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word版 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1.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下列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A.用醋酸清洗水壶中的水垢B.活性炭除去房间中的异味
C.块状生石灰在空气中久置变成粉末D.米饭在人体中消化成葡萄糖
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酒精:C2H5OHB.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C.一氧化碳:CD.60个碳原子:C60
3.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构成的相互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物质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氦气和氖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都相对稳定
B.稀盐酸和稀硫酸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这两种物质中阴离子不同
C.锌比铜活泼,是因为锌更容易失去电子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它们的元素种类不同
4.分类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中不正确的是
A.氧化物:氧化镁、铁锈、干冰B.复合肥:磷酸铵、磷酸氢二铵、硝酸钾
C.单质:氢气、液氧、铜粉D.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塑料和合成橡胶
5.如图的实验设计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是
A.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B.比较MnO2、Fe2O3的催化效果
C.探究铁钉生锈时O2是否参加反应D.制取并收集CO2
6.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t2℃时,P点对应的是A物质的饱和溶液
B.欲使A溶液的状态从P点转化为Q点,可采取的措施是增加t2℃的溶剂
C.t1℃时,向A、B的饱和溶液中分别放入盛有同样冰块的小烧杯,一段时间后,A溶液无明显现象
D.t1℃时,向A、B的饱和溶液中分别放入盛有同样冰块的小烧杯,一段时间后,B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
7.下列各组物质,不能按照关系图(“→”表示反应一步完成)相互转化的是
A.AB.BC.CD.D
8.一定温度下,相同质量的Mg和Fe两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相同的CuSO4溶液充分反应,生成铜与消耗CuSO4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分析图像所得的结论,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反应生成Cu的质量:Fe
D.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FeSO4>MgSO4
9.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不合理的是
A.AB.BC.CD.D
10.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CuC12、HCl、Na2CO3、BaC12、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取适量该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A,B→C过程中:均没有化学反应发生B.C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NaCl、NaOH
C.该溶液中一定没有Na2CO3、BaCl2、CuCl2D.该溶液中一定含有HC1、MgCl2
二、填空题
11.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独特的表达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标出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
(2)请指出下列数字的意义:3
①数字2的意义_______。②数字3的意义_______。③数字4的意义_______。
12.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应注意营养均衡,膳食合理。有些青少年不爱吃蔬菜、水果,影响生长发育,这主要是由于摄入_______不足而引起的。
13.新冠病毒来袭,医用口罩已成为每个人的必备用品。医用口罩生产出来后,需采用环氧乙烷灭菌,然后通过解析,使残留药品释放,进而达到安全标准。环氧乙烷是一种有机物,化学式为C2H4O,它易燃易爆,被广泛用于洗涤、制药、印染等行业。
阅读信息后回答:
(1)环氧乙烷中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2)每个环氧乙烷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
三、简答题
14.居家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用到消毒剂:消毒更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手段。过氧乙酸溶液、84消毒液和医用酒精是常见的几种消毒剂。
(1)过氧乙酸是种有气味的无色液体,极不稳定,有酸的通性。若在教室里喷洒过氧乙酸溶液后,室内会充满它的气味,这是因为___(从微观角度回答);下列器皿不能用来盛放过氧乙酸溶液的是___(填字母序号)。
A 铁制器皿 B 塑料器皿 C 玻璃器皿
(2)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洁厕灵的主要成分为盐酸,两者不可混合使用,否则会产生有毒气体氯气(C12),同时生成盐和水,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医用酒精能使病毒(病毒的成分为蛋白质)发生变性,此过程为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四、流程题
15.某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Fe2+、Cu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如图流程以回收铜和硫酸亚铁(加入试剂均过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加入试剂a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操作a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
①烧杯 ②漏斗 ③玻璃棒 ④酒精灯
(3)固体成分是_______。
(4)试剂b的名称为_______。
五、实验题
16.氯气(化学式为C12)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氯水。氯气溶于水时部分氯气与水发生如下反应:,氯水显浅黄绿色,含有多种溶质,因而具有多种性质。其溶质之一次氯酸(化学式为:HCIO)具有强氧化性,能够将有色物质(含酸碱指示剂)氧化为无色物质,其酸性很弱,不能与含CO的盐反应。现将新制氯水分别加入下列溶液中,如图,请回答问题:
(1)新制氯水加入AgNO3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原因是新制氯水中的盐酸与之发生了反应,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新制氯水加入到镁粉中,对应的现象为_______。
(3)新制氯水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原因是碳酸钠与新制氯水中的___(填化学式)发生了反应;
(4)新制氯水加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先变成红色,然后红色逐渐褪去,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
六、科学探究题
17.(1)课堂上,老师取一定量蔗糖放入烧杯中,加少量水使它润湿,注入10mL浓硫酸,搅拌,同学们看到蔗糖先变黑后“发酵”形成“黑面包”,同时还闻到了刺激性气味,同学们判断黑色固体是碳,原因是浓硫酸具有_______。
形成“黑面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开展了探究活动。
(猜想与假设)浓硫酸与碳反应,生成大量气体使黑色固体膨胀。
(查阅资料)
Ⅰ.浓硫酸与碳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物中有SO2、CO2两种气体。
Ⅱ.SO2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与Ca(OH)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Ш.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而CO2不能。
Ⅳ.SO2易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被吸收。
(实验探究)为验证碳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的气体产物,同学们设计并进行如图实验:
(事实与结论)
①甲同学在实验中发现_______的实验现象,证明有SO2产生;发现_______的实验现象,证明有CO2产生。
②碳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③浓硫酸与碳在加热条件下产生大量的SO2和CO2,使黑色固体膨胀,形成“黑面包”,猜想成立。
(反思与交流)
④小明同学提出,若演示实验没有进行加热,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理由是_______。
⑤若B、E中试剂交换,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有CO2产生的结论。
(2)某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其溶质可能为NaCl、NaOH、Na2CO3和 NaHCO3中的一种,为确认其中的溶质,他设计并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查阅)上述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如下:
(实验验证)
小红同学认为无需进行下面的实验操作,就可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是Na2CO3,她的判断依据是____;若逐滴加入稀盐酸鉴别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现象不同在于_______。
七、计算题
18.在一烧杯中盛有100gB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混合溶液的质量与所滴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图象如图所示。
(1)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先后看到的明显实验现象是 。
(2)最终所得溶液的pH 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求原溶液中BaCl2的质量分数为 。
选项
X
Y
Z
A
CaO
CaCl2
CaCO3
B
K2SO4
KCl
KNO3
C
Mg(NO3)2
Mg(OH)2
MgSO4
D
BaCl2
Ba(NO3)2
BaCO3
选项
目的
方案
A
分离Na2SO4和KCl的固体混合物
溶解后过滤
B
检验食物中是否存在淀粉
取样,滴加少量碘水
C
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D
区别NH4C1溶液与NaC1溶液
用NaOH溶液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常温下的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洁净试管中加入适量待测液,加入几滴石蕊试液
_______
溶质不是NaCl
_______
_______
溶质不是NaOH,可能为Na2CO3或 NaHCO3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用醋酸清洗水壶中的水垢,是利用醋酸与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氢氧化镁发生化学反应,将其除掉,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活性炭除去房间中的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将异味吸附在表面,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块状生石灰在空气中久置变成粉末,包含着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米饭在人体中消化成葡萄糖,有新物质葡萄糖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2.A
【分析】
A、根据常见有机物的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
B、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C、根据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详解】
A、酒精的化学式为C2H5OH,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正确;
B、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C、一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D、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60个碳原子表示为:60C,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正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化学式、粒子结构示意图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D
【分析】
本题考查微粒的基本概念。
【详解】
A、氦气和氖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都相对稳定,故A不符合题意;
B、稀盐酸和稀硫酸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这两种物质中阴离子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锌比铜活泼,是因为锌更容易失去电子,故C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4.A
【详解】
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还含有其他杂质,所以铁锈属于混合物,分类错误;
B、磷酸铵和磷酸氢二铵含有氮元素与磷元素,硝酸钾中含有钾元素与氮元素,均属于复合肥,分类正确;
C、氢气、液氧、铜粉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均属于单质,分类正确;
D、合成纤维、塑料和合成橡胶均属于合成材料,分类正确。
故选:A。
5.C
【详解】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
B、图中实验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不能用于比较MnO2、Fe2O3的催化效果,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
C、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一段时间后,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第二支试管的铁钉没有生锈,可用于探究探究铁钉生锈时O2是否参加反应,故选项实验设计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
D、碳酸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
故选C。
6.C
【详解】
A、t2℃时P点在A的溶解度曲线上,说明此时为饱和溶液,选项A正确;
B、从P点变为Q点,说明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增加溶剂,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选项B正确;
C、t1℃时A和B的溶解度相同,此时加入冰块的小烧杯,温度下降,A的溶解度减小,A则会析出晶体,B的溶解度增大,不会发生明显现象,选项C错误;
D、B的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增大,加入冰块的小烧杯,温度降低,B的溶解度增大,而没有加入溶质,此时溶质质量不变,溶液质量分数不变,选项D正确。
故选C。
7.B
【详解】
A、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选项能够相互转化;
B、硫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氯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钾,硝酸钾不能和其它物质通过一步反应生成硫酸钾,该选项不能相互转化;
C、硝酸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硝酸钠,氢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硫酸镁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镁,该选项能够相互转化;
D、氯化钡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钡,硝酸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该选项能够相互转化。
故选B。
8.D
【分析】
硫酸铜和镁、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通过分析图像,横坐标代表消耗硫酸铜的质量,纵坐标代表生成铜的质量,两坐标之间的直线代表铁和镁分别对应消耗的硫酸铜质量和生成铜的质量,直线位置所处越高,生成铜的质量和消耗硫酸铜的质量就越大、很直观的就能看出相同质量的Mg和Fe两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相同的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镁比铁生成的铜多,镁比铁消耗的硫酸铜多。
【详解】
A、通过分析图像可知,相等质量的镁、铁完全反应时,反应生成Cu的质量:Fe
D、通过化学方程式可知,每24份镁生成120份硫酸镁,故1份镁生成份硫酸镁;每56份铁生成152份硫酸亚铁,故1份铁生成份硫酸亚铁;相等质量的镁、铁完全反应时,反应生成硫酸镁质量大于硫酸亚铁质量,又因为通过选项C中的分析,反应后硫酸亚铁溶液质量大于硫酸镁溶液质量,根据可知,因此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FeSO4
9.A
【详解】
A、硫酸钠和氯化钾均易溶于水,不能用溶解后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故选项实验方案的设计不合理;
B、取样,滴加少量碘水,根据是否变蓝色,说明食物中是否存在淀粉,故选项实验方案的设计合理;
C、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的设计合理;
D、NH4C1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化钠不能,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的设计合理。
故选A。
10.D
【分析】
氯化铜溶液呈蓝色,题目中的溶液为无色溶液,所以溶液中不含氯化铜;由图可知,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后刚开始不产生沉淀,加入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后才开始生成沉淀,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盐酸和盐酸完全反应后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氯化镁;溶液中含有稀盐酸,则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碳酸钠,因为碳酸钠能够与稀盐酸反应。
【详解】
A、由分析可知,溶液中含有稀盐酸与氯化镁,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即0A段,选项错误;
B、0A段是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AB段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B点后加入氢氧化钠后不再反应,即C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NaCl、NaOH,但通过上述实验不能判断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钡,所以C点溶液中还可能含有氯化钡,选项错误;
C、由分析可知,该溶液中一定没有Na2CO3、CuCl2,可能含有BaCl2,选项错误;
D、由分析可知,该溶液中一定含有HC1、MgCl2,选项正确,故选D。
11. 每个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硫酸根离子的个数为3 每个硫酸根离子中含有4个氧原子
【详解】
(1)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可表示为:。
(2)①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3中的“2”表示每个硫酸根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负电荷。
②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3中的“3”表示硫酸根离子的个数为3。
③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3中的“4”表示每个硫酸根离子中含有4个氧原子。
12.维生素
【详解】
蔬菜、水果中富含大量的维生素,有些青少年不爱吃蔬菜、水果,影响生长发育,这主要是由于摄入维生素不足而引起的。
13.(1)3:2;(2)7
【详解】
(1)环氧乙烷中碳、氧两种元素质量比为(12×2):(16×1)=3:2;
(2)由化学式可知,一个环氧乙烷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2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共7个原子。
14.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A 化学
【详解】
(1)若在教室里喷洒过氧乙酸溶液后,室内会充满它的气味,这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过氧乙酸溶液显酸性,能与金属反应,所以铁制器皿不能用来盛放过氧乙酸溶液;
(2)次氯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ClO+2HCl=NaCl+H2O+Cl2↑;
(3)医用酒精能使病毒(病毒的成分为蛋白质)发生变性--生成了新物质,因此此过程为化学变化。
15. ①②③ Fe、Cu 稀硫酸
【详解】
(1) 废水中含有大量的Fe2+、Cu2+、三种离子,加入试剂a后,得到溶液I冷却结晶得到,分析流程可知,加入a为铁,故发生反应为铁和硫酸铜生成铜和硫酸亚铁,。
(2)操作a是分离固液的操作,为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是①烧杯、②漏斗、③玻璃棒。
(3)由流程可知,加入过量铁,铁和硫酸铜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故固体成分是生成的铜、过量的铁。
(4)铜不活泼,不能和稀硫酸反应,过量铁最终转化为,故加入试剂b的名称为稀硫酸。
16. 固体溶解,有气泡生成 HCl 氯水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够将有色物质氧化为无色物质
【详解】
(1)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新制氯水加入到镁粉中,稀盐酸和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对应的现象为固体溶解,产生气泡。
(3)新制氯水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原因是碳酸钠与新制氯水中的盐酸发生了反应。
故填:HCl。
(4)新制氯水加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先变成红色,然后红色逐渐褪去,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氯水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够将有色物质氧化为无色物质。
17.脱水性 B中品红溶液褪色 D中品红溶液不变红,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不能 试液变成蓝色 向洁净试管中加入适量待测液,加入适量稀盐酸 有无色无味的气泡生成 饱和NaHCO3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10% 能否立即产生气泡
【详解】
(1)取一定量蔗糖放入烧杯中,加少量水使它润湿,注入10mL浓硫酸,搅拌,同学们看到蔗糖先变黑后“发酵”形成“黑面包”,同时还闻到了刺激性气味,同学们判断黑色固体是碳,原因是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事实与结论:
①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甲同学在实验中发现B中品红溶液褪色的实验现象,证明有SO2产生;SO2易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被吸收,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现D中品红溶液不变红,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现象,证明有CO2产生。
②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思与交流:
④演示实验没有进行加热,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理由是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⑤若B、E中试剂交换,不能得出有CO2产生的结论,因为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亚硫酸钙也是微溶物,容易析出。
(2)实验验证:
溶质不是氯化钠,则溶液显碱性,加入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说明显碱性,排除氯化钠的可能性;溶质不是氢氧化钠,为碳酸钠或者碳酸氢钠中的一种,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看到气泡产生,所以取适量待测液加入试管后加入适量盐酸观察到气泡产生,证明溶质不是氢氧化钠,而是碳酸氢钠或碳酸钠中的一种;
小红同学认为无需进行下面的实验操作,就可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是Na2CO3,她的判断依据是根据题目数据可以看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质量分数= ,达不到10%,所以不可能是碳酸氢钠溶液,只能是碳酸钠溶液;逐滴加入稀盐酸,碳酸氢钠直接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产生气泡,而碳酸钠会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碳酸氢钠,不会产生气泡,所以根据是否立即产生气泡进行判断,现象不同在于能否立即产生气泡。
18.(1)先有气体放出,后有白色沉淀生成;
(2)大于;
(3)20.8%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详解】
(1)向盛有B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渐滴加Na2CO3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盐酸全部反应完再与氯化钡反应,反应方程式为:、,故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先有气体放出,后有白色沉淀生成;
(2)根据图像可知,碳酸钠溶液是过量的,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故最终所得溶液的pH大于7;
(3)由(1)可知OA段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过程,AB段为碳酸钠与氯化钡的反应过程。
设原溶液中BaCl2的质量为x
得x=20.8g
故原溶液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为
【点睛】
注意比例式的正确表达。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洁净试管中加入适量待测液,加入几滴石蕊试液
试液变成蓝色
溶质不是NaCl
向洁净试管中加入适量待测液,加入适量稀盐酸
有无色无味的气泡生成
溶质不是NaOH,可能为Na2CO3或 NaHCO3
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4gD,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氧化钙和过氧化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简答题,填空题,流程题,科学探究题,推断题,计算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