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缺范文)
展开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今之众人, ,而耻学于师。( 《师说》)
(2)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侧面表现琵琶女高超琴艺的句子是“ , ”。
2.按要求选择。(5分)
(1)传统儒家重德行、重理想,反对沉溺于物质生活,下列《论语》引文不能表达这种价值倾向的一项是( )。(2分)
君子忧道不忧贫。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当我们今天沉浸在“未来已来”的兴奋之中时,人文学科所要坚持的是, , 。 , , 。
①更为具体地说
②相信人类的悠久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东西
③使我们在“未来已来”的时代更加审慎
④人文学科应该推动一种批判立场的形成
⑤我们还要将之保存下去
A ①②⑤④③ B④②⑤①③ C②⑤①④③ D①④③②⑤
【答案】
1.(5分)(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韩愈
(2)香雾云鬟湿
(3)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2.(1)B
(2)C
【解析】
1.本题考查古诗文的理解与默写。(1)(2)两小题难度不大,注意字的正确书写。(3)注意题干中的“侧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东船西舫的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皎白的月影,从侧面体现了琵琶女的高超琴艺,人们都陶醉在她的琴声中。
2.本题考查古文的含义与理解。“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为士人如果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足以做士人了。启示人们要敢于冒险进取,不安逸。与题干中“沉溺于物质生活”不符,故选B。
3.“人文学科所要坚持的是”后应承接一句表明观点的陈述句,应是②或④,再根据句意,④③句意承接,应连在一起,故选C。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①自伦理学诞生以来,有一个问题似乎像幽灵般地徘徊于伦理学研究领域中,这个问题即是人的德性与人的幸福的关系问题。康德伦理学的诞生,使幸福与德性关系在伦理学中发生了根本性颠覆。
②康德的伦理学既不认同德性即幸福的观点,不认为人的德性必然会给人带来幸福,更不认同幸福即德性的观点。康德极力反对以人的快乐、幸福、功利等作为衡量与评价德性的标准与尺度,他认为快乐与幸福与道德是无涉的,人对幸福、快乐、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但道德不是根源于感性的人的本性,而是超越于人的本性的,它的发出者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表达的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规范与命令。这种要求、规范和命令,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个体的利益,而是社会的总体利益,它不仅不必然地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相一致,有时还会发生背离与冲突。当社会总体利益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道德维护的通常是社会利益。康德伦理学的性质是唯心主义的,但他揭示出伦理学的本质特征,即伦理学所要处理的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作为总体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伦理学关注的不是感性存在的个体的快乐与幸福,而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存在的需要。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从道德生成与演进的历史经验性事实出发,将道德律令生成的基础与根据归纳总结成一个规律:任何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生成与演进的基础是特定生产力条件下人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因而,它们都能并且也只能从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去获得根源性诠释,而且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都具有历史的性质,绝不会永恒不变适合一切时间与空间,而是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变更。在私有制存在的社会中,“切勿偷盗”必然成为一个道德规范或命令,否则私有制下的社会生活就会受到威胁;假若,偷盗是被允许的话,私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存在就会成为不可能;但如果私有制不再存在时,“切勿偷盗”也必将从道德规范的领域中消失,因为它将变得毫无意义。
④道德规范不仅是在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生成与演进的,而且它的功能与使命也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既不是人们的幸福与快乐,也不是追求人的完满、神圣与崇高,而是服务与保障那些在历史发展阶段上必然生成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正常运行,保障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全部社会关系得以有序运行,而不至于因社会关系的混乱与无序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不可能。
⑤人作为人存在,追求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一种近乎于自然性的本能,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拒绝将人的德性与人的幸福进行捆绑。“切勿偷盗”的道德戒律在价值取向上只是要求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以便维护私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存在,仅此而已,丝毫不含有要求增加自己与他人幸福与快乐的意蕴。道德规范不具有也不应具有神圣与崇高的价值取向。人类社会需要神圣与崇高,但神圣与崇高不应成为道德要求;所有的人都应成为有道德的人,大多数人也能够成为有道德的人,但社会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成为神圣与崇高的人,大多数人都难于使自己成为崇高与神圣的人。当一个道德律令无法为大多数人所遵守时,这样的命令,只不过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一纸空文。仍以“切勿偷盗”为例,一个没有任何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社会下,道德的评价上无疑属于有道德的好人,但也仅此而已,好人远非是崇高与神圣的人。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3.第③段中加点的“历史的性质”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2分)
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
A.康德伦理学诞生以前学界认为幸福与德性内在一致。
B.康德伦理道德观的生成基础和根据是唯心主义宗教。
C.奴隶制社会的伦理道德是为了保护奴隶制经济关系。
D.康德和马克思的道德观一致在于都是维护社会利益。
5.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人的德性与个体幸福完全无关。
追求幸福几乎是人的自然性本能。
道德规范并不追求个人的幸福。
不偷窃的人属于有道德的好人。
6.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7.“切勿偷盗”的例子在文中重复出现,论述是否有力?请加以具体评析。(5分)
【答案】
3.(2分)社会规范道德规范根源于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关系,并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变更。
4.(3分)A
5.(2分)B
6.(4分)答案示例:本文援引康德伦理学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阐释“幸福与德性的关系”。开篇由伦理学研究引出论题"德性与幸福的关系",接着介绍康德对前代伦理学观点的否定,从道德发出者和目的角度阐述个体幸福与道德无涉;再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阐释道德生成、演化的本质基础和历史性特征,得出结论: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在于保障生产关系、社会生活有序进行,不具有指向人的幸福以及崇高神圣的价值取向,最后揭示论题的现实意义。
7.(5分)答案示例:论述不够有力。第③段以“切勿偷盗”与私有制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为例解释道德规范与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关系的关系,从论据属性上看,“切勿偷盗”在私有制社会中并不属于“道德规范”而是“法律戒令”;其次,从两者关系判断的逻辑上看,道德规范产生与演进确实基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关系,但“切勿偷盗”之类具体个别的道德规范的存在与否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私有制社会经济关系的存亡;再者,私有制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消亡了,伴随着它产生的许多道德规范未必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未必一定随着生产关系的消失完全消失;作者的举例阐释依存关系,逻辑对应不合理,有违客观事实。第5段论述上的缺陷与第③段类似,没有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社会仅是“遵守盗窃法的人”,未必能评价为“有道德的好人”。因此,两处例子都有属性归属不恰当,与观点逻辑关系对应不准确,论述不严密,影响削弱了论述的说服力。
答论述有力,最多3分。
【解析】
3. 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由题意可知,文体问的是“历史的性质”具体是指什么,考查的指代义,指代义一般需要在文本上找答案。首先确定对象是社会规范道德,其“历史的性质”结合总结的规律:“任何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生成与演进的基础是特定生产力条件下的经济关系”“绝不会永恒不变适合一切时间与空间,而是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变更”可得知。
4. B选项由“康德伦理学的性质是唯心主义的”并非是唯心宗教。C选项由“保障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全部社会关系得以有序运行”,选项以偏概全了。D选项由“伦理学关注的不是感性存在的个体的快乐与幸福,而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存在的需要”伦理学关注社会利益,而康德与传统伦理学观点不一致。
5. A选项人的德性与个体幸福完全无关,过于绝对。C选项追求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一种近乎于自然性的本能,道德规范也是追求个人幸福的,只是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道德维护的通常是社会利益。D选项由“一个没有任何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社会下,道德的评价上无疑属于有道德的好人,但也仅此而已,好人远非是崇高与神圣的人。”只是在私有制的社会下。
6.本题考查的是行文思路的梳理,需要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通读全文,可以得知本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第一段作者由伦理学研究的问题引出本文的论题-人的德性与人的幸福的关系;其次,第二段作者介绍了康德的伦理学观点,通过对前人伦理学观点的否定,从道德出发者和目的两个角度阐述了人的幸福和德性是无关的;然后,第三、四段作者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阐释道德生成、演化的本质基础和历史性特征,从而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在于保障生产关系、社会生活有序进行,不具有指向人的幸福以及崇高神圣的价值取向。最后一段揭示了论题的现实意义,拒绝将人的德性和幸福进行捆绑,道德规范不具有崇高与神圣的价值取向。
7.本题考查的是评析题,对论据是否有力论述的评析,做此类题,第一步先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对此做出评价。“切勿偷盗”的例子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分别出现在第三段和第五段,所以分析的时候需要两处都进行分析。第三段中作者用“切勿偷盗”与私有制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为例来论述道德规范与特定历史时期生产的关系,但是“切勿偷盗”在私有制社会并不是一个道德规范,而是一条法律命名,其次“假若,偷盗是被允许的话,私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存在就会成为不可能”这句话过于绝对,“切勿偷盗”的个别道德规范的存在与否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私有制社会经济关系的存亡,而且私有制生产关系、制度消亡,伴随着产生的许多道德规范未必完全没有存在意义,未必会随着生产关系的消失而消失。第五段的论述“一个没有任何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社会下,道德的评价上无疑属于有道德的好人”不严谨,一个没有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社会仅是遵纪守法之人,未必能评价为“有道德的好人”。所以两处例子的论述都不严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奥格教我的事
周洁茹
①离开加州以后,我再没有给奥格写过信。
②奥格是我新到美国时学校派给我的英语拍档,我在很多文章里写过她。那个时候我们每周见一次面,她会带我去当地人才知道的小花园、集市,有时候也会待在她的很漂亮的家,聊一下午的天。那是2000年,我第一次看到有人会把暂时不用的衣物租一个仓库放起来。我在写给妈妈的信里说奥格的家很大,但她宁愿用那些空间放一个简直无用的艺术装置甚至一盆巨大植物。奥格那个时候已经七十岁了,但她对于生活的热情却甚于我的,一周一次中国画,一周一次瑜伽,一周一次饮茶,还有这一周一次的帮助一个新来美国的年轻人了解美国,融入美国的生活。
③我那个时候已经中止写作,未来到底会怎样,我不知道,也许更坏越来越坏,我活得很消沉,每天都在担忧。我更像是一个老年人。
④直到有一天奥格带我去一个艺术集市,她停留在每一个摊位,跟那些完全不认识的摆摊的艺术家们聊天。我们还站着听了一场露天音乐会,我没听出好来,我克制着不耐烦。表演结束,奥格买了他们的一张CD,封套上四个穿红西装的老爷爷,手里的乐器在太阳光下面好像金子做的,闪闪发光。奥格把CD送给我,我突然跟奥格讲:我不会拥有您这样的生活。奥格说:你将来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的。
⑤我看着她。
⑥我之前从来没有讲过。奥格说,我来自洪都拉斯,你一定没听过这个名字。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一无所有。奥格说,但是我们年轻啊,唯有努力。我的丈夫直到现在还在工作,没有休息过一天。
⑦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我很羞愧。你还很年轻啊。奥格说,你的未来一定会好的,你会有一个很好的人生。
⑧这一件事是“那些奥格教我的事”中最重要的一件,我想我永远不会忘掉的。
⑨我的儿子肖恩出生在斯坦福医院,我们收到了好多美丽的礼物,奥格的礼物是一个蒂芙尼银勺子,特别美国。后来我的女儿乔安在纽约出生,我们也给她买了一个刻了她名字和生日的蒂芙尼银勺子,我把这些件都归入“那些奥格教我的事”。肖恩五个月大的时候,我们离开加州搬去新泽西州,奥格送给我一个镶了蓝石头的印第安镯子作为告别礼物,送给我的丈夫一个印第安扣子,都是银做的,我知道我们拥有奥格最美好的祝福。
⑩可是我再也没有写信给奥格。也许只是我的问题,我不联络,如果没有得到回信,如果得到一个坏消息,我不知道,我不联络,那么一切都还在原位,一切都好好的。我的奥格一直生活在她的放了好多艺术品的美美的家。我已经四十岁了,可是更多的时候还是很幼稚,就像我刚刚到美国的时候。
(11)直到两年前我重新开始写作的第三年,我给大家群发了一封地址更新邮件。奥格给我回了信,说她很高兴终于收到我的信,并且希望我再给她写信,告诉她我一直都在做什么。我的电话一直没有变,她说,给我打电话。
(12)可是我没有给她打电话,我也没有写信给她。
(13)十六年以后了,我又回到加州,带着我的小女儿乔安。车开在大教堂前面的大路,两旁是高大的棕榈树,一切好像回到二十年前。我说不出更多的感受,已经四十多岁的我,不只是消沉,又加上了疲惫。我有没有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不确定。
(14)我拿出手机,搜出奥格两年前的回信给奥格打了一个电话。奥格的声音完全没有变,我相信她也是马上认出了我的声音。可是真的是过去了十六年了啊,却好像一切都没有改变。
(15)再见到奥格,我觉得像在做梦一样。奥格一点没变,她的房子也没有变,那些艺术品们,雕塑和画,仍然放在原来的地方。
(16)只是,奥格的丈夫病了,在医院。她经常去医院看他。但是,她已经不能开车,她在停车场出了车祸,有人撞到了她和她已经停下的车,她被送到医院,躺了好几天。所以她不再开车了。
(17)奥格给我看一个中国结,她说有一天回家发现这个中国结挂在她的门上,一定是一个好心的过路人送给她的礼物。我说不出话,我一直在微笑,我还在做梦。
(18)回到洛杉矶,我托朋友给奥格寄去了本我的小说,小说里有我离开加州以后的生活。希望您喜欢这篇小说。我写信给奥格,期待下次再见。
(19)奥格一直没有回信,我很快就忘了这件事,我越来越忙了。我也不再写小说,也许写作就是一场长跑,有人永久离场,有人好不容易返场仍然很难跑到终点。
(20)九月的最后一天,凌晨三点,我突然醒了,奥格发来了一封信,她说很抱歉回信迟了,她一直在忙着照顾丈夫,他在九月中的一个午夜过世了。
(21)现在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时刻,我需要做很多事情才能使我的生活重新恢复。奥格说,我用读你的书来帮助我度过这个时期。
(22)我从床上坐起来,读这封信。
(23)你不知道你和你家人的来访给我带来了多少快乐。奥格说,真为你感到骄傲,你有这么可爱的女儿,还有肖恩,很希望下次会见到他。而且你不知道我有多喜欢你寄来的书,这是一个最特别的礼物,让我知道,你成为了你想要成为的样子,一位母亲,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你有一个很好的人生。
(24)爱你的,奥格。
(25)我的眼泪终于没能忍住。
(选自《散文》,有删改)
8.第②段画线句多次重复“一周一次”,赏析其独特的表现力。(3分)
9.“我没有给奥格写信”在文中多次出现,请从构思角度分析其作用。(4分)
10.文章叙述视角有变化,以⑳— eq \\ac(○,24)段具体内容为例对此加以赏析。(4分)
11.结合全文,评析文章结尾段。(4分)
【答案】
8.(3分)答案示例:(1)句式相似多次重复,突出人物生活安排丰富而规律,表现人物热爱生活(有规划) (2)多个每周一次与70岁关联,表现人物年老而积极的精神状态,与我形成对比 。(3)整齐中有变化,暗示人物时间精力爱好与“我”中国身份的关系,表现奥格对我的关注和用心。
9.(4分)答案示例:(1)作为全篇叙事主线,以自叙回忆形式,串起前半部分我与奥格交往过程中的重要事件。(2)以我没写信的经历、心理与态度与奥格形成对比,呈现不同文化背景、年龄悬殊两个人物相遇交往过程中不同的心理、行为,突出奥格对我真诚持久的关心、帮助、祝福与期待。(3)为后半部分我16年后看望奥格并给奥格写信蓄势,体现奥格影响下我的转变,表达我对奥格的感激与愧疚。
10.(4分)以20-24节为例,主要以“我”的视角叙述奥格生活经历、交往细节,辅以奥格视角向“我”和读者倾诉信件内容;“我”的视角便于客观叙述奥格人生经历,呈现我作为“旁观者”“受助者”“读信者”的心理感受,展示我内在情绪、情感的微妙变化,表现奥格对我的影响;以奥格视角自述信件内容,营造现场感,将读者带入与奥格直接对话的情境,体会感受奥格的心理情感。两种视角转换贯穿全文,突破单一叙事视角的局限,引领读者不断转换角色,体会人物经历,走进人物内心,有独特的表现力。
11.(4分)以“我的眼泪终于没能忍住”结尾,“终于没忍住”回扣全文我一直压抑着的控制着的情感交流状态,"眼泪"突出年迈(86岁)奥格经历失夫巨痛仍坚强乐观自我疗愈的精神状态以及一如既往对我的珍视、关心与真诚祝福,给我带来的巨大情感冲击,形象呈现奥格教给我、带给我的巨大的生命影响。结尾独句成段,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引人回味思考。
【解析】
8.本题考查语言表现力的赏析。从题干中“多次重复一周一次”,可得出此处需要将前后处重复提到的内容进行对比,由此表现人物热爱生活,又从划线句前半句中提到的年龄可看出人物年老而积极的精神状态,最后暗示人物时间精力爱好与“我”中国身份的关系,表现奥格对我的关注和用心。
9.本题考查句子作用。从题干中可得知“我没有给奥格写信”在文中多次出现,从形式看可算作文章行文线索,串联全文。从内容上可将看我没写信的经历、心理与态度与奥格形成对比,突出奥格对我真诚持久的关心、帮助、祝福与期待。最后再从结构上分析,找出文章中与我16年后看望奥格并给奥格写信的情节联系。
10.本题考查叙事视角的作用。此处可以看出存在两种视角,其一是以“我”的视角叙述奥格生活经历、交往细节,其二辅以奥格视角向“我”和读者倾诉信件内容,再分别结合第一人称的视角和旁观者视角的作用进行分析。
11.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根据题干要求可知此处考查的是文末结尾段,从内容上看,本段以“我的眼泪终于没能忍住”结尾,将此句中的关键词分开剖析,可得知我此刻的压抑状态,另分析“眼泪”留下的原因又可得知我为什么而受到情感冲击,从而体现奥格带给我的巨大影响。最后联系结尾段特殊的表达效果,得出独句成段,戛然而止,引人回味思考的表达效果。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秋怀(其二)
孟郊 〔唐代〕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本诗是一首五言古体叙事诗。
B 本诗着重写诗人秋夜的感受。
C 本诗虚实相生摹写老病情怀。
D 本诗情景交融意象新颖独特。
13.以下评价最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 沉郁峭拔 B清新流畅 C 深沉刚劲 D含蓄委婉
14.“老客”主观感受融入全诗景物,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加以赏析。(5分)
【答案】
12.(1分)C(修订选A)
13.(2分)A
14.本诗开篇描写秋夜月色凄冷、交代“老客”志气单弱,情感基调贯穿全诗景物。起句写月色,将视觉化为触觉“颜色冰”,月色幽冷森寒使老而漂泊的“老客”越发感到意气单弱,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互相渗透;三四两句写秋夜的风和露,露冷得寒意侵人,轻微的露滴声惊破诗人梦境,以梳齿梳骨喻寒风冷冽、锋利,程度深重,意象、动词、喻体的选择带有老客苦寂难眠、冷上加冷独特强烈的个体体验。结尾两句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状和声音,梧叶已枯枝干不失峥嵘,秋风掠过发出悲声,梧桐枯萎不失刚硬,含有老客自悲自失但并不颓丧绝望的心态。全诗将“老客”衰老、病痛、寒冷等精神失意、生理不适的主观感受与景物融合,营造了孤寂、冷峻、峭拔的意境氛围。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分析。“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二句,用语精警形象突出,虚实双关,寓意深长。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并不是C选项所说的摹写老病情怀,故有误。
本题考查的是古诗的语言风格。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本诗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老伤病叹愁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饱蘸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晚境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世态人情的冷酷。所以用“沉郁峭拔”来形容本诗的语言风格比较合适。
本题考查的是古诗意境和作者情感的赏析。可以结合每句诗的意象,情感,感官以及虚实等方面加以分析。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①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时方贵高科,多径去为显职,琦独滞箢库,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
②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罕所建明,琦连疏其过,四人同日罢。又请停内降,抑侥幸。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王曾为相,谓之日:“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
③益、利岁饥,为体量安抚使。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琦为缓调蠲给之,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九十万。
④赵元昊反,琦适自蜀归,论西师形势甚悉,即命为陕西安抚使。元昊介契丹为援,强邀索无厌,宰相晏殊等厌兵,将一切从之。琦陈其不便,条所宜先行者七事,继又陈救弊八事。谓:“数者之举,谤必随之,愿委计辅臣,听其注措。”帝悉嘉纳。时二府合班奏事,琦必尽言,虽事属中书,亦指陈其实,同列或不悦,帝独识之,曰:“韩琦性直。”
⑤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嘉祜、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日:“公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众以为非宜 (2)琦适自蜀归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曾闻望方崇( )
A.高大 B.兴盛 C.崇敬 D.推崇
(2)强邀索无厌( )
A.厌倦 B.憎恶 C.满足 D.压制
17.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琦为缓调蠲给之,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九十万。
18.为第⑤段画线部分用“/”断句。(3分)
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19.第②段画浪线的句子刻画人物鲜明生动,从语言形式角度分析其妙处。(3分)
20.韩琦是北宋三朝明相,后人评价“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
15.(2分)(1)合适 (2)正好、恰巧
16.(2分) (1)A (2) C
17.(6分) 过去郡县催促赋税频繁急迫,市上供给丝织品等各种物品都不给钱,韩琦为此缓收减免赋税来补偿这些钱,驱逐贪婪残暴和不称职的官吏,削减数百种多余的劳役,救活饥民一百九十万。
18.(3分)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19.(3分)参考答案:(1)一组三字句,整齐、短促、对仗,语势急促强烈,突出韩琦每次上奏都是把察明得失、端正纲纪、亲近忠诚正直之人、疏远邪恶奸佞之人作为急务。(2)上疏70余次,列出具体数字,突出次数之多,具体有力地表现韩琦不因个人安危畏惧顾虑直言上奏尽心尽责的程度。
20.(4分)参考答案:(归纳四个层次):为人耿直处事稳重忠于职守;不计个人安危敢言直谏,抨击时弊,弹劾庸碌及企求非分名利之人;灾情时期勤政爱民、安抚百姓;识量英伟、定大策安社稷、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
【解析】
15.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众以为非宜”中“宜”是合适的意思,“琦适自蜀归”中“适”是正好、恰巧的意思。
16.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需要结合前后句来分析,“曾闻望方崇”中“崇”应该是高大的意思,“强邀索无厌”中的“厌”是满足的意思。
17.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意: 过去郡县催促赋税频繁急迫,市上供给丝织品等各种物品都不给钱,韩琦为此缓收减免赋税来补偿这些钱,驱逐贪婪残暴和不称职的官吏,削减数百种多余的劳役,救活饥民一百九十万。
18.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句中“岂”“遂”是断句的关键,需要单独成句,而前面可以根据意思来判断。
19.本题考查从语言形式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可以从其做事来分析,韩琦上奏的特点是:一组三字句,整齐、短促、对仗可以看出比较急促,能突出韩琦把这些作为紧急事务;其上疏70余次,列出具体数字,突出次数之多,具体有力地表现韩琦不因个人安危畏惧顾虑直言上奏尽心尽责的程度。
20.本题考查对主要人物后世评价原因的分析。“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可以看出韩琦的名声之大,结合文章我可以知道不论儿童还是小卒对他都感激,慕其名的原因主要是他的为人处世方面,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为人耿直处事稳重忠于职守;不计个人安危敢言直谏,抨击时弊,弹劾庸碌及企求非分名利之人;灾情时期勤政爱民、安抚百姓;识量英伟、定大策安社稷、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灵璧张氏园亭记
苏轼
①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天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璧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②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璧,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中之百物,无已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③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④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璧,鸡犬之声,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⑤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则 B. 因 C.而 D.以
22.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
23.分析本文第③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24.第④段写了作者自己的经历,分析这一内容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
21.(1分)D
22.(3分)(1)交待园亭的具体位置和漫长行程:从开封向东,先坐船再走陆路,经过使人厌倦的黄土平原,行程共八百里。(2)开篇四言句,整齐且对仗工稳,浊流、黄尘、陂田突出景色单调,令人厌倦,为张氏园亭美好景色铺垫。
23.(3分)答案示例:第三段作者表达由灵璧张氏园亭引发的议论。首先作者由“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指出“仕”“不仕”要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的观点。然后指出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的君臣节义,赞扬张氏先君用心良苦,深谋远虑,为后代修建了这样一个出可仕、退可隐的好园亭,泽被子孙。议论、评价主要表达作者对张氏园亭及建造者的颂扬,曲折流露作者自己“仕”“不仕”的矛盾心情。
24.(4分)文末作者表达了想在徐州买田置园以养老,与张氏庄园南北相望,且时与张氏子孙往来游乐的愿望。置园设想表达从张氏园亭受到启发,对张氏园亭的羡慕;含蓄流露作者趋归隐逸的心志;以此结尾,回应上文对张氏园亭美景、选址以及筑园深远用心的赞美,是“出可仕、退可隐”的人生观的具体表达。
【解析】
21. 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作兰皋之亭”和“养其亲”之间是行为和目的的关系,所以这里应该用“以”,意思是“用来”。A表承接,B表因果,C表转折,故选择D。
22.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如果有手法,需要点出手法及效果。这是一个记叙兼描写的句子,内容上概括景物和特征,交代的是园亭的位置和行程的漫长;四言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水流”“陆走”“浊流”“黄尘”“苍莽”,“行者厌倦”,效果突出强调了环境的单调,结构上为下文的张氏园亭的美丽景色蓄势张本。
23. 第③段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情感隐藏在议论之后,表达得曲折委婉,考生需要先分析议论的层次,由议论得出隐含其后的情感。本段承上文对张氏园亭景色的描写和营造缘由,首先表达对于“仕”与“不仕”的观点,“适意”即可,然后指出士人很难做到合乎君臣节义,而张氏先祖却能深谋远虑为子孙后代修建这样一个出可仕、退可隐的园亭,作者的感情自然是赞赏颂扬,同时也曲折表达了自己在“仕”与“不仕”上的矛盾处境和心情。
24. 本题仍然考查作用,或可置换成构思题,材料在构思上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以及手法思路解答。首先概况第④段内容,作者想在徐州置园养老,想经常游览张氏园亭和张氏子孙经常来往,深层表达了他对于张氏园亭的羡慕以及对张氏子孙的赞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要隐居的心愿,回应了上文对于张氏园亭的的描写,也是上文议论所表达观点的具体实施。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余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处。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馀荫。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三、写作 70分
25.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父辈都是在和平年代成长并生活的,你死我活的战争已经远去。这是否意味着这代年轻人已经不再需要英雄主义?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
【解析】
材料的表述非常明确,第一句点明当下的时代是和平安定的。第二句话虽然有讨论的主体“这代年轻人”,但结合第一句话来理解,只是限定了“当代”这个语境,并提出了论题:是否需要英雄主义。当然,无论是否需要英雄主义,都务必先对英雄主义的内涵进行界定。因而,材料给出的话题是围绕需要什么样的英雄主义去考察学生的。材料明确提出了“你死我活的战争”,意味着英雄主义是为了舍身炸碉堡、以身堵枪眼、拿一捆手榴弹或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等这类献身、就义、壮烈。但是,战争早已远去,在当下的和平年代,英雄主义是否有了新的内涵?在战争年代,我们的英雄是悲壮的、惨烈的,但是,如果英雄主义只有悲壮和惨烈,那无异于崇尚死亡。尽管献身也不失为英雄,但决不能认为只有献身才是英雄。如果只有付出生命才是英雄主义,那无异于像鲁迅先生说的,教人去送死。在当下的和平年代,英雄主义应具有多样性标准,诸如职责有限,贡献无限;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美好的目标面前不居于人后……等等,这些又何尝不是英雄主义?因而,在当下的和平年代,英雄主义应该有很强的人性色彩、人本色彩。
2021年上海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缺范文): 这是一份2021年上海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缺范文),共16页。
2021年上海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缺范文): 这是一份2021年上海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缺范文),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上海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缺范文): 这是一份2021年上海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缺范文),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