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19*登勃朗峰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19*登勃朗峰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作文,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焦炙(zhì) 俯瞰(kàn) 络绎不绝(yì)
B.隧道(suì)拾阶(shí)皑皑白雪(ǎi)
C. 妩媚(méi)巉峻(chán) 纷至沓来(tà)
D.穹顶(qióng) 颠簸(bǒ)瞬息万变(shuì)
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络绎不绝 物有所直 美不胜收 巍峨壮观
B. 色彩斑斓 轻歌曼舞 交相晖映 瞬息万变
C. 纷至踏来 扬尘远去 一如既往 腾空而起
D. 名副其实 和颜悦色 非他莫属 信守诺言
3.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考试,乡试中举,第一名是“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B.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
C.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D. 《繁星》《春水》是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写成的诗集,其内容大致包括“对母爱和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考虑和感悟”三个方面。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路上有很多人结伴而行,乘坐马车的,骑骡的——因而扬起阵阵尘埃。
B. 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
C. 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D. 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5.下面语句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
B. 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C. 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D. —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人眼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二、语言表达
6.下面文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提起狼牙山,人们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五勇士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舍身跳崖的英勇悲壮。②参观完“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后,我们进入位于狼牙山半山腰石门东侧的红玛瑙溶洞,这是登狼牙山的必经通道之一。③洞内有我国首次发现的红玛瑙质构成的自然景观,景观的形成距今已有大约16亿多年的历史。
(1)第①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段话,想一想,这位导游到底说了些什么话?请你把导游可能说的话写在横线上。
导游小张带着旅游团在一个风景秀丽的景点登山。行至半山时,一位老太太的衣服被路边的荆棘划破了,她蹲在那儿再也不愿意登山了。导游走过去,笑眯眯地对她说:“____________________”老太太一听,脸上的愁云一下子就没有了,高高兴兴地继续登山。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8.本文分几部分?每一部分都写了哪些内容?
9.作者在看到勃朗峰沿途的美丽风光时,由眼前的绚丽色彩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10.白雪穹顶为什么会随着“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
11.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漓江情韵
从维熙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容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子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12.文章题为“漓江情韵”,文中写了哪些“情韵”?请分条概括。
1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摇船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4.文中画线的句子“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为什么“我”想问却张不开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15.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6.仿照课文平实而真挚的语言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初登泰山
冯骥才
初登泰山的情景如今已经化作一团烟雾,因为中间相隔了四十余载,然而一些记忆碎片却像一幅幅画在岁久年深的烟雾里忽隐忽现。
那年我22岁,正处在一种向往着挺身弄险的年龄。一天,在老画家溥佐先生家里学画,溥先生忽对我们几位师兄弟说:“跟我去泰山写生吗?”先生胖胖的脸充满兴致。
那年代难有机会登山,我和几位师兄弟更没去过泰山——这样的天下名山,便立刻呼应同往。行前的几天兴奋得夜里闭不上眼,还跑到文具店买了一个绿帆布面的大画夹,背在背上,把自己武装成一个“艺术青年”。
泰山对我有种天生的魅力,这可能来自姥姥那里。姥姥家在济宁,外祖父在京做武官,解甲后还乡,泰山是他们常去游玩的地方。姥姥好读书,常对我讲到泰山的景物和传说。那时家中还有几张挺大的“蛋白”照片,上面是 1922 年外祖父与康有为结伴游泰山的情景。照片里母亲那年5岁,还是一个梳着一双抓鬏的活泼好看的小姑娘。背景的山水已叫我领略到五岳之宗的博大与尊贵。
记得那次在泰安下了车,隔着一大片山野就是泰山。远看就像谁用巨笔蘸着绿色、蓝色,混着墨色在眼前天幕上涂出一片屏障似的崇山峻岭。待走进山里,层层叠叠,幽敻深邃,蜿蜒的石径把我带进各种优美的景色里。那时没有相机,我掏出小本子东画西画,不知不觉就与溥先生和几个师兄弟都跑散了。
那次,我们好像是坐着夜车由天津来到泰安的,火车很慢,中间经过许多小站。德州站的记忆很深,车到站一停,没见月台上的小贩,就见一只只焦黄、 油亮、喷着香味的烧鸡给一张张纸托进车窗。当然,我们没有钱买烧鸡吃,我口袋里仅有的30块钱有一半还是向妻子(那时是女朋友)借的呢;我只能在山脚下买些煮鸡蛋和大饼塞进背包,带到山上吃。
在这陌生的山上走着走着,就走入姥姥讲过的泰山故事里。比方斗母宫,它真像姥姥讲的是座尼姑庵。里里外外收拾得幽雅洁静,松影竹影处处可见,坐在回廊上可以听见隐藏在深谷里层层绿树下边的泉响。再有便是回马岭。姥姥当年对我说:“登泰山到回马岭,山势变得陡峭,骑马上不去,所以叫回马岭。你外祖父属马,当年到这里不肯再登,没过两年人就没了。你也属马,将来要是到回马岭一定要上去。”于是那次穿过回马岭的石头牌坊时,是一口气跑上去的。
我一路上最重要的事当然是写生。我在山里写生时,完全不知上边的山还有多高路有多长,到了中天门,见溥佐先生已经到达,坐在道边一家店前边喝茶歇憩边等候我们,待人会齐一同登朝阳洞,上十八盘。
那个时代,没有旅游,上山多是求神拜佛的香客;种种风物传说都是从山民嘴里说出来的,也都是山民深信不疑的。我在小店里买到一本乾隆年间刊印的线装小书《泰山道里记》,版味十足,软软厚厚的一卷拿在手里很舒服。低头看看书中记载的古时的泰山风物,抬头瞧瞧眼前的景物,对照古今,颇有情味。那时没有真正的旅游业,这是唯一的一本堪作导游的小书了。我也不知道山上小店里怎么会有这么古老的书卖。比起当今已陷入旅游市场里被疯狂“发掘”和“弘扬”的泰山,那时才是真正的原生态。
那次登岱还识得一群特殊的人,就是挑山工。一个人,全凭肩膀和腰腿的力气,再加一根扁担,挑上百斤的货物,从山底登着高高的台阶,一直挑到高在云端的山顶。而且,天天如此。这是一群怎样的人?
虽然我和他们不曾交流,甚至由于他们低头挑货行路,无法看清他们的模样,但是他们留在了我的心里,成为20年后我写《挑山工》的缘起。
至于那次写生收获最大的,乃是使我对宋代北宗山水的技法有了深切的认识。泰山的大气更注入了我“胸中的丘壑”。
头次登岱,目的在于绘画,收获却何止于绘画?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姥姥给 “我”讲过的有关泰山的故事。
18.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评析。
19.作者远望泰山,从呈现在眼前的画面中提炼出了“绿色”“蓝色”“墨色”三种颜色,请根据作者给出的三种颜色,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幅画面。(可任选一种或几种颜色来描绘)
20.“比起当今已陷入旅游市场里被疯狂‘发掘’和‘弘扬’的泰山,那时才是真正的原生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1.作者第一次登泰山,“目的在于绘画”,在文末对其收获有所交代,除此之外,你认为作者还有哪些收获?
四、作文
22.按要求完成作文
在陈权重的《大地上的读书人》一文里,一个贫穷的孩子为什么在山路上读着借来的书而不觉其苦?一群面带菜色的学者为什么埋首于卷册间却能自得其乐?因为她们找到了隐藏其间的趣味。
其实,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发现趣味,就是发现事物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发现了趣味,艰苦的生活就有了快乐。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肯定也有过这样的事情,也有过苦和乐的体验,请以“是苦也是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五、填空题
23.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翌日隧道 俯瞰
穹顶 沟壑拾级
骤然 敞篷颠簸
缭绕 浮躁打嗝
24.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òu(_____)然 敞pénɡ(_____)
颠bǒ(_____) liá(_____)绕
浮zà(_____) kuàng(_____)野
干zà(_____) 粗guǎng(_____)
波lán(_____) 独jū(_____)
斑lán(_____) jù说(_____)
lán(_____)言 jū(_____)傲
25.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拾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巍峨: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轻歌曼舞: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5)__________: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
(6)__________: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B项“拾阶”的“拾”应读“shè”;C项“妩媚”的“媚”应读“mèi”;D项“瞬息万变”的“瞬”应读“shùn”。
2.【答案】D
【解析】A.物有所直的“直”应改为“值”;B.交相晖映的“晖”应改为“辉”;C.纷至踏来的“踏”应改为“沓”;D.全部正确。故选D。
3.【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此类题中,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名著作者、主要人物及事件、作品主题的了解。B项表述有误,《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了解与辨识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的使用标点。B项标点有误,“书名号”改为“引号”。
5.【答案】D
【解析】D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6.【答案】(1)成分残缺,应在“英勇悲壮”后加“的画面”。 (2)语义重复,应去掉“大约”或“多”。
【解析】此题考查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1)缺少宾语,应在句末加“的画面”。(2)“大约”和“多”语意重复,应删去一个。
7.【答案】示例一:老奶奶,这儿的山水对您可有感情呢,这么多人在一起,偏偏只是跟您打招呼!
示例二:老奶奶,这里的风景这么好,上面的风景还要好呢,您只要坚持一下,就会发现更多的惊喜。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本题注意要照顾老太太的心情,委婉地劝说她继续前行。
8.【答案】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6),写作者徒步登勃朗峰途中所见美景及感慨;第二部分(7~11),写乘敞篷马车下山时的奇人趣事。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仔细阅读文章,分成两大部分,分别写作者徒步登勃朗峰途中所见美景及感慨和乘敞篷马车下山时的奇人趣事。据此分析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即可。
9.【答案】作者由眼前的绚丽色彩联想到肥皂泡,化抽象为具体,想象生动,充满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勃朗峰的风光美景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分析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就必须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这两方面入手,然后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作者在看到勃朗峰沿途的美丽风光时,由眼前的绚丽色彩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作者对勃朗峰风光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0.【答案】这是登山造成的错觉。因为山路陡峭,有些地方看似不远,但想要到达却很难。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感觉穹顶“愈升愈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看出,白雪穹顶随着“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是给人的错觉。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1.【答案】因为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不能像“我们”一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故事情节,结合相关的描述可以看出,因为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乘客,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不能像“我们”一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所以觉得他们“可怜可悯”。
12.【答案】①“我”对漓江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我”对摇船人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敬佩之情;③摇船人买下一条腿的鹦鹉并与之相依相伴、和谐共处的友爱之情;④摆船夫妇收养先天残疾婴儿的养育之情。(写出四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和内容的理解能力。这需要学生通读全文,然后逐段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文章首段点明了对漓江美景的喜爱;然后写鹦鹉的主人——摇船人,通过摇船人的讲述,了解了摇船人的身世,对他自立自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产生敬佩之情,对他收养一条腿的鹦鹉并与鹦鹉相依为命的精神由衷钦佩。同时摆船夫妇收养残疾婴儿,摇船人赡养养父养母的行为也让作者动容。因此,漓江不但景美,人的心灵更美。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3.【答案】①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摇船人的乐观阳刚、热爱生活。②设置悬念。由会背唐诗的鹦鹉引出对鹦鹉主人的好奇,由等待摇船人时的期盼到发现摇船人残疾时的失落,由摇船人的残疾引出摇船人的身世。步步设悬念,吸引读者。③欲扬先抑(或铺垫)。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摇船人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动、赞美。④烘托(或对比、映衬)。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中对摇船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了刻画,体现了他的乐观和坚强;为了塑造人物,作者把摇船人放到美丽的漓江环境中,烘托出摇船人性格中阳刚的一面;作者在叙事时处处设置悬念,从鹦鹉的出现到鹦鹉背诵唐诗,再到对鹦鹉主人爱好的猜测,看到摇船人身体残疾时的失落,对摇船人身世的讲述,这些都在设置悬念;对摇船人的态度开始是失落,最后敬佩、感动,这又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回答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条概述即可。
14.【答案】①“我”同情摇船人,担心他没有多少收入,真诚地想帮助他,所以想问他;②摇船人坚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觉得在他面前谈困难和帮助都是多余的,所以张不开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这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结合关键词语对句子进行把握。摇船人是一个残疾人,他的生活怎样?收入多少?生活幸福吗?这一连串问题都涌上来。但是摇船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让“我”觉得他已经生活得很充实了,如果谈帮助或者什么可能对他来说是一种不尊重,所以“我”又张不开嘴。
15.【答案】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②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③言虽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分析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结构上,此段为文章结尾段,应是对上文的总结。内容上,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答。文章首段对漓江的环境描写中充满了对漓江的喜爱之情;结尾除了有对风景的喜爱,更有对坚强、乐观的摇船人的敬佩之情。因此结尾段在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在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文章主题。
16.【答案】示例:我应该感谢老师,她教给我丰富的知识,给我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我爱上读书。她还教给我读书的方法,一次次耐心的讲解给予了我信心和勇气,让我从懵懂的少年走到了现在,开始编织美丽的未来。我应该感谢老师,她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懂得自信和谦逊。当我遇到挫折灰心丧气时,是她在我的心田播种希望;当我取得成功一帆风顺时,是她及时开出“骄兵必败”的良方。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心态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拓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首先要明确题目的要求,用平实而真挚的语言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热爱之情。可以从教给自己知识,教育自己如何做人等角度拟写。
17.【答案】斗母宫的幽静、属马的外祖父过回马岭的故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概括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然后精读此部分,提取出与题目要求一致的答案。注意是姥姥讲的故事,结合:“就走入姥姥讲过的泰山故事里。比方斗母宫,它真像姥姥讲的是座尼姑庵。里里外外收拾得幽雅洁静,松影竹影处处可见,坐在回廊上可以听见隐藏在深谷里层层绿树下边的泉响。再有便是回马岭。姥姥当年对我说:‘登泰山到回马岭,山势变得陡峭,骑马上不去,所以叫回马岭。你外祖父属马,当年到这里不肯再登,没过两年人就没了。你也属马,将来要是到回马岭一定要上去。’于是那次穿过回马岭的石头牌坊时,是一口气跑上去的”,分析概括即可:斗母宫的幽静、属马的外祖父过回马岭的故事。
18.【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初登泰山的情景比喻成一团烟雾,把一些记忆碎片比喻成一幅幅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年登泰山的情景在记忆中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和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仔细阅读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出本体和喻体,然后从生动形象的角度写出作用即可。
19.【答案】示例:远望泰山,绿意盎然,郁郁葱葱,高低起伏,令人陶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答案不唯一,结合语境具体写出泰山之上的美丽景色即可。如:远望泰山,绿意盎然,郁郁葱葱,高低起伏,令人陶醉。
20.【答案】对没有旅游业之前登泰山看书观景这种独特登山情趣的留恋、怀念;对当今旅游市场里被疯狂“发掘”和“弘扬”的泰山的无奈和不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本句话,有两种意思,一是怀念过去;二是不满现在。结合具体的事情阐述即可。怀念过去:对没有旅游业之前登泰山看书观景这种独特登山情趣的留恋、怀念。不满现在:对当今旅游市场里被疯狂“发掘”和“弘扬”的泰山的无奈和不满。
21.【答案】目睹了泰山的神奇与雄伟;感受到了泰山的博大与魅力;验证了姥姥讲的有关泰山的故事;低头看书,抬头看景,古今对照登山的独特情趣;识得了一群具有坚毅的攀登精神的挑山工。(写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结合作者的登山过程中见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领略到的概括即可。如见到:泰山的神奇与雄伟、一群具有坚毅的攀登精神的挑山工。感受到:泰山的博大与魅力。
22.【答案】是苦也是乐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题记
正如硬币有着正反两面一样,每件事每个物都有着苦乐两面。
有人说与其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不如直截了当的说,苦海无涯苦作舟,是啊,在那些人中学习是苦的,这也就成为它们荒废学习的理由,与之相反的,也有一些人把同样的一句话,改为学海无涯乐作舟。很显然,这些人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因此学习,便成为了一件快乐的事,自然而然他们的成绩会越来越好。
既然如此,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同一句话,同一个事物在两种人的心中口中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呢?
当然这个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句子,别忘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其实,学习这个东西也是有苦也有乐的,这两种观点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误区。
学习是苦的,这个想必大家都会认可了吧!为了那一周几次一月几天的月考,我们不辞辛劳,上课不敢走神,作业也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再做一些拓展训练,可以说十点睡觉都是一种奢求,这怎能不苦?
学习同样也是乐的,这个观点可能就会产生分歧了,先不要争论且听我说,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奇葩难题,试卷,当你被一道道题目困扰许久时,突然联想到某个知识点,这题正好适用,在你解出来它核对答案后发现做的是对的!那时候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快乐愉快!在一张试卷面前,过了几十分钟,发下来后发现是满分,除非卷子确实异常简单或很多人满分,你的内心肯定会有些许小激动,怎能说不乐呢?
学习,煞过了它苦,就是他沁人心脾的乐,然而因为不能忍受学习的苦,而错过了学习了的乐的人比比皆是,不曾尝过这无与伦比的乐的人又怎能会有斗志呢?
学习是苦也是乐,就看你如何对待。
【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题目为“是苦也是乐”。写好命题作文的关键是要认真审题。“苦”“乐”和“也”这三个字是理解题目含义的关键。“苦”是苦难、艰辛和挫折,是我们人生路上所要经历的身心考验。“乐”是快乐、幸福、感动,是我们人生路上所要接受的身心回报。
23.【答案】yì suì kàn qiónɡ hè shè zhòu pénɡ bǒ liá zà gé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注意“俯瞰”读作“kàn”,“拾级”写作“shè”,“打嗝”读作“gé”。
24.【答案】骤 篷 簸 缭 躁 燥 旷 犷 斓 澜 谰 踞 据 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注意“躁”和“燥”的区别,其中“躁”和“心情着急”有关,“燥”和“干”有关系。
25.【答案】(1)逐步登阶。(2)形容高大雄伟。(3)音乐轻快,舞姿优美。(4)纷至沓来 (5)瞬息万变。(6)和颜悦色。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拾级:立刻,逐步登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