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课时分层作业(八)
(建议用时:40分钟)
流域的开发都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据此回答1~2题。
1.TVA主要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它所确定的流域开发的核心是( )
A.流域农业因地制宜的开发
B.流域的综合开发
C.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
D.防洪、航运、发电、旅游等
2.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水质的是( )
A.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B.防治水污染
C.保护水源涵养林 D.改善库区生态环境
1.B 2.A [第1题,TVA对田纳西河开发的核心思想是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等地理环境,通过梯级开发的方式,对流域内进行综合开发。其包括防洪、航运、发电、旅游、土地利用、工业生产、环境治理等相关方面。第2题,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并不能提高水质;防治水污染可以直接提高水质;保护水源涵养林可以增强流域内的水源涵养能力,加强净化并减少污染物的进入;改善库区生态环境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来源。]
根据黄河水情和水利枢纽工程的需要,黄河小浪底于2018年7月3日下午开闸泄洪,进行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黄河激流从坝上的洞群喷涌而出,形成一条气势磅礴的“巨瀑”,呈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景,也使库区泥沙淤积现象得到改善。据此回答3~5题。
3.黄河调沙调水时间选择在此时段,是因为此时( )
A.黄河流域进入雨季前,降低库容可为防汛做准备
B.黄河中游径流含沙量大,有利于冲沙减淤
C.下游泥沙淤积量大,能最大量的冲沙减淤
D.黄河流域正值汛期,水量较大
4.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泥沙来自( )
A.上游的青藏高原 B.中游的黄土高原
C.下游的华北平原 D.所有的支流
5.为解决黄河下游地区“水少沙多”问题,下列建议和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 ②植树造林,遏制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③在中游地区实施天然降水和径流的收集与储集工程 ④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A 4.B 5.A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华北和东北区域的正常雨季是在每年的7、8月,小浪底选择在7月初进行调水调沙,主要是为了黄河流域在进入雨季前,降低库容可为防汛工作做准备。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一带。第5题,“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可以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从而有利于减少下游河段的泥沙含量,可知①正确;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植树造林,遏制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该措施对于减少黄河流域的泥沙含量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可知②错误;“在中游地区实施天然降水和径流的收集与储集工程”该措施会使得下游地区的水量更少,可知③错误;“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利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使用,可以缓解下游地区水量比较少的问题,可知④正确。]
读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图(单位:米),完成6~7题。
6.图示地区整治的重点是( )
A.治理水土流失 B.治理盐碱地
C.治理沙尘暴 D.治理水污染
7.“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a、b、c、d四地适合建淤地坝进行治理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6.A 7.A [第6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7题,图中a、b、c、d四地中,a地沟谷较长,可以在此建淤地坝,拦蓄泥沙。]
河段的冲淤量是输入沙量和输出沙量的差值。某学者以宁夏黄河下河沿至石嘴山河段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了近几十年来黄河宁夏河段不同时期、不同河段的河道冲淤情况及变化趋势。下面图甲为该学者研究区域位置图,图乙为黄河干流宁夏段年均冲淤量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8~10题。
图甲
图乙
8.推断黄河干流宁夏段冲淤量达到最大的时间大致在( )
A.1951 年 B.1985 年
C.2005 年 D.2011 年
9.1969~198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 )
A.整个河段为冲刷状态
B.青石河段由淤积变为微冲
C.青石河段沉积作用增强
D.下青河段侵蚀作用增强
10.1986~200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冲淤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河沙采集量增加 B.水利枢纽建设
C.上游植树造林 D.河流补给减少
8.C 9.B 10.B [第8题,读乙图,全河段1951~1968年、1969~1985年冲淤量是正数,代表冲淤量是增加的,1986~2005年全河段冲淤量接近零增长,2006~2011年全河段冲淤量是负增长,因此黄河干流宁夏冲淤量达到最大的时间大致在2005 年。第9题,据乙图分析,1969~1985年全河段的冲淤量约为0.12亿吨,代表输入沙量大于输出沙量,整个河段为沉积状态;青石河段1951~1968年冲淤量约为0.12亿吨, 输入沙量大于输出沙量,为沉积状态,1969~1985年的冲淤量约为-0.10亿吨,表示青石河段此时段为冲刷状态,因此1969~198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青石河段由淤积变为微冲,沉积作用减弱;下青河段1951~1968年冲淤量约为0.06亿吨, 1969~1985年的冲淤量约为0.21亿吨,表示青石河段此时段沉积作用增强。第10题,下河沿—石嘴山河段依次有沙坡头、青铜峡水库,1967年青铜峡水库投入运营,拦水拦沙,导致下青河段(下河沿—青铜峡水库河段)1969~1986年泥沙增加,冲淤量大增,而青石河段(青铜峡水库—石嘴山河段)来沙量减少,冲淤量大幅度减少。2004年沙坡头水利枢纽投入运营,使得下青河段冲淤量增加,整个河段冲淤量大幅度减少。因此冲淤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水利枢纽建设。]
11.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
区域 | 水资源占全国的比重(%) | 人口占全国的比重(%) | 耕地占全国的比重(%) | |
外流区 | 长江及其以南地区 | 80.4 | 53.5 | 35.2 |
长江以北地区 | 14.7 | 44.5 | 59.2 | |
内流区 | 4.9 | 2 | 5.6 |
材料二 黄河流域不同河段地表水耗损量变化图。
材料三 黄河流域的用水量结构。
| 比重 |
农业灌溉 | 91% |
工业及城镇生活 | 7% |
农业人畜用水 | 1% |
(1)由材料一可知我国外流区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是:长江及其以南地区____________,长江以北地区____________,这反映了自然资源空间分布__________的特点。
(2)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是____________。为缓解水资源短缺可采取的措施有: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分析,1956~1996年黄河上游地表水耗损量总体变化趋势是________,1966~1996年________河段地表水耗损量变化最显著。
(4)分析材料三可知,降低黄河流域地表水耗损量的最有效途径是________。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一可知,我国外流区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是不均衡。主要是因为我国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北方多平原、南方多低山丘陵,导致水热搭配不合理。第(2)题,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是华北地区(黄淮海地区)。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是南水北调,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强化节水意识,在节水、治污的前提下调水(节水比调水更重要)。还可以采取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调节季节分配、进行海水淡化、人工增雨;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等。第(3)题,根据材料二分析,1956~1996年黄河上游地表水耗损量总体变化趋势是波动上升,1966~1996年下游地表水耗损量波动最大,变化最显著。第(4)题,结合材料,黄河流域的用水量结构是:农业灌溉占91%,故治理措施应从减少农业生产耗水量分析,最有效途径是控制农业耗水,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节水型农业。
[答案] (1)水资源多,耕地少 水资源少,耕地多 不均衡 (2)华北地区(黄淮海地区)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修建水库 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等。 (3)波动上升(上升) 下游 (4)控制农业耗水,发展节水型农业。
某河多流经平原地区,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其水运量占全国水运量的70%。该河以修筑大型水利枢纽、进行梯级开发为重点进行全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实现了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下图为该河流域综合开发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对图中数字的解读合理的是( )
A.①表示梯级开发 B.②表示发电
C.③表示航运 D.④表示灌溉和供水
13.综合开发对该流域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
A.梯级开发不会对鱼群产卵产生影响
B.梯级开发不会淹没耕地
C.梯级开发会促进当地工业发展
D.梯级开发会避免当地产生环境污染
12.D 13.C [第12题,由题图可知,①受清理水道、开凿运河影响,应为航运;②能为不同领域提供支持,应为梯级开发;③能提供能源,应为发电;④为农业发展、工业和生活提供用水,应为灌溉、供水。第13题,河流梯级开发需要修建水利工程,会影响鱼类洄游产卵;梯级开发的廉价水电会带动动力导向型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污染和淹没耕地。]
澜沧江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区。据此回答14~15题。
14.下列关于澜沧江流域开发治理措施的叙述,可行的是( )
A.大力进行河流梯级开发,发展内河航运
B.以开发水电为核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C.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
D.开发当地资源,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
15.下列关于澜沧江流域开发对下游地区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污染加剧,流域生态环境破坏
B.河流水位降低,灌溉水源受到影响
C.泥沙淤积减少,河口三角洲面积缩小
D.水沙变化与季节无关
14.C 15.A [第14题,澜沧江落差大,不适合发展内河航运,A项错误;澜沧江流域的开发治理应以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为核心,B项错误;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有利于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C项正确;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不利于区域环境治理,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破坏,D项错误。第15题,流域开发必然会修建众多梯级电站,工程建设、发电等都可能会对下游地区造成水污染,破坏流域生态环境。]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有形式多样、地表受侵蚀时间集中的特点,主要侵蚀力包括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等。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区各级沟道内修建的以滞洪拦泥、淤地造田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它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在长期水土保持实践中独创的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
陕北小流域典型治理措施剖面示意图
淤地坝不同时期的变化图
(1)从气候因素角度,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什么具有侵蚀时间相对集中的特点。
(2)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资源损失。
(3)简述沟道中修建多座淤地坝所起的作用。
(4)分析黄土高原开展的防护林、经济林、人工草地建设产生的生态效益。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信息入手,考虑风力和流水的侵蚀作用。黄土高原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此时流水侵蚀严重;冬季受西北风影响以风蚀为主。第(2)题,资源损失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水土流失造成的资源损失主要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损失及由水土资源损失造成的进一步损失。第(3)题,通过淤地坝拦水拦泥沙,拦水有利于蓄积更多水分,增加水资源;拦泥沙有利于减少下游河道含沙量,从而减轻洪涝灾害,也可以增强当地防洪抗旱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淤地坝后期淤泥处变成了耕地,说明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坝顶平坦,利于车辆通行。第(4)题,植被(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应从这些角度思考、组织答案。
[答案] (1)原因: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一年中的土壤侵蚀常由几次大暴雨造成;冬春季北方冷空气南下,风力强劲, 土壤遭风蚀。
(2)损失:大量泥沙淤积于干流的水电站,导致其库容减小,削弱水电站的发电能力;为减轻河床和库区泥沙淤积, 需大量水用于冲沙入海(或水土流失导致下渗量减少,水资源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海洋),导致水资源的浪费;耕地面积缩减,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脆弱,生物资源减少。
(3)作用:拦泥保土,蓄积地表径流;淤地造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以坝代桥,改善交通(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利于沟谷防灾减灾,保护下游生产生活安全。
(4)生态效益:拦截降水,涵养水源,调节地表径流;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固结土壤;改善小气候,促进农、林、牧多种经营。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课堂检测,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随堂练习题,共9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课时训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