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对传统习俗的热爱。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把繁复的春节写具体,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4.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收集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童谣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喜欢童谣吗?老师这儿有一首我们曾经学过的童谣,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1)出示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读了童谣,你想说些什么?指名答,师生评议。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体味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齐读。
4.简介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其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剧本《茶馆》等。老舍的作品语言通俗简练,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课件出示)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看一看,按北京的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在课本上标注出来,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准备汇报。
4.小组交流讨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5.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和年画;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给孩子做新鞋新衣;
腊月二十三:祭灶王、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大扫除、预备足吃的;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接待客人、逛庙会;
正月初六:店铺开张、放鞭炮、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正月十五:看花灯、孩子们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学生上学,大人们照常做事。
(课文在第1自然段开头写了“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明确当年北京地区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6.根据同学们的汇报交流,绘制北京春节的习俗表格,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7.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那浓浓的年味。选择作者笔下令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作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独特的声音,文中哪些自然段对此进行了介绍?(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结合表格,找出文中描写关于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腊月二十三的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过了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充足、丰盛)。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情。
②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孩子们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春节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的相关段落。(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8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该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彻夜不眠。请你试着用朗读的形式来把它表现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工整、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回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指名答,教师相机小结: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围绕“热闹、喜庆、团圆、祥和”将哪些日子写得比较具体?
3.教师小结。
二、深入阅读,体会气氛
1.上节课我们对老舍先生笔下的六十多年前的北京地区的春节习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课文,跟随老舍先生去感受北京春节的喜庆和热闹,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2.提问:我们知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春节期间的几个重要日子的活动。那么,从腊八到正月十九这些日子中,老舍先生把哪些日子写得比较详细?又把哪些日子写得比较简略?
3.提示读文:在详写的这些日子中,哪一个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读课文,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体会。
4.指导品读“腊八”,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1)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2)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3)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农业产品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农业产品展览会。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京春节时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5.指导品读“除夕”,出示课件,指名朗读。
(1)抓住关键词“赶做、到处、都穿起、贴好、不许间断、日夜不绝”等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住“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感受团圆的氛围。
(3)读句子,体会过年的习俗:(除夕)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从第一句话可以了解到除夕很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文化。按照老北京的习俗,除夕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6.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
7.指导品读“元宵”。
出示课件,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中,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指名朗读,将这种心情表达出来。
(3)读句子,体会春节的热闹: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穿新衣裳、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和家里挂花灯、燃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8.同是热闹,但热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三个节日。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赶做、到处、都穿起、贴好”等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抓住“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春节的悠闲与快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9.读句子,感受过年的内涵: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快要熄灭的灯;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十五又到处张灯结彩看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纸上。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三、拓展阅读,领悟表达特点
1.教师: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1)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再读“腊八”部分,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作者为什么单写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进行描写的句段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3.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他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京味儿十足。)
4.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5.课堂小练笔:每个人写春节里的一天,然后小组组合,合成一篇小作文。课堂朗读,其他学生评价。(作文要求:详略得当,要有地方特色。)
6.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7.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选文,比较它们与课文的不同。
8.教师小结:斯妤的《除夕》通过回忆的方式,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闽南老家除夕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展示了闽南过除夕的风俗习惯。同样是写除夕,老舍先生各用了一句话写“做
年饭”“吃团圆饭”,本文和上一篇短文却对此进行了生动、详尽的描写。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同样是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详写,也可以略写,详写并非越详越好,要讲究“度”,略写也不可以随便写一句,要尽量做到像老舍先生一样语言简洁凝练。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四、延伸谈话,了解风俗
1.教师:北京的春节很吸引人,那么,在不同的地方,会有哪些不同的风俗呢?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启发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你觉得现在过年的氛围如何?说说你的感想。
五、总结全文
春节,讲究的就是热闹、欢乐、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带着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
六、布置作业
结合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
书
设
计
1北京的春节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学生能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境读,结合生活体验,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
不足之处:老舍的语言精练,京味儿十足,独具风格,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将这一点结合课文进行解说。
教学建议: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并思考,侧重读、悟。在这个环节中,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的写作用意。可以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加红或者隐藏等方法,让学生去比较着读。
2021学年1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1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交流自学成果,小组互助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细读鉴赏,感受春节,正月初一,回忆全文,体会写法,联络实际,练笔展示,阅读链接,拓展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