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化学三轮冲刺《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练习二(含答案)
展开海水综合利用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联合工业体系(部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中可采用蒸馏法
B.②中可通过电解饱和氯化镁溶液制金属镁
C.③中提取溴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④的产品可生产盐酸、漂白液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盛有Fe(NO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在管口观察到红棕色气体,是HNO3分解生成了NO2
B.可用浓硝酸除去铁表面的镀层银或铜
C.1.0 ml·L-1的KNO3溶液中可大量存在H+、Fe2+、I-、Cl-、SOeq \\al(2-,4)
D.硫化铜溶于硝酸的离子方程式为CuS+2H+===H2S↑+Cu2+
将液体Y滴加到盛有固体X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对生成的气体进行检验。下表中固体X、液体Y及检测方法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单质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B.二氧化硅是制造光导纤维的材料
C.硅酸钠可以作木材防火剂
D.自然界里存在大量的单质硅和二氧化硅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氨气是一种碱性气体,可用碱石灰干燥
B.液溴应保存于带磨口玻璃塞的细口试剂瓶中,并加水“水封”以减少其挥发
C.向 Ca(ClO)2 溶液通入 CO2,溶液变浑浊,再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
D.向未知溶液中滴加稀 NaOH 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则原溶液中无 NH4 +
将51.2 g Cu完全溶于适量浓硝酸中,收集到氮的氧化物(含NO、NO2、N2O4)的混合物共0.8 ml,这些气体恰好能被600 mL 2.0 ml·L-1 NaOH溶液完全吸收,溶液中生成NaNO3和NaNO2,则被Cu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
A.0.6 ml B.0.8 ml C.1 ml D.1.2 ml
下图所示的是验证二氧化硫性质的微型实验,a、b、c、d是浸有相关溶液的棉球。将浓硫酸滴入装有亚硫酸钠固体的培养皿中。
关于此实验的“现象”“解释或结论”以及对应关系均正确的是( )
下列有关S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溶于水能导电,属于电解质
B.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SO2具有氧化性
C.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D.能使滴加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说明SO2属于酸性氧化物
常温下,某同学设计实验验证H2SO3的酸性强于H2CO3,他的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A.水玻璃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Na2SiO3+CO2+H2O===2Na++COeq \\al(2-,3)+H2SiO3
B.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Ca(OH)2+2CO2===Ca2++2HCOeq \\al(-,3)
C.硅与氢氟酸的反应:Si+4H++4F-===SiF4↑+2H2↑
D.二氧化硅溶于烧碱溶液中:SiO2+2OH-===SiOeq \\al(2-,3)+H2O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威胁,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FeO与稀硝酸反应:2H++FeO===Fe2++H2O
B.向碳酸氢铵溶液中滴加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NHeq \\al(+,4)+HCOeq \\al(-,3)+2OH-+Ca2+===CaCO3↓+NH3·H2O+H2O
C.氨水中加入NH4HCO3:NH3·H2O+HCOeq \\al(-,3)===COeq \\al(2-,3)+NHeq \\al(+,4)+H2O
D.HNO3与氨水反应:H++OH-===H2O
含SO2废气的治理可以变废为宝,使硫资源得以利用。
(1)按每年全国发电燃煤8亿吨,煤中含硫质量分数以2%计,若不经过脱硫处理,则会有_______亿吨SO2排放到大气中(假设S全部转化为SO2)。
(2)下列物质中,能吸收SO2的有_____(填序号)。
a.氨水 b.酸性KMnO4溶液 c.生石灰 d.Na2CO3溶液
(3)某工厂采用(NH4)2SO3和NH4HSO3的混合溶液A吸收烟气中的SO2并制备(NH4)2SO3 ·H2O过程如下:
已知:
①“吸收”过程中,溶液中(NH4)2SO3和NH4HSO3的物质的量之比变____(填 “大”或“小”)。
②(NH4)2SO3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_____。
③用不同的溶液A吸收SO2时,SO2吸收率和放空废气含NH3量的变化如下图。解释图中放空废气含NH3量增大的原因:随(NH4)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增大,_______。
注:不同溶液A的体积相同,所含(NH4)2SO3和NH4HSO3的总物质的量相同。
④“制备”过程中,溶液B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4)检验产品(NH4)2SO3 ·H2O中含有少量SO42-的方法如下:取少量产品加水溶解,_____(将实验操作和现象补充完整〕。
硝酸银是一种无色晶体,常用于照相、制镜、印刷、医药等。其水溶液和固体常被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硝酸银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固体、NO2和O2。为了研究AgNO3的受热分解产物的性质,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实验所用的装置如图(图中加热、夹持仪器等均略去)。
实验步骤:a.仪器连接完成后,放入AgNO3固体之前,关闭k,微热硬质玻璃管A。
b.称取1.7 g AgNO3固体置于A中,先通入一段时间N2,再关闭k,用酒精灯加热硬质玻璃管A。
c.待样品完全分解,A装置冷却至室温,称量,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8 g。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使用酒精灯对AgNO3固体加热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a的操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b中先通入一段时间N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C瓶中盛装的药品名称为________,装置D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设计实验证明AgNO3分解产物中气体的体积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该实验装置有缺陷,应如何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SO2和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
(1)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浓硫酸表现出__________性。
(2)实验室用装置E制备Cl2,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标准状况下2.24 L气体时需要还原剂_________ml。
(3)①装置A中使用前需检漏的仪器是_________(填名称)。
②停止通气后,再给B、D两个试管分别加热,两个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B:_______,D:______________。
某实验小组用浓盐酸和MnO2制取Cl2并探究其化学性质,设计装置如下图所示:
(1)制备Cl2的化学反应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A是氯气发生装置(省略未画),A装置除了酒精灯、圆底烧瓶外还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C装置出来的气体中含有CO2和HCl,则在C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在实验中发现,若用稀盐酸代替浓盐酸与MnO2混合加热没有氯气生成,于是开始探究该条件下不能生成氯气的原因。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H+的浓度不够大;
假设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下表中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
限选实验试剂:蒸馏水、浓H2SO4、NaCl固体、MnO2固体、1 ml·L-1稀盐酸、1 ml·L-1 AgNO3溶液、淀粉KI溶液。
\s 0 答案详解
答案为:B;
解析:蒸馏法是得到淡水的一种常见方法,A正确;
电解熔融MgCl2才能得到金属镁,B错误;
③发生的反应为Cl2+2Br-===2Cl-+Br2,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氯碱工业即电解饱和食盐水,可得到NaOH、Cl2、H2,D正确。
答案为:B;
解析:Fe2+与NOeq \\al(-,3)、H+反应生成NO,NO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NO2,A错误;
常温下,银、铜可与浓硝酸反应,铁遇浓硝酸钝化,B正确;
Fe2+、I-具有还原性,与NOeq \\al(-,3)、H+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
CuS与H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会生成H2S,D错误。
答案为:B;
解析:浓氨水滴加到CaO上可以制取氨气,可以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试管口观察是否冒白烟来检验是否生成NH3,A项正确;Cu和浓硫酸需加热才能反应生成SO2气体,SO2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或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B项错误;Na2O2和水反应生成O2和NaOH,O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项正确;Na2CO3和稀硫酸反应生成Na2SO4和H2O及CO2,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D项正确。
答案为:D;
解析:硅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多以硅酸盐或二氧化硅的形式存在于岩石、矿物中,D错误。
答案为:D;
解析:A.氨气是一种碱性气体,可用碱石灰干燥,故A正确;
B.液溴应保存于带磨口玻璃塞的细口瓶试剂瓶中,并加水“水封”以减少其易挥发,故B正确;
C.向Ca(ClO)2溶液通入CO2,反应生成HClO和碳酸钙,则溶液变浑浊,再加入品红溶液,HClO具有漂白性,红色褪去,故C正确;
D.向某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可能是原溶液中无NH4+,也可能是溶液中含有的NH4+浓度小,不能产生NH3,故D错误。故选D。
答案为:D;
解析: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即为混合气体中氮原子的物质的量,这些气体恰好能被600 mL 2.0 ml·L-1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溶液中生成NaNO3和NaNO2,则根据氮原子守恒,有n(N)=n(NaNO3)+n(NaNO2)=n(Na+)=0.6 L×2.0 ml·L-1=1.2 ml,即被Cu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1.2 ml,故D正确。
答案为:B
解析:Na2SO3可与浓硫酸反应生成SO2: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a处反应为SO2+Br2+2H2O===H2SO4+2HBr,证明SO2的还原性强于Br2,而不是非金属性Br>S,A错误;
b处反应为SO2+H2OH2SO3,H2SO3H++HSOeq \\al(-,3),H+使石蕊溶液变红,B正确;
I2能氧化SO2,SO2不能氧化I2,c处不变蓝,C错误;
d处红色褪去,但要加热后才会恢复红色,证明SO2的漂白性不稳定,D错误。
答案为:D;
解析:二氧化硫能溶于水,溶解后生成的亚硫酸能够电离,溶液能导电,但二氧化硫属于非电解质,A错误;
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体现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B错误;
二氧化硫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C错误;
二氧化硫能使滴加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是SO2与NaOH反应,说明SO2属于酸性氧化物,D正确。
答案为:A;
解析:通过测定pH来比较H2SO3和H2CO3的酸性强弱,酸的浓度必须相等,由于SO2的溶解度远大于CO2,两饱和溶液的浓度不相等,故A项不能达到目的;根据酸越弱其对应的盐越易水解的规律,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HSO3溶液和NaHCO3溶液,前者的pH小于后者的,说明其对应酸的酸性H2SO3>H2CO3,B项能达到目的;通过复分解反应中强酸制弱酸的原理说明酸性:H2SO3>H2CO3,C、D项可达到目的。
答案为:D;
解析:Na2SiO3是强电解质,应拆成Na+、SiOeq \\al(2-,3),且应生成HCOeq \\al(-,3),A错;B项正确写法是CO2+OH-===HCOeq \\al(-,3);C项,氢氟酸是弱酸,不能拆分成H+和F-。
答案为:B;
解析:酸雨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氧化物形成的,A项正确;臭氧空洞主要是氮氧化物和氟氯烃等污染物质的扩散、侵蚀而造成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和减少的现象,与二氧化碳无关,B项错误;白色污染是由塑料垃圾等不易降解的物质形成的,C项正确;光化学烟雾是由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导致的,D项正确。
答案为:C;
解析:HNO3能氧化Fe2+,A错误;因HCOeq \\al(-,3)是大量的,故OH-不与NHeq \\al(+,4)反应,B错误;NH3·H2O是弱碱,应写分子式,D错误。
答案为:0.32 abcd 小 、都水解,前者程度更大,使溶液中c(OH-)>c(H+)
溶液中c()和c(OH-)均增大,使 + H2O NH3·H2O + H+平衡向右移动,
促使NH3逸出 NH4HCO3 + NH4HSO3 = (NH4)2SO3·H2O↓ + CO2↑ 加过量盐酸,充分振荡,
再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解析:
(1)直接以亿吨作为单位进行演算。相同物质的量时,SO2的质量恰是S的2倍。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为:8亿吨×2%×2=0.32亿吨,所以答案为0.32;
(2)SO2能与所给的四种物质都反应。反应方程式分别为:SO2+2NH3•H2O=(NH4)2SO3+H2O,SO2+NH3•H2O=NH4HSO3,5SO2+2MnO4-+2H2O=5SO42-+2Mn2++4H+,SO2+CaO=CaSO3,
SO2+2Na2CO3+H2O=Na2SO3+2NaHCO3,所以答案为:abcd;
(3)①“吸收”的过程,就是溶液(NH4)2SO3转化为NH4HSO3的过程,所以“吸收”过程中,
溶液中(NH4)2SO3和NH4HSO3物质的量之比将变小,所以答案为:变小;
②NH4++H2ONH3•H2O+H+,SO32-+H2OHSO3-+OH-,溶液呈碱性,说明SO32-的水解程度比NH4+的水解程度大;所以答案为:SO32-、NH4+都水解,前者程度更大,使溶液中c(OH-)>c(H+);
③从NH4+的水解平衡的移动的角度来解释。溶液中c(NH4+)和c(OH-)均增大,均使NH4++H2ONH3·H2O+H+平衡向右移动,促使溶液中的NH3逸出;
④溶液B有(NH4)2SO3和NH4HSO3,加入NH4HCO3,只有酸性的NH4HSO3溶液与其反应:
NH4HCO3+NH4HSO3 =(NH4)2SO3·H2O↓+CO2↑。
所以答案为:NH4HCO3 +NH4HSO3 = (NH4)2SO3·H2O↓+CO2↑;
(4)SO42-的检验,通常要先加过量的盐酸,排除干扰离子,再加BaCl2溶液进行检验。所以答案为:加过量盐酸,充分振荡,再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答案为:
(1)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2)检验装置气密性(或检验装置是否漏气)
(3)将容器内部存在的氧气排出,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4)NaOH酚酞溶液 溶液红色变浅(甚至消失)
(5)取足量AgNO3固体充分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直到试管内气体不再变化,测量剩余气体占试管容积的比值
(6)应在A和B之间加入防倒吸装置(安全瓶)
解析:
(1)先用酒精灯对试管进行均匀受热,然后集中在有硝酸银固体的部位加热。
(2)仪器连接完成后,放入AgNO3固体之前,关闭k,微热硬质玻璃管A,通过观察装置中导管口的现象检验装置是否漏气。
(3)容器内部存有空气,用氮气把装置内的空气排出,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4)硝酸银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氮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用C装置进行检验是否吸收完全,所以装置C瓶中盛装的药品为NaOH酚酞溶液;亚硫酸钠的酚酞溶液显红色,亚硫酸钠与氧气反应后变为硫酸钠,溶液碱性减弱,红色变浅或褪去。
(5)硝酸银受热分解为二氧化氮和氧气,两种气体通入水中发生反应:4NO2+O2+2H2O===4HNO3,若氧气过量,二氧化氮完全反应;若氧气完全反应,二氧化氮剩余,但最终为一氧化氮气体,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取足量AgNO3固体充分加热,产生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直到试管内气体不再变化,测量剩余气体占试管容积的比值,就可以求出AgNO3分解产物中气体的体积比。
(6)硝酸银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氮气体的量较氧气多,因此,当二氧化氮气体进入装置B中,二氧化氮气体被迅速吸收,容器内压强减小,易产生倒吸,发生危险,因此需要在A和B之间加入防倒吸装置(即安全瓶)。
答案为: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氧化性和酸性
MnO2+4H++2C1-Mn2++Cl2↑+2H2O 0.2 分液漏斗 褪色的品红恢复红色 无明显现象;
(2)实验室用装置E中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加热制备Cl2,同时生成氯化锰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1-Mn2++Cl2↑+2H2O。标况下2.24L氯气的物质的量是0.1ml,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可知,该反应中氯化氢中的氯从-1价变为0价,所以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HCl,因此根据氯原子守恒可知生成标准状况下2.24 L氯气时需要还原剂氯化氢的物质的量是0.2ml;
(3)①装置A中盛放浓硫酸的仪器是分液漏斗,带有活塞,使用前需检查是否漏水;
②二氧化硫漂白后的物质具有不稳定性,加热时又能变为红色,而氯气的漂白具有不可逆性,加热也不能恢复红色,所以停止通气后,再给B、D两个试管分别加热,两个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B中褪色的品红恢复红色,D中无明显现象。
答案为:
(1)MnO2+4H++2Cl-eq \(=====,\s\up17(△))Mn2++Cl2↑+2H2O 分液漏斗
(2)2Cl2+2H2O+Ceq \(=====,\s\up17(△))CO2+4HCl
(3)①假设2:Cl-的浓度不够大 假设3:Cl-和H+的浓度均不够大 ②如下表:
解析:
(1)本题考查了氯气的制取原理:MnO2+4H++2Cl-eq \(=====,\s\up17(△))Mn2++Cl2↑+2H2O。制取氯气是固液加热的方式,一般用分液漏斗装液体,烧瓶作为反应容器。
(2)氯气在制取过程中只除去了HCl,并没有干燥,在加热条件下Cl2和水蒸气与C反应,产物为CO2和HCl。
(3)探究氯气的制取原理:明确了盐酸的浓度,就可以从Cl-的浓度、H+的浓度对反应的影响进行假设、实验、验证。
高考化学三轮冲刺复习巩固练习二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三轮冲刺复习巩固练习二 (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化学三轮冲刺 单元检测四含答案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三轮冲刺 单元检测四含答案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4页,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下列对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高考化学三轮冲刺《有机化学》练习二(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年高考化学三轮冲刺《有机化学》练习二(含答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