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及练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及练习(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文默写,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言文《河中石兽》经典赏析《河中石兽》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它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明这一点。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文本解析 实战演练一、古文默写1.(2018山西中考)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纪昀)2.(2015届辽宁营口中考)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__________________?(纪昀《河中石兽》)3.(2018青海中考)《河中石兽》中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不知其二者多矣2.可据理臆断欤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文言文阅读(2016湖南常德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山门圮于河( ) (2)湮于沙上( )(3)如是再啮( )5.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1)一老河兵闻之( )(2)当求之于上流( )6.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众服为确论。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8.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答案】4.(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5.(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6.众/服为确论。7.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8.“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 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圮:倒塌;②句意为:石兽埋没于沙上;湮:埋没;③句意为:像这样又冲激;啮:咬,这里意为冲激。5.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①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之: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②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之:石兽。6.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停顿。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主谓间需停顿,“众”与“服为确论”是主谓关系。故句子划为:众/服为确论。7.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有:如:按照;果:果然。句意为: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8.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联系讲学家的分析: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和老河兵的话“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可知,“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参考译文】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因为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6 《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真题训练(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16《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解析版-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专题16《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原卷版-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小石潭记》知识梳理及练习(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句子默写,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三峡》知识梳理及练习(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文默写,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