱负,放在哪里都是一个国宝级人才,何必为了一个小小楚国就窒息自己的生命,让本该显示最大值的生命过早陨落。你会说,我生是楚国人,死是楚国鬼,生于斯,长于斯,怎能放得下楚国?曾经沧海难为水,怎能舍得楚国?但你讲情义,楚国没有给你讲情义。而跳出楚国看天下,当时多少仁人志士,异地为官,纵横天下,张仪魏国人,为秦丞相,商鞅卫地人,变法富秦,乐毅中山人,重用于燕,燕昭王还设招贤台,广纳天下贤才,何不就此赴身一任,实现大生命的最大值?
林中凤凰,翱翔千仞高空,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相信聪明的你,肯定智比凤凰,理占情商。作为粉丝,我非常希望你在保守高洁人格的同时,又能做大生命的最大值。
热切等待你的新生!
你的一个粉丝
X年X月X日
【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写作本题,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材料内涵,准确把握材料中三个人的思想观点。屈原正道直行被流放,虽处于困厄之中,但他为了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高洁的品质,宁可死去也不愿与污浊的世俗同流合污,体现出洁身自好、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渔父是作为与屈原对立的形象存在的。面对污浊的现实,他主张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思想。汉代的贾谊则主张只要能辅佐君主建功立业,不必拘泥于楚国,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体现出一种趋利避害的智慧。相对来说,比屈原灵活变通,比渔父积极有为。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人物,发掘其思想观点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写作过程中,要能够对人物的思想观点进行辩证地评析,体现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立意:
屈原角度:保持节操和高洁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等。
渔父角度:“佛系”生活;乐天知命等。
贾谊角度: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人需要有广阔的胸襟等。
参考素材:
1.《楚辞》中渔父是一个隐者的形象,代表了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他隐居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有点陶渊明的风格;而屈原则与渔父相反,他有自己执着追求的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在《渔父》的最后一段中,渔父唱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句话是一语双关,渔父告诫屈原,要依照周围环境选择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超脱自我的心态;不追求名利,不受外界干扰,当时代清廉时,自己再出世有所作为。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而是一种应时事而变,十分理智的做法。
3.其实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像渔父一样的人,他们崇尚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知难而退。例如诸葛亮刚出山刘备的实力不强,所以诸葛亮毅然舍弃当时的总部新野。诸葛亮因为有像渔父一样知难而退的思想才使得吴蜀汉三足鼎立之势。刘翔在奥运会上退赛被人们指责,但如果他坚持比赛就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这种种的例子表明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懂得以退为进,不能一味蛮干。
结构层次:
选用书信体,切合当下高考盛行应用文体之局势,又拉近你我距离。扣题选取感触最深的屈原,穿越时空,古今对话,既以己度人,褒扬屈原的正道直行,高洁清白,又敢于提出新见,保持高洁人格之外,又选择舞台,做大人生价值,廓开眼界,引人深思。结合材料,用足材料,选写屈原,不脱材料,又让材料中的渔父、贾谊一一现身,恰到好处地为行文服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综合题,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 这是一份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名著导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语文版: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语文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组,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