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狼牙山五壮士PPT课件
语文六年级上册6 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6 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尸体,揭示课题,激发情感,初读课文,检查字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奋战、险要、手榴弹、全神贯注、悬崖、横七竖八、尸体、斩钉截铁、坠落、雹子、热血沸腾、居高临下、山涧、屹立、昂首挺胸、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读熟课文,理清文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课文将群体描写和个体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奋战、险要、手榴弹、全神贯注、悬崖、横七竖八、尸体、斩钉截铁、坠落、雹子、热血沸腾、居高临下、山涧、屹立、昂首挺胸、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自由朗读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品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课文将群体描写和个体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情感。
1.1937—1945年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八年。这八年,我中华大地涌现了无数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抗日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3.齐读课题,读“壮”字的时候,你想到了那些词?
(壮烈、雄壮、壮举、气壮山河)
是啊,同学们!五位英雄,五位壮士,他们在狼牙山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请你再把课题读一遍,注意重读“壮”字
读完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①五位壮士是谁?
②课文写了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③狼牙山是什么地方?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边读边想:五壮士分别是谁?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 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这篇文章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这篇文章写的是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和敌人英勇作战,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3.自学生字新词。
4.自学检测:
①认读生字
②课件出示:
全神贯注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昂首挺胸 坚强不屈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大举进犯 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纷纷滚落
①指名读,纠字音,再齐读。
②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仔细体会读第一行与读第二行的不同感受。
(第一行都是描写五壮士的词语,感受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第二行是描写日寇的,感受到了作者对日寇的愤恨与不满。)
③齐读
三.熟读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 1941年秋天,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五壮士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精神感动着今天的我们,课文的描写再现了当时的一个个动人场面。
2.课后第一题把课文分成了五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接受任务”,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五壮士接受了什么任务?
(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方法:借助关键词句,提炼概括信息,就可以概括出小标题。
点拨:五壮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接受的任务?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
点拨:大举进犯是什么意思?(大规模发起进攻)
出示资料:1941年9月,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了七万余人的兵力、飞机和大炮。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秋季大扫荡。其中3500余人分多路向河北省易县狼牙山地区扑来。9月25日,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第一团第二营第七连担负了分路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的任务。而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担负了有五百多日军追击的掩护任务。
读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敌众我寡、五壮士的任务艰巨)
最后一部分“跳下悬崖”对应的课文内容是哪些自然段?(6—9自然段)
这个小标题是怎概括出来的?
(借助关键词句:“战士们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跳下”,提炼概括信息:跳下悬崖)
板书:接受任务 跳下悬崖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提炼概括信息,用概括小标题的方式完成课后第一题。
4.交流汇报:(找到的关键句是______,我概括出的小标题是_______。)
板书: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谁能把五个小标题连在一起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①加上一些语句和连接词,使课文内容更加连贯。
②加上事情的发生时间和起因,使课文内容更加完整。
(1941年秋,日寇对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七连六班的五位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他们一边诱敌上山,一边痛击敌人,后来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把敌人引上绝路,在狼牙山顶峰与敌人殊死搏斗,最后弹尽粮绝,跳下悬崖。)
同学们,五位战士痛击敌人是为了什么?(完成掩护任务)把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又是为了什么?(再次完成掩护任务)
课文读到这儿,我们就读清楚了,课文先写了五壮士接受了掩护任务及原因,再写两次完成掩护任务的经过,最后写了五壮士圆满完成掩护任务,宁死不屈,英勇跳崖。
品读痛击敌人,体会点面结合的表达效果。
接下来,让我们聚焦五位战士第一次完成掩护任务——痛击敌人的场面
出示第二自然段课文,学生齐读
按老师的要求读:
①学生齐读: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打了下去。
②生1: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的打。
生2: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
生3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生4:胡德林和胡福才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③学生齐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3.同学们看看咱们齐读的部分,与这四位同学分别读的部分有什么不样?
(齐读的部分是对五壮士痛击敌人时的整体描写和总的结果,分别读的部分是对五壮士痛击敌人时的每个人的描写)
相机板书:群体描写 个体描写
4.在场面描写中,我们把对人物的群体描写叫做面的描写,把对人物个体描写叫做点的描写。
板书:点 面
同学们分别读一读对五战士的群体描写和个体描写,说说自己分别体会到什么了?
①(群体描写:五战士是一个团结勇敢、奋勇杀敌的作战团体。)
②生边汇报,师边点拨:通过哪些描写感受人物特点的?(个体描写:班长马宝玉作战时的沉着冷静(神态)、副班长葛振林对敌人的痛恨(语言、动作)、战士宋学义奋勇杀敌的决心(动作)、胡德林胡福才两个小战士的严肃认真(神态)……)→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把五位战士刻画得栩栩如生,五位战士各有不同、但他们的共同心声都是痛击敌人。
小结:既能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这就是点面结合,这就是点面结合的好处。
学以致用,迁移写法
点面结合是描写场面一绝,如果同学们能在描写场面中,用上点面结合的写法,一定会让你的场面描写栩栩如生,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瞧,春季运动会上,我们班与六三班的拔河比赛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同学们个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体育班长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力士”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连平时文雅女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课:下节课我们继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课文的表达大效果。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对比发现,提炼写法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共13页。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1.课前请同学们搜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