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展开第2章 经典专题讲练——光现象、光学作图、实验及应用
目录
TOC \ "1-3" \h \z \u 1
7
14
一、光的反射、折射辨析
1.光的反射定律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②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③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④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⑤像和物体左右是相反的。
3.光的折射规律
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偏折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②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③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4.光的色散——属于光的折射
(1)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光的色散。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2)各单色光偏折的程度从小到大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
(3)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是复色光,不是单色光。
5.成像情况对比分析
像分实像和虚像,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倒立、可呈现在光屏上;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正立、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常见类型的成像情况比较如下:
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凸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
①太阳聚焦法: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之间的距离,使白纸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就是焦点。用直尺测出凸透镜到焦点的距离,即为焦距。
②平行光源法:将几束平行光沿主光轴射到凸透镜上,在光屏上得到的折射光线交于一点,量出这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③二倍焦距法: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点燃蜡烛并使火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调节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的像与烛焰等大为止。
④焦点不成像法:透过凸透镜观看物体,调节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从看得见到刚好看不见时,测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⑤焦点入射法:在凸透镜的一侧放一光屏,另一侧用一个发光的小灯泡,沿主光轴移动,直到光屏上得到一个与透镜直径相等的圆形光斑为止,测出小灯泡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光学作图
光学作图在本章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中考常考的一个考点。主要包括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和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作图。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①给出入射光线和反射面画反射光线;②给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画反射面;③给出反射光线和反射面画入射光线。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①根据物像关于镜面对称作图;②根据像点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这一特点作图。
3.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作图主要是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在已知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和界面时,作出对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4.透镜成像规律作图
(1)当物距u>2f时,通过图像可以得出,像距f
(2)物距u=2f时,通过图像可以得出,像距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物距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物距u=f时,通过图像可以得出,光线通过透镜后变成平行光,不成像。
(5)物距u
动态成像规律: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四、光学实验
1.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
实验器材:平板玻璃、刻度尺、蜡烛、火柴、白纸。
简要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重合为止,在纸上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3)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分析与论证:未点燃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经过测量可知,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具有对称性,因此我们可以用对称法作出平面镜中的像。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找到并确定像的位置,使观察到的像更清晰,本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用两支等大的蜡烛的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有时候无法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所成的像重合,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4)实验中宜选择较薄玻璃板,避免因前、后两个玻璃表面成的像不重合而有一定错位。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
(1)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2)注意事项: 蜡烛的焰心、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又叫 “三心等高”。
(3)实验步骤
①利用太阳光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②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并调整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凸透镜所成的实像呈现在光屏上)。
③先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物距大于2倍焦距),调整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倒或正,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④把蜡烛移到距凸透镜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
⑤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已经看不到蜡烛的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
【专题1 光的反射、折射】
【例1】(2017广西壮族自治区期中)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情形,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入射角等于60° B.折射角等于40° C.NN′是界面 D.MM′的右边是玻璃
【答案】C
【解析】根据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水平方向的直线NN′为法线,竖直方向的直线MM′为界面;由图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60°可知,入射角为60°,则反射角也为60°;由图可知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90° − 50° = 40°,所以折射角为40°;光从空气斜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则MM′的右边是玻璃。故ABD正确,C错误。
【例2】(舟山普陀区校级模拟))现在,一些大厦用许多大块的平板镀膜玻璃做外墙(俗称“玻璃膜墙”)。这种墙既能反射光线也能透过光线。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能真实反映光通过玻璃膜墙进入室内的传播途径的是( )
【答案】B
【解析】光通过玻璃幕墙进入室内,经历了两次折射,第一次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第二次是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例3】现代医学中常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从空气中斜射入人体后也类似光一样要发生折射,如图所示,超声波进入人体击碎结石时,入射点应在O点的 (选填“左侧”或“右侧”)。
【答案】D
【解析】由题知,超声波在人体内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超声波由空气进入人体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入射点应在O点左侧。如图所示。
【专题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方法题】凸透镜动态成像
【例4】(2019湖北省十堰市)小敏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 跟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u 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
B.当u=15cm 时,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虚像,这是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C.当u=25cm 时,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实像,这是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D.把蜡烛从距凸透镜15cm 处移动到30cm 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答案】C
【解析】A、由图知,当物距为20cm 时,像距也为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 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20cm,则f=10cm,故A 错误;B、f=10cm,2f=20cm,当u=15cm 时,物距处于f 和2f 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B 错误;C、当物距u=25cm 时,物距大于2 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 正确;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 处移到30cm 处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增大,所以成的像逐渐减小,故D 错误。
【例5】(2018河北省石家庄市期末)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处时()
A.光屏在“I”区域内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B.光屏在“II”区域内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C.在光屏上得到的是缩小、倒立的虚像 D.在光屏上得到的是放大、倒立的实像
【答案】A
【解析】解: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 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物距u=50cm﹣15cm=35cm,大于2 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1 倍焦距和2 倍焦距之间,即在光具座上65~80cm 之间可以找到清晰的像(即光屏在“I”区域内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综上所述,只有选项A 的说法正确。
【例6】(2019百色中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2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8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 )
A.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该透镜的焦距f小于9cm
C.将点燃的蜡烛移至距透镜9cm处,不能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
D.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也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答案】D
【解析】AB、蜡烛距离凸透镜32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18cm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此时物体的位置在二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32cm>2f;2f>18cm>f,解得:9cm<f<16cm,故AB错误;C、将点燃的蜡烛移至距透镜9cm处,u<f,可以能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故C错误;D、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所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D正确。故选:D。
【例7】关于生活中的透镜,下列描述不合理的是( )
A.要使投影仪成像变大,应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使镜头靠近投影片
B.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时成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
C.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与放大镜的距离必须小于一倍焦距
D.生活中用凸透镜矫正近视眼
【答案】D
【解析】A、要使投影仪成像变大,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所以,应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增大像距),同时使镜头靠近投片(减小物距),故A 正确。B、手机摄像头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工作的,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故B 正确;C、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必须放在一倍焦距之内,故C 正确;D、近视眼观察远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使光线延迟会聚,应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故D 错误;故选:D。
【例8】(2019湖北武汉期末)如图所示,F和F'为凸透镜的焦点,P和P'到凸透镜的距离为二倍焦距。
(1)保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的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2)若将图示装置模拟人的眼睛成像系统,成像总在光屏左侧,该种情况表明这样的眼睛 (选填“近”或“远”)视眼,需要配戴一个焦距合适的 (选填“凹”或“凸”)透镜才能加以矫正。
【答案】(1)左;缩小;(2)近;凹。
【解析】(1)由图中可知,蜡烛在2倍焦距之外,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则光屏应向左移动;
(2)由“图示装置模拟人的眼睛成像系统,成像总在光屏左侧”可知,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近视眼的表现是看不清远处的东西,即是由于晶状体太厚,其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长,使得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的,若想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即需要让原来的光线发散一些,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故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眼;
【专题3 光学作图】
考点1:光的直线传播作图
【例9】(2018 安徽省芜湖市期中)“井底之蛙,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如图所示,枯井中青蛙的眼睛位于井底?点,图中表示青蛙可观察到的范围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枯井中,井底的青蛙只能看到很小的一片天,原因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没有发生折射,故C、D错误;青蛙看见物体,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到达青蛙的眼睛,故A正确,B错误。
考点2:光的反射作图
【例10】(2018秋山西省孝义市期中)如图所示,考古人员需要对一口古井进行清理,为了解决照明问题,需要用平面镜将与水平面成30°角的太阳光竖直反射到古井里,请完成光路,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答图
【答案】如答图。
【解析】因为太阳光竖直射入深井内,所以反射光线竖直向下,画出法线,过入射点画出法线的垂线,即平面镜的位置,因入射光线与水平面成30°,而反射光线是竖直向下的,所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30°+90°=120°,则入射角为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60°,如图所示:
考点3:平面镜成像作图
【例11】(兰州中考)完成下列光路图:图甲是检查视力时的情景,人面对平面镜而坐,身后是视力表。请在图乙中画出人眼通过平面镜看到视力表中S点的光路图。
答图
【答案】如图丙所示。
【解析】人眼通过平面镜看到的视力表上的S点,实际上是S点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可知,来自S点的光被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了人眼。所以,首先作出点S关于镜面的对称点S',再连接眼睛与S'点并与镜面交于一点,则该点到眼睛的光线即为反射光线,点S到该点的光线为入射光线,最后在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上标注箭头。
【例12】(2018湖北省武汉市期末)某次实验时,小明的眼睛在A 处看到发光点S 在玻璃板中的像S′位置如图所示。请作出发光点S 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答图】
【答案】如答图。
【解析】作出像点S′的物点S,连接A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连接SO,画上箭头即为入射光线,OA 为反射光线。
考点4:光的折射作图
【例13】(2018威海中考)空杯底部有一枚硬币A。由于杯壁的遮挡,眼睛在B处看不到硬币,逐渐往杯中加水至如图甲所示位置时,眼睛在B处恰好能够看到硬币,请画出人眼看到硬币的光路图。(画出一条入射光线及其折射光线即可)
答图
【答案】如图乙所示。
【解析】逐渐往杯中加水至如图甲所示位置时,眼睛在B处恰好能够看到硬币,说明此时的折射光线会沿着杯子的上沿进入人的眼睛,从而作出折射光线,根据折射点,作出入射光线。
【例15】(2019兰州中考)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利用标有角度的圆盘、激光器和半圆形玻璃砖“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示意图,其中AO为激光器发出的从空气射向半圆形玻璃砖的一束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和玻璃砖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答图
【答案】如答图。
【解析】(1)首先过入射点O垂直于反射面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作出反射光线;(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将向靠拢法线的方向偏折,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作出玻璃砖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考点5: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例16】(2019四川省广安市模拟)请在图中画出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答案】如下图:
【解答】解: 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如答图所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答图所示。
【专题4 光学实验】
考点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例17】如图所示,在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
B. 若把点燃的蜡烛移近玻璃板,它的像变大
C. 若把蜡烛的位置和它像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则连线与镜面垂直
D. 当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也远离玻璃板
【答案】B
【解析】A.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无法呈现在光屏上,所以是虚像,正确,A不符合题意;B.不管是移近还是远离,像的大小永远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题目中“像会变大”,不正确,B符合题意;C.通过实验证明,蜡烛的像与蜡烛之间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正确,C不符合题意;D.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物远离玻璃板,像也远离玻璃板,正确,D不符合题意。
考点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例18】(2019•山东省烟台市模拟)小明某次在光具座上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所使用的凸透镜焦距是15cm。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的高度,使它们位于 ;
(2)如图甲所示,当小明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 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 刻度线位置时, 光屏应在 (选填“Ⅰ” “Ⅱ”或“Ⅲ”)区域内左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 (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实像;
(3)小明继续探究“视力的矫正”,它用凸透镜模拟人眼的晶状体,用光屏模拟人眼的 ; 如图乙,小明先固定蜡烛,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撤掉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为了使像重新清晰,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得到清晰的像后可以发现,该像的大小与原来的像相比 (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答案】(1)同一高度上;(2)Ⅱ;缩小;(3)视网膜;靠近;变小。
【解析】(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的焰心、光屏的中心在主光轴上,烛焰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都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2)凸透镜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物距为50cm﹣15cm=35cm,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故在Ⅱ区域;(3)视网膜是用来接收像的,所以视网膜的作用相当于光屏;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撤去近视眼镜,应向左移动光屏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也就是将光屏靠近透镜;像距变小,则像变小。
1.(2019•河南省郑州市期中)下列各图中,AB是放在平面镜前的物体,A′B′表示物体在镜中所成的像,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像与物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2019•上海市黄浦区期中)图中,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A.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A图正确;B.图中光的传播方向没有发生变化,B图错误;C.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折射角应该小于入射角,图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C图错误;D.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应该分居法线的两侧,图中两条光线在法线的同侧,D图错误。
3.小芳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m 处,若她远离平面镜后退0.5m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镜中的像变小 B. 镜中的像不变
C. 镜中的像与她相距2m D. 镜中的像与她相距2.5m
【答案】B
【解析】AB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当人远离平面镜时,视觉上感觉像在变小,但实际上像的大小并没有变。故A 错误, B 正确;CD.小芳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m 处,后来远离平面镜后退0.5m,此时小芳到平面镜的距离为1m+0.5m=1.5m ,则镜子中的像距离平面镜也为1.5m;镜中的像距离小芳为1.5m+1.5m= 3m 。故CD 错误。
4.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容器中的水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
若将容器右端抬高一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入射角和反射角都增大 B.反射角增大,折射角减小
C.入射角不变,反射角增大 D.反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变
【答案】D
【解析】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若将容器右端抬高一些,水面还是水平的,入射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变,入射角大小不变;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可知,反射角和折射角大小不变;故选项ABC错误,选项D正确。
5.(2019甘肃兰州期末)在用一凸透镜研究其成像的规律时,某同学得到的部分实验信息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判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
B.当v=24cm 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C.当u=25cm 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2cm 处向距凸透镜32cm 处滑动,像会逐渐变小
【答案】C
【解析】A、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实验3中,u=v=30cm,此时u=2f,f=15cm,故A正确;B、当v=24cm时,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则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缩小的像,照相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故B正确;C、当u=25cm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2cm处向距凸透镜32cm处滑动,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故D正确。
6.(2018上海浦东新区期末)同学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c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焦距大于10cmB.焦距等于10cmC.焦距小于10cm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cm时,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说明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则20cm>2f,即f<10cm,只有C选项符合。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 此时的物距大于20cm
C. 当物距是30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D. 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
【答案】D
【解析】??.距离凸透镜2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与物体等大的像,所以? = ? = 20cm = 2?,则? = 10cm,故??错误;?.当物距是30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故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故?正确;?.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错误。
8.(2018江苏省常州市期中)如图所示,AB 是物体,O 为小孔,M 为光屏,试作出物体AB 通过小孔在光屏上成的像。
【答案】如解析图。
【解析】发光物体的每一个点都可看作为点光源,每个点光源发出的光都会通过小孔照到屏幕的某个区域。A 点发出的光线经小孔下边缘,到达光屏下部;B 点发出的光线经小孔上边缘,到达光屏的上部,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如图:
9.图中给出“L”形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物对称。故选:D。
10.(2019山东省威海市模拟)如图所示,在水中A 处有一条鱼,但岸上的人却看到这条鱼在B 处,在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光由空气射入水中,不符合题意;B、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路图错误;C、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不符合题意;D、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路图正确。
11.(2018甘肃省兰州市期末)一束斜射到玻璃砖的入射光线,请画出光线通过玻璃砖再进入空气的两次折射光路图。
答图
【答案】如答图。
【解析】第一次折射:先过入射点O 垂直玻璃砖上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砖内部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第二次折射:先过入射点O′点垂直玻璃砖下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砖的下侧空气中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玻璃砖上表面的入射光线平行,如答图所示。
12.(2018 湖北省随州市期末)如图所示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 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板应选择薄玻璃板 B.眼睛应从B 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C.蜡烛燃烧长时间后像与物不再重合 D.蜡烛远离玻璃板的同时像也远离
【答案】B
【解析】A、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故A正确;B、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故B错误;C、平面镜所成的像,像物等大,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故C正确;D、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的同时像也会远离玻璃板,故D正确。
13.(杭州滨江区校级月考)在某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张所使用的凸透镜焦距是15cm。
(1)如图,小张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2)小张将蜡烛从光具座上10cm向30cm移动时,若要让烛焰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光屏应 (填“远离”或“靠近”)透镜,此时所成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由于燃烧逐渐变短,光屏上的像逐渐向 移动。为了使像完整的成在光屏的中央,可将 移动。
(4)当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 。
A.蜡烛像的下半部分 B.蜡烛像的上半部分
C.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5)小明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如图所示)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光源“F”放在25cm处,所成像如图 所示。
(6)如果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变,在(2)的情况下,再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一个焦距适当的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实现。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7)小明在实验中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如图丙所示,则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丁图中的( )
【答案】(1)缩小;(2)远离;放大;(3)上; 光屏向上移(或“蜡烛垫高一些”或“凸透镜向下移”);(4)C;(5)D;(6)凹透镜;近视;(7)C。
【解析】(1)当物体在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时,物距等于40cm,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蜡烛从光具座上10cm向30cm移动时,物距减小,则像和像距变大,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大些。
(3)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由于燃烧逐渐变短,光屏上的像逐渐向 上移动。为了使像完整的成在光屏的中央,可将光屏向上移动或将蜡烛像上移动,或者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4)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会聚光线成完整的像,但由于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所以像比原来变暗。故选C。
(5)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只能影响像的亮暗,不影响像的性质,光源“F”放在15cm处,物距处于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原物体相比,上下颠倒、左右相反,观察者从光屏正面看,故选D。
(6)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靠近凸透镜,为使像能成在光屏上,应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块适当的凹透镜对光线进行发散,像才能成在光屏上,近视眼就是用凹透镜进行矫正的。
(7)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的是实像;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变大,像距则变小,故图象为C图。
名称
概念
入射光线
射到两种介质分界面的光线
折射光线
进入另一种介质后的光线
法线
过入射点,垂直于两种介质分界面的直线
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折射角
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成像原理
成像媒介
成像情况
举例
光的反射
平面镜
正立、等大的虚像
梳妆镜、潜望镜
凸面镜
正立、缩小的虚像
汽车后视镜
凹面镜
正立、放大的虚像
哈哈镜
光的折射
水中
正立的虚像
看水中的物体
凹透镜
正立、缩小的虚像
猫眼
凸透镜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幻灯机
光的直线传播
小孔成像
倒立的实像
树下太阳的光斑
实验次序
1
2
3
4
5
物距u/cm
50
40
30
25
20
像距v/cm
22
24
30
38
60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文件包含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8年级下册第03章空气与生命经典讲练1气体性质和制备教师版含解析docx、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8年级下册第03章空气与生命经典讲练1气体性质和制备学生版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文件包含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8年级下册28经典专题讲练化学用语及元素符号量的相关计算教师版含解析docx、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8年级下册28经典专题讲练化学用语及元素符号量的相关计算学生版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章 运动和力综合与测试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章 运动和力综合与测试教案及反思,文件包含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7年级下册第03章运动和力经典讲练3压力与压强的分析和计算学生版docx、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7年级下册第03章运动和力经典讲练3压力与压强的分析和计算教师版含解析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