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物质的变化教案及反思
展开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如:水的二态变化、玻璃破碎、石蜡熔化、铁丝绕成各种形状、铁布高炉里熔成铁水、酒精挥发、硫酸铜晶体溶解在水中等都是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火柴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绿叶变黄等都是化学变化。还有下列变化也是化学变化:
①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
②硫酸铜晶体加热变成无水硫酸铜
③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
④电解水
【注意】①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加热时水变成水蒸气、灯泡通电发光放热等均属于物理变化。
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木质区别在于:变化前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③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未变,而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如下图
水蒸发的微观示意图 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
水蒸发过程中分子本身没变,是物理变化;水电解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其他分子,是化学变化。
(3)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检验水:白色的硫酸铜粉末一遇到水就会变成蓝色,故常用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来检验水或作为吸收少量水分的干燥剂。硫酸铜晶体含有结晶水,呈蓝色;加热时硫酸铜晶体失去结晶水变成白色的硫酸铜粉末。
检验三价铁离子(Fe3+):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后溶液变成血红色,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利用这一性质,可以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三价铁离子的存在。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注意】发光、放热、变色、气体的放出、沉淀的析出等现象能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但不一定是充分的依据,有的物理变化也有发光、放热现象,如电灯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爆炸不一定是物理变化,如轮胎爆炸属于物理变化。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概念:不需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的性质属丁物质的化学性质。
(2)常见性质分类:颜色、气味、味道、状态、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酸碱性、氧化性、可燃性、还原性等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3)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①区别:变化强调的是物质的某种运动过程,是正在进行着的或已经发生了的过程,重在“变”,因此变化往往用动词表示;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无论变化是否正在进行,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性质往斜用“能”“不能”“可以”“不可以”“会”“容易”“难”等描述。
②联系: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发生变化的内因,而物质的变化则是物质性质的具体体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1.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三阶段)
(1)变化前:记录物质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颜色等。
(2)变化中: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颜色、能量变化等现象。如:蓝色硫酸铜溶液中滴人无色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3)变化后:记录生成物的形态和颜色等。
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是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物质的状态、形状、颜色是否改变,温度(吸热或放热)是否变化,变化中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
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是我们认识物质并进一步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注意】①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而物质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性质。
②物质的状态、形状、颜色、温度的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只能作为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本质依据(本质依据要看变化前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推理(推测)
我们可通过物质的变化推测物质的性质,通过物质的性质推测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观察硫酸铜晶体在实验活动中的变化可推测并归纳硫酸铜晶体的性质:
(1)物理性质:硫酸铜晶体呈蓝色,易溶于水,水溶液呈蓝色。
(2)化学性质:
①硫酸铜晶体加热脱水生成白色粉末。
②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蓝色
③无水硫酸铜与水反应生成蓝色硫酸铜水合物。
【常考1】会判断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例1 (湖州中考)下列四幅漫画描述了生活和自然中的现象。其中一幅漫画所描述的物质变化类型与其他三幅不同,这幅漫画是( )
A.饮料瓶变瘪 B.云的形成 C.燃放烟花 D.酒精蒸发
例2 下列成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刻舟求剑 B.百炼成钢 C.风吹草动 D.量体裁衣
【常考2】根据题目信息,分析归纳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例3 (宁波中考)下列物质的用途只应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制冷剂② B.小苏打在做馒头时作发酵剂
C.还原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 D.生石灰在某些食品袋内作干燥剂
例4 物质的用途和性质密切相关。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 B.金刚石作装饰品 C.铜丝作导线 D. 氢气作高能燃料
1. 下列有关化学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海水中获得物质都需要经过化学变化
B.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发生了化学变化
C.石油分馏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属于化学变化
D.潮湿的衣服被晒干了是化学变化
2.钢的质地坚硬,机械性能好,有弹性和延展性,是最常见、应用较广的一种材料。全世界每年因锈蚀损耗的钢铁约占全年钢铁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下列属于钢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有延展性 B.有弹性 C.易锈蚀 D.质地坚硬
3.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
A.火星四射 B.有发光现象 C.有大量热放出 D.有黑色物质产生
4.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下列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蔗糖溶于水 B.铁生锈 C.冰融化 D.气球充气变大
6.下列有关硫酸铜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①硫酸铜晶体能溶于水 ②硫酸铜晶体呈蓝色 ③硫酸铜晶体受热时会由蓝色变为白色 ④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蓝色沉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下列物质的自我介绍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我是紫红色的固体 B.我在自然界硬度最大 C.我会生锈 D.我在常温下是气体
8.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乙醇可作燃料 B.氧气用于炼钢 C.金刚石用来裁玻璃 D.氯化钠用来制纯碱
9.下列与二氧化碳有关的用途中,既利用了其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其化学性质的是( )
A.人工降雨尿素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制纯碱、化肥 D.灭火器灭火
10.义乌市特产丰富。以下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 B.酿制红曲酒 时发酵糯米
C.制作火腿时将成品切块包装 D.制作蜜枣时晒干水分
11.杭州市的自来水由于增设了加臭氧(O3)和加活性炭两道处理程序,水质处于全国大城市优秀水平。根据以上报道,人们得出的下列结论中,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A.杭州市的自来水属于纯净物
B.杭州市自来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就是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C.加臭氧和加活性炭都是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净化水质
D.以上水处理的过程中,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
12.酒精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能使细菌的蛋白质脱水、凝固、变性,这种变化属于 ( 填“化学”或“物理”) 变化。
13.我国消费者协会对部分装修后的室内环境状况抽样测试后发现,近半数存在苯污染。国际卫生组织已把苯定为强烈 致癌物质。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 ℃,熔点是5. 5 ℃。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苯的物理性质有 , ,
(任答两条即可)。
(2)苯的化学性质有 , ,(任答两条即可)。
14.(1)“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冰由 变为 (填物质的状态),但构成冰和水的微粒都是
.
(2)“电解水”实验中,水被分解成 和 ,构成它们的微粒分别是 和 。
(3)从宏观上分析:(1)和(2)的过程是否生成新物质? 。从微观上分析(1)和(2)的过程变化前后微粒是否发生变化? 。这说明,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
1.诗、名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既隐含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 )
A.千里冰封,万单雪飘 B.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C.白玉为床金作马 D.伐薪烧炭南山中
2.下列物质的性质与所对应的用途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大——用于急救病人 B.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做保护气
C.石墨能导电——可做电极 D.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
3.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蜡烛燃烧;蜡烛熔化 B.洒精挥发;洒精燃烧
C.空气液化;液态空气汽化 D.铁生锈;铁被酸腐蚀
4.下列现象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
①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后,变干了;②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③纸张燃烧;④瓷碗破碎;⑤铁牛锈;⑥石蜡熔化;①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前哈气,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
5. 1909年,哈伯在实验室将氮气和氧气在600℃、2.02×104kPa和铁做催化剂的条件下首次合成了氨气(NH3)。常温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经过下列反应制得生产炸药的原料——硝酸。
a.氨气和氧气在铂做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
b.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工业合成氮的原料来自空气、煤和水,这是一种经济的固氮方法。请从以上信息中总结有关氨气的知识:
(1)氨气的物理性质: ;
(2)氨气的化学性质: ;
(3)氨气的制法(写化学方程式): ;
(4)氨气的用途: 。
6.实验探究是学习科学的基本途径。请你参与探究金属铜的化学性质:
观察与问题:将一小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表面变黑。
假设与预测: 假设(1):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火焰的黑烟附着在铜片上。
假设(2):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铜片与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与事实:
实验(1):将铜片放人一支开口的试管中,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发现铜片 (填“变黑”或“不变黑”)。
实验(2):将铜片放入一支充满氮气的试管中并塞上橡皮寒,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发现铜片
(填“变黑”或“不变黑”)。
解释与结论:
上述实验(1)证实,假设(1) (填“正确”或“不正确”)。
实验(2)证实,假设(2) (填“正确”或“不正确”)。
表达与交流: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实际上是铜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黑色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拓展与迁移:铜片在空气中加热时,能发生上述化学反应,联系到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证明了金属在空气中点燃或加热时,都有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其他金属也应该相似,例如铝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
宏观:没有新物质生成
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变,只是粒子间间隔可能改变
宏观:有新物质生成
微观: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外观特征
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
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举例
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等
镁条燃烧、硫酸铜晶体脱水等
区分依据
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取系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物质的变化精品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物质的变化精品综合训练题,共5页。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物质的变化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物质的变化课后复习题,共11页。
浙教版第1节 物质的变化习题: 这是一份浙教版第1节 物质的变化习题,文件包含11物质的变化练习解析版docx、11物质的变化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