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第1页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第2页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性学习,课外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感受时节之美”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你和小语、小文也参与其中。
    1.请从下面两幅字中任选一幅,临写本次活动的主题词。
    2.下面是小文准备的一段开场白,请按照情境完成下面小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歌》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二十四节气的循环中,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律动和天人合一的境界。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开展“感受时节之美”系列语文活动,传承与保护节气文化,使这一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huàn发出新的活力!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处暑(__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huàn 发(_____)
    (3)画线句有一处表述不合逻辑,请写出你的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
    3.小语同学制作了“节气”主题古诗文辑录单,请你根据要求帮她完善。
    (1)根据提示,补全A-E处的古诗文,其中D处还要填写作者。
    (2)根据上下语意,在①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在②处填写一种表现手法。
    (3)阅读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将其右侧“表情达意”③④处补充完整。
    4.上题是小语在(活动一)中的成果展示。请你仿照(活动一),再设计一个活动。
    (活动一):辑诗文,传承文化。活动内容:收集古诗文中与节气有关的名句,理解内涵,传承节气文化。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
    5.小文为下图中的(雨水)书签上配了文字“细雨飘然而至,春来不言离愁。”请你也来为图片(立冬)配上恰当的文字,完成书签制作。
    二、课外阅读
    你和小语、小文一起阅读了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古诗文。
    虎丘中秋夜
    明·张岱
    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孩童、清客帮闲……无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
    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①,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
    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
    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箫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
    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②,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注)①铙钹:一种敲击乐器。②寂阒(qù):寂静。
    6.小语对文中画横线句的停顿总拿不准,念了四遍,你告诉她( )是准确的。
    A.使非/苏州/焉讨识者B.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C.使非/苏州焉/讨识者D.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7.小文用波浪线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他理解。
    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
    8.文中音乐表演的现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请说说你的发现。
    三、现代文阅读
    你和小语、小文一起阅读了与活动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
    9.小文为“霜只是霜,霜似乎得了中庸之道”写了一段注释式批注,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10.小语读到文章最后,对画波浪线句子的句意有点疑惑,请你帮他解析一下。
    11.小文读完此文后,忍不住赞叹本文的语言之精妙,他用“典雅秀丽”四个字进行了概括,请你结合小文的概括,对文章第四段进行赏析式批注。
    你和小语、小文一起利用网络,查阅了与主题相关的一些资料。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见证。它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以及对宇宙认知的独特性。中国古代文献很早就有了关于“节气”的记载。春秋时期的文献就已提出“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它们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了后来的《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公元前104 年,由邓平等人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这样,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人们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黄道平面轨道图
    (材料二)
    谷雨的天气最主要的特点是多雨,这有利于谷物生长。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古人说“雨生百谷”,谷雨时节的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一般预示着降雨增加,但并不是指“谷雨”这天下雨,而是指在“谷雨”节气前后,降雨概率较大。
    谷雨时节天气转温,人们的室外活动增加。北方地区的桃花、杏花等开放;杨絮、柳絮四处飞扬。而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
    (材料三)
    或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质疑,现在我们还有必要去关注“二十四节气”吗?其实,这样的质疑不无道理。毕竟,在没有钟表、没有日历甚至连沙漏也没有的情况下,古人只能依赖“二十四节气”来掌握时间、记录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提示冷暖等。而现如今科技那么发达,对于那些早已远离土地、每天依靠天气预报来穿衣戴帽的人们,“二十四节气”或许并不能发挥多少作用。既然功效不大,那么“二十四节气”岂不是只能当作摆设的古董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应当看到,比“二十四节气”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比如,很多节气与众多民俗相依相融,立春和春节、惊蛰与“龙抬头”、春分和社日、夏至跟端午节、秋分与中秋节等都有着直接的内在关系;清明节,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插柳、荡秋千等习俗;再如冬至也叫“冬节”,很多地方的人们除了祭祀祖先外,还会穿上新衣,全家团聚,置酒备筵,以示庆贺。这些活动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不绝。
    12.根据(材料一)文字内容,简要说明“黄道平面轨道图”中八个节气点的命名依据。
    13.阅读(材料二),你发现以下活动不适合在谷雨节气开展的一项是( )
    A.小语把外套全都收纳起来,准备过夏天了。
    B.小语每次出门都记得带上雨伞,防止雨水突袭。
    C.周末时间,小语约上你和小文一起去户外赏花。
    D.小语采摘了一些新茶,留着给爸爸喝了清火、明目。
    14.面对他人的质疑,小语总是慌乱,不能有条理地沉着应对。请你运用从(材料三)的议论思路中得到的启发,给小语一些面对他人质疑时如何应对的建议。
    15.请你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容,参考(材料三)第二段,再为(材料三)续写一段文字。
    四、名著阅读
    16.“立冬”节气后,天气转冷,进入冬季。但冬季绝不是一个万籁俱寂的季节,期间也有许多故事在发生。下面是小文和小语从名著中收集到的故事提纲,请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参照他们的提纲,另选角度,写出你的故事提纲。
    (你的提纲)
    五、作文
    17.根据要求写作文。
    题A:整个活动中,我们或一起吟诗,或一起阅读,或一起讨论,收获颇丰。请你以日记形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活动故事与感受。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18.根据要求写作文。
    题B:你想参加学校暑期组织的“二十四节气夏令营活动”,妈妈以该活动意义不是太大拒绝了你,请你以书信的形式给妈妈写一封信,说服妈妈同意你去参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19.根据要求写作文。
    题C:“很多节气与众多民俗相依相融。”请你选择一个你亲身经历的节气民俗活动,写一篇通讯,向学校网站投稿。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节气
    古诗文
    表情达意
    立春
    A.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①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_____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_____道出了世间万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立夏
    B。__________,__________。
    范成大的七言绝句,荷尖与蜻蜓,构成彩墨画的特写镜头,表现了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芒种
    C。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赵师秀《约客》)
    ②户外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与户内一灯如豆、枯坐敲棋的情形构成______,更深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心境。
    寒露
    D。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记承天寺夜游》)
    短短三句,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大雪
    E。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面对边塞壮美奇丽的风光,以浪漫奔放的笔调,抒写惊喜好奇的神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情境图
    冬至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首诗语言平易通俗,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来表现“③________”之情(选用诗中词语作答)。无独有偶,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也有相同特点,但两者想象的画面却不尽相同,请结合两诗简要描述:④_______________
    霜降往后便入冬
    诸荣会
    雨、雪、冰、霜本质上都是水——雨是能浅吟低唱的水,雪是会轻飏漫舞的水,冰则是长了骨头的水;唯有霜是水的形而上或形而上的水吧!
    书上说,“霜是气温降到0°C以下时,接近地表的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及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晶体”, 即霜不是雪,可是,霜染大地与雪盖原野是很有几分相像的,都可以用“白茫茫”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与修饰。或许正是因为二者间的这份相像,人们便总以为白色的霜与那白色的雪一样,都是趁着漆黑的寒夜,悄悄从天上降下的,“二十四节气”中竟也有了个“霜降”。可事实上,说霜是从天上“降”下的,还不如说是从地上“结”出的或“生”出的更科学。可是乡下人从来不说“结霜”“生霜”,他们常常挂在口头的是:“这柿子,总得要到‘霜降’才会红!”“下霜了,天寒了!”在他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中,霜都是从天上“下”下和“降”下的。这样的误会,其实并不只发生在下里巴的农人身上,形而上的诗人们不也一样吗?“月落乌啼霜满天”,“风霜高洁, 水落石出”……这些诗句可都是千古名句!然而,乡下人都知道,北风呼啸的天气,一般都难见着霜的影子,至于“霜满天”,只是诗人根据“雪满天”而想象的吧!因为事实上,霜最多只能“遍地”,从来不曾像雪那样“满天”,也绝不可能“满天”!
    霜是水,但霜又不是水;霜与雪有几分像,但霜又不是雪;霜与冰一样冷,但霜又不是冰。霜只是霜,霜似乎得了中庸之道。
    霜不像雨那样,少了会让地旱人渴,多了会让江河横溢,泛滥成灾;相比之下,霜在人们的生活中,似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霜也不会像雪,虽说霜染大地与雪盖原野有几分相像,但一个“染”字便注定霜对于一切只能是轻描淡写,无法像雪一样,给大地和江山酣畅淋漓的银装素裹,也给诗人们带来无尽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 干树万树梨花开”,“北风吹雁雪纷纷”,“胡天八月即飞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霜是永远也不会带给诗人们这样的激情的。霜永远都是无风的夜里悄悄地来,晴朗的早晨太阳一出就迅速地去,来去无声息,去了连痕迹都不会留下多少;霜也不像冰,一身硬骨,明知道自己最终敌不过太阳的光辉,但仍不抵抗到最后不罢休。得了中庸之道的霜永远都是轻描淡写、浅尝辄止,不痛不痒。
    得了中庸之道的霜,如得了中庸之道的人一样,虽说它(他)很想讨巧,事实上或许也讨得了不少巧,但是终究失去的更多。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由水与土养活的“人”,当然既包括下里巴的农人,也包括形而上的诗人,古今中外的诗人们,无论是对于土地,还是对于作为水的雨、雪、冰们,都曾写过无数歌颂与赞美的诗篇,唯有霜,出现在他们的笔下,常常成了不讨巧的媒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踏霜早行,浮起在心头的自是与踏雪寻梅的雅兴无法相提并论的惆怅;“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此时出现在征夫游子眼中的白色霜花,则完全成了撒在他们心头和伤口的盐。
    的确,霜真有点像生活中的盐,且这种“像”并不只是外形。盐在生活中看似也可有可无,其作用也不能与五谷相比,没有它似乎也能过,至少不会立即死人,但是少了它,终究会失却生活的滋味。或许也只是因为这点滋味,征夫、游子终又不能忘怀。
    忽然间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个场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我正在努力背诵着《二十四节气歌》,从外面回家的父亲听到后说:“背它干啥,种田人才要记它!你要好好读书,有出息。”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只软软的又被焐得热乎乎的柿子,“‘霜降’了,这柿子不涩了,好吃得很!快吃!”没想到,就是父亲的这句话,让我一下便永远记住了 “霜降”这个节气,因为此时,我尽管没有看到大自然的“霜降”,却清楚地看到父亲两鬓的霜花。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八十多岁的父亲与母亲在乡下安享着他们的晚年,而今天的我竟已过了父亲当年与我说这话时的年龄,虽然我不曾像父亲那样在故乡种田一辈子, 但是也绝谈不上有多大出息。每想到这一点,我便觉得,该记住“二十四节气歌”的其实并不只是种田的农人,而是每个人;至少记住“霜降”时节已是大自然的深秋,在这个节气中,该成熟的都将成熟了,有多少收获都该收获。再往后便是冬天了。
    小文的批注:“中庸之道”的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9.说说你对画横线句的理解。
    10.为什么作者说“每想到这一点,我便觉得,该记住‘二十四节气歌’的其实并不只是种田的农人,而是每个人”呢?
    参考答案
    1.写字正确整洁规范相似度高,美观
    2. (1)chǔ (2)焕 (3)将“传承与保护”改为“保护与传承”
    3. (1)A.柳暗花明又一村 B。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C。青草池塘处处蛙 D。庭下如积水空明 苏轼 F。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2)①不仅 也 ②(鲜明)对比 (3)③思家 ④白居易想象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自己思家之情,并使这种思家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李商隐想象夫妻二人彼时(将来)在一起秉烛夜话,追想(回忆)着、谈论着巴山夜雨之此时(今天)的思念之情,用未来团聚之欢乐,反衬今夜思家之孤苦。
    4. 示例1:探民俗,感受特色。 / 走进乡村,探访当地时节中的民俗习惯,从中感受各种习俗的特色与意义。 示例2:访名家,启迪人生。 / 邀请并采访专家教授,了解节气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丰富人生的阅历。
    5.示例:北风潜入悄无声,水鸟孤栖残荷梗 / 落水荷塘满眼枯,凝寒宿鸟形影孤/ 残荷断梗,皆是寒霜冽风之故;水鸟孤立,满眼孤寂凄冷之境。
    6.D
    7.示例:三更时分,月亮的孤影留在天空,气象变得更加幽穆肃杀,人人都安静了,不时还杂夹着蚊虻的声音。
    8.表演形式从多人合唱多种演奏配合到唱者和配乐变少再到个人清唱;曲子格调从平俗到高雅;氛围从杂乱热闹到清静冷寂。
    9.霜是水的形而上或形而上的水;霜在人们的生活中,似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霜不能给大地和江山酣畅淋漓的银装素裹,不能给诗人们带来无尽的诗情;霜没有一身硬骨,不会抵抗到最后才罢休;霜如得了中庸之道的人一样,或许也讨得了不少巧,但是终究失去的更多。(可从形态、生活、品性三个角度批注)
    10.①作者在不惑之年却没有多大出息的惭愧之情,告诫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该成熟的时候成熟,该收获的时候有所收获。②霜降过后便是冬天,再不努力,就来不及了,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发愤图强。
    11.①句式整散结合,排比、对偶等句式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古典雅致;②多用四字短语,表意凝练,内涵丰富,使文章语言典雅,文学色彩浓郁;③多处引用诗文,引人联想,增加文采,更显典雅秀丽。(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12.要点:①由图中可以看出,它们在黄道上的天文位置均等,把一年分为八个相等的部分,能分明的标示出四季。②【材料一】中也明确提到“它们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13.A
    14.首先,可以以退为进,承认他人质疑的合理性;然后,摆出他人质疑的理由;接着,从他人质疑的理由中寻找漏洞,如思考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等,摆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强有力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15.示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见证。如谷雨时节,天气转温,人们就可以到室外活动,与自然亲密接触:北方地区看桃花、杏花开放;看杨絮、柳絮四处飞扬;南方地区听“杨花落尽子规啼”,赏牡丹吐蕊、樱桃红熟,品清火、明目、辟邪的谷雨茶。期间我们还能感受到自然景物的告示:时至暮春了。
    16.示例1: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这个寒冷的风雪夜,在那个熊熊燃烧的草料场旁边的小小山神庙里,得知自己被害真相的林冲,不再懦弱的,手刃仇人,雪夜上梁山。②风雪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个冬天是林冲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小说画龙点睛之笔。③任何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不可逼人太甚,“官逼也会民反”。
    示例2:①保尔为了完成筑路任务,冒着雨雪严寒,坚守在工地上,忘我地工作。冻馁交加,衣破靴烂,以致于得了严重的伤寒病。②恶劣的劳动条件,艰苦的生活条件,考验着每一个筑路人员。③“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保尔那钢铁般的意志令人敬佩!
    17.范文:
    节气文化的魅力
    2021年2月11日(晴)
    提起二十四节气,许多人都会下意识地接一句:“知道!中国有二十四个节气!”但是,对这些节气,你又了解多少呢?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也接触了不少的节气知识,但我还是觉得自己对节气不熟,背下了节气歌,也只是认识了这个所谓的“节气”而已。
    在今天班级开展的“感受时节之美”系列语文学习活动里,我充分地了解了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并且跟它们打成了一片!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
    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大地复苏……每个节气都有各自所代表的含义,连起来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最喜欢,最期待的节气就是大雪,漫天飞舞的雪花,犹如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孩子就可以到窗外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可惜,我们身处南方,很少能够看到这种美丽的景色。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老的文化和趣意,也是承载了民族和民俗文化的密码锁,你只要拿起这把密码锁,打开传统文化的闸盒,就能够领会它的奥妙。这次的活动精彩纷呈,同学们用优美的文字、精致的图画,将时节文化之美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原来时节也可以这么生动有趣。对于我们所有同学来说,这次的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
    在这次的活动里,我不得不承认,同学们讲的故事真的十分有趣。每一个节气,已经不再是像度娘上的官方回答那样死板无趣,而是加上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想、还有古诗等等内容,让我情不自禁地就深陷故事的情节……我不仅收获了阅读的快乐,还有新的知识,让我了解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中国传统劳动人民的智慧!传统文化的知识一定不止于二十四节气,期待下一次与传统文化的邂逅……
    18.范文:
    感受时节之美
    ——给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暑假快要到了,我们学校暑期要组织的“二十四节气夏令营活动”,目的是传承与保护节气文化,使这一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换发出新的活力!我觉得此活动对我来说有这多方面的意义,希望您能让我参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歌》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二十四节气的循环中,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律动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首先,我们在活动中可以感受优秀的古代文学魅力,感受古人体悟自然的情怀。立春时节,陆游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道出了世间万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立夏时节,杨万里俯瞰池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荷尖与蜻蜓,构成彩墨画的特写镜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寒露时节,苏轼漫步承天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其次,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我们的活动之一就是制作一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书签,我准备制作一个关于“雨水”的书签,还有配上“细雨飘然而至,春来不言离愁”的文字,送个爱读书的您,希望您能喜欢哦。
    记得小时候,为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我正在努力背诵着《二十四节气歌》,从外面回家的爷爷听到后说:“背它干啥,种田人才要记它!你要好好读书,有出息。”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只软软的又被焐得热乎乎的柿子,“‘霜降’了,这柿子不涩了,好吃得很!快吃!”没想到,就是爷爷的这句话,让我一下便永远记住了“霜降”这个节气,记住“霜降”时节已是大自然的深秋,在这个节气中,该成熟的都将成熟了,有多少收获都该收获。我也懂得了人也像大自然一样,要有属于自己的收获的季节。
    妈妈,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见证。它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以及对宇宙认知的独特性。我再次希望您能让我参加这次活动,我会珍惜这次机会的,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知识。
    敬祝
    身体健康!
    爱您的女儿:xxx
    x年x月x日
    19.参考范文:
    春之伊始,人之新生
    一缕春风拂过大地,带着春光的朝气,唤醒沉睡的生命。
    渐暖的空气驱散了料峭的寒风,破冰的流水送来了温暖的气息。和着春风的节拍,渐绿的柳条舞出动人的舞姿,含苞的花蕾吐露幸福的芬芳。春天的信使——燕子,那清脆的鸣叫唤醒了沉睡的万物,那精致的燕尾服给蔚蓝的天空更增几分姿色。立春,辞去冬日的萧条,迎来春天的生机。
    大地上春的讯息传遍每个角落,也同样传入华夏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田。孩童穿着鲜艳的红衣迎接立春的到来;大人捡拾樟树根片用以焜春,驱除害虫以净屋迎春。田间不再一片平静,而是活跃着生的气息。老牛浑身充满干劲,目视前方,那翻耕的犁铧激起一行行土浪,上升到地表的土壤形成整齐而粗大的线条,这便是立春时节,人们在大地上留下的斑纹。立春时节,家乡的人们有个习俗,要放鞭炮,那时大街小巷,爆竹争鸣,烟花齐放,人们以内心的澎湃与久候的渴望来迎接大地的福泽——“春”的到来。
    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深思。时光车轮滚滚向前,伴随着季节的更迭,立春一次次降临大地,但为何世人不曾对它有丝毫的怠慢?孩子眼中充满童真的渴望,大人心中充满敬意的祈祷,在他们那里,我找到了答案——立春是一种新生的渴望,也是一种内心的慰藉。
    立春,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一段流光溢彩的岁月,一颗刚刚破土的种子。万物复苏,百灵用歌声唱破大地疲惫的梦;生机勃勃,花儿草儿用色彩渲染大地。调皮可爱的春姑娘开始拨弄大地,把大地变得生机盎然,每个角落开始流淌着春天的气息。
    于立春时节,让我们满怀希望,整装待发!

    相关试卷

    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江北新区、江宁区、雨花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江北新区、江宁区、雨花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8页,分值120分,下面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王士禛《花草蒙拾》中言,阅读文章,按要求完成旁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7页,共120分,用诗文原句填空,完成,古人面对冰雪感情是不一样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各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各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共62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