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8178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吉林省白城市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8178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吉林省白城市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98178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吉林省白城市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吉林省白城市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句子默写,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现代文阅读,填空题,综合性学习,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句子默写(共1题;共40分)
1.在下面的田字格中端正地书写名句。
(1)布衾多年冷似铁, 。
(2)东皋薄暮望, 。树树皆秋色, 。
(3)晴川历历汉阳树, 。
(4)几处早莺争暖树, 。
(5)征蓬出汉塞, 。大漠孤烟直, 。
(6)山随平野尽, 。
(7),提携玉龙为君死。
(8)夏日来临人们听说某景区百花盛开、好鸟相鸣,于是慕名前往。大饱眼福的游人即兴创作了一幅幅佳对,现提供一下联,请你补全上联。
上联:
下联:人来鸟不惊
二、课内阅读(共1题;共17分)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本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________。文章原题为《________》。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佁然不动(________)
斗折蛇行(________)
悄怆幽邃(________)
隶而从者(________)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4)作者听到水声“心乐之”,看到鱼儿感到他们“似与游者相乐”,但后来居然感到“悄怆幽邃”,你如何理解作者这一忧一乐的情感变化?
(5)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三、课外阅读(共1题;共10分)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童
饶州①自元丰②末,朱天锡以神童③得官,俚俗④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④能念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⑥ , 以竹篮坐之木杪⑦ , 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⑧ , 然儿非其质,苦之至死者盖⑨多也。
(注释)①饶州:古代州名。今江西波阳一带。②元丰:宋刘神年号(1078—1085)。③神童:指应神童试。宋代科举考试有神童科,赴考者称应神童试。④俚俗:世俗之人。⑤粗:大致。⑥《五经》:儒家五部经典著作,指《诗》《书》《礼》《易》《春秋》。⑦木杪(miǎ):树梢。⑧神童:这里指聪明绝顶的儿童。⑨盖:大概。
(1)用“/”断句。(断两处)
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
(2)文中哪两句话直接指明了造成小儿“苦之至死者盖多也”的原因?
四、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27分)
4.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齐刷刷的目光
①岁月如歌,心灵的历程如一叶孤舟,停泊过温柔恬静的港湾,也经历许多惊涛骇浪。每个人的心中总有一些无法抹去的伤痕。
②四年前,我无缘参加高考,因为我预考的分数离分数线都还差二百多分。我并没有痛不欲生,在那个偏僻的山沟里,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上大学,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上大学。
③接下来,像其他学生一样,父母要我去复读。我呢,要我去我就去,反正再考不上父母就死了心。母校肯定是不要我的,因为老师知道我是连预考都没通过的差生,后来,父母托亲戚帮我联系另一中学,称我高考只差几分。于是我便来到了那个中学读补习班,稀里糊涂读了几天,和以前读书没什么区别。这一天上午,补习班的彭老师,一个胖胖的却很认真的老师,在讲台上大声宣布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勒令我立刻滚蛋,因为他在县教委查过我的分数,发现我连预考都差十万八千里。当时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全班同学齐刷刷地都回过头来看着我这个混进高考队伍的倒霉蛋。
④那一刻,教室里静得可怕,空气都凝固了,我感觉老师和同学的目光都像利剑一样,我已经没有勇气再赖着不走了,在极度的羞愧中我不知道我是怎样离开教室的。回家的路上,阳光暴晒,分外刺眼,我的眼泪在无声地流个不停,我感到心也在一滴滴流血。我发誓,如果不考上大学,誓不为人。
⑤想读书了,却没有学校接受我,我惶惶不可终日。忽然有一天,一个同学来邀我去湘乡读补习班,于是我跟着她来到了湘乡。
⑥在一个四面漏风破庙似的教室里,我开始疯狂地读书。我知道,我面临的比赛,别人都快接近终点了,而我此时还刚开始跑,我只有拼命地跑、不停地跑,才能赶上和超过别人。强烈的信念使我不知疲惫不分昼夜地读书,早上我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晚上我一个人还在点着蜡烛看书。头发长及披肩也浑然不觉,因为,我就压根儿没照过镜子……
⑦第二年,我以班上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小有成绩沾沾自喜时,一想起当年老师和同学们那齐刷刷的利剑穿心般的目光,我便不再得意,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1)请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恬静(________)偏僻(________)暴晒(________)疲惫(________)
(2)试用文中的语句简要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________;
经过①________;②________;
结果:________
(3)第①段中画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句中的“伤痕”指的是什么?
(4)从文中找出一个与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5)第④段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6)联系全文看,使“我”“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的因素有哪两个?
(7)最后一段中画线的语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五、填空题(共1题;共5分)
5.名著阅读:
《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得正果,最后唐僧被如来佛封为________、孙悟空被封为________、猪八戒封为________、沙僧封为________、白龙马封为________。
六、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11分)
6.姓名,不仅代表着我们的身份,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请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材料一:不同年代的姓名及用意。
第一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富贵、冯有财、谢满金
用意:对物质财富的向往。
第二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马约翰、赵安娜、杜丽莎
用意:对外来文化的仰慕。
第三组(二十一世纪零零年代):孙多思、王笃志、刘致远
用意:对求知修身的追求。
材料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之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
(1)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这三组姓名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2)请联系材料,将下面句子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古人的名与字,有意思相近的,如________ ,________;还有________,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
(3)请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姓名文化的认识。字数 100 字左右。
七、作文(共2题;共10分)
7.题目:多彩的课余生活
作文要求:①诗歌、小说除外,文体不限;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500字。
8.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在一块水分并不充足、土质较为贫瘠的土地上,生长着两棵小草。小草甲深扎着根,昂扬着头,精神抖擞,由衷地赞美着脚下的土地;小草乙懒得深扎根,整日低着头,萎靡不振,抱怨着脚下的土地。
小草甲看到小草乙的样子,便开导起来。一番话,使小草乙明白了一个道理,渐渐地抬起了头。
作文要求:①诗歌、小说除外,文体不限;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 名;④不少于5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一、句子默写
1.【解析】【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二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三是要书写规范、美观。本题中的“娇、踏、徙、唯、晖、萋、鹦鹉洲、啄、荒”等字词容易写错。最后一题可写诗句:“春去花还在”,也可以宽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娇儿恶卧踏里裂
⑵ 徙倚欲何依;山山唯落晖
⑶ 芳草萋萋鹦鹉洲
(4) 谁家新燕啄春泥
(5) 归雁入胡天;长河落日圆
(6) 江入大荒流
(7) 报君黄金台上意
(8)春去花还在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注意平时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二、课内阅读
2.【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注意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注意对文本的阅读,结合文本的内容准确作答。
(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要结合作者写作背景来理解,注意对文本的预习,把握相关的知识点。
(5)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本,理解文意,结合文本的内容有层次进行介绍,注意语言要流畅,层次要清楚。
【附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三、课外阅读
3.【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通读文本,理解文意,注意对题干的要求的理解,结合题意找准答题范围,抓关键语进行回答。
【附参考译文】
饶州从元丰末年时,有个叫朱天锡的小孩儿凭借神童得到了一个官位,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小 孩不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 《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让他们专心读书) 。教书的人预先就商量好价钱,教完一种经书,就给他们一些钱,白天黑夜(让这些小孩) 苦读。民间就流传饶州出神童。然而许多小孩不是读书的料,苦读到死的孩子大概很多。
四、现代文阅读
4.【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本题考查考生对故事情节梳理概括。解答此题要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通读文本,划分出情节的各个段落,再对内容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进行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考生要通读文本,注意语句的内容与全文主旨间的关系,注意全文结构的安排。
(4)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照应的基本含义,解答时要理解语句的意思,找准与语句意思一致的语句。
(5)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内容及其作用的理解。考生要仔细阅读语句,理解语句的意思,结合文本的中心,对人物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理解。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学生要根据问题,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句,逐条进行总结。
(7)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语句,理解语句的意思,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的主旨,表达的中心进行理解。
五、填空题
5.【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与《西游记》有关的文学常识。《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佛经送回长安,四人真身重返灵山听封:三奘被封旃檀功德佛;悟空为斗战胜佛;八戒为净坛使者;沙僧为金身罗汉;白龙马为八部天龙。各归本位。
故答案为:旃檀功德佛;斗战胜佛;净坛使者;金身罗汉;八部天龙广力菩萨(或八部天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多读名著,了解名著的基本内容,对名著的文学常识注意平时的积累,解答时要结合题干的题意进行作答。
六、综合性学习
6.【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先读懂材料,再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来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和题干提示补写答案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内容,注意对相关内容的审视,从中要准确的发现。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看见的传统要求学生紧扣话题,结合材料的内容,联系自己的体验发表观点,注意观点要明确,理由要充分。
七、作文
7.【解析】【分析】考查全命题作文。“多彩的课余生活”中的“多彩”和“课余生活”要重点理解。“课余生活”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的踢毽子,跳皮筋,书法课到现在的机器人,航模比赛,课余活动的形式一直在发生变化,但不变的是促进学生德、体、美共同提高。“课余生活”限制了写作范围。可以写游戏娱乐活动,如踢毽子、跳皮筋、打沙包等;也可以写课余辅导训练,如绘画、舞蹈、写作、乐器等;还可以写个人兴趣爱好,如旅行、小书迷、小收集等。内容要丰富,形式可多样,要突出“多彩”。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可以选取课余生活中的一两个典型事件叙述。在写作方法上,注意在叙述过程中,可以使用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动作、心理、对话等描写,表达内心的感受。在材料安排上,注意详略得当。最后要表达的主旨可以是对课余生活的热爱,或歌颂在课余生活中建立的深厚的友情等。
【点评】完成命题作文时要做到:一、审题上,要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对于题目,应从头至尾反复领会、研读,不得忽略一处。二、取材立意上,要做到大中取小,以小见大。三、在构思上,要做到或一点式伸展,或多点式铺陈。四、在表达上,要做到注重文体特征,表现个性特点。注重文体特征,就是要充分准确地表现文体特点,而不要出现模糊文体色彩的错误。表现个性特点,就是要表现考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技巧。就是要认真遣词造句,稳妥布局谋篇,从语气、结构、主题方面尽量表现出自己的实际水平,甚至期望有超过水平发挥,力争做到常中出新、平中有奇。
8.【解析】【分析】考查材料作文。阅读材料可知,本材料中,面对同样的生存环境,两颗小草有着不同的表现:小草甲由于深扎着根,“精神抖擞”,由衷的赞美土地;小草乙由于懒得扎根,“萎靡不振”,抱怨着脚下的土地。找出做法之后,分析原因:它们之所以有不同的表现,原因在于它们对于生活态度的不同。进而找出作文的引申含义:在同样艰苦的条件下,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一蹶不振;有抱负、有追求的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勇于面对生活,并努力地创造生活。两棵小草都生长在艰苦的环境里,是向恶劣的环境低头,埋怨、消沉、冷漠、灰心,还是面对现实,沉着、抗争、不屈、坚持、鼓励、对未来抱有希望?在两棵小草身上都展现出来。在这里,小草实质上是人的化身,文中可概括引用面对困境不屈的形象:陈景润、华罗庚、高尔基以及长年生活在边疆、山区、海岛中的战士、教师;也可概括举例有的人因畏惧困难而丧失生活希望、理想。“小草甲看到小草乙的样子,便开导起来”,“开导”要恳切,耐心、以理服人,人情动人,表面上是教育小草B,而实质上是在教育人。
【点评】写“给材料”作文,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①认真阅读材料,准确把握题意。正式写作前,首先要认真阅读这些材料,把握材料的内涵与要旨,搞懂命题所提出的写作要求,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题意,然后据此写作。否则,写起来就会发生偏差,不合命题要求,甚至出现离题现象。②紧扣材料要求,把握写作重点。在读懂材料内容、明确写作要求的基础上,要紧紧围绕材料和要求来构思如何写作。除了要明确写作的文体要求之外,还必须紧扣材料的中心内容、正确把握写作重点,尤其是文题中的关键性词语所提示的写作要求。如果我们对材料所提出的关键内容理解不透、不深,题目中的限制条件也不能在文章中表现出来,应当写的重点都未写,就会使文章内容游离于材料和题目之外,这就不合要求了,自然不会写出好文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材料题,阅读理解与欣赏,单选题,默写题,综合性学习,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共9页。
这是一份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甲乙两文同写动物,形象迥异,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