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查找与科学发现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入题
1.教师:同学们,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要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有些也是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板书课题,齐读。
2.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课题的?(指名发言)
3.本文作者叶永烈先生用了浅显易懂的语句来解释,请同学们翻开书快速地找一找。
4.教师介绍作者。(课件出示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也叫议论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在课题上边写出课文的结构,并且在书上批注,分好段。
(2)小组检查讨论。
(3)教师小结: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运用事例,说明观点。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悟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1)针对这个观点,作者是怎么解释的?(第2自然段)
(2)这里的“?”和“!”分别指什么呢?(“?”指发现问题,不断追问;“!”指通过探索,解决疑问,发现真理。)
(3)教师小结: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就是(学生接:把“?”拉直变成“!”)。
2.再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1)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2)教师小结:第一件事,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紫罗兰遇到盐酸变红,在进行了许多实验后,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第二件事,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他又根据蚯蚓的分布情况,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第三件事,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他的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经过实验,他发现人在睡眠时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3.作者举这几个事例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用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深入研讨
1.以第2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出示第2自然段,指名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的“细微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微在哪儿。
(2)默读第3自然段,说说化学家波义耳问了些什么问题。
(3)指名读第3自然段,交流化学家波义耳的研究结果。
(4)齐读第3自然段,加深对第2自然段的理解。
(5)全班交流,填写表格。
3.学习第二个事例。
(1)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2)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3)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4)读第4自然段,加深对第2自然段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5.读第5自然段,加深对第2自然段的理解。
6.学习第6~7自然段。
(1)自读第6~7自然段。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后有什么感受?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是源于什么?能不能从书上找到词语来说说?(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师相机板书。
(2)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
(3)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从细微之处发现真理。这句话与开头前后呼应。)
(4)你还能补充这样的事例吗?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学习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
(1)教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书中列举的三件事,国家不同,人物不同,研究成果不同,但是相同的地方在哪儿?(这三件事相同的地方在于三个人都是在遇到很奇怪的问题后,抓住问号不放,追根求源,最后发现了问题的结果,发现了真理。)
(2)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板书:从相同的写法上归纳出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规律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3.总结科学家们的研究精神。(科学家们正是抓住这个规律,在产生了不同的问题之后,进行了艰苦的摸索、探究,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把问号拉直变成了感叹号,最终找到了真理,他们的这些事例,正是论证了作者的这个观点。)
4.用“只要……就……”这组关联词解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课题。(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5.教师总结:是的,作者用了典型的事例说明了自己提出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的观点,刚才同学们也说了很多像波义耳、魏格纳等一样的人不断地、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找到了真理,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实实在在的事例证明了这条亘古不变的道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希望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中能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问题。
四、回读课文,总结写法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为什么选取三个事例说明观点?
师生讨论,达成共识:三个或三个以上,就能代表一般的规律,一般的情况(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所以,要说明一个观点,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选取三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2.知晓写法。
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就是通过列举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观点、说明道理。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典型有力的具体事例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为典型事例的来源,可以来自生活,也可以来自书籍……在描述时,要紧扣所要说明的观点,做到描述严谨、重点突出。
3.快速朗读“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詹天佑》,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这篇阅读材料的观点是什么?围绕这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进行说明?
(1)小组交流,师生评议。
(2)教师归纳小结:观点: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具体事例:主要表现在“细心勘测线路,从两侧向中间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
4.学以致用,模仿练笔。
(1)出示观点:团结就是力量。
(2)师生交流:大家可以谈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请学生自由谈)明确事例的搜集可以来自生活、书籍、网络、亲历……
(3)课下选取三个事例,详略合理地说明观点,写在你的记录日记中。
五、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
板
书
设
计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教学中,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的心弦。在突破本文的重难点时,运用了表格来呈现,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教师的引导虽然也不少,但是却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的品悟还不够,朗读也是浅尝辄止,没有把学生的感悟推向深层。
教学建议:教学中增加师生互动的环节,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时,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设法让学生多去感悟未知的东西,特别是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感悟。
语文六年级下册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下册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资源准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