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鲁教版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1.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水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 油锅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是因为氧气浓度不同 D. 山林中开辟的隔离带可以控制火势蔓延,是因为隔离了可燃物
2.如图,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一会后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下列方法中错误的是( )
A. 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B. 成站立姿势跑出 C. 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D. 不要轻易开窗
3.在餐厅,服务员将盖子合拢熄灭酒精火锅,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 )
A. 清除可燃物 B. 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C. 隔绝空气 D. 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4.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 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 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 D. 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5.如图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四个实验装置,其中实验能够成功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C.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6.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7.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不如火柴梗水平放置或略向下放置燃烧的旺,其原因是()
A. 火柴梗着火点低 B. 空气中氧气不足
C. 火柴梗跟氧气接触面积小 D. 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8.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镁带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镁带不是可燃物
B. 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使蜡烛火焰隔绝了氧气
C. 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其目的是将燃烧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
D. 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9.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关系成立的是()
A. MnO2是加快H2O2分解的催化剂,所以催化剂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
B. 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 空气中可燃物燃烧必须与氧气接触,所以把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是灭火的方法之一
D.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得到的氧化镁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镁条质量不相等,所以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0.危险发生时,以下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
A. 煤气泄漏时,打开电灯检查漏气管道 B. 发生火灾时,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 发现有人触电时,立即用手把触电者拉 D. 发现有人触电时,立即用手把触电者拉开
二、填空题
11.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同学做的3个小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仪器的固定装置已经省略)。
(1)若甲中为二氧化锰,连接甲乙装置,________(填开关“K1”和“K2”的操作),从分液漏斗向甲中加入适量双氧水,该实验可以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2)若甲中为水,丙中为红色溶液,连接甲丙,打开K1 , 关闭K2 , 从分液漏斗向甲中加入某药品后,丙中只看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写出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若甲中为二氧化碳(K1、K2关闭),连接甲丁,从分液漏斗向甲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打开K1 , 整个实验过程中甲中观察到现象是________ 。
12.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也与我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是关于燃烧的三个实验,请回答问题。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1】a、b、c三处物质中能够燃烧的是________ (填字母序号),其燃烧时伴随的现象是________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实验2】集气瓶中充满氧气,胶塞处装有一对石墨电极,分别接到电源的正负两极,电极之间连有一段很细的铁丝。实验时,通入20v的直流电,能够看到铁丝剧烈燃烧。对该现象的解释为________ 。
【实验3】将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再放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继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已知该反应为置换反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这个实验使你对燃烧条件产生的新认识是________ 。
13.如图是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设计的实验(热水的温度超过白磷着火点)。白磷燃烧的产物与红磷相同,请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①在不改变装置、不增加试剂的前提下,使锥形瓶B内的白磷燃烧起来 的最简单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
② 该实验主要探究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 。
③如仅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密封性好),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对于白磷的要求应做到:________
三、解答题
14.请参与下列探究实验:【实验探究】
【拓展】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遇火星可能会发生爆炸。“小火燃烧”和“发生爆炸”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
四、综合题
15.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里,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化学密不可分。
(1)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填空。
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__ ; ②天然气的主要成分________;
③实验室最常用的溶剂 ________; ④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________。
(2)请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帮同学们解决野炊时涉及到的下列问题:
①野炊所带的上述物品中,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________(填标号);工业上冶炼该金属使用的主要设备是________。
②做饭过程中,小红把捡来的树枝架空,使其燃烧更旺,原理是________。
③如果乱丢弃塑料袋会导致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
16.请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油库、面粉厂都要严禁烟火?
(2)燃烧需要哪些条件?燃料充分燃烧需要哪些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解答】A、水灭火是因为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A符合题意;
B、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由于隔绝了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是因为氧气浓度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清除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山林中开辟的隔离带可以控制火势蔓延,是因为隔离了可燃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会发生改变;
B、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
C、氧气的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
D、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
2.【答案】 B
【解析】【解答】A. 用湿毛巾捂住鼻子,防止烟尘进入人体,A不符合题意;
B. 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低处氧气含量较高,要成弯腰姿势跑出,B符合题意;
C. 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低处氧气含量较高,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C 不符合题意;
D. 打开窗户,空气进入,火势更大,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高蜡烛先熄灭,低蜡烛后熄灭,说明上面先缺氧,同时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说明燃烧产生烟尘等物质,据此分析解答
3.【答案】 C
【解析】【解答】在餐厅,服务员将盖子合拢熄灭酒精火锅上,灭火的原理是隔绝空气,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灭火是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
4.【答案】 A
【解析】【解答】解: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能使环境温度降低,但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不能降低,故A错误;
B、生成的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能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故B正确;
C、该反应生成了水,形成的水蒸气使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面积减少,从而减低可燃物周围氧气的浓度,故C正确;
D、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能使温度降低,使温度达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5.【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浓硫酸密度比水大且溶于水放热,需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进行稀释,不能同时倒入,故A错误;
B、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此实验不能验证与着火点的关系,故B错误;
C、利用硫来测定氧气的含量,生产的二氧化硫气体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C正确;
D、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在敞口容器中易逸出,导致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没有全部被称量,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已有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浓硫酸密度比水大且溶于水放热,需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进行稀释,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消耗氧气不产生新的气体,利用液体补充消耗的气体体积改变来确定氧气的含量,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参加反应的和生产的物质的质量必须全部称量.
6.【答案】 B
【解析】【解答】A、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二者都不燃烧,无法说明任何问题,故不符合题意;
B、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符合题意;
C、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限制的条件不同,不能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不符合题意;
D、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空气,而不是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二者都不燃烧,无法说明任何问题;
B、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C、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限制的条件不同,不能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D、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空气.进行对比试验验证物质的某种性质时要注意控制的变量要相同,否则无法比较验证.
7.【答案】 D
【解析】
【分析】燃烧的条件是: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答】A、两种放置情况下的着火点相同,故选项错误;
B、空气中的氧气充足,故选项错误;
C、两种放置情况下,火柴梗与氧气的接触情况相同,故选项错误;
D、火柴梗竖直向上时,不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燃烧的条件,在燃烧的条件中,必须同时具备,只有这样可燃物才能充分地燃烧
8.【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镁带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镁带的着火点,故错误;
B、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降低蜡烛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错误;
C、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其目的是将燃烧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正确;
D、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因为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错误.
故选C.
【分析】A、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B、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
C、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
D、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
9.【答案】 C
【解析】【解答】A、催化剂一定能改变反应物的速度,在有的反应中是加快反应速度,在有的反应中是减慢反应速度,故A错;
B、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B错;
C、灭火的方法有:隔绝空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故C正确;
D、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镁条燃烧前后质量不相等是因为有氧气参加了反应,只要是化学变化一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D错.
故选C.
【分析】A、根据催化剂的特点考虑;B、根据电解水实验的结论考虑;C、根据灭火方法考虑;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考虑.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催化剂是改变反应速度,有的反应中是加快反应速度,在有的反应中是减慢反应速度;知道了电解水实验的结论;了解了灭火方法;知道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10.【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煤气泄漏时,如果打开电灯检查漏气管道,可能会因电火花发生爆炸,所以此做法错误;
B、当火灾发生时,如果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会使火势更加厉害,所以此做法错误;
C、发现有人触电时,用手把触电者拉开,因人体是导体,可能会使施救者间接触电,所以此做法错误;
D、地震发生时,在底楼的同学快速跑到空旷的地方是正确的,因为距离短,有逃生的时间,所以此做法正确;
故选D.
【分析】A、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火花可能会爆炸;
B、提供充足的氧气会使燃烧更旺;
C、人体是电的导体;
D、根据地震时所处的位置选择逃生方法.
二、填空题
11.【答案】关闭K1,打开K2;;2H2O22H2O + O2↑;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打开K1后,丁中液体倒吸入甲,产生无色气泡,浑浊减少(消失),甲中液体流入丁。
【解析】【解答】
(1)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 O2↑;由于在双氧水加入后,下端的导气管口会被液封,且气体的密度都较小,会从上面的管口逸出,故需关闭K1,打开K2。
(2)根据“只看到丙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丙中溶液原为滴有酚酞的碱液,遇到了来自于甲中的酸,酸中和了丙中的碱,故酚酞变为无色,且该酸碱中和反应无其他现象;再根据题意,“连接甲丙,打开K1 , 关闭K2 , 从分液漏斗向甲中加入某药品后,丙中只看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甲中的酸是在气压的作用下,从下端的导气管口进入丙的,而甲中原有水,由此可知,从分液漏斗向甲中加入的是浓硫酸,遇水放热使甲中气体膨胀,压强增大,从而将硫酸压入丙,与其中的碱液反应,如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3)若甲中为二氧化碳(K1、K2关闭),连接甲丁,从分液漏斗向甲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可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段时间后,打开K1 , 由于甲中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故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丁中稀盐酸会被倒吸入甲,与之前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沉淀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可见有无色气泡产生,浑浊减少。
【分析】
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12.【答案】 a ;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4P+5O22P2O5 ;铁丝为可燃物,集气瓶中充满氧气,通电后,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温度升高至铁丝的着火点,因此铁丝可以燃烧 ;2Mg + CO2 2MgO + C ;燃烧不一定总需要氧气助燃
【解析】【解答】【实验1】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可以:1、有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a、b、c三处物质中能够燃烧的是a;磷燃烧时伴随的现象是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白烟,放出热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实验2】铁丝为可燃物,集气瓶中充满氧气,通电后,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温度升高至铁丝的着火点,因此铁丝可以燃烧。
【实验3】镁条在充满CO2的集气瓶中烈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 + CO2 2MgO + C;由此可见,燃烧不一定总需要氧气助燃。
【分析】一般情况下,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可以:1、有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但也不尽然,有些特定的条件下,燃烧不一定总需要氧气助燃。
13.【答案】4P+ 5O2 2P2 O5 ;将装置倒置,打开活塞;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白磷必须过量
【解析】【解答】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P+ 5O2 2P2 O5。
①在不改变装置、不增加试剂的前提下,使锥形瓶B内的白磷燃烧起来 的最简单的操作方法是将装置倒置,打开活塞,让上瓶中的氧气与B瓶内的白磷接触。
② 该实验主要探究的燃烧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③如仅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密封性好),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对于白磷的要求应做到:白磷必须过量。
【分析】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可以:1、有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题中将装置倒置的做法,是个易错点,同学们的思维要发散,否则可能会想不到。
三、解答题
14.【答案】燃烧;不燃烧;着火点;先于;CO2密度比空气大;O2密度较大,上方O2含量较低;“小火燃烧”是因为与堆积的面粉与空气接触不充分;“发生爆炸”是因为与空气接触面积大,燃烧比较剧烈,空气受热膨胀,发生爆炸
【解析】【解答】(1)用玻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酒精燃烧,水不燃烧,则可得出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结论;(2)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可得出: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比硬纸片的低。(3)①溶液中产生气泡;②二氧化碳不助燃且密度比空气大,蜡烛火焰a先接触二氧化碳,所以先于b熄灭。(4)用大烧杯罩住高低两支点燃的蜡烛,①烧杯底部变黑;②蜡烛火焰d比c先熄灭,CO2不助燃,蜡烛不完全燃烧;d先熄灭的原因是生成的二氧化碳随热空气上升,上方氧气含量较低。【拓展】堆积的面粉与氧气接触不充分,所以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则增加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遇火星燃烧比较剧烈,可能会发生爆炸。
【分析】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
四、综合题
15.【答案】(1)O ;CH4 ;H2O ;Ca2+
(2)D ;高炉 ;增大接触面积 ;白色污染
【解析】【解答】(1)①地壳中的前五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所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②天然气中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③实验室最常用的溶剂是水,化学式为:H2O;④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钙元素,可表示为:Ca,形成的离子为:Ca2+;
(2)①A.纯棉毛巾属于天然材料;
B.玻璃杯属无机非金属材料;
C.塑料袋是塑料制品,是合成材料;
D.铁锅是金属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工业上冶炼该金属使用的主要设备是高炉;②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才能发生完全燃烧,做饭过程中,小红把捡来的树枝架空,使其燃烧更旺,原理是树枝与氧气充分接触,所以燃烧更旺;③乱丢弃废塑料会导致的环境问题是白色污染.
故答案为:(1)O;CH4;H2O;Ca2+;(2)D;高炉;增大接触面积;白色污染.
【分析】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即聚合物在自然环境中被微生物或光照分解为小分子)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农用薄膜、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塑料包装物和其它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丢弃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由于废旧塑料包装物等大多呈白色,因此称之为白色污染.
16.【答案】(1)面粉厂、加油站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的粉尘或可燃的气体,它们遇到明火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要严禁烟火
(2)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解析】【解答】解:(1)因为面粉厂、加油站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的粉尘或可燃的气体,它们遇到明火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要严禁烟火.
故答案为:面粉厂、加油站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的粉尘或可燃的气体,它们遇到明火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要严禁烟火.
(2)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燃料充分燃烧可以从增大氧气的浓度或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来考虑.
故答案为: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分析】(1)根据爆炸指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解答本题;
(2)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使燃料充分燃烧可以增大氧气的浓度或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1)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
酒精________,蒸馏水________。
结论: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
(2)
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
结论:乒乓球碎片的________比硬纸片的低。
(3)
在下图中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
①溶液中产生气泡;②蜡烛火焰a________填“先于”“后于”)b熄灭。
现象②的原因是:CO2不助燃;________。
(4)
用大烧杯罩住高低两支点燃的蜡烛。
①烧杯底部变黑;②蜡烛火焰d比c先熄灭。
CO2不助燃,蜡烛不完全燃烧;d先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
化学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化学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课时训练,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鲁教版 (五四制)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初中鲁教版 (五四制)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达标测试,文件包含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同步练习教师版2023-2024鲁教版化学八年级全一册docx、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同步练习学生版2023-2024鲁教版化学八年级全一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精品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精品综合训练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燃烧的定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