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
展开2020年春期期中质量评估检测试题卷
八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学校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
3.考生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试题卷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 ① (róng)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 ② (xiāo)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翩然pián 风雪载途zài B.翩然piān 风雪载途zài
C.翩然piān 风雪载途zǎi D.翩然pián 风雪载途zǎi
(2)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融 ②消 B.①溶 ②消
C.①融 ②销 D.①溶 ②销
【答案】 (1). B (2). C
【解析】
【详解】(1) 翩——piān,翩然:形容动作轻松迅速的样子。
载——zài,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故选B。
(2)融化:指冰或者是雪由于温度或者是太阳光的照射使它化成水。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故选C。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笔记本电脑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日渐成为人们工作中的重要工具。
B. 我校新建的那两幢白色教学楼,已经启用。
C. 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D. 看到老枫树伸开翠绿的手掌时,我不禁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
【答案】D
【解析】
【详解】A.成分残缺,在“方便”之后加上“的优势”“的性能”等与“显示”呼应;
B.语序不合理,多项定语的顺序应是:所属+数量+形容或描写,“教学楼”的定语应为:我校那两幢新建的白色;
C.句式杂糅,要么是“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要么是“案件发生是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故选D。
3.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理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 甲 。要使读者看不出斧凿痕迹,只觉得 乙 ,如一丛花,如一棵菜。虽由人力,却似天。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 丙 。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⑤便成死症 ⑥便太浅显
A. 甲①乙④丙⑤ B. 甲①乙③丙③ C. 甲②乙③丙⑤ D. 甲②乙④丙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第一空白处前句叙述的内容是“埋伏和照应”,然后先叙述“埋伏”,根据语句的连贯的要求看,空白处要叙述“照应”所以此处可选①②,从和下文音节和谐角度看“成”“整”“症”看,此处应选①;第二空白处前文利用列举说出照应的好处,从前后连贯的角度看,③④句中,句③不能和“如一丛花,如一棵菜”相衔接,而句④能,所以此处应选④;第三空白处的前文看,假设乱用埋伏照应的坏处,那么⑤⑥都可以,从音节和谐的角度看,能和“却似天成”句中的“成”押韵的有首句的“营”、句①中的“成”、句④中的“整”和句⑤中的“症”,所以此处应选⑤。故选A。
4. 古诗文默写。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_____________,水波不兴。(《核舟记》)
(3)《小石潭记》中景物的幽静凄清激起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受,含蓄地表达了作者遭贬后内心无法摆脱的落寞。
(4)漫步古诗苑,我们发现诗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歌咏生活、歌咏山水之中表情达意。在《诗经·邶风》中,劳役者用“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的质问,痛快淋漓地表达了对贵族统治者的指责:在《望洞庭赠张丞相》中,孟浩然则用“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借助眼前景,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虽为乞怜,却不露痕迹。
【答案】 (1). 落英缤纷 (2). 清风徐来 (3). 凄神寒骨 (4). 悄怆幽邃 (5). 胡为乎中露 (6). 微君之躬 (7). 欲济无舟楫 (8). 徒有羡鱼情
【解析】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缤、凄、邃、躬、楫、羡。
5. 书信最能展现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人的品行风骨。读完《傅雷家书》,你认为傅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内容,从两个角度加以评价。
【答案】示例:傅雷是一位怀有赤子之心的爱国者,他让儿子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国籍;傅雷又是一个爱子心切的人,他从生活、学习、做人等多方面无微不至关心孩子,甚或因一次电话只说了几句话也会担心遗漏重要的嘱咐。(能从两个不同角度,结合具体事例,评价恰当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要求结合作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结合人物的具体的言行以及文章的具体的情节来品味人物的精神和品质。注意结合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典型细节、事件来进行分析。《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做人,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信中内容如“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可见他是一个尊重孩子,善于学习,通情达理,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的人。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等,傅雷告诉儿子对待朋友要真诚,要付出行动,这是最重要的,是做人的基本作风。傅雷是一个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和国家有着无私的热爱,有良知,正直,为人坦荡,秉性刚毅的人。结合作品内容,从两个角度加以评价即可。
6.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什么是低碳生活?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就是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量,达到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目的,低碳生活看起来是小事,如少用纸、塑料袋、一次性纸杯、循环用水、多步行少开车等等,做起来也不是太难,难的是观念的转变。
【材料二】
右面是国家环保部发布的公益宣传海报之一,旨在倡导低碳生活。
【材料三】
我们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正推动着一次巨大的变革。
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和要求全面融入决策、执行各方面,全面融入法律、政策各领域,全面融入生产、消费各环节,推动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价值观念进步、文明境界升华。
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核心理念,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基本抓手,通过环保督政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环保责任,通过严格监管强化行业企业的治理义务,通过宣传引导提升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让日常生活与绿色环保水乳交融。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所谓“低碳”,就是指较低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B.低碳生活虽事小易行,但正确观念的牢固树立却不容易。
C.我们可以通过宣传引导提升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
D.生态文明理念是社会各项工作的基础。
(2)设计者要在【材料二】公益宣传海报的横线处插入一则宣传标语,请你拟写一则供选用。要求:①符合图旨:②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宽对即可)。
(3)阅读【材料一】【材料三】说说倡导低碳生活、推动变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⑴A
⑵示例1:选择绿色消费坚持低碳出行
示例2:树立低碳理念创建绿色家园
示例3:低碳让生活更时尚绿色让家园更美丽
示例4:绿色出行,低碳排放
⑶①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②推动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价值观念进步、文明境界升华;③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让日常生活与绿色环保水乳交融。
【解析】
【详解】(1)这是一道选择题,要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与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分析比对,得出答案。A.与材料不符。材料一中指出“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并非仅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拟写宣传语的目的是让受众了解某些内容,所以一定要主题突出;又因为受众的文化水平不一,所以一定要易懂易记,大多采用对偶修辞。本题的宣传标语,要求符合国家环保部面向社会发布的公益宣传海报的画面内容,用对偶的形式拟写。因为要突出“低碳生活”的宗旨,所以上下句中应包含“绿色”“低碳”等内容。例如“绿色生活,低碳环保”。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提炼能力。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材料一中“达到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目的”,材料三中“推动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价值观念进步、文明境界升华”“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让日常生活与绿色环保水乳交融”等语句提炼整合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共13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被压扁的沙子(节选)
①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1)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③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④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⑤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⑥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2)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⑦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⑧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⑨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⑩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7. 结合全文,说说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角度。
8. 简要分析节选部分的说明思路。
9. 第一段中画线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10. 节选部分说明斯石英如何变成沙子,比说明沙子如何变成斯石英更详细,为什么?
【答案】7. 说明对象: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说明角度:以“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为证据进行说明的。
8. 首先由科学家的发现引出斯石英形成话题。然后由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性质得出结论: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接着,指出事实: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恐龙灭绝年代的岩层中存在大量斯石英。最后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9. ⑴列数字和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沙子被挤压后“变得极为致密”。⑵举例子,具体说明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10. 因为只有详细说明斯石英如何在高温下还原成沙子,才可以排除斯石英是从地壳深处随着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的可能。排除这个可能,就可以推断斯石英是因外星撞地球而形成的,从而说明外星撞击是恐龙灭绝的唯一原因。(意思对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考查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根据末段中的“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可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分析文本可知,作者在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时,首先分析的是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而且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进而证明了恐龙灭绝是因为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所以本文是以“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为证据进行说明的。
【8题详解】
考查写作思路。读文可知,首段由苏联科学家发现斯石英说起,引出说明的话题:被压扁的沙子。第二段到第八段通过分析斯石英不稳定的化学性质证明了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不会有火山活动。第九段和第十段列举事实,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恐龙灭绝年代的岩层中存在大量斯石英,从而得出结论: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9题详解】
考查说明方法。
(1)句中有准确的数字“一”,并把被压扁的沙子与普通的沙子做了对比,所以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作比较。联系首段中的“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可知,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沙子被挤压后“变得极为致密”的特点。
(2)这句话列举了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而且这些地方都曾经受过撞击的实例,这是举例子。联系第五段“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可知,具体地说明了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10题详解】
考查文本详略安排。作者详写斯石英变成沙子,具体地说明了只有在极高温的条件下,斯石英才能还原成沙子。地球内部高压,斯石英只能随着火山喷发来到地面,而火山喷发的高温又会把斯石英还原成沙子。这就排除了斯石英随着火山喷发的岩浆来到地面的可能性。那么就剩下了一种可能,地球表面发现的斯石英只能是外星高速撞击地球,在地球表现形成了斯石英,从而推断出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喷发,而是外星撞击。这要安排详略,更有说服力。
(二)(共14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麻雀的气性
①校园像个池塘。下课铃一打,学生涌到操场上玩,就是涨潮。上课铃一打,学生回教室,校园安静下来,如退潮。
②退潮的时候,食堂的师傅烧菜、门卫整理收发室信件,司机在车库冲洗校车。小罗背着他的修理箱走来走去,去修跑道的护栏,修花圃的栅栏,修领操台的台阶。偌大一个校园,每天总有东西坏,小罗总有东西要修。任何人都可以差遣他,老师的办公室要装个灯泡、修个抽屉,只要对着校园空地喊一声“小罗、小罗”,他总会小跑着来应一声。
③其实小罗当时也已中年,但老师们大都比他年长些,后来,即便新分配来做老师的大学生也跟着叫。“小罗去做那个”,“小罗过来修这个”,小罗满脸笑着应承,听凭这些比他小十几岁的老师指挥。
④小罗没有办公室。平时忙完了,就在自行车棚里搭个椅子栖身。每逢周五有劳动课,高年要求去打扫校园,包括擦自行车棚,到了车棚,就是到了校园的背阴了,几个调皮的要去拔车棚里自行车的气门芯。小罗见状,紧张地起身,像驱赶瓜田里的猹一样“咻咻”挥手,要把我们赶走。但学生知道他的身份,不因为他是成年人而畏惧。带头的孩子捡起石头敲着自行车棚的铁栏杆,大家浪潮有节奏地大叫“小罗,小罗,猪猡,猪猡”。小罗青着一张脸,我见过他一个人把一棵台风天倒伏的罗汉松从花圃拖走,我见过他用锯子将废弃的大块黑板分开。但现在他对着一群半大的孩子,双手紧握在裤兜里,一句话也不回嘴。
⑤那年暮春时,我在校园的竹林里玩。看见一只受伤的麻雀在地上跳,双手一拢就抓住了,一时同学们都过来围观。扛着修理箱经过的小罗看到,也停下来看。他瞅了一眼就断言“养不活的”。“我一定能养活。”兴头上的我,不高兴被一个修理工泼冷水。我百般抚慰麻雀的羽毛,发誓会好吃好喝对待它,回到家里,父母帮着准备了大米又买来小米和玉米碎。但麻雀什么都不吃,折腾数日后,它飞到书橱底下躲藏,偶然传出几声哀鸣,但任凭我在外面撒米倒水地诱惑,它怎么也不出来,又如此几日,等到最终被找出来时,已是一具尚有余温的鸟尸。
⑥回到学校,小罗见我,问:“麻雀呐?”我咬牙不响。小罗说:“麻雀气性大,你们城里人不懂的。”我瞪着他问,“什么气性不气性?”小罗本来扛着一扇碎了玻璃的窗。这时放下窗,摸了摸我的头。我嫌他手脏,一溜烟跑了。
⑦过了暑假,再回校园。门卫还是门卫,食堂师傅还是食堂师傅,但却不见了小罗,他还在放假吗?我想问问老师,但老师们一脸茫然,我想了一想,我甚至不知道小罗的全名呢。
⑧后来,无意中听到门卫聊天聊到小罗:“那个修东西的罗师傅啊,他回老家了。不来了。“怎么了?”“好像说干得没意思,不如回家种地舒坦。”
⑨忽然想起有过这么一个下午,我走过小罗身边,一声叫他“小罗,小罗,小罗”。他停下手里的活,抬头说:“你得叫我罗老师。”说完,拍了拍手上和衣襟上的灰,看着我的眼睛,“小罗,是他们才可以这样叫的。你是小孩子,你不可以,不然就是没规矩。”我说:“对老师才讲规矩呢。”他说:“我和他们一样的,也是你的老师。我在这里工作,也就是这所学校的老师。”
⑩我想否认,但终究没有。
(选自《文汇报》,作者:沈轶伦,有制改)
11. 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小罗和“我”之间发生的事。
12. 请说说第⑤⑥两段在文中作用。
13. 文章结尾画线句子蕴含着“我”怎样的感情?
14. 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小罗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11. ⑴小罗断言麻雀气性大养不活,“我”不服气,结果印证了小罗的话;⑵小罗让“我”喊他老师,教“我”待人接物的道理,我默认了。
12. 主题上,这两段中对麻雀气性的描写对小罗有隐喻作用,形象地表明生活中的小人物、普通人同样有尊严的底线;人物上,小罗了解麻雀的气性,热心指导我;标题上,和标题形成呼应;结构上,为下文小罗生气离校的情节作铺垫。
13. “我”对小罗所讲道理的认同,对小罗渴望得到尊重的理解,对轻视他、不尊重他的后悔愧疚。
14. 小罗是学校一个修理工。⑴他工作积极、勤快、不计较个人工作条件,谁都可以差遣他,并且随叫随到;忙完了车棚里栖身。⑵他品行良好,学生在自行车棚里搞破坏,他主动阻止,体现他有公德心;对学生的言语侮辱,他生气却克制与隐忍,体现他的善良、宽容。⑶他自尊自爱,不许“我”喊他“小罗”,教“我”懂得称呼人的道理。
【解析】
【11题详解】
考查概括事件。根据第六段和第七段的记叙可知,我救下一只受伤的麻雀,小罗说养不活,因为麻雀气性大。我说自己一定能养活,结果麻雀真就如小罗说的那样死了。可概括为:小罗断言麻雀气性大养不活,“我”不服气,结果印证了小罗的话。第九段记叙的是我走过小罗身边,直接喊“小罗”,小罗说我应该喊他老师,我想否认,但终究没有。可概括为:小罗让“我”喊他老师,教“我”待人接物的道理,我默认了。
【12题详解】
考查分析语段作用。从表现主题上分析,这两段记叙的是麻雀虽然是一种很小,很平凡的生灵,却也有气性,不会苟活。生活中也有像麻雀一样的小人物,比如小罗,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也应获得人们的尊重。从塑造人物形象上分析,小罗看到我要养这只受伤的麻雀,就向我介绍麻雀的气性,表现了小罗热情的特点。从结构上分析,这两段的记叙与文本题目“麻雀的气性”照应,联系下文可知,麻雀因为有气性而死亡,为下文小罗因为得不到人们的尊重而离开学校的情节做铺垫。
【13题详解】
考查揣摩人物感情。分析语境可知,我遇到小罗,直接喊“小罗”,小罗教育我说自己也是学校的老师,我应该喊他老师,我“终究没有”否认他的话,表现我对小罗这种观点的认同。我理解他这种渴望获得他人尊重的想法,并因为以前自己对他的轻视与侮辱感到后悔和愧疚。
【14题详解】
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第二段中的“小罗背着他的修理箱走来走去,去修跑道的护栏,修花圃的栅栏,修领操台的台阶”可知他是一个学校的修理工。根据第二段中的“偌大一个校园,每天总有东西坏,小罗总有东西要修。任何人都可以差遣他”“他总会小跑着来应一声”可知他工作积极勤快。根据第四段中的“平时忙完了,就在自行车棚里搭个椅子栖身”可知他不计较工作条件。根据第四段中的“几个调皮的要去拔车棚里自行车的气门芯。小罗见状,紧张地起身,像驱赶瓜田里的猹一样‘咻咻’挥手,要把我们赶走”可知他有公德心,品德良好。根据第四段中的“但现在他对着一群半大的孩子,双手紧握在裤兜里,一句话也不回嘴”可知他善良宽容。根据第九段中他让我喊他老师,教给我要懂得尊重他人可知他是一处自尊自爱的人。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共11分)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①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晒(shěn):徽笑,此处有微讽之意。
【丙】老子(节选)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具:①问所从来,具答之 ②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B. 数:①停数日,辞去 ②自是数年之后
C. 为: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民之所以为盗者
D. 去:①停数日,辞去 ②朕当去者省费
1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1)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17.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怎样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为什么要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
18. 联系【甲】文全文来看,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与老子在【丙】文中的描述,都是①________的社会,用【乙】文中的话来说,就是没有“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
【答案】15. B 16. ⑴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⑵让百姓衣服、食品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去做盗贼了,哪里要用严厉刑法呢!
17. 生活富足,热情好客;珍惜和平安宁的生活,不希望外人来破坏。
18. (1). 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民风淳朴 (2). 赋繁役重 (3). 官吏贪求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详细\具备;
B.几\几;
C.对,向\做;
D.离开\舍去;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何,什么。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2)使,让。余,富余。则,那么。自,自然。安,怎么,哪里。
【17题详解】
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第一问:村中人把渔人都邀请到自己的家里,拿出酒肉来款待他。从中可以看出村中人生活富足,热情好客。第二问:联系文本内容可知,村中人在桃源中生活富足,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和平安定。而外面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他们之所不想让渔人对外面的人说,是不想让外人破坏他们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珍惜之意。
【18题详解】
考查比较阅读。第一空:根据甲文中的记叙可知,桃源中人人平等,没有剥削与压迫,也没有战争,自给自足,人们热情好客,热情淳朴。丙文中小国寡民,人人安居乐业,物质丰足,邻国之间相到守望,民风淳朴。可知两文中描述的都是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社会。第二空和第三空:根据乙文中的“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可得:赋繁役重、官吏贪求。
【点睛】译文:
甲: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唐太宗)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的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丙: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人们以他们所吃的食物为甘美,以他们所穿的衣服为美好,以他们所住的房子为安适,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邻国之间相互可以望见,鸡犬之声相互可以听见,而邻国之间的老百姓老到死也不相互来往。
(二)(共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9.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 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分析它好在哪里。
【答案】19. 表达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友人的真挚情谊),也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或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20. (1)这两句诗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离别,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
(2) 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跨越时空(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的哲理。
(3)这两句诗一改过去送别诗悲苦缠绵情调,表达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答出以上的任何一点即可)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表明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从情感角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从修辞角度来说,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天涯若比邻”还是夸张手法,恰如老朋友的殷殷嘱托,告诉朋友: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
从内容角度: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表达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四、作文。(50分)
21. 根据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是特殊的疫情时期,还是静好的寻常岁月,总有一些平凡的人,以善心和善行温暖有需要的人,以自己的微光,照亮世界的某一个角落。
请以“微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微光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
微光
不管是特殊的疫情时期,还是静好的寻常岁月,总有一些平凡的人,以善心和善行温暖有需要的人,以自己的微光照亮世界的某一个角落。
如今好入难做,帮忙反被讹,因此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四月23日,沈阳一老大爷被外卖小哥撞倒在地,文警判定外卖小哥全责。老人说:我不讹他,我知道他们也不容易,我不差钱,给我一块钱我就走。最后在交警的劝说下,老人最终收下了100元钱。
老人的这一行为温暖了了许多人,老人能体谅外卖小哥,不追究,只是希望他能够注意交通安全。这样的行为告诉我们生活中还是好人多,恶意讹诈人只是极个别的现象,小小的善行依然能够温暖全社会。
疫情初期,尚在印尼游玩的年仅13岁的的中学生赵珺延,在无人愿意冒险护送口罩回国的情况下,只身一人带着五个重重的行李箱,将1.5万只口罩安全护送回国。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还有很多如赵珺延一样的普通人,却做着最不普通的事,都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守护着国家,都在用自己的善行去温暖与疫情作斗争的中国人,用自己的微光驱散了疫情之下的阴霾。
2019年6月26日下午,成都市交管局的一名协警吴松在乘坐成都地铁4号线时,看见一位坐着轮椅的乘客上车后,他便伸出一只手拉住轮椅并用脚卡住轮子,另一只手则握手机玩耍。他一直保持该状态20多分钟,直至坐轮椅的乘客下车。这一举动感动了无数人,貌似很自然地搭了把手,传递的却是无限的爱。这一个小小的善举,温暖了一座城。善良,不需要多大的壮举,伸出一只脚一只手,就多了份安稳,多了份温暖。
不论是医护人员为战胜疫情剪去一头青丝,还是方舱医院读书哥自愿照顾小病友,抑或是老人“赔一块钱就行,他们不容易”的一句谅解,都给我们带来了温暖与信心:因为有他们这些平凡普通的人,在我们有需要的时候,为我们伸出援助的微光,为我们照亮每一个细微的角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采用了“引导语+全命题”的形式。分析引导语:引导语是一段有关生活的感悟,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平凡的人用自己善良的行为和心灵为他人带来光明和温暖。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从自身的生活发现平凡人身上的闪光之处来。分析命题:命题“微光”,本义为微弱的光芒。联系引导语可知,这一命题强调的并不是它的本义,而是比喻义,是说平凡人身上的善良如同微弱的光芒一样,虽然微弱,却也会给人带来光明与温暖。写作思路:本文应创作一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个平凡的人,比如一位在疫情当中不畏生死,战斗在抗疫一线的普通医护人员;自己在上早自习的路上,每天都会遇到的一位清洁工;自己每天坐的公交车上那个面容普通的司机……用具体的事件刻画他们的善良心灵,表达自己对于他们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5页。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
2022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word版含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