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2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代诗歌鉴赏(2)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9829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2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代诗歌鉴赏(2)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99829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2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代诗歌鉴赏(2)
展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九日
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想去年重阳情状,叙写今日重阳境况,言语之中包含了万千感慨。
B.第三句用拟人手法,“不相放”有不饶人之意,加一“苦遭”意味更深。
C.第四句“黄花”点题,并与上句中“白发”形成对比,故曰“羞见”。
D.尾联追忆十年前唐明皇与杨贵妃之事,抒发昔盛今衰之感,不禁为之断肠。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金塘路中
李群玉①
山连楚越复吴秦,蓬梗何年是住身。
黄叶黄花古城路,秋风秋雨别家人。
冰霜想度商於②冻,桂玉③愁居帝里贫。
十口系心抛不得,每回回首即长颦。
[注]①李群玉(808-862) ,字文山,澧州(今湖南灃县)人,晚唐诗人,工书能诗,不乐仕进。开成初,东游吴越,又曾西入三峡。大中八年,裴休为相,荐之,徒步入京,进诗三百首,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请告东归,复东游,卒于洪州。此诗为李群玉离乡赴京之作。②商於:为古代秦楚边境地域名。③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即景抒情。诗人看着远处峰峦叠嶂,山路漫漫,不禁感慨自身漂泊流离,犹如飞蓬断梗,飘荡无定。
B.颔联紧承首联,对仗工整。第三句承接第一句,第四句承接第二句,"黄叶黄花"对应"秋风秋雨",上句写路途环境,下句寓离人心情。
C.颈联两句指明时间。"冰霜"二字写出诗人在秋日离家后于寒冷的冬日抵京,因清贫无居处而心情苦闷。
D.尾联两句和首联相呼应,并照应诗题,表明缘由。诗人的频频回首、蹙眉长叹的动作和神态颇具画面感。
2.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注】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从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的诗句“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抒内心痛别之情。
D.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情感表现极有层次。
2.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思亲汝州作
黄庭坚
岁晚寒侵游子衣,拘留幕府报官移。
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
车上吐茵①元不逐,市中有虎竟成疑。
秋毫得失关何事,总为平安书到迟。
【注释】①吐茵:汉代丙吉不因驭吏醉呕车上而斥逐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岁晚天寒凉意透衣,“侵”字既实写天气,也暗示了“游子”凄凉的心境。
B.颈联用典,言己虽有小过,但未必因此被逐,用“三人成虎”之故事,是担心家人受流言影响而担忧。
C.尾联写作者不关心官位升降,只在意家信总迟到,不能及时解除家人对自己的担忧。
D.诗歌用典恰到好处,使全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感情真挚。
2.颔联常常被人称颂,请结合全诗赏析其妙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D; 2.①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时局动荡,诗人频年迁徙,去年于郪县登高,今年又流落在涪江之滨,他渴望过上安稳的生活。
②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菊花依旧放、美丽,诗人虽不甘衰老,白发却不饶人。
③对迫不得已而寄人篱下的感伤。乱世中漂泊他乡,生活常要靠人接济,诗人感到忧愁、无奈。
④对贪图享乐、造成天下大乱的统治者的批判。唐玄宗不恤民艰,贪图享受,导致了安史之乱,致使生灵涂炭。叛乱平定后,社会还是不得太平,最高统治者即是祸乱的根源。
解析:D.“抒发昔盛今衰之感”不对,忆骊山往事,意在推原祸本,抒发忧国伤时之感,感叹唐明皇荒淫无度,以致世乱路难。故选D。
2.答案:1.C; 2.(1)一个远离故乡家人漂泊在外的人。(2)①诗人对远离故乡家人,感到恋恋不舍,不忍别离。②诗人对前去长安的前途,感到迷茫无助。③诗人无意仕途却又不得不为生计面上京求职的苦闷与无奈。
解析:“于寒冷的冬日抵京”错,颈联中的“冰霜”在这里并非指冬天,而是指清清操守,也指冷峻的心境。
3.答案:1.C;
2.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在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词人以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述古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解析:1.C项,“直抒”错。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的诗句,含蓄蕴藉地表现离怀别思。
2.解答此类题目,要本着两个原则:一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也就是要有明确的语境意识;二是将字面义、语境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起来。本题字面上是考查理解能力,实际上必须联系词句的手法和其在语境中的位置来解答。从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这是景物描写;从抒情方式和语境位置的角度看,这是以景结情;联系意象及整首词来看,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最后两句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组织答案时,力求简洁明了,要点清晰。
4.答案:1.C;
2.①颔联意为清晨时在梦中回到三百里外的故乡,一天十二个时辰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②用直观的数字表达思乡念亲之苦。③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陈述自己对归乡的渴望和对家乡亲人的殷切思念,感情真挚,感染力极强。
解析:1.“作者不关心官位升降”说法有误。尾联大意为“在官府中,自己即或有点过失,也未必会被放逐,保平安的家信总是迟到会让母亲担心”,说明作者并非真的不关心官位升降、政事得失,而是宦海多风波,宦者恒沉浮,这于宦者本人倒在其次,可是家人得知消息总会担心自己。作者这么说只是希望家人心安,是对家人的宽慰之词。
2.解答本题需要观照全诗,本诗是一首思乡怀人的亲情诗,作者是有名的大孝子,颔联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点明宦海浮沉的游子对家乡亲人,尤其是母亲的殷切思念。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浮游宦海者恐母亲担忧的亲情诗。黄庭坚二十多岁中进士,宦游在外,因此长期和母亲分离,此篇是他于河南汝州为官时所作。黄庭坚是个有名的孝子,“游子衣”借用孟郊的名句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也不是文人的弄笔虚言、夸饰之语,而是表达了一个浮游宦海的游子对母亲的殷切思念。“孝”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双亲心安释念。宦海多风波,宦者恒沉浮。这于宦者本人倒在其次,所以作者说:“秋毫得失关何事。”在官府中,自己即或有点过失,也未必被“逐”。但流言可畏,三人成虎,这不能不让母亲为自己担忧啊!每念此事,作者总忧心忡忡。为了不让母亲担忧,黄庭坚经常往家中写报平安的书信,以免慈母挂念,可是又常常担心书信到得太迟。这正是黄庭坚的孝心,是从精神上孝敬母亲的表现。一个游子对母亲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本文善用典故,而“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更是成为思乡怀人的经典名句。
新高考语文2019年高考语文黄金押题专练2 2古代诗歌鉴赏押题专练含解析 74 903: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2019年高考语文黄金押题专练2 2古代诗歌鉴赏押题专练含解析 74 903,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文后各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2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写作(2): 这是一份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2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写作(2),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2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代诗歌鉴赏(1): 这是一份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2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代诗歌鉴赏(1),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