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教学设计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599281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内能》教学设计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599281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内能》教学设计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599281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第2节 内能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内能》教学设计
授课科目:物理 授课时间:45min
授课教师:袁泉 授课年级:九年级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理解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2.科学思维:学生经历对演示实验以及教材信息的分析综合,对物体内能改变的事例进行归类,对组内成员不同观点的质疑批判,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质疑创新的科学思维品质。
3.科学探究:学生分小组亲手进行点燃活塞中硝化棉的实验掌握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知识以及探究科学事实的本领。
4.科学态度与责任:①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②形成能源来之不易且储量有限的态度,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1.章节地位:本节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属于热学的范畴。内能是与之前学过的机械能并列的,是一种新的能量形式;同时本节的学习还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内容组成:本节包含内能的概念、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内能和热量的概念的辨析。
3.内容特点:本节内容主要探讨微观世界、分子层面的运动图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及优势:
(1)学生已具备动能、势能的基本知识,这是理解内能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物态变化,能够理解气体液化需要放热从而具有分析塞子跳起的瓶内出现白雾原因的能力;学生在第一节学过分子热运动,明白温度与微观粒子无规则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2)本节内容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容易产生较大的兴趣。
2.学生存在的认知障碍及劣势:本内容研究的是分子、原子尺度的微观世界,学生不能对其发生机制产生直观生动的印象,会觉得知识过于抽象晦涩;学生很难辨析热量、功这两个过程量与内能这一状态量等概念。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归纳举例。
2.教学难点:辨析功、热量是过程量,内能是状态量。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六.教学策略及创新点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师通过生活当中常见的现象以及实验视频片段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课末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白雾产生原因。
2.以生为本:本节课属于概念课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建构过程,亲手实验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在脑中完善内能概念的知识体系。
七.教学资源
黑板、多媒体、试管塞子飞出的实验演示视频、配有活塞的玻璃筒、硝化棉、注射器、装少量水的带活塞的玻璃瓶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设问激疑,导入新课。 | 1.在一些谍战片的枪战画面当中,子弹打击木制品,最终停了下来,木头表面变黑。 提出问题:运动的子弹具有动能,子弹最终停下,那子弹的动能去到了哪里? 2.播放加热试管液体,活塞冲出的实验演示视频。 提出问题:活塞的动能从何而来?
3.教师总结: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子弹的动能转化成了什么能?又是何种能量转化成为活塞的动能?引导学生仔细听课,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寻找答案。 |
认真观看实验视频,聆听老师的问题,准备在接下来的课中寻找答案。 |
通过震撼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二.新课讲解:内能的概念 | 1.分子动能: 回顾上一节的内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提出问题:运动的保龄球具有动能,那么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分子动能呢?
自由下落的苹果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具有重力势能,被压缩的弹簧各部分相互排斥具有弹性势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引力和斥力,相互作用的分子也具有分子势能。
①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②内能的单位:焦耳(J) ③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质量、温度、体积(分子间距变化,分子势能改变) | 学生认真听讲,一齐回答教师的问题
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与组员讨论并归纳内能的概念以及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 选择适当的事例,使学生对分子动能以及分子势能的概念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
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子间也具有势能。
学生在有了分子动能、势能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得出内能概念。学生亲历概念形成过程。 |
三.合作探究:物体内能的改变 | 1.内能改变方式之一:热传递 (1)炽热的工件投入冷水中发出刺啦声,工件会凉下来,而冷水会变热。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的过程叫做热传递。 (2)教师总结: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有温度差。 ②传递方向: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 ③热传递的实质:内能的转移。 2.内能改变方式之二:做功 在远古时代,人们通过钻木取火的方式进行取暖,通过做功的方式将动能转化成木头的内能,温度升高,达到燃点,从而引燃木头。
实验探究: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快速压下玻璃筒的活塞,观察筒内的硝化棉会有什么变化。
结论:活塞压缩气体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了硝化棉的燃点,硝化棉燃烧。 3.教师归纳: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有两种:热传递和做功,这两种方式的实质一样,即同种形式能量的转移和不同种形式能量的转化。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玻璃筒内硝化棉的变化。 |
通过工件在冷水当中噼里啪啦的声响吸引学生有些涣散的注意力。
通过成语“钻木取火”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动手实验,通过硝化棉燃烧的实验现象体验做功使物体内能变化的科学事实,加深他们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
四.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 1.操作演示实验:玻璃瓶内装有少量水,瓶口有一活塞,通过一软胶管将瓶内与注射器相连接,下压注射器,发现玻璃瓶活塞跳起,瓶口出现白雾。
教师指令: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以及物态变化相关知识,思考瓶口白雾出现的原因并让同学们举手回答。 教师总结:玻璃瓶内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活塞的动能,使活塞弹出,水蒸气内能减小,放热,水蒸气液化成为小水珠,出现白雾。 | 学生仔细观看演示实验,积极思考白雾产生原因并举手回答问题 | 通过适当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本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有难度,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物理思维。 |
五.课堂小结 | 教师结合板书,口头总结本节课内容,说明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种物体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叮嘱同学们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即能量的转移与转化。 提问:教师请同学回答刚上课时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
学生认真总结,记下笔记。
学生起立回答这两个问题。 |
首尾呼应,有始有终。 |
九.板书设计
内能 一.内能的概念
二.内能改变的方式
|
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第2节 内能教案: 这是一份九年级全册<a href="/wl/tb_c8374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十三章 内能第2节 内能教案</a>,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温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第2节 内能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第2节 内能优秀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第2节 内能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第2节 内能教案及反思,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