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历史第一册 同步练习、单元测试题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一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一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后复习题,共3页。
1.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3.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迁都洛阳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令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 加强刑罚 B. 奖励生产 C. 推行县制 D. 奖励军功
5.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人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6.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7.中国封建社会历时两千多年,以下哪次变革曾颁布法令: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推动了本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改制 C.汉武帝罢黜百家 D.孝文帝改革
8.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担任蜀守,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据图1判断,公元前273年属于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社会改革是
A.尊王攘夷 B.百家争鸣 C.实行分封制 D.商鞅变法
10.《史记》载:“(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可见“商君”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1.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下列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
A.秦国 B.韩国 C.楚国 D.燕国
12.修筑于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长城
13.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 )
A.商鞅变法 B.长平之战 C.楚庄王称霸中原 D.合纵与连横
参考答案
1.D 2.D 3.A 4.D 5.B 6.B 7.A 8.A 9.D 10.C 11.A 12.A 13.C
1.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3.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迁都洛阳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令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 加强刑罚 B. 奖励生产 C. 推行县制 D. 奖励军功
5.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人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6.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7.中国封建社会历时两千多年,以下哪次变革曾颁布法令: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推动了本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改制 C.汉武帝罢黜百家 D.孝文帝改革
8.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担任蜀守,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据图1判断,公元前273年属于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社会改革是
A.尊王攘夷 B.百家争鸣 C.实行分封制 D.商鞅变法
10.《史记》载:“(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可见“商君”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1.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下列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
A.秦国 B.韩国 C.楚国 D.燕国
12.修筑于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长城
13.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 )
A.商鞅变法 B.长平之战 C.楚庄王称霸中原 D.合纵与连横
参考答案
1.D 2.D 3.A 4.D 5.B 6.B 7.A 8.A 9.D 10.C 11.A 12.A 1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