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全章教学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全章教学教案01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全章教学教案02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全章教学教案03
    还剩4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案设计,共5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能力提高,提出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1及性质定理2
    3、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概念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 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勇于探索的思想意识,体会几何知识的内涵与实际应用价值。
    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对角、对边相等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难点
    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教学设计 与 师生互动

    第一步:导入课题:
    引入:
    在四边形中,最常见、价值最大的是平行四边形,如竹篱笆格子、推拉门、汽车防护链、书本等,都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呢?
    复习:
    1、什么是四边形?四边形的一组对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一般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3、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有哪些
    第二步:探究新知;
    【探究】平行四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除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还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
    已知:如图ABCD,
    求证:AB=CD,CB=AD,∠B=∠D,∠BAD=∠BCD.
    分析:作ABCD的对角线AC,它将平行四边形分成△ABC和△CDA,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得到结论.
    (作对角线是解决四边形问题常用的辅助线,通过作对角线,可以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的关于三角形的问题.)
    证明:连接AC,
    ∵  AB∥CD,AD∥BC,
    ∴  ∠1=∠3,∠2=∠4.
    又  AC=CA,
    ∴  △ABC≌△CDA (ASA).
    ∴  AB=CD,CB=AD,∠B=∠D.
    又 ∠1+∠4=∠2+∠3,
    ∴  ∠BAD=∠BCD.
    总结: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1)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几何语言表述 ∵ AB∥CD AD∥BC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3)定义的双重性 具备“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形”,反过来,“平行四边形”就一定具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性质。
    (4)平行四边形的表示:用 表示,如 ABCD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共性:具有一般四边形的性质
    (2)特性:(板书)
    角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边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注意:平行四边形中对边是指无公共点的边,对角是指不相邻的角,邻边是指有公共端点的边,邻角是指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而三角形对边是指一个角的对边,对角是指一条边的对角.
    3、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定义略)
    注意:
    (1)两相交直线无距离可言
    (2)与两点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步:应用举例:
    例(补充)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E=CF,
    求证:AF=CE.
    分析:要证AF=CE,需证△ADF≌△CBE,由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因此有∠D=∠B ,AD=BC,AB=CD,又AE=CF,根据等式性质,可得BE=DF.由“边角边”可得出所需要的结论.
    证明略.
    例:(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500,求∠B、∠C、∠D的度数。
    (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240,求∠A的邻角的度数。
    (3)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的比是2:5,周长为28cm,求四边形的各边的长。
    (4)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若∠A:∠B=2:3,求∠C、∠D的度数。
    例:如图(5),AD∥BC,AE∥CD,BD平分∠ABC,求证AB=CE
    如图(6),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E=CF,求证AF=CE
    第四步:随堂练习
    1.填空:
    (1)在ABCD中,∠A=,则∠B= 度,∠C= 度,∠D= 度.
    (2)如果ABCD中,∠A—∠B=240,则∠A= 度,∠B= 度,∠C= 度,∠D= 度.
    (3)如果ABCD的周长为28cm,且AB:BC=2∶5,那么AB= cm,BC= cm,CD= cm,CD= cm.
    2.如图,在ABCD中,AC为对角线,BE⊥AC,DF⊥AC,E、F为垂足,求证:BE=DF.
    3、(选择)在下列图形的性质中,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
    (A)对角相等 (B)对角互补 (C)邻角互补 (D)内角和是
    4、如图:在ABCD中,如果EF∥AD,GH∥CD,EF与GH相交与点O,那么图中的平行四边形一共有( ).
    (A)4个 (B)5个 (C)8个 (D)9个
    5、如图,AD∥BC,AE∥CD,BD平分∠ABC,求证AB=CE.
    第五步:课后小结 :1、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3、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4、学法指导:在条件中有“平行四边形”你应该想到什么?
    课后小结与反思 :



    19.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平行四边形中心对称的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
    2. 能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平行四边形的有关计算问题,和简单的证明题.
    3. 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 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能力,和合作交流的习惯,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实际应用价值。
    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中心对称的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
    难点
    1、能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平行四边形的有关计算问题,和简单的证明题.
    2、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教学设计 与 师生互动

    第一步: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是: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具有一般四边形的性质(内角和是).
    ②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③边: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第二步:探究新知:
    【探究】:
    请学生在纸上画两个全等的ABCD和EFGH,并连接对角线AC、BD和EG、HF,设它们分别交于点O.把这两个平行四边形落在一起,在点O处钉一个图钉,将ABCD绕点O旋转,观察它还和EFGH重合吗?你能从子中看出前面所得到的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关系吗?进一步,你还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吗?
    【结论】:
    (1)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高:在平行四边形中,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对边画垂线,这点与垂足间的距离(或从这点到对边垂线段的长,或者说这条边和对边的距离),叫做以这条边为底的平行四边形的高.这里所说的“底”是相对高而言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底和高的积,即=a·h.(其中a可以是平行四边形的任何一边,h必须是a边与其对边的距离,即对应的高)
    注意:如图(1).要避免学生发生如图(2)的错误.为了区别,有时也可以把高记成、,表明它们所对应的底是a或AB.
    第二步:应用举例:
    例1(补充)  已知: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过点O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E、F.
    求证:OE=OF,AE=CF,BE=DF.
    证明:在 ABCD中,AB∥CD,
    ∴ ∠1=∠2.∠3=∠4.
    又 OA=OC(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 △AOE≌△COF(ASA).
    ∴ OE=OF,AE=CF(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 ABCD,∴ AB=CD(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 AB—AE=CD—CF. 即 BE=FD.
    ※【引申】若例1中的条件都不变,将EF转动到图b的位置,那么例1的结论是否成立?若将EF向两方延长与平行四边形的两对边的延长线分别相交(图c和图d),例1的结论是否成立,说明你的理由.
      
    解略

    例2(教材P94的例2)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10cm,AD=8cm,AC⊥BC,求BC、CD、AC、OA的长以及ABCD的面积.
    分析: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可得BC、CD的长,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C的长.再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求得OA的长,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高为此底上的高),可求得ABCD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学学过,再次强调“底”是对应着高说的,平行四边形中,任一边都可以作为“底”,“底”确定后,高也就随之确定了.)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第三步:随堂练习
    1.在平行四边形中,周长等于48,
    ① 已知一边长12,求各边的长
    ② 已知AB=2BC,求各边的长
    ③ 已知对角线AC、BD交于点O,△AOD与△AOB的周长的差是10,求各边的长
    2.如图,ABCD中,AE⊥BD,∠EAD=60°,AE=2cm,AC+BD=14cm,则△OBC的周长是____ ___cm.
    3.ABCD一内角的平分线与边相交并把这条边分成,的两条线段,则ABCD的周长是__ ___.


    第四步:课后练习
    1.判断对错
    (1)在ABCD中,AC交BD于O,则AO=OB=OC=OD. ( )
    (2)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到一组对边的距离相等. ( )
    (3)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 )
    (4)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 )
    2.在 ABCD中,AC=6、BD=4,则AB的范围是__ ______.
    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AB、BC、CD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x+3),(x-4)和16,则这个四边形的周长是 .
    4.公园有一片绿地,它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绿地上要修几条笔直的小路,如图,AB=15cm,AD=12cm,AC⊥BC,求小路BC,CD,OC的长,并算出绿地的面积.
    课后小结与反思:







    19.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中,理解并掌握用边、对角线来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2.会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来解决问题.
      3.培养用类比、逆向联想及运动的思维方法来研究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定条件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和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经及严谨的书写表达,体会几何思维的真正内涵。
    重点
    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难点
    几何推理方法的应用。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教学设计 与 师生互动

    第一步:创景引入:
    老师提问:
    1、平行四边形定义是什么?如何表示?
    2、平行四边形性质是什么?如何概括?
    演示图片:选择各种四边形图片展示。
    提出问题,在刚才演示的图片中,有哪些是平行四边形?你是怎样判断的?
    【探究】:小明的父亲手中有一些木条,他想通过适当的测量、割剪,钉制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你能帮他想出一些办法来吗?
    请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猜想、验证、探索构成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思考并探讨:
    (1)你能适当选择手中的硬纸板条搭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你怎样验证你搭建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3)你能说出你的做法及其道理吗?
    (4)能否将你的探索结论作为平行四边形的一种判别方法?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吗?
    (5)你还能找出其他方法吗?
    总结:
    平行四边形判定1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2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步:应用举例:
    例1(教材P96例3)已知: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E、F是AC上的两点,并且AE=CF.
    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欲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可以根据判定方法2来证明.
    (证明过程参看教材)
    问;你还有其它的证明方法吗?比较一下,哪种证明方法简单.
    例2(补充) 已知:如图,A′B′∥BA,B′C′∥CB, C′A′∥AC.
    求证:(1) ∠ABC=∠B′,∠CAB=∠A′,∠BCA=∠C′;
    (2) △ABC的顶点分别是△B′C′A′各边的中点.
    证明:(1) ∵ A′B′∥BA,C′B′∥BC,

    ∴ 四边形ABCB′是平行四边形.
    ∴ ∠ABC=∠B′(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同理∠CAB=∠A′,∠BCA=∠C′.
    (2) 由(1)证得四边形ABCB′是平行四边形.同理,四边形ABA′C是平行四边形.
    ∴ AB=B′C, AB=A′C(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 B′C=A′C.
    同理  B′A=C′A, A′B=C′B.
    ∴ △ABC的顶点A、B、C分别是△B′C′A′的边B′C′、C′A′、A′B′的中点.
    例3(补充)小明用手中六个全等的正三角形做拼图游戏时,拼成一个六边形.你能在图中找出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吗?并说说你的理由.
    解:有6个平行四边形,分别是ABOF,ABCO, BCDO,CDEO,DEFO,EFAO.
    理由是:因为正△ABO≌正△AOF,所以AB=BO,OF=FA.根据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其它五个同理.
    第三步:随堂练习
    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BD相交于点O,
    (1)若AD=8cm,AB=4cm,那么当BC=___ _cm,CD=___ _cm时,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2)若AC=10cm,BD=8cm,那么当AO=__ _cm,DO=__ _cm时,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2.已知:如图,ABCD中,点E、F分别在CD、AB上,DF∥BE,EF交BD于点O.求证:EO=OF.
    3.灵活运用课本P89例题,如图:由火柴棒拼出的一列图形,第n个图形由(n+1)个等边三角形拼成,通过观察,分析发现:
    ①第4个图形中平行四边形的个数为___ __. (6个)
    ②第8个图形中平行四边形的个数为___ __. (20个)
    第四步:课后练习:
    1、在四边形ABCD中,AC交BD 于点O,若AO=1/2AC,BO=1/2BD,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2、在四边形ABCD中,AC交BD 于点O,若OC= 且 ,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3、下列条件中,能够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
    (A)一组对角相等; (B)对角线相等; (c)一组对角相等; (D)对角线相等;
    3、下列条件中能判断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
    A、对角线互相垂直 B、对角线相等 C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 D对角线互相平分
    4、已知,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AC和BD相交于O点,经过O点的直线交BC和AD于E、F,求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用两种方法)
    5、已知如图,O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的中点,EF经过点O,且与AB交于E,与CD 交于F。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6、已知: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M、N分别是OA、OC的中点,求证:BM∥DN,且BM=DN 。
    7.已知:如图,△ABC,BD平分∠ABC,DE∥BC,EF∥BC, 求证:BE=CF
    课后小结与反思:













    19.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来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2.会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四种判定方法和性质来证明问题.
    3、 使学生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判定的五种方法,并通过定理,习题的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经及严谨的书写表达,体会几何思维的真正内涵。
    重点
    平行四边形各种判定方法及其应用,尤其是根据不同条件能正确地选择判定方法.
    难点
    几何推理方法的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教学设计 与 师生互动

    第一步:课堂引入
    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3. 【探究】 取两根等长的木条AB、CD,将它们平行放置,再用两根木条BC、AD加固,得到的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
    结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步:应用举例:
    例1(补充)已知:如图,ABCD中,E、F分别是AD、BC的中点,求证:BE=DF.
    分析:证明BE=DF,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也可以证明
    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比较方法,可以看出第二种方法简单.
    证明:∵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AD∥CB,AD=CD.
    ∵ E、F分别是AD、BC的中点,
    ∴ DE∥BF,且DE=AD,BF=BC.
    ∴ DE=BF.
    ∴ 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 BE=DF.
    此题综合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判定另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再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结论;题目虽不复杂,但层次有三,且利用知识较多,因此应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证明思路.

    例2(补充)已知:如图,ABCD中,E、F分别是AC上两点,且BE⊥AC于E,DF⊥AC于F.求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因为BE⊥AC于E,DF⊥AC于F,所以BE∥DF.需再证明BE=DF,这需要证明△ABE与△CDF全等,由角角边即可.
    证明:∵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AB=CD,且AB∥CD.
    ∴ ∠BAE=∠DCF.
    ∵ BE⊥AC于E,DF⊥AC于F,
    ∴ BE∥DF,且∠BEA=∠DFC=90°.
    ∴ △ABE≌△CDF (AAS).
    ∴ BE=DF.
    ∴ 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例3、 已知:如图3,E、F是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上两点,且AE=CF。
    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图3
    分析:已知平行四边形可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证平行四边形要想判定定理,由于E、F在对角线上,显然用对角线互相平分来判定。
    证明:连结BD交AC于O。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这道题,还可以利用用对边相等或平行来判定平行四边形,相比之下使用对角线较简便。
    例4、 已知:如图
    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1. 由于,所以AD//BC,只要再证AD=BC即可。
    2. 由于DE平行且等于BF,可证DB与EF互相平分,但要使DB与AC互相平分,还需证AE=CF。
    经过比较两种证法,第一种较简便。2
    D
    A
    1
    E
    B
    F
    C

    证明:

    第三步:巩固练习:
    1.在下列给出的条件中,能判定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是( ).
    (A)AB∥CD,AD=BC (B)∠A=∠B,∠C=∠D
    (C)AB=CD,AD=BC (D)AB=AD,CB=CD
    2.已知:如图,AC∥ED,点B在AC上,且AB=ED=BC, 找出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3.已知:如图,在ABCD中,AE、CF分别是∠DAB、∠BCD的平分线.
    求证: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4、. 如图6,平行四边形ABCD中,BE=DF,AG=CH。
    求证:四边形GEHF是平行四边形。B
    A
    C
    D
    E
    H
    F
    G
    O
    2
    1



    5.判断题:
    (1)相邻的两个角都互补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延长△ABC的中线AD至E使DE=AD.求证:四边形ABEC是平行四边形.
    7.在四边形ABCD中,(1)AB∥CD;(2)AD∥BC;(3)AD=BC;(4)AO=OC;(5)DO=BO;(6)AB=CD.选择两个条件,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共有________对.(共有9对)
    第四步: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判定、画法。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尤为重要,同学们要掌握好。

    希望同学们在证明每一道题时,认真分析已知条件,有些题可能是一题多解,比较一下使用哪种判定方法最简便。往往是已知条件最集中的地方,就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四个(或五个)判定方法,这些判定的方法是:
    从边看: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从对角线看: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从角看: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课后反思 :





    19.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它的性质.
    2. 能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感悟几何学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形成几何思维分析思路,体会几何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点
    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难点
    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教学设计 与 师生互动

    第一步:课堂引入
    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 你能说说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用途吗?
    (答:平行四边形知识的运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某些问题.例如求角的度数,线段的长度,证明角相等或线段相等等;二是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判定直线平行等;三是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眼再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某些问题.)
    实验:请同学们思考: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你是如何切割的?(答案如图)
    图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你是如何判断的?
    第二步: 引入新课
    例(教材P98例4) 如图,点D、E、分别为△ABC边AB、AC的中点,求证:DE∥BC且DE=BC.
    分析:所证明的结论既有平行关系,又有数量关系,联想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把要证明的内容转化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中,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性质来证明结论成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来构造平行四边形.
    方法1:如图(1),延长DE到F,使EF=DE,连接CF,由△ADE≌△CFE,可得AD∥FC,且AD=FC,因此有BD∥FC,BD=FC,所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F∥BC,DF=BC,因为DE=DF,所以DE∥BC且DE=BC.
    (也可以过点C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F点,证明方法与上面大体相同)
    方法2:如图(2),延长DE到F,使EF=DE,连接CF、CD和AF,又AE=EC,所以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D∥FC,且AD=FC.因为AD=BD,所以BD∥FC,且BD=FC.所以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F∥BC,且DF=BC,因为DE=DF,所以DE∥BC且DE=BC.
    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思考】:
    (1)想一想:①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共有几条?②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
    (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
    (答:(1)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共有三条;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主要是线段的端点不同.中位线是中点与中点的连线;中线是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 (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拓展〗利用这一定理,你能证明出在设情境中分割出来的四个小三角形全等吗?(让学生口述理由)
    第三步:应用举例
    例1已知: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 AB、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因为已知点E、F、G、H分别是线段的中点,可以设法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找到四边形EFGH的边之间的关系.由于四边形的对角线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所以添加辅助线,连接AC或BD,构造“三角形中位线”的基本图形后,此题便可得证.
    证明:连结AC(图(2)),△DAG中,
    ∵ AH=HD,CG=GD,
    ∴ HG∥AC,HG=AC(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同理EF∥AC,EF=AC.
    ∴ HG∥EF,且HG=EF.
    ∴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此题可得结论: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四步:课堂练习
    1.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选一点C,连结AC和BC,并分别找出AC和BC的中点M、N,如果测得MN=20 m,那么A、B两点的距离是 m,理由是 .
    2.已知:三角形的各边分别为8cm 、10cm和12cm ,求连结各边中点所成三角形的周长.
    3.如图,△ABC中,D、E、F分别是AB、AC、BC的中点,
    (1)若EF=5cm,则AB= cm;若BC=9cm,则DE= cm;
    (2)中线AF与DE中位线有什么特殊的关系?证明你的猜想.
    第五步:课后巩固
    1.(填空)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135cm,过三角形各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则这三条平行线所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是 cm.
    2.(填空)已知:△ABC中,点D、E、F分别是△ABC三边的中点,如果△DEF的周长是12cm,那么△ABC的周长是 cm.
    3.已知:如图,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课后小结与反思 :









    19.2.1 矩形(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2、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意识;掌握几何思维方法。并  渗透运动联系、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以及自主合的精神,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价值。
    重点
    矩形的性质.
    难点
    矩形的性质的灵活应用.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教学设计 与 师生互动

    第一步:课堂引入
    1.展示生活中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实际应用图片(推拉门,活动衣架,篱笆、井架等),想一想:这里面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性质?
    2.思考:拿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轻轻拉动一个点,观察不管怎么拉,它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动画演示拉动过程如图)
    3.再次演示平行四边形的移动过程,当移动到一个角是直角时停止,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图形?(小学学过的长方形)引出本课题及矩形定义.

    矩形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通常也叫长方形).
    矩形是我们最常见的图形之一,例如书桌面、教科书的封面等都有矩形形象.
    【探究】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作出对角线),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 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 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它的其他内角是什么样的角?它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操作,思考、交流、归纳后得到矩形的性质.
    矩形性质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如图,在矩形ABCD中,AC、BD相交于点O,由性质2有AO=BO=CO=DO=AC=BD.
    因此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二步:应用举例:
    例1 (教材P104例1)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4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分析:因为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具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特殊性质,根据矩形的这个特性和已知,可得△OAB是等边三角形,因此对角线的长度可求.
    解:∵ 四边形ABCD是矩形,
    ∴ AC与BD相等且互相平分.
    ∴ OA=OB.
    又 ∠AOB=60°,
    ∴ △OAB是等边三角形.
    ∴ 矩形的对角线长AC=BD = 2OA=2×4=8(cm).
    例2(补充)已知:如图 ,矩形 ABCD,AB长8 cm ,对角线比AD边长4 cm.求AD的长及点A到BD的距离AE的长.
    分析:(1)因为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因此矩形中的计算经常要用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此题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这是几何计算题中常用的方法.
    略解:设AD=xcm,则对角线长(x+4)cm,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解得x=6. 则 AD=6cm.
    (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是一个基本图形,利用面积公式,可得到两直角边、斜边及斜边上的高的一个基本关系式: AE×DB= AD×AB,解得 AE= 4.8cm.
    例3(补充) 已知:如图,矩形ABCD中,E是BC上一点,DF⊥AE于F,若AE=BC. 求证:CE=EF.
    分析:CE、EF分别是BC,AE等线段上的一部分,若AF=BE,则问题解决,而证明AF=BE,只要证明△ABE≌△DFA即可,在矩形中容易构造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证明:∵ 四边形ABCD是矩形,
    ∴ ∠B=90°,且AD∥BC. ∴ ∠1=∠2.
    ∵ DF⊥AE, ∴ ∠AFD=90°.
    ∴ ∠B=∠AFD.又 AD=AE,
    ∴ △ABE≌△DFA(AAS).
    ∴ AF=BE.
    ∴ EF=EC.
    此题还可以连接DE,证明△DEF≌△DEC,得到EF=EC.

    例2 已知:如图3,矩形ABCD中,于E,且。
    求:的度数。
    分析:由已知可得。而所求是的一部分,就要研究与其它角的关系。因为OA=OD,所以=。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与矩形的性质结合起来,得到基本图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的形式,可以推出,于是得到,求的度数也就显然了。

    图3
    解:



    例3 已知:如图4,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O,EF过O点交AD于E,交BC于F,且EF=BF,。求证:CF=OF。

    图4
    分析:欲证CF=OF,只要,由矩形可知。由,可得到OE=OF,又因为EF=BF,有,由于,于是步,又有,


    第三步:随堂练习
    1.(填空)
    (1)矩形的定义中有两个条件:一是 ,二是 .
    (2)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与一边的夹角为30°,则矩形两条对角线相交所得的四个角的度数分别为 、 、 、 .
    (3)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长为10cm,两条对角线的一个交角为120°,则矩形的边长分别为 cm, cm, cm, cm.
    2.(选择)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B)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步为营 (C)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D)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对角线把矩形分成的三角形中全等三角形一共有( ).
    (A)2对 (B)4对 (C)6对 (D)8对
    3.已知:如图,O是矩形ABCD对角线的交点,AE平分∠BAD,∠AOD=120°,求∠AEO的度数.
    3. 如图5,在矩形ABCD中,,求这个矩形的周长。(答案:16+)

    图5 图6
    在矩形中若存在矩形对角线,那就一定要利用矩形对角线的性质,即相等又平分,转化成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边对等角的性质。
    4、 已知:如图6,矩形ABCD中,AE平分交BC于E,若
    求:的度数。(提示:要充分利用等腰,等边的性质)
    解:矩形ABCD,AE平分



    第四步:课后练习
    1.(选择)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为60°,对角线长为15cm,较短边的长为( ).
    (A)12cm (B)10cm (C)7.5cm (D)5cm
    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2AC,求∠A、∠B的度数.
    3.已知:矩形ABCD中,BC=2AB,E是BC的中点,求证:EA⊥ED.
    4.如图,矩形ABCD中,AB=2BC,且AB=AE,求证:∠CBE的度数.
    课后小结与反思: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矩形的定义及性质,矩形是角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决定了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由于矩形的对角线把矩形分割成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所以我们还要把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好好复习一下,这对于解决矩形问题是大有好处的。






    19.2.1 矩形(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2.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矩形判定的过程,发展学生实验探索的意识;形成几何分析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推理能力,会根据需要选择有关的结论证明,体会来自于实践的需要。
    重点
    矩形的性质定理1、2及推论。
    难点
    定理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教学设计 与 师生互动

    第一步:课堂引入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质?
    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事例引入:小华想要做一个矩形像框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于是找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像框吗?看看谁的方法可行?
    总结: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是斜边的一半。
    (指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知道三个角是直角,条件就够了.因为由四边形内角和可知,这时第四个角一定是直角.)
    反馈归纳
    (1)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C=900,
    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方法指导:有一个角是900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DB,
    求证:平行四边形ABCD是矩形。
    (方法指导: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同时三角形全等,邻角相等)
    (3)小结:用定义判定矩形,与定理1、定理2从条件的个数上有何区别?
    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平行四边形
    定理1:三个角是直角四边形
    定理2:对角线相等平行四边形


    第二步:应用举例:
    例1(补充)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4)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5)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 (×)
    (6)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7)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8)一组邻边垂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9)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指出:
        (l)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不满足三个的肯定不是矩形;
        (2)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是三个独立条件,但若与判定方法不同,则需要利用定义和判定方法证明或举反例,才能下结论.
    例2 (补充)已知 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是等边三角形,AB=4 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分析:首先根据△AOB是等边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判定出ABCD是矩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边长,从而得到面积值.
    解:∵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AO=AC,BO=BD.
    ∵  AO=BO,
    ∴  AC=BD.
    ∴  ABCD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在Rt△ABC中,
    ∵  AB=4cm,AC=2AO=8cm,
    ∴ BC=(cm).

    例3 (补充)  已知:如图(1),ABCD的四个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点E,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分析:要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由于此题目可分解出基本图形,如图(2),因此,可选用“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来证明.
    证明:∵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AD∥BC.
    ∴ ∠DAB+∠ABC=180°.
    又 AE平分∠DAB,BG平分∠ABC ,
    ∴ ∠EAB+∠ABG=×180°=90°.
    ∴ ∠AFB=90°.
    同理可证 ∠AED=∠BGC=∠CHD=90°.
    ∴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第三步:随堂练习:
    1.(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一组对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B)有一组邻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C)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D)对角互补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已知:如图 ,在△ABC中,∠C=90°, CD为中线,延长CD到点E,使得 DE=CD.连结AE,BE,则四边形ACBE为矩形.
    3、(1)有一组对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
    (2)有一组邻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
    (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
    (4)对角互补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
    (5)有三个角是 是矩形,有一个角是 是矩形。
    (6)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 的四边形是矩形。
    创新练习题
    (1)满足下列条件( )的四边形是矩形。
    (A)有三个角相等 (B)有一个角是直角
    (C)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 (D)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达标练习题
    (1)已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CD中点,三角形ABE是等边三角形,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2)回答:怎样用刻度尺,检查一个四边形是不是矩形。
    综合应用练习
    已知: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内角平分线交于点P、Q、M、N,求证:四边形PQMN是矩形。
    第四步:课后练习
    1.工人师傅做铝合金窗框分下面三个步骤进行:
    ⑴ 先截出两对符合规格的铝合金窗料(如图①),使AB=CD,EF=GH;
    ⑵ 摆放成如图②的四边形,则这时窗框的形状是 形,根据的数学道理是: ;
    ⑶ 将直角尺靠紧窗框的一个角(如图③),调整窗框的边框,当直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窗框无缝隙时(如图④),说明窗框合格,这时窗框是 形,根据的数学道理是: ;

    2.在Rt△ABC中,∠C=90°,AB=2AC,求∠A、∠B的度数.
    第五步:小结
        矩形的判定方法分两类:从四边形来判定和从平行四边形来判定.
    常用的判定方法有三种:定义和两个判定定理.遇到具体题目,可根据条
    件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
    课后反思 :


















    19.2.2 菱形的性质(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定理1、2;会用这些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基本概念的过程,在操作、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意识,体会几何说理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严密的思维意识、审判观、价值观。并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总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菱形的性质定理1、2。
    难点
    定理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教学过程
    备 注
    教学设计 与 师生互动

    第一步:创情导入
     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

    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强调】 菱形(1)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
    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子.








    探究: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再打开,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


    第二步:探究新知:
    探究:菱形的性质,让学生动手利用折纸、剪切的方法,探究、归纳.
    方法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横对折,再竖对折(如教材P107的探究),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即是菱形纸片;
    方法二:如图1,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的部分ABCD就是菱形;

    图1 图2
    方法三: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在折痕上取任意长为底边,剪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打开即是菱形(如图2) .
    总结:菱形的性质:
    ㈠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㈡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探索:
    菱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如何证明这个公式?(提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第三步:应用举例:
    例1 (补充)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E.
      求证:∠AFD=∠CBE.
    证明:∵ 四边形ABCD是菱形,
    ∴  CB=CD, CA平分∠BCD.
    ∴  ∠BCE=∠DCE.又 CE=CE,
    ∴ △BCE≌△COB(SAS).
    ∴  ∠CBE=∠CDE.
    ∵ 在菱形ABCD中,AB∥CD, ∴∠AFD=∠FDC
    ∴ ∠AFD=∠CBE.

    例2、已知: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求证:四边形AEDF是菱形。(提示:运用定义判定。)


    例3(教材P108例2)略
    A
    B
    D
    C
    O
    H
    A
    D
    C
    O
    B
    例4、如图是菱形花坛ABCD,它的边长为20m,∠ABC=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分别精确到0.01m和0.01m2).






    例5、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 对角线AC=8㎝,DB=6㎝,DH⊥AB与H.求DH的长.
    【能力提高】
    A
    B
    C
    O
    D
    1、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DF∥AB,求证:四边形AEDF是菱形。
    C
    B
    E
    A
    F
    D






    2、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ADC=120°,AC=㎝,
    (1)求BD的长;(2)求菱形ABCD的面积,
    (3)写出A、B、C、D的坐标.
    第四步、随堂练习
    1.若菱形的边长等于一条对角线的长,则它的一组邻角的度数分别为 .
    2.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6cm和8cm ,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3.已知菱形ABCD的周长为20cm,且相邻两内角之比是1∶2,求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和面积.
    4.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E、F分别是CB、CD上的点,且BE=DF.求证:∠AEF=∠AFE.
    第五步:课后练习
    1.菱形ABCD中,∠D∶∠A=3∶1,菱形的周长为 8cm,求菱形的高.
    2.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10cm,求(1)对角线AC的长度;(2)菱形ABCD的面积.
    第六步:课后小结
    矩形、菱形各具有哪些性质?填写下表、填图:

    矩 形
    菱 形
    性 质


    判 定




    课后反思:
















    19.2.2 菱形(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菱形判定思想的过程,领会菱形的概念以及应用方法,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思想和说理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思维意识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感悟其应用价值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
    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难点
    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教学过程
    备 注
    教学设计 与 师生互动

    第一步:课堂引入
    1.复习
    (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的性质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性质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
    2.【问题】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
    3.【探究】(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
    通过演示,容易得到:
    菱形判定方法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通过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图,可以得到从一般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
    菱形判定方法2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应用判定方法1时,要注意其性质包括两个条件:(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如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同时可用图来证实,虽然对角线AC⊥BD,但它们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让学生讨论归纳后,并板书):


    第二步:应用举例:
    例1 (教材P109的例3)略
    例2(补充)已知:如图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
    证明:∵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AE∥FC.
    ∴  ∠1=∠2.
    又  ∠AOE=∠COF,AO=CO,
    ∴  △AOE≌△COF.
    ∴  EO=FO.
    ∴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又  EF⊥AC,
    ∴  AFCE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例3(选讲) 已知:如图,△ABC中, ∠ACB=90°,BE平分∠ABC,CD⊥AB与D,EH⊥AB于H,CD交BE于F.
    求证:四边形CEHF为菱形.
    略证:易证CF∥EH,CE=EH,在Rt△BCE中,∠CBE+∠CEB=90°,在Rt△BDF中,∠DBF+∠DFB=90°,因为∠CBE=∠DBF,∠CFE=∠DFB,所以∠CEB=∠CFE,所以CE=CF.
    所以,CF=CE=EH,CF∥EH,所以四边形CEHF为菱形.

    第三步:随堂练习
    1.填空:
    (1)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 ;
    (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
    (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
    (4)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 的四边形是菱形.
    2.画一个菱形,使它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8cm.
    3.如图,O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DE∥AC,CE∥BD,DE和CE相交于E,求证:四边形OCED是菱形。
    第四步:课后练习
    1.下列条件中,能判定四边形是菱形的是 ( ).
    (A)两条对角线相等 (B)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C)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 (D)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2.已知:如图,M是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上的中点,DM⊥AB,EF⊥AB,ME⊥AC,DG⊥AC.求证:四边形MEND是菱形.
    3.做一做:
    设计一个由菱形组成的花边图案.花边的长为15 cm,宽为4 cm,由有一条对角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菱形组成,前一个菱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后一个菱形的一个顶点.画出花边图形. 

    第五步:课堂小结:
    菱形可根据哪些进行判定?填写下表、填图:

    应具备两个条件
    菱形的判定


    菱形的定义


    判定定理1


    判定定理2



    课后反思:



    19.2.3 正方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并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正方形有关性质、判定重要条件的过程。在观察中寻求新知,在探索中发展推理能力,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
    正方形的定义及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
    难点
    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关系及正方形性质与判定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备 注
    教学设计 与 师生互动

    第一步:课堂引入
    1.做一做: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如图所示)折出一个正方形.
    学生在动手做中对正方形产生感性认识,并感知正方形与矩形的关系.问题: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指出:正方形是在平行四边形这个大前提下定义的,其定义包括了两层意:
    (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菱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
    2.【问题】正方形有什么性质?
    由正方形的定义可以得知,正方形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又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

    所以,正方形具有矩形的性质,同时又具有菱形的性质.
    归纳、总结正方形的性质:
    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还是特殊的矩形,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这些图形性质的综合,引导学生从角、边、对角线上归纳总结。
    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第二步:应用举例:
    例1(教材P111的例4) 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已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如图).求证:△ABO、△BCO、△CDO、△DAO是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  AC=BD, AC⊥BD,
    AO=CO=BO=DO(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
    ∴ △ABO、△BCO、△CDO、△DAO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并且 △ABO ≌△BCO≌△CDO≌△DAO.

    例2 (补充)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的交点为O,E是OB上的一点,DG⊥AE于G,DG交OA于F.求证:OE=OF.
    分析:要证明OE=OF,只需证明△AEO≌△DFO,由于正方形的对角线垂直平分且相等,可以得到∠AOE=∠DOF=90°,AO=DO,再由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得到∠EAO=∠FDO,根据ASA可以得到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故结论可得.
    证明:∵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 ∠AOE=∠DOF=90°,AO=DO(正方形的对角线垂直平分且相等).
    又 DG⊥AE, ∴ ∠EAO+∠AEO=∠EDG+∠AEO=90°.
    ∴ ∠EAO=∠FDO.
    ∴ △AEO ≌△DFO.
    ∴ OE=OF.

    例3 (补充)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分别过点A、C两点作l1∥l2,作BM⊥l1于M,DN⊥l1于N,直线MB、DN分别交l2于Q、P点.
    求证:四边形PQMN是正方形.
    分析:由已知可以证出四边形PQMN是矩形,再证△ABM≌△DAN,证出AM=DN,用同样的方法证AN=DP.即可证出MN=NP.从而得出结论.
    证明:∵  PN⊥l1,QM⊥l1,
    ∴ PN∥QM,∠PNM=90°.
    ∵  PQ∥NM,
    ∴  四边形PQMN是矩形.
    ∵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  ∠BAD=∠ADC=90°,AB=AD=DC(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1+∠2=90°.
    又  ∠3+∠2=90°, ∴  ∠1=∠3.
    ∴ △ABM≌△DAN.
    ∴ AM=DN. 同理 AN=DP.
    ∴ AM+AN=DN+DP
    即 MN=PN.
    ∴  四边形PQMN是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例4:已知:分别延长等腰直角三角形OAB的两条直角边AO和BO ,使AO=OC,BO=OD,求证: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例5:已知:点A,、B,、C,、D,分别是正方形 ABCD四条边上的 点,并且AA,=BB,=CC,=DD。求证: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第三步:、随堂练习
    1.正方形的四条边____ __,四个角___ ____,两条对角线____ ____.
    2.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B
    C
    D
    E
    F
    ①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
    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
    ③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④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⑤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3.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E、F分别
    为CD、CB延长线上的点,且DE=BF.求证:∠AFE=∠AEF.
    4.如图,E为正方形ABCD内一点,且△EBC是等边三角形,求∠EAD与∠ECD的度数.

    第四步:课后反思:
    1.已知:如图,点E是正方形ABCD的边CD上一点,点F是CB的延长线上一点,且DE=BF.
    求证:EA⊥AF.

    2.已知:如图,△ABC中,∠C=90°,CD平分∠ACB,DE⊥BC于E,DF⊥AC于F.求证:四边形CFDE是正方形.

    3.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中,E为BC上一点,AF平分∠DAE交CD于F,求证:AE=BE+DF.

    第五步:反馈归纳
    (1)正方形是怎样的平行四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2)正方形是怎样的矩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
    (3)正方形是怎样的菱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
    (4)明确四者之间的关系!!!!
    (5)判定一个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还应具备什么条件?方法1
    (6)判定一个矩形是正方形还应具备什么条件?方法2;
    (7)判定一个菱形是正方形还应具备什么条件?方法3;
    (8)小结:判定正方形的方法有三种。

    知识再现:
    ⑴ 对边平行 边
    ⑵ 四边相等
    ⑶ 四个角都是直角 角
    正方形 ⑷ 对角线相等
    互相垂直 对角线
    互相平分
    平分一组对角

    课后反思 :

    19.3 梯形(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能说出并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2、会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梯形的有关性质、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学习数学中的转换、化归思维方法,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梯形中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主动探索意识,发展合情推理思维,体会逻辑思维训练在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重点
    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
    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及梯形有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过程
    备 注
    教学设计 与 师生互动

    第一步:复习引导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
    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



    第二步:课堂引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梯形概念.
    【观察】(教材P117中的观察)右图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画一画:在下列所给图中的每个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
    【思考】(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
    (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够得到一个等腰梯形?




    梯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强调: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②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1)一些基本概念(如图):底、腰、高.
    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
    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3.做—做——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引入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思想).
    在一张方格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
    【问题一】 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有哪些相等的角?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画图并通过观察猜想;
    【问题二】 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结论:
    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
    ②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③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1)“平移腰”: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图1);
    (2)“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图2);
      (3)“平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图3);
      (4)“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图4);
    (5)“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图5).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第三步;应用举例:
    例1(教材P118的例1)略.
    (延长两腰 梯形辅助线添加方法三)
    例2(补充)如图,梯形ABCD中,AD∥BC,
    ∠B=70°,∠C=40°,AD=6cm,BC=15cm.
    求CD的长.
    分析:设法把已知中所给的条件都移到一个三角形中,便可以解决问题.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A作AE∥DC交BC于E,因此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由已知又可以得到△ABE是等腰三角形(EA=EB),因此CD=EA=EB=BC—EC=BC—AD=9cm.
    解(略).

    例3 (补充)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90°,∠CAB=∠ABC, BE⊥AC于E.求证:BE=CD.
    分析:要证BE=CD,需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D作DF∥AB交BC于F,因此四边形ABFD是平行四边形,则DF=AB,由已知可导出∠DFC=∠BAE,因此Rt△ABE≌Rt△FDC(AAS),故可得出BE=CD.
    证明(略)
    另证:如图,根据题意可构造等腰梯形ABFD,证明△ABE≌△FDC即可.
    例4: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 求证:
    例5:如图4.9-4,梯形ABCD中,AD∥BC,∠B=70°,∠C=40°,AD=6cm,BC=15cm,求CD的长。

    例6:已知等腰梯形的锐角等于60°它的两底分别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长。
    已知: 求证:
    例4:已知:如图4.9-5,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DE⊥CE,求证:AD+BC=DC。
    第四步:课堂练习
    1、填空
    (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C=80°,AD=a,BC=b,,则DC= 。
    (2)直角梯形的高为6cm,有一个角是30°,则这个梯形的两腰分别是 和 。
    (3)等腰梯形 ABCD中,AB∥DC,A C平分∠DAB,∠DAB=60°,若梯形周长为8cm,则AD= 。
    2、如图4.9-6,等腰梯形ABCD中,AB=2CD,AC平分∠DAB,AB=,(1)求梯形的各角。(2)求梯形的面积。
    3、(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C=80°,AD=a,BC=b,,则DC= .
    (2)直角梯形的高为6cm,有一个角是30°,则这个梯形的两腰分别是 和 .
    (3)等腰梯形 ABCD中,AB∥DC,A C平分∠DAB,∠DAB=60°,若梯形周长为8cm,则AD= .
    4.已知: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AB>CD,AD=BC,BD平分∠ABC,∠A=60°,梯形周长是20cm,求梯形的各边的长. (AD=DC=BC=4,AB=8)

    第五步:课后练习
    1.填空:已知直角梯形的两腰之比是1∶2,那么该梯形的最大角为 ,最小角为 .
    2.已知等腰梯形的锐角等于60°它的两底分别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长和面积.
    3.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CD//AB,,.求证:AD=AB—DC.
    4.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DE⊥CE,求证:AD+BC=DC.(延长DE交CB延长线于点F,由全等可得结论)
    第六步:课堂小结
    1、梯形的定义及分类
    2、等腰梯形的性质:
    (1)具有一般梯形的性质:AD∥BC。
    (2)两腰相等:AB=CD。
    (3)两底角相等:∠B=∠C,∠A=∠D。
    (4)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通过上、下底中点的直线。
    (5)两条对角线相等:AC=BD。
    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在对称轴上。
    两腰延长线的交点在对称轴上。

    课后反思 :








    19.3 梯形(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教学,使学生掌握“同一底上两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个判定方法,及其此判定方法的证明.
     2.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体会转化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会用分析法寻求证明题思路,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梯形的判定条件的过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主动探索意识,发展合情推理思维,体会逻辑思维训练在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重点
    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
    难点
    等腰梯形判定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备 注
    教学过程 与 师生互动

    第一步:温习故知

    第二步:学习新知:
    【提出问题】:前面所学的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基本上是性质的逆命题.等腰梯形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逆命题是什么?
    命题: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问:这个命题是否成立?能否加以证明,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
    启发:能否转化为特殊四边形或三角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求证.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
    求证:AB=CD.
      分析:我们学过“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相等.”因此,我们只要能将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命题就容易证明了. 图一
      证明方法一: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F,得到△DEC.
      ∵AB∥DE, ∴∠B=∠1,
      ∵∠B=∠C, ∴∠1=∠C. ∴DE=DC.
      又∵AD∥BC, ∴DE=AB=DC.
    证明时,可以仿照性质证明时的分析,来启发学生添加辅助线DE.


    证明方法二:用常见的梯形辅助线方法:过点A作AE⊥BC, 过D作DF⊥BC,垂足分别为E、F(见图一).
    图二
    证明方法三:延长BA、CD相交于点E(见图二)


           通过证明:验证了命题的正确性,从而得到:等腰梯形判定方法
        等腰梯形判定方法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几何表达式:梯形ABCD中,若∠B=∠C,则AB=DC.
    【注意】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① 先判定它是梯二 形,
    ②再用“两腰相等”“或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来判定它是等腰梯形.
     
    第三步:应用举例:
    例1(教材P119的例2)

    例2(补充) 证明: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对角线AC=BD.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分析:证明本题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对角线相等的条件来构造等腰三角形.在ΔABC和ΔDCB中,已有两边对应相等,要能证∠1=∠2,就可通过证ΔABC ≌ΔDCB得到AB=DC.
     证明:过点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
    又 AD∥BC,∴ 四边形ACED为平行四边形, ∴ DE=AC .
     ∵ AC=BD , ∴ DE=BD ∴ ∠1=∠E
     ∵ ∠2=∠E , ∴ ∠1=∠2
     又 AC=DB,BC=CE, ∴ ΔABC≌ΔDCB. ∴ AB=CD.
    ∴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说明:如果AC、BD交于点O,那么由∠1=∠2可得OB=OC,OA=OD ,即等腰梯形对角线相交,可以得到以交点为顶点的两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结论虽不能直接引用,但可以为以后解题提供思路.
    问:能否有其他证法,引导学生作出常见辅助线,如图,作AE⊥BC,DF⊥BC,可证 RtΔABC≌RtΔCAE,得∠1=∠2.

    例3(补充) 已知:如图,点E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CF⊥BE交BD于G,F是垂足.求证:四边形ABGE是等腰梯形.
      分析:先证明OE=OG,从而说明∠OEG=45°,得出EG∥AB,由AE,BG延长交于O,显然EG≠AB.得出四边形ABGE是梯形,再利用同底上的两角相等得出它为等腰梯形.

      例4 (补充)画一等腰梯形,使它上、下底长分别4cm、12cm,高为3cm,并计算这个等腰梯形的周长和面积.
      分析:梯形的画图题常常通过分析,找出需添加的辅助线,归结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作图,然后,再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画出所要求的梯形.
    如图,先算出AB长,可画等腰三角形ABE,然后完成 AECD的画图.

      画法:①画ΔABE,使BE=12—4=8cm.
       .
      ②延长BE到C使EC=4cm.
      ③分别过A、C作AD∥BC ,CD∥AE,AD、CD交于点D.
      四边形ABCD就是所求的等腰梯形.
      解:梯形ABCD周长=4+12+5×2=26cm .

      答:梯形周长为26cm,面积为24.

    例5:.如图4.9-4,已知等腰梯形ABCD的腰长为5cm,上、下底长分别是6cm和12cm,求梯形的面积。 (方法一,过点C作CE∥AD,再作等腰三角形BCE的高CF,可知CF=4cm。然后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解;方法二,过点C和D分别作高CF、DG,可知,从而在Rt△AGD中求出高DG=4cm。 )

    第四步:随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等腰梯形两底角相等
    (B)等腰梯形的一组对边相等且平行
    (C)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都等于90度
    (D)等腰梯形的四个内角中不可能有直角
    2.已知等腰梯形的周长25cm,上、下底分别为7cm、8cm,则腰长为_______cm.
    3.已知等腰梯形中的腰和上底相等,且一条对角线和一腰垂直,求这个梯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DC,∠1=∠2,AC=BD,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略证 ,AD=BC, ,∴ AB∥DC)

    5.已知,如图,E、F分别是梯形ABCD的两底AD、BC的中点,且EF⊥BC,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第五步:课后练习
    1.等腰梯形一底角,上、下底分别为8,18,则它的腰长为______,高为______,面积是_________.
    2.梯形两条对角线分别为15,20,高为12,则此梯形面积为_________.

    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AB与CD不平行,且AB=CD.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4.如图4.9-9,梯形ABCD中,AB∥CD,AD=BC,CE⊥AB于E,若AC⊥BD于G.求证:CE=(AB+CD).
    第六步:课堂小结

     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一般是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梯形,然后再用“两腰相等”或“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来判定它是等腰梯形.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梯形时,根据梯形定义,判定另两边不平行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判定平行的两边不相等来说明.
      梯形的画图:一般先画出有关的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再画出有关的平行四边形,最后得到所求图形.(三角形奠基法)
    课后反思 :
    19.3 梯形(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梯形中位线定理,并能熟练地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和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会运用梯形的中位线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梯形的中位线的性质,提升学生的对知识的横向联系的素质
    重点
    梯形中位线性质及其证明.
    难点
    任意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备 注
    教学设计 与 师生互动

    第一步: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它有什么性质?
    2.等边三角形各边中点的连线形成什么图形?

    3、梯形也有中位线.那么梯形的中位线及性质是什么?
    第二步:讲授新课:
    1.梯形中位线: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强调:梯形中位线是连结两腰中点的线段,而不是连结两底中点的线段.
    2.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该定理的证明关键是如何添加辅助线,把梯形中位线转化成三角形的中位线.
    设法把梯形中位线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
    3. 等腰梯形的常用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作法一:过点C作CF∥AD交AB延长线于F
    作法二:过A作AF⊥DC于F,BE⊥DC于E
    作法三:延长DA、CB交于点O
    作法四: 过点B作 BE∥AD,交DC于点
    作法五:过点B作BE∥AC交DC延长线于点E





    作法一 作法二




    作法三
    作法四





    作法五
    4.梯形、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小学学过的梯形面积S=(a+b)h÷2 ,而l=(a+b)÷2,推出S=lh(l为梯形中位线长,h为梯形高).
    多边形面积的求法,任意多边形面积可以通过辅助线,把它分割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就可以利用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任意多边形面积.
    第三步:应用举例:
    例1:课本P121习题第9题(让学生思考并寻求证明方法,教师加以巡视及点拨。)
    分析:如图,连AN并延长交BC延长线于E,这样可证△ADN≌△ECN,得AD=CE,MN变成△ABE的中位线,可得,且有MN∥BC∥AD
    小结:1.梯形中位线性质: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该定理的证明关键是如何添加辅助线,把梯形中位线转化成三角形的中位线.
    例2 有一块四边形的地ABCD, 测得AB=26m,BC=10m,CD=5m,顶点B、C到AD的距离分别为10m、4m,求这块地的面积.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通过辅助线把多边
    形分割成面积可以计算的常见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至于解答程序可不作限制.可以先列出所求面积公式,再求公式中的未知项,最后代入公式求出结果;也可以先列出已知项,求出有关的未知项,再列出公式,将数值代入求出结果.
    第四步: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梯形中位线性质定理和证明,推出了梯形面积的又一计算公式.介绍了多边形面积计算原则(分割成四边形与三角形),要求牢牢掌握。
    对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知识进行归纳:
    1.三角形中位线定义、性质与判定.
    2.梯形中位线的定义、性质与判定.
    3.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原则(分割)
    课后反思:














    全章回顾与思考
    教学目标
    1.利用基本图形结构使本章内容系统化.
    2.对比掌握各种特殊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3.总结常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4.总结本章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
    平行四边形与特殊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及它们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难点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备 注
    教学设计 与 师生互动

    第一步:全章知识线索



















    说明:
    (1)图4-107(c)中要求各种特殊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判定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图4-107(d)中要求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内容,会任意等分一条已知线段;
    (3)图4-107(e)中要求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判定;
    第二步:全章基本方法
    1.基本方法.
    (1)利用基本图形结构使知识系统化;
    (2)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及和差关系的方法,也可类比总结证明两角相等,角的和差、倍、分问题,直线垂直、平行关系的方法;
    (3)利用变换思想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4)探求解题思路时的分析、综合法.
    2.基本思想及观点:
    (1)“特殊——一般——特殊”认识事物的方法;
    (2)集合、方程、分类讨论及化归的思想;
    (3)用类比、运动的思维方法推广命题.
    第三步、随堂练习
    1.已知:如图4-117,Rt△ABC中,ㄥACB的平分线交对边于E,交斜边上的高AD于G,过G作FGCB交AB于F.求证:AE=BF.

    2.如图4-118,梯形ABCD中,ADBC,AB=CD,E,F和G分别为OB,CD,OA中点,ㄥAOD=60°.求证:△EFG是等边三角形.
    3.已知:如图4-119,梯形ABCD中,DCAB,ㄥA+AB=90°,M,N分别为CD,AB点.求证:MN=12(AB-CD).







    总 结
    名称
    定义
    性质
    判定
    面积
    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①对边平行 ②对边相等 ③对角相等 ④对角线互相平分 ⑤邻角互补 ⑥是中心对称图形
    ①定义;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④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⑤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
    S=ah(a是一边的长,h是这边上的高)
    矩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
    除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外,还有①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对角线相等 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①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③定义。
    S=ab(a是一边的长,b是这边上的高)
    菱形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除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外,还有①四条边都相等②对角线互相垂直,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①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②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③定义
    ①S=ah(a是一边的长,h是这边上的高) ②S=bc(b、c为两条对角线的长)
    正方形
    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形。
    除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外,还有①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①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②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③定义
    ①S=(a是边长) ②S=(b为对角线的长)










    19.4 课题学习 重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寻找几何图形的重心的数学活动,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重心的过程,了解规则几何图形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中心。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线段、特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任意多边形的重心活动等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等过程,发展几何直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重心的物理意义,体会数学与物理之间的联系,能用实验方法寻找任意多边形的重心。
    重点
    通过课题学习的任务、目的、结论等环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难点
    实验活动的规范操作,及寻找三角形的重心。
    教学过程
    备 注
    教学设计 与 师生互动

    第一步:新课讲解
    活动一:向学生简略介绍物体重力的产生和重心的含义。
    活动二:探究小木条的重心。
    结论:重心在小木条所在线段的中点上。
    活动三:用带线的重锤与平行四边形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同一顶点挂起来,找到重力的作用线,这样做二次,得到二条重力作用线的交点,即为平行四边形的重心。
    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活动四:探究三角形的重心(让学生自己动手按活动三的方法做,找出三角形的重心)
    小结:三角形的重心在三角形三条边的中线的交点上。
    活动五:让学按照刚才的方法寻找任意四边形的重心的位置。
    第二步课堂小结:
    通过课题学习,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在哪些体会呢?
    课后反思:


    相关教案

    2020-2021学年第六章 平行四边形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六章 平行四边形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案,共4页。

    数学八年级下册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八年级下册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案,共4页。

    数学八年级下册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数学八年级下册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回顾,新知引入,归纳总结,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