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期中检测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99882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届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期中检测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99882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届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期中检测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99882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届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期中检测试卷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998825/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届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期中检测试卷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998825/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届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期中检测试卷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998825/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届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期中检测试卷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998825/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届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期中检测试卷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998825/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届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期中检测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本册综合课堂教学ppt课件,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绿洲农业,水资源不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右面两图分别为“新疆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和“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该流域新垦区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B.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C.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D.区域空间分布形式表现为点状
解析 由图示信息可知,新垦区区域的界线和行政边界不一致,A错;该流域新垦区沿河流分布,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B正确;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条件相似,农业生产有相似性,C错;新垦区区域空间分布呈面状,D错。
2.图中甲表示A.土壤盐分增加B.绿洲面积增加C.河流水量减少D.冰川融水减少
解析 新疆气候变干和用水量增加会导致河流水量减少,故选C。
(2020·安徽马鞍山市期末)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决定。地理标志已成为区域形象名片,比如,浙江绍兴市——绍兴黄酒,吉林延边州——延边苹果梨,宁夏中宁县——中宁枸杞,安徽黄山市——黄山毛峰茶等。据此完成3~4题。3.黄山毛峰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被誉为茶中精品,定为国家礼品茶。黄山毛峰滋味甘醇,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等特有品质主要得益于黄山独特的A.市场优势 B.地理环境优势C.科技优势 D.历史悠久的文化优势
解析 根据材料“地理标志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决定”,因此黄山毛峰的特有品质主要得益于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B正确。
4.关于黄山毛峰茶产地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B.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C.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有相对一致的特定性质
解析 黄山毛峰茶产地为一个自然区域,其界线不明确,A错。
(2020·北京临川月考)如图为“《中国国家地理》的秋色专辑插图”。卷首语中写道:“在策划这期秋色专辑时,我们选择了4条不同路线,按照所处位置不同,我们称其为‘东线’‘中线’‘西线’‘北纬35°线’”。据此完成5~6题。5.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相对于合肥,广州的秋天来得更早B.西线中,阿勒泰到拉萨秋色来得逐渐变晚C.中线比较平直,主要是因为沿线地形比较平坦D.水稻在包头附近河套平原的生长周期要比五指山地区长
解析 相对于合肥,广州纬度较低,秋天来得更晚,A错;西线中,拉萨海拔较高,秋天来得较早,B错;中线沿线地形有高原、盆地、山地等,故C错;相较于五指山,河套平原纬度较高,热量较少,水稻生长周期较长,故选D。
6.下列造成各地秋色开始早晚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距海远近差异决定了从喀喇昆仑山口到连云港的 秋天早晚B.海拔高低差异造成从包头到五指山秋天脚步的节奏C.阿勒泰入秋日比叶城提前主要是因为受纬度影响D.受洋流的影响使烟台到广州各地的秋季开始时间越来越晚
解析 秋天早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不是水分,因此和距海远近关系不大;从包头到五指山秋天脚步的节奏主要由纬度位置(热量)来决定,不是地形;烟台到广州各地的秋季开始时间越来越晚,是因为纬度位置(热量)不同造成的,并不是洋流。故选C。
(2018·全国文综Ⅲ)澳大利亚(如图甲)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如图乙)。据此完成7~9题。7.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甲所示的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
解析 读图可知,②地位于澳大利亚中南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符合该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的特征,B对。①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与该地区气候特征不符,A错。
③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为干湿两季,与该地区气候特征不符,C错。④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然景观丰富,与该地区气候特征不符,D错。
8.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A.收集雨水 B.方便通信C.增加采光 D.通风换气
解析 读图可知,地下住宅比较封闭,通天井直通地面,可以给地下住宅里的人员提供充足的新鲜空气;同时也可以把地下住宅里的废气排到地面,因此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通风换气,A错,D对。通信与通天井没有关系,B错。由图可知,通天井的深度较大,采光作用不大,C错。
9.推测该类地下住宅①室温不变②冬暖夏凉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由于地下住宅离地面深度较大,受地面气候影响较小,因此与地面相比,冬季温暖,夏季凉爽,类似于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②③对。故选B。室温不变说得太绝对,应该是变化较小,①错。蒙古包位于地上,与地下住宅有着本质的区别,④错。
如图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10.在农业社会阶段孕育的城市大多分布在A.著名旅游胜地 B.河流中下游平原C.铁路交会处 D.矿产资源富集地
解析 读图,农业社会阶段以第一产业为主,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作用大,其中气候、水、土地、生物资源最为重要。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水运便利,农业发达,人口数量多,容易发展成为城市,B对。
11.在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产业布局集中B.人地关系紧张C.科学技术进步D.交通运输发展
解析 后工业化阶段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下降,此时产业活动既有分散的、也有集中的,A错;后工业化阶段,由于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人地关系有所缓解,B错;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各种后天性资源如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地位迅速上升,C对;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使自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更加便利,但这不能直接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D错。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据此完成12~13题。12.甲、丙区域的植被类型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甲区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少B.丙区域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C.甲区域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 辐射少D.丙区域海拔高,气温低
解析 植被类型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气候差异,甲区域位于三江平原,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主要植被类型是温带针阔混交林;丙区域位于山东半岛,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主要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甲、丙两区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都是森林植被。故选B。
13.甲、乙、丙三个区域,发展农业的共同区位条件是A.地形平坦广阔,地狭人稠B.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C.农作物都有花生、水稻、甜菜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解析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以东为季风区,以西为非季风区。故三地发展农业的共同区位条件是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B对。
(2020·北京朝阳区期末)如图示意我国不同类型生态脆弱区分布。读图,完成14~15题。14.目前A.我国生态脆弱区都位于内流区B.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类型较单一C.新疆天山南北山麓绿洲边缘区 生态脆弱D.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生态稳定
解析 目前,我国生态脆弱区在内流区、外流区均有分布,A错;据图分析,我国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生态脆弱区的类型较复杂,B错;新疆天山南北山麓绿洲边缘区由于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人类活动,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严重,C正确。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山高谷深,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生态不稳定,D错。
15.图中序号所示区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与主要人为原因对应正确的是A.①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B.②地——围湖造田C.③地——过度开采地下水D.④地——过度开垦、过度樵采
解析 ①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是自然原因,不是人为原因,A错;②地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人为原因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B错;③地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制度、破坏植被,C错;④地位于云贵高原,存在水土流失、石漠化问题,主要人为原因是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樵采,D正确。
(2020·湖北武汉市月考)如图示意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的刺槐(落叶乔木)、油松(常绿乔木)、华北紫丁香(落叶灌木)等林地类型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6~17题。16.研究人员发现种植密度过大的刺槐因缺水普遍生长不良,出现了“小老头树”的现象,关于缺水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降水量较小 B.地下水埋藏深C.下渗作用弱 D.刺槐根系较浅
解析 晋西距离海洋较远,降水量较小,A正确;刺槐为落叶乔木,需水量大,加之种植密度过大,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埋藏深,B正确;当地为黄土残塬沟壑区,黄土疏松,下渗作用强,C错;
由于地下水埋藏较深,而刺槐根系较浅,导致刺槐缺水而生长不良,D正确。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故选C。
17.在黄土高原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时,应该①采取拦蓄和引水措施②提高乔木密度③采用灌草结合种植方式④培育耐旱品种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为了使重建的植被成活和生长,应采取拦蓄和引水措施,来保证生态用水,①正确;图中表明,乔木林地土壤含水量较低,说明乔木消耗的水量较大,而当地水分条件较差,因此提高乔木密度会导致缺水加剧,影响植被恢复与重建,②错;根据当地的水分条件,应该采用灌草相结合的种植方式重建,③正确;因为当地的水分条件较差,因此应该培育耐旱品种来恢复植被,④正确。故选C。
2019年,呼伦贝尔市工业生产稳中趋缓,全市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4.4%,但原煤产量下降1.6%。如图为“我国呼伦贝尔市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8~20题。18.呼伦贝尔市煤炭能源基地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有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④国家政策支持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 呼伦贝尔市煤炭资源丰富,且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需求量大,加之国家政策支持,因此建设了煤炭能源基地;呼伦贝尔市位于我国内陆,距海较远,区域内的河流通航能力有限,因而水路运输不便利。故选A。
19.呼伦贝尔市煤炭产量下降的原因包括①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②清洁能源的使用 ③改变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④环保要求不断提高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我国实行经济结构调整,逐步关停高耗能企业,使煤炭的市场需求量下降;煤炭燃烧效率低,污染严重,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上升,也使煤炭的需求量减小;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故选D。
20.下列关于呼伦贝尔市煤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不合理的是A.积极实施“洁净煤”战略,促进煤 炭生产和消费的高效化、清洁化B.加大煤炭开采量,提高市场占有率C.推进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建设D.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解析 煤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加大开采量会导致煤炭资源枯竭,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故选B。
下图为“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黄土高原景观及土地利用图”。读图,完成21~22题。21.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黄土高原景观的变化原因可能有①开矿 ②人口增加 ③气候湿润 ④过度开垦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读图可以看出,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景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草地、森林面积的缩小和农业用地面积的扩大,且出现了沙漠,可推断出有明显的过度开垦等问题,原因主要是明清时期人口剧增,对粮食的需求急剧增加,②④正确,故选B。
22.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景观的变化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有①提高土壤肥力 ②气候干旱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土壤酸化 ⑤沙尘暴增加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③⑤
解析 明清时期过度开垦,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气候干旱、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地表裸露、沙尘暴增加。故选D。
(2020·湖北武汉重点中学联考)据《诗经》记载,3 000年前库布齐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后来,该草原逐渐变成中国第七大沙漠(位置见下图)。在库布齐沙漠治理过程中,人们利用供水管道对沙生植物进行适当浇灌,大部分树苗的根系都可以达到地下水位,形成自然生长的丛林。经过几代治沙人的努力,该沙漠近三分之一的面积得到治理,且逐渐形成沙漠旅游、食品、光伏等多领域的产业链,成为世界沙漠治理的典范。据此完成23~25题。23.库布齐草原逐渐变成沙漠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较为干旱 B.过度开垦和放牧C.风力作用较强 D.过度商业性伐木
解析 现代沙漠的形成主要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干旱、风力作用较强是沙漠形成的基础自然条件,A、C错;
该地在农牧业分界线附近,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植被破坏,最终使得库布齐草原逐渐变成沙漠,B对;结合材料可知,该地曾为草原,不会出现过度商业性伐木,D错。
24.库布齐沙漠能够得到有效治理的有利条件是A.降水增多 B.地下水位高C.沙漠面积小 D.劳动力充足
解析 该地降水变化不大,A错;据题干材料,该地“大部分树苗的根系都可以达到地下水位,形成自然生长的丛林”,且该地靠近黄河,说明地下水位较高,B对;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面积并不小,C错;只靠大量劳动力的投入,不能很好地治理沙漠,且劳动力并不是该地的优势条件,D错。
25.库布齐沙漠的有效治理利于A.减少北京沙尘暴的发生B.改善能源消费结构C.扩大当地农业生产规模D.减弱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 读图可知,库布齐沙漠离北京较近,且处于北京冬季风的上风向,故库布齐沙漠的有效治理利于减少北京沙尘暴的发生,A对;库布齐沙漠的有效治理对当地能源消费结构、农业生产规模影响不大;沙漠植被覆盖率提高,不会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故选A。
二、综合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意为玉石集中之地。15世纪海路开通之前,喀什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一直是中外商人云集的国际商埠。喀什地区是中国的西大门,与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多个国家接壤,有6个一类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区位优势明显。喀什地区蕴藏着金、铜、铝、锌、镍、钒、钛、水晶、云母等63种矿产,石膏产量居全国前列,蛇纹石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石油、天然气、玉石等矿藏储量丰富。
材料二 喀什所在地区简图(图甲)和深圳所在地区简图(图乙)。
(1)据图说明喀什所在地区和深圳所在地区城市分布特点的异同。(4分)
答案 共同点:多沿铁路线分布。不同点:喀什所在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深圳所在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沿海。
(2)比较喀什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农业及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完成下表。(3分)
人均耕地少(耕地不足)
(3)试比较说明深圳和喀什成为经济特区的优势条件。(3分)
答案 深圳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且劳动力丰富。喀什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地处我国联系中亚、西亚和南亚的枢纽位置。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 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右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3分)
答案 (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解析 由图可知,尼罗河中的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只有一条水道,且该河段有多处瀑布,鱼类无法逆流通过。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3分)
答案 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解析 尼罗河与维多利亚湖均位于热带,气温差异不大。尼罗河鲈鱼的生存环境主要的变化在于湖与河的差异,应从生存空间和饵料两方面分析维多利亚湖的优势。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4分)
答案 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方式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解析 可借用外来物种入侵的原理理解尼罗河鲈鱼对其他鱼类的影响;尼罗河鲈鱼的特点决定其捕捞方式与原生鱼类捕捞方式不同,其迅速繁殖,促进了专业捕捞业的发展,冲击了当地传统捕捞业。
(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4分)
答案 尼罗河鲈鱼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促进了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解析 应从尼罗河鲈鱼本身的产量、经济效益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两个角度分析。
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区,地貌特征以基岩山地和山间盆地为主,地表基岩裸露。白银市因矿得名、因企设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也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铜城”。经过50多年的开采,白银市已探明的铜矿资源濒临枯竭,伴生矿产资源也开始萎缩,支柱产业辉煌不再。2008年白银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典型资源枯竭转型城市。右图为白银市的地理位置。
(1)推测白银市20世纪50年代开发矿产资源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
答案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大;地表基岩裸露,埋藏浅,开采难度小;临近黄河,水资源丰富等。
解析 开发矿产资源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资源的储量、开采难易程度与水源等,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2)简述白银市产业转型可能面临的困境。(4分)
答案 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修复和治理周期长;长期受单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缺乏创新思想和理念;缺乏技术、人才,科技含量低等。
解析 白银市为资源密集型城市,今后应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转型。因此在转型中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以及人才短缺等方面。
(3)请为白银市这一国家级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合理化建议。(5分)
答案 加大资金投入,治理和修复当地的生态环境;淘汰落后产能,引进新兴产业;引进高端人才,为产业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和管理经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大政策扶持等。
解析 可从优化产业结构、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引进人才、发展科技、加大政策支持等方面考虑。
29.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 我国西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图。
材料二 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分布图(甲图)以及呼伦贝尔草原出现的斑点状荒漠化圈图(乙图)。
(1)材料一中体现了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2分)
答案 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解析 造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表现在五大方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材料一中体现出的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是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2)读材料二中的甲图回答现代城市的位置与古代城市遗址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案 现代城市的位置与古代城市遗址相比,逐渐向盆地的边缘迁移。原因是上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水源不足,绿洲被沙漠侵袭,人口向上游移动。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及图例信息可知,材料二中的甲图是我国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人口必定向有水源的地区即河流上游迁移。
(3)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近年来,人们发现在水井的周围往往形成斑点状荒漠化圈(如乙图所示),试解释原因。(5分)
答案 在水井的周围,由于大量的牲畜集聚饮水,造成草场超载,过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
解析 读材料和图分析可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斑点状荒漠化圈的形成是草场超载造成的。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本章综合预测课文课件ppt,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遵义市气侯资料统计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课文内容ppt课件,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以水田为主的种植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本册综合授课ppt课件,共60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