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知识及其运用,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评分: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元勋(xūn) 小楷(kǎi) 污秽(huì) 鲜为人知(xiān)
B. 殷(yān) 红 诘问(jié) 孤孀(shuāng) 气冲斗牛(dòu)
C. 狂澜(lán) 浊流(zhuó) 愧怍(zuò) 契而不舍(qìe)
D. 哽咽(gěng) 嗥鸣(há) 长(cháng)毛 仰之弥高(mí)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B.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也是豪壮的选择。
C.做学问最关键的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D.我想多踢一会儿足球,可是爸爸原形毕露,威胁我说:“你再不回去做作业,小心晚上不给你饭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经过老主任再三强调,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B.三个学校的学生会干部在教导处开会,研究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问题。
C.教育局号召各学校行动起来,做好校园安保工作,防止校园安全事故再次发生。
D.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高。
4.下列选项中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④①③②⑤ B. ④③①②⑤ C. ④①②⑤③ D. ④②⑤③①
5.下列几则公益广告,从主观感受和客观效果看,用得不够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粗口成脏,话脏嘴贱——寄说话粗鲁者
B.让一让心畅路畅,抢一抢心堵路堵——寄驾车者
C.带走您的垃圾,留下您的品格——清洁寄语
D.先下后上能下能上,一哄而上难上难下——乘车寄语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完成 第6-7题(共5分)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弃官远游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家。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6.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以秋风起兴,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象,给全诗笼罩一层悲凉的意境。
B.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有”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
C.“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
D.“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所以才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
7.诗人借用屈原的典故有何用?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共9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2分)
①见往事耳( ) ②及鲁肃过寻阳( )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0.吕蒙对鲁肃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古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读书,语言也无休”。这两句合在一起,讲的是什么道理?(3分)
默写(共6分)
11.《木兰诗》以质朴生动的语言塑造了木兰的美好形象,一句“ , 。 ”就让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跃然纸上;一句“ , ”则细腻传神地表现了青年女子的爱美之心;李白用“ ,何人不起故园情”来表现浓郁深沉的思乡思亲之情;岑参则用“马上相逢无纸笔,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2分)
老王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2.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语言质朴,描写细腻而真实,平和的语调中,时时流露出真挚的感情。
B.第一段中的“镶嵌”是比拟、夸张的写法,形象地写出了老王当时身体僵直的形态。
C.老王给作者送鸡蛋,一是因为他不吃鸡蛋,二是他想用简单实在的方式来表达谢意。
D.第九段中画线部分是心理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善良,对不幸者的关爱和同情。
13.选段中,作者的善良具体表现在哪些行为上?请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回答。(5分)
14.作者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她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作者为什么感到“愧怍”?(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分)
夏感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果、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5.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开篇以“紧张、热烈、急促”三个词语形容夏天给人的感受。
B.第2段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角度来表现夏天的特点。
C.第3段形容夏天的色彩是黄色,是因为作者觉得夏天比秋天更美。
D.第4段运用一系列简单的动词来表现夏天紧张的旋律。
1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2分)
(2)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果、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2分)
17.作者为什么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作者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6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18-19题(6分)
鲁迅自传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 ,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 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8.“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句中“两条路”是指什么?鲁迅自己不肯做幕友或商人,却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这是为什么?(3分)
19.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什么?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读完这两段文字,你觉得鲁迅是个怎样的人?(3分)
名著阅读(共10分)
20.下面是关于《骆驼祥子》的读书笔记,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曾救过饿晕的祥子,祥子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即使有自己的车,也会饿死。
B.《骆驼祥子》中的孙侦探,之前是孙排长,他仿佛是祥子命中注定的前世冤家:祥子的“三落”,其中两次都与他有关。
C.曹先生在祥子受伤时赠药,并没有解雇他,他帮祥子想办法,对祥子友好、亲切,而且答应给小福子一口饭吃。
D.祥子最初是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一个下层劳动人民,无情的社会现实让他变成了一个自甘堕落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的市井无赖。
21.祥子前后有什么变化?你认为造成祥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骆驼祥子》的作者是谁?(1分)小说题目“骆驼祥子”主要包括哪些含义?(3分)
作文(30分)
我们或许都经历过:你做一件事情,是因为你知道有一双眼睛在看。那双眼睛属于一个你在乎的人。他也许是你的亲人,也许是你仰慕和崇拜的人,也许是你的……有的眼神是温柔的,有的眼神是犀利的,有的眼神是慈爱的,有了这样的眼神,不论做任何事,我们总是奋力做到最好。
23.请你以“ 的眼神”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七年级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D
解析:A选项中“鲜为人知”应该读做xiǎn,B选项中“气冲斗牛”应该读做dǒu,C选项中“契而不舍”应该写做“锲而不舍”,“锲”应该读做qìe,故选D.
D
原形毕露是指本来的面目完全暴露。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不合适。
3.C
A选项成份残缺,可去掉“经过”。B选项“三个学校的学生会干部”有歧义,可改为三个不同学校的 学生会干部或是我们学校的三位学生会干部。D选项关联词位置不当,把“不是”放到“质量”前面。
4.D
第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为总说句,应该在最前,接着说“传统”,再说“文化”,因此为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第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是对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的总结,第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句是对总个语段的总结,所以顺序是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故选D。
A
A句“话脏嘴贱”有侮辱人的意思,让人看了不舒服,不够得体,其他选项有节奏有韵律,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和谐悦耳,也便于记忆。
D
D选项中“作者在动乱年代与要白一起被流放”理解有误。诗人并没有与要白一起被流放。
作者借用“应共冤魂语”这样的想象之词,揣摩李白空怀报国之伟大志向,结果获罪远谪,虽然遇赦而还,但满腔怨愤,会与投汨罗的先贤屈原有相似的心境。全诗抒发了对李白深深的牵挂和思念。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了解,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等到
(1)我难道是要你研究经典学说,成为学官吗!
有志之士分别几天,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这么晚才知晓这个道理呢!
一个是三日不读就退步了,一个是用功三日就进步了,可见书是不能一日不读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此夜曲中闻折柳 凭君传语报平安。
C
C选项老王给作者送鸡蛋是想向作者表达谢意,他说不吃是为了让作者收下。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对老王的病感到吃惊。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询问老王的身体状况。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接了鸡蛋、香油后表示感谢。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给老王钱。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礼貌对待老王(或给老王开门,目送他下楼。) = 6 \* GB3 \* MERGEFORMAT ⑥对没有请老王坐下喝茶感 到抱歉。 = 7 \* GB3 \* MERGEFORMAT ⑦担忧他怎么回家。
回答对一点给一分,答对任意五点给五点。
虽然作者一家受到了冲击,处境不好,但相比身体有残疾、无固定收入、生活贫困、孤身一人的老王,作者感到自己自己还是幸运的。(1分)这里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2分)感到愧疚是因作者感觉自己对老王还不够关爱,没有更尊重、平等地对待老王。(2分)
C
根据第三段“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可知作者认为夏天是金黄色的原因。
(1)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夏天热烈、草木繁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2分)(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天各种农作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夏天 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夏天积蓄了春天的灵秀之气,充满蓬勃生机(或是酿成了一种磅礴之美。);(1分)(2)夏天是承前启后、生命交替旺季,充满旺盛活力;(1分)(3)夏天是忙碌的农人在夏天辛勤劳动。(1分)
作者通过春日、秋日和夏日的对比,(1分)表现出夏给人的苦涩之感,让它和那些有闲情逸致的人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对夏天独有的热爱。(2分)
做幕友或商人,(1分)这说明鲁迅和那些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所走的路不同,他寻求的是救国救民之路。(3分)
19.新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1分)他知道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治疗中国人的精神(1分)。鲁迅是一个希望民族强盛、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知识分子。(2分)
20.A
不是老马救过祥子,而是祥子救过饿晕的老马。
21.祥子是一个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人(1分),后来变成一个麻木潦倒、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的人(1分)。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黑暗的旧社会对普通劳动者的摧残,造成了人性的扭曲。(2分)
22.老舍;以“骆驼祥子”来命名有三层含义:①点明小说的主人公——祥子;②概括著作的一个主要情节——骆驼祥子称号的得来;③揭示主人公的性格——像骆驼一样吃苦耐劳、沉默憨厚。(3分)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知识及其应用,古诗文阅读与积累,现代文阅读,综合性学习与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2021-2022学年中考五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古诗文名句默写,名著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说明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各题,古诗文填空,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4万公里,只相当于美国的1/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