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二(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二(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运用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事”有刺史属吏之称,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后“从事”改为参军。
B.“江表”中的“江”指黄河,“江表”指黄河以南地区,南方六朝都泛称江表。
C.“殿下”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自汉代开始,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尊称。
D.“饥馑”指灾荒之年,庄稼没有收成。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生活的压力,学习的困难困扰着我们每个人,这样,人就应该有永不畏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只要勇敢地挑战,就会获得最终的成功,而成功就在于谁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努力。自强者都能成功,不自强者一定不能成功。既然理想的种子已经撒下,那么在汗水的浇灌和心血的培养下,我们将得到一定的收获。历史上所有的成功者,都经历了种种非人的磨难。人唯有自忧自喜,不断自强,才能真正品味到生命的意义和充满活力的人生。
①勇敢地挑战不一定就会获得最终的成功。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________①________,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 )。不仅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而且促进了技术创新,拓宽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 )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____②____。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 )引人注目,还因为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型同步。瓷器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变迁有着( )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时机 就是 发展 盘根错节
B.契机 就是 发展 千丝万缕
C.时机 只是 演变 盘根错节
D.契机 只是 演变 千丝万缕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不仅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而且促进了技术创新,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B.不仅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而且促进了技术创新,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C.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不仅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而且促进了技术创新,拓宽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D.不仅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而且促进了技术创新,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拓宽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
(3)请在文中带有序号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某高中语文组实施新型作文评价方式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改变的“成语”,显得特别有新意,还能给人以触动,合情合理。请仿照示例,写两个创新的“成语”,并做解释。要求:所写创新“成语”与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关,解释合理,有正面意义,句式不要求相同,字数不限。
示例:疫不容辞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责任,职责所在,疫不容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重阳日荆州作[注]
吴融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注]吴融,晚唐诗人。此诗作于诗人被贬荆州的第二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万里投荒”从空间的角度,写出了贬谪之地的遥远;“哀”字直抒胸臆,奠定了 全诗沉郁哀伤的感情基调。
B.第二句“徘徊”为动作描写,透露了诗人沉重愁苦的情绪;“更”与首句的“已”呼应,将这种情绪表达得更为浓重。
C.颈联妙用意象,“戎马”写出了国家战乱不息的时局,“塞鸿”则寄托了身处异乡的诗人对朋友的思念。
D.尾句中的“下楚台”,与杜甫《登高》中的“独登台”,都呈现了饶有意味的场景,蕴含着相同的情感。
(2)诗歌颔联“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王诏,字景献,用荫补官,通判广信军事,知博州。魏俗尚椎剽,奸盗相囊橐,诏请开反告杀并赎罪法,以携其党。
元佑初,朝廷起回河之议,未决,而开河之役遽兴。诏言河朔秋潦,水淫为灾,民人流徙,赖发廪振赡恩,稍苏其生,谓宜安之,未可以力役伤也。从之。擢开封府推官。富民贷后绝僧牒为缗钱十三万,逾期复责倍输,身死赀籍,又锢其妻子,诏请免之。出为滑州。州属县有退滩百余顷,岁调民刈草给河堤,民病其役,诏募人佃之,而收其余。为度支郎中,使契丹。时方讨西夏,迓者耶律诚欲尝我,言曰:“河西无礼,大国能容之乎?”诏曰:“夏人侮边,既正其罪矣,何预两朝和好事?”入贺故事跪而饮盖有误拜者乃强诏诏曰南北百年所守者礼其可纷更耶卒跪饮之。
崇宁中,由大理少卿为卿,徙司农。御史论诏在滁日请苏轼书《醉翁亭碑》,罢主崇福宫。旋知汝州,铸钱卒骂大校,诏斩以徇,而上章待罪。除直秘阁,言者复抉滁州事,罢去。起知深、兖二州,徙同州,过阙,留为左司郎中,迁卫尉、太府卿、刑部侍郎,详定敕令。旧借绯紫者不佩鱼,诏言:“章服所以辨上下,今与胥吏不异。”遂皆佩鱼。历工、兵、户三部侍郎,转开封尹。时子瑽使京西,摄尹洛。父子两京相望,人以为荣。
进刑部尚书,拜延康殿学士,提举上清宝箓宫,复为工部尚书。徽宗闵其老,命毋拜,诏皇恐,于是但朝朔望。俄以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五》)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入贺/故事/跪而饮/盖有误拜者/乃强诏/诏曰/南北百年所/守者礼/其可纷更耶/卒跪饮之
B.入贺故/事跪而饮/盖有误拜者乃强诏/诏曰/南北百年所守者/礼其可纷更耶/卒跪饮之
C.入贺/故事/跪而饮/盖有误拜者/乃强诏/诏曰/南北百年/所守者礼/其可纷更耶/卒跪饮之
D.入贺故/事跪/而饮盖/有误拜者乃强诏/诏曰/南北百年/所守者礼/其可纷更耶/卒跪饮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文中指王诏因父荫补官。
B.西夏,是中国古代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以夏为国号,又因其在西方故而称为西夏。
C.崇宁,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侍郎,官名,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各部长官的正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诏富有谋略。魏地习俗好杀人劫财,当地的奸人盗贼相互勾结,王诏请求开反告杀和赎罪法,来分离他们的团伙。
B.王诏体恤百姓。元祐初年,开挖黄河时,王诏认为河朔秋季多雨水成灾,百姓流离失所,应当安抚他们,不能用繁重的劳役来伤害他们。
C.王诏处政灵活。王诏任滑州知州期间,招募人员租种退滩的一百余顷土地,征收他们的余草供给黄河堤坝,切实减轻了百姓负担。
D.王诏执法严厉。王诏担任汝州知州时,铸钱的士兵辱骂大校,王诏下令斩首示众,并上表陈述铸钱士兵之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夏人侮边,既正其罪矣,何预两朝和好事?
译文: .
((2))徽宗闵其老,命毋拜,诏皇恐,于是但朝朔望。
译文: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鱼儿
冰心
十二年前的一个黄昏,我坐在海边的一块礁石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竿儿,绕着丝儿,挂着饵儿,直垂到水里去。微微的浪花,漾着钓丝。
礁石上倒也平稳,那边炮台围墙的影儿,正压着我们。过了半天,这丝儿只是静静垂着。我觉得有些不耐烦,便嗔道:“到底这鱼儿要吃什么?怎么半天还不肯来!”奶娘笑道:“它在海里什么都吃,等着吧,一会儿它就来了!”
我实在有些倦了,便将竿子递给奶娘。两手叉着腰,抱着膝,一层一层的浪儿,慢慢卷了来,我想着——我想我要是能随着这浪儿,直到水的尽头,掀起天的边角来看一看,那多么好呵!不过掀起天的时候,要把海水漏了过去,把月亮濯湿了。不要紧的!天下还有比海水还洁净的吗?它是清洁光明的……
“是的,这会儿凉快多了,我是陪着姑娘出来玩来了。”奶娘这句话,将我从幻想中唤醒了来;我抬头看时,一个很高的士兵,站在礁石的旁边,正和奶娘说着话儿呢。他右边的袖子,似乎是空的,从肩上直垂了下来。
“他是谁?他的手臂怎……?”
奶娘笑着对我说:“不要紧的,他是我的乡亲。”
他也笑着说:“怎么了,姑娘怕我吗?”奶娘说:“不是,姑娘是问你的手怎么了。”他低头看了一看袖子,说:“我的手吗?我的手让大炮给轰去了!”
我望着他说:“你的手是让这炮台上的大炮给轰去的吗?”
他说:“不是,是那一年打仗的时候,受的伤。”我想了一会儿,便说:“你们多会儿打仗来着?怎么我没有听见炮声。”
他不觉笑了,指着海上,就是我刚才所想的清洁光明的海上,说:“姑娘,那时还没有你呢!我们就在那边,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打仗来着。”我说:“他们必是开炮打你们了。”
他说:“是的,在这炮火连天的时候,我的手就没有了,掉在海里了。”这时他的面色,渐渐泛白起来。
我呆呆望着蔚蓝的海,望了半天。
奶娘说:“那一次你们似乎死了不少的人,我记得。”他说:“可不是,我还是捡了一条命,我们同队几百人,船破了以后,都沉在海里了。只有我和我的两个同伴,上了这炮台。现在因着这一点劳苦,饷银比他们多些,也没有什么吃力的事情做。”
我抚着自己的右臂说:“你那时觉得痛吗?”他微笑着说:“为什么不痛?”我说:“他们那边也一样有死伤吗?”他说:“那是自然的,我们也开炮打他们了,他们也死了不少的人,也都沉在海里了。”我凝望着他说:“既然两边都受苦,你们为什么还要打仗?”他微微叹息着,过了一会儿说:“哪里是我们?是我们两边的舰长下的命令,我们不能不打,不能不开炮!”
炮台上的喇叭吹起来了,他回头望了一望,便和我们点一点头说:“他们练习炮术的时候到了,我也得去看着他们,再见吧!”
“他自己受了伤了,尝了痛苦了,还要听从那命令,去开炮,去教给后来的人,怎样开炮;要叫敌人受伤,叫敌人受痛苦,死了,沉在海里了!那边呢,也是这样。”
海水推着金赤朗耀的月儿,从天边上来,可我的心却沉了下去。
“海水里满了人的血,它听凭漂在它上面的人类,彼此涌下血来,沾染了它自己。它仍旧没事人似的,带着血水,喷起雪白的浪花。”
“月儿是受了这血水的洗礼,被这血水浸透了,它带着血红的光,停在天上,微笑着,看他们做这样的工作。”
“清洁!光明!原来就是如此……”
奶娘抚着我的肩说:“姑娘,晚了,我们也走吧。”
我慢慢站了起来,从奶娘手里,接过竿子,提出水面来,钩上忽然挂着金赤的一条鱼!
“‘它在海里什么都吃’,它吃了那士兵的手臂,它饮了从那士兵伤处流下来的血,它是在血水里养大了的!”我挑起竿子,摘下那鱼儿来,抛到海里。
奶娘却不理会,扶着我下了礁石,一手拄着竿子,一手拉着没精打采的我,走回家去。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的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钓鱼时,“我”遇到了一个独臂的士兵,知道了战争的残酷,丧失了好心情,但钓上的一条金赤的鱼给了“我”一些安慰。
B.文中“月”的形象多次出现,既体现了客观环境的变化,又是士兵故事的见证者,同时也映衬了“我”内心情感的发展和变化。
C.奶娘串联起了“去海边钓鱼——偶遇士兵——领我收竿回家”的情节,她对“我”的关心也带动了情节的发展。
D.散文从儿童视角出发,先展现了“我”眼中纯净的童话般的世界,但与士兵交谈之后,“我”心中的童话世界坍塌了。
2.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士兵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 0 参考答案
答案为:B
答案为:阅读小说有三个层次。“主题”是阅读的核心;读者借助“叙事”形式和“结构”方式,把握“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表现“主题”的要素,从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解析:B项,在古代,通常“江”指长江,“河”指黄河,“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
答案为:②自强者未必都能成功,不自强者未必一定不能成功。
③历史上所有的成功者不一定都经历了种种非人的磨难。
解析:“只要勇敢地挑战,就会获得最终的成功”的说法过于绝对,勇敢地挑战和获得最终的成功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勇敢地挑战不一定就会获得最终的成功;同理,“自强者都能成功,不自强者一定不能成功”的说法过于绝对,成功与否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还有运气的成分,自强与成功与否没有必然联系;“历史上所有的成功者,都经历了种种非人的磨难”的说法过于绝对,成功者不一定都经历过非人的磨难,成功者与经历种种非人的磨难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为:(1)D (2)A
(3)①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 ②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解析:(1)第一处,契机:事物转化(多指向积极的方向)的关键。时机:具有时间性的客观条件(多指有利的)。文中强调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转折变化的机缘,应用“契机”,并且“历史”和“契机”搭配也更恰当。
第二处,只是:仅仅是,不过是;表示强调限于某个情况或范围。就是:表示假设的让步,下半句常用“也”呼应。结合语境,应用“只是”。第三处,演变:发展变化(指历时较久的)。发展: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演变”强调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与前文中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相呼应,用于此处更恰当。第四处,千丝万缕:形容关系非常密切。盘根错节:树根盘绕,枝节交错,形容事情或关系等相互交织,纷繁复杂。文中强调“瓷器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变迁”联系密切,应用“千丝万缕”。
(2)画线句共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不仅”应该放在“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之后;二是搭配不当,“拓宽”与“走向”不搭配,可改为“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只有A项完全修改正确。
(3)第①处,根据前面的“青花瓷……重合”和横线后面的“历史的偶然”可得出答案。第②处,根据横线前面的“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可知应填写关键词“技术”“文化”,根据“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可知应填写关键词“也”“推动”;然后把这些信息组合成句即可。
答案为:教师对学生之间的课堂作文评价交流进行管理,首先作者要把制作好的文本提供给同伴阅读,然后阅读的同伴给出阅读评价,最后在教师、作者、同伴三方交流之后,作者和同伴对文本进行再创作。
解析:解答这道题目,要理清流程图中的关系。分析流程图可知,教师是课堂管理者,作者要制作文本并提供给同伴,同伴需要对文本进行阅读评价,教师、作者、同伴三方交流之后作者和同伴对文本进行再创作。作答时,要注意字数要求。
【参考示例】
①疫往直前:明知病毒危险,但仍然选择奔赴抗疫第一线。
②万无疫失:全面部署,全面排查,全民动员,全体监督,才能确保疫情防控工作取得胜利。
二、诗歌鉴赏
答案为:(1)D;
解析:“蕴含着相同的情感”分析有误。“下楚台”蕴含着诗人落寞失意的情感,“独登台”蕴含的情感除了落寞失意,还有老弱多病的愁苦、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①诗歌颔联写诗人欲饮酒以自宽,但冷酒入愁肠难辞一醉;想佳节登高赏菊,但天气温暖菊花未开不得观赏。
②表现诗人遭逢人生失意,漂泊异乡,遇佳节难以接遣的凄凉悲哀之情。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先准确地答出该联的含意,再分析是否使用了特殊的手法,最后分析出诗人的感情。
三、文言文阅读
【答案为】
(1)C
(2)D
(3)D
(4)((1))夏人侵犯边境,已经惩治了他们的罪行,与两朝和好的事有什么关系?
((2))徽宗怜悯他年老,命他不要下拜,王诏很惶恐,于是仅在初一、十五朝见。
参考译文:
王诏字景献,因先世有功劳而补官,任广信军通判,博州知州。魏地习俗好杀人劫财,奸人盗贼相互勾结,王诏请求开设反告杀和赎罪法,来分离他们的团伙。
元祐初年,朝廷提出改回黄河水道的议案,尚未决定,而开挖黄河的工程就开始了。王诏上言河朔秋季多雨,雨水过多成为灾害,百姓流离失所,依靠发放官仓存粮赈济的恩泽,稍稍恢复他们的生计,认为应当安抚他们,不能用繁重的劳役来伤害他们。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他被提升为开封府推官,富豪百姓出借后绝僧人度牒钱十三万贯,超过期限又要求借钱人加倍偿还,人死了没收财产,又关押他们的妻子儿女,王诏请求免去这些债务。出朝任滑州知州。本州属县有退滩一百余顷,每年调集民夫割草供给黄河堤坝,百姓被这项劳役所营,王诏招募人员租种这些土地,而征收他们的余草。担任度支郎中,出使契丹。当时正值讨伐西夏,前来迎接的耶律诚想要试探我方,说道:“河西无礼,大国能容许他们吗?”王诏说:“夏人侵犯边境,已经 惩治了他们的罪行,与两朝和好的事有什么关系?”入都朝贺,按照旧例,是行跪礼饮酒,因为有误行拜礼饮酒的,就强迫王诏(宽容认可) 王诏说:“南北两国交往百年,所遵循的是礼,怎么能频繁改变呢?”最终跪着饮酒。
崇宁年间,由大理少卿升为大理卿,调任司农卿,御史奏论王诏在滁州的时日请苏轼书写《醉翁亭碑》,罢官主管崇福宫。不久担任汝州知州,铸钱的士兵辱骂大校,王诏斩铸钱卒之首以示众,然后上表章请罪,授直秘阁,谏官又提起滁州的事,罢官而去。起用为深、兖二州知州,移任同州,经过京城,留任为左司郎中,升为卫尉、太府卿、刑部侍郎,审定敕书诏令。过去借用高一级绯紫官服的人不能佩饰鱼袋,王诏上言:“章服用来辨别官级高低,现在与小吏没有不同,”于是全都佩饰鱼袋。历任工、兵、户三部侍郎,转为开封府尹,当时儿子王璹出使京西,代理洛 阳府尹。父子两京相望,人们认为荣耀。
升任刑部尚书。授予官职延康殿学士,提举上清宝箓宫,再次做工部尚书。徽宗怜悯他年老,命他不要下拜,王诏很惶恐,于是仅在初一、十五朝见。不久以银青光禄大夫退休,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四、现代文阅读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项,涉及情节概括与分析。“钓上的一条金赤的鱼给了‘我’一些安慰”是对散文细节表达效果的分析,从“它吃了那士兵的手臂,它饮了从那士兵伤处流下来的血,它是在血水里养大了的”和“摘下那鱼儿来,抛到海里”来看,金赤的鱼并没有给“我”带来“安慰”。B、C两项主要分析形象的作用。B项,分析了“月”的作用,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合。C项,对“奶娘”作用的分析着眼于线索与推动情节发展两个方面,符合原文内容。D项,既涉及写作技巧,又涉及文章内容,分析符合原文内容。
2.[答案]士兵是个独臂兵的形象;他在战争中服从命令,成为战争的受害者而不自知;战争结束后安于现状,忠于本职工作。
[解析]“我的手让大炮给轰去了”,可以概括出他为“独臂兵”。其次,根据文中的“是我们两边的舰长下的命令,我们不能不打,不能不开炮”,可以概括出他“服从命令”“无可奈何”等特点;从“这时他的面色,渐渐泛白起来”的神情描写,可以概括出他“内心凄凉”的特点;根据文中的“他们练习炮术的时候到了,我也得去看着他们,再见吧”,可以概括出他“安于现状”“忠于本职”等特点。
3.[答案]①“我”认为海水只是看起来“清洁”,里面有战火、鲜血、人们的恐惧,“清洁”只存在于海水的表面;②月儿被血浸透,却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浸了血的月儿不再光明;③“如此”一词含有对“海水”与“月儿”的思考,对“清洁”与“光明”的感叹:比战争更可怕的是人的麻木。
[解析]考生在作答该题时,找到与“清洁”“光明”相关的语句,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清洁”指海水看起来很清洁,由“海水里满了人的血”可知,“我”要表达的意思是海水并不清洁,它里面有士兵流的血,让人们内心恐惧。“光明”指月光,由“月儿是受了这血水的洗礼,被这血水浸透了,它带着血红的光”可知,在“我”看来,月也不再光明。“如此”指代上文“海水里满了人的血……喷起雪白的浪花”“月儿是受了这血水的洗礼……看他们做这样的工作”等内容,有助于理解“清洁”“光明”的深层内涵,也表现了“我”深层次的思考,比战争更可怕的是人的麻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十五(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七(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考前30天冲刺》练习二十(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