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前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掌握作家作品常识;
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句,了解文章内容;
3.理解文章主旨,学习莲的高洁品质,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学习莲的高洁品质,培养高尚情操。
【教前准备】
学生充分预习,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点拨
【教学过程】
导语:
同学们,莲是高洁的象征,更是古代文人墨客青睐的对象,如“陆上百花竟芬芳,碧水潭泮默默想。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这首诗和我们的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赞美了莲花超凡脱俗的个性和可爱之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说一说
1.描写莲花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
2.作者作品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文的杂文颇为相似。
3. 写作背景简介
1068年,周敦颐在南康郡任太守,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在他任职的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大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爱莲花之纯洁,感官场之混沌,触景生情,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
听一听
听朗读,注意音准、节奏
读一读
< 一读正音>
可爱者甚蕃 (fán)
出淤(yū)泥而不染
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
不可亵(xiè)玩焉
噫(yī)
陶后鲜(xiǎn)有闻
(读白文)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的越远,就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写一写(规范、美观;写白文,试加标点)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思一思
(一)填空
1.《爱莲说》一文中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爱莲说》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香远益清。
《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简答
1.文章从哪几方面描写了莲花的形象?
三个方面;1.生长环境2.体态香气3.风度气质
2.题目是《爱莲说》,作者却不通篇写莲,还写到了菊花和牡丹,目的是什么?
作者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目的都是用来突出莲的高贵品质,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及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文章结尾说道:“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
“牡丹”象征着富贵,结尾写世人大都爱牡丹,是委婉地指出并批判当时人们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4.作者在对莲的描写中,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寄予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主旨)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寄予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及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拓一拓
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傲”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幽”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坚”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淡”
2.“花中四君子”诗词赋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咏兰
蒋兹
曲奏当年明月夜,
美人心事水潺潺。
如何芳草迷归路,
洒落香痕满世间。
咏竹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崖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和郭主簿
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四君子赋》
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华夏园艺绵延数千载,物种繁茂,风采纷呈,而文人雅士尤好梅兰竹菊,其因何在?盖此四物虽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而不俗。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虽自成科属,其风韵却与梅有异曲同工之妙。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明代李渔曾论赏梅之无奈:“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吾以为: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哉!
兰,幽而不病。处深山,厌都市喧嚣,不以境寂而色逊;居幽谷,喜明月清风,不因谷空而貌衰。艺兰之人,跋涉林壑之间,寻采野生之兰,驯其野性,育其良种,配山石衬其隽秀,置曲房显其香幽;兰叶,如挑破凡障睿剑,兰花,如指点群迷佛手,闻其香,瞻其容,如入禅境矣。兰香如檀,置兰之室不宜久坐,久坐而不闻其香,故痴迷呆滞者,实难见识兰之雅趣。
竹,轻而不佻。其茎有方圆之别,其色有青紫之分;竹无心性随和,山野路旁,庭院庙堂,随遇而安,四季茂然;栉疾风扬其劲节,沐春雨耸其玉笋,披月辉露其窈窕,偎峭石显其轻灵;傍窗而植,赏月投之秀姿;临池而栽,顾波泛之倩影。宋代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爱竹之情,由此可见一斑矣。
菊,丽而不娇。傲然临霜,怒放于群芳凋零之际;不畏肃杀,尽展其万方娇媚之态。园艺之菊与野生之菊不同矣,野菊婆娑,点缀村舍疏篱,随处而生,毋须人工;而园艺之菊,从春之下种至秋之绽放,其间治地酿土,防燥虑湿,摘头掐叶,接枝捕虫,防雨避霜,使艺菊之人难得闲暇。从古到今,历代艺菊之人倾心培育,使其种类纷繁,姿态万千。是谓:菊之美,三分出自天工,七分来自人力,艺菊之人终年辛劳,以人力助天工,菊之美,实臻天人合一之境也。
七、练一练
“花”是美的象征,每一种花都有它的可爱之处,人们往往赋予它们美好的寓意。请选取一种你喜欢的花,模仿文本,写一个小片段。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莲的美好品质,了解了花中四君子“傲幽坚淡”的性格特征,领略了作者的高洁人格。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花中诗词,飞花巧入境,初读“识莲”,晓畅字句,品读“爱莲”,知君子之志,悟读“学”莲,承君子之德,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爱莲说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过程与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作业布置,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习情况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时安排,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